叠片机构及叠片收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9373发布日期:2019-09-20 21:4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叠片机构及叠片收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叠片机构及叠片收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采用叠片的方式加工电芯时,需要使用叠片机构。一般的,采用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加工时,叠片台上铺设的是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等依次交替。例如,请参阅图1-图5,在图1中,是叠片机构刚进行工作时的状态,过辊39位于叠片台11右侧,隔膜7向左弯折,第一负极极片51被抓取放置于隔膜7上。然后,过辊39带动隔膜7向左运动,如图2所示,过辊39位于叠片台11左侧,放置第一正极极片61。然后,过辊39再向右移动,再叠加第二负极极片52,然后过辊39再向左移动,使隔膜7覆盖第二负极极片52,以此类推,当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叠加至一定数量后,最终隔膜7覆盖最后一层负极极片,形成电芯,如图3所示。然后,如图4所示,夹爪组件84将电芯移出,同时,拉出一段长度的隔膜7,覆盖叠片台11,便于隔膜7的收尾工艺。切割组件813将隔膜7切断,此时,一个电芯便完成叠片工艺。但是,在此过程中,叠片结束后隔膜7向右弯折,与叠片开始时隔膜7向左弯折的位置状态不同,叠片台11和隔膜7的相对位置不同,因此,需要将叠片台11的位置恢复,并调整隔膜7的弯折方向。此时,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采用吹气组件88将隔膜7向左吹,使得隔膜7从向右弯折变成向左弯折,再通过纠偏组件进行隔膜7的纠偏。然而上述叠片收尾方法,由于吹气方式不可靠且不稳定,容易造成电芯叠片的一致性较差,且影响下一个电芯叠片的效率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方案仅供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表示其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片机及叠片收尾装置,以解决通过吹气组件调整隔膜的方式不可靠且不稳定,容易造成电芯叠片的一致性较差,且影响下一个电芯叠片的效率和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叠片机构,该叠片机构包括:叠片组件,包括叠片台,用于叠放极片与隔膜;转动组件,连接叠片组件的一端,带动叠片台旋转和沿预定的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其中,转动组件包括:第二动力固定座;第二动力元件,第二动力元件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旋转轴,连接第二动力元件的驱动端;旋转板,一端连接旋转轴,另一端连接叠片组件,以使旋转轴带动叠片组件转动。

其中,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部件,第一导向部件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第一动力单元,第一动力单元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第一动力单元驱动第二动力固定座沿第一导向部件铺设的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其中,叠片组件还包括:固定底座;第一升降组件,与旋转板连接,叠片台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压紧组件,与固定底座连接,并对应叠片台设置,以配合叠片台进行压紧。

其中,叠片组件还包括:切割组件,切割组件与固定底座连接或者单独设置,用于切割隔膜,切割组件包括:切割动力单元,连接固定底座;至少两个切割固定块,设置于切割动力单元远离固定底座的一侧,且分布于切割动力单元的相对两端;发热丝,连接至少两个切割固定块。

其中,压紧组件设置有四组,分别对应于叠片台的四个角落,压紧组件包括:平移动力单元,连接固定底座;连接块,与平移动力单元连接,由平移动力单元带动运动;升降动力单元,与连接块连接;压爪,与升降动力单元连接,并由升降动力单元带动运动,与叠片台对应设置。

其中,第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三动力单元,与旋转板连接;第二导向部件,连接旋转板;升降板,一端与第二导向部件连接,另一端连接叠片台;第三动力单元带动升降板以及叠片台进行升降运动。

其中,叠片收尾装置包括搬运机构、叠片机构以及下料机构,其中,叠片机构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叠片机构。

其中,搬运机构包括:安装板;移载板;直线动力单元,与移载板连接,以带动移载板移动;极片抓取组件,用于抓取极片,包括抓取动力单元、极片吸附单元,抓取动力单元设置于移载板上,抓取动力单元连接极片吸附单元,用于带动极片吸附单元运动;其中,极片抓取组件至少设置有两套,分别位于移载板一侧表面的相对两端;过辊,设置于移载板上,位于两个极片抓取组件之间,以通过隔膜。

其中,极片吸附单元包括:第三导向部件;驱动板,驱动板设置于抓取动力单元的驱动端,并连接第三导向部件;滑动板,连接第三导向部件;吸附板,连接滑动板;其中,驱动板与滑动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抓取动力单元推动第三导向部件、驱动板、滑动板、吸附板运动时进行弹性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片机构、叠片收尾装置中包括转动装置,可以通过带动叠片台转动来调整隔膜在其上的位置及弯折方向,因此不再需要吹气组件,并且不需要添加对隔膜进行纠偏的装置,结构简单,可靠且稳定,电芯叠片的一致性较好,且不影响下一个电芯叠片的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一种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一种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一种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一种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五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叠片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五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6中的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六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叠片收尾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叠片收尾装置中的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叠片收尾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步骤S14的子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叠片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叠片机构包括叠片组件1与转动组件2。其中,叠片组件1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叠片组件1。叠片组件1包括叠片台11,叠片台11用于叠放极片与隔膜7。

转动组件2连接叠片组件1的一端,带动叠片台11旋转和延预定的方向直线运动。具体地,转动组件2包括第二动力单元、旋转轴24以及旋转板25。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单元包括第二动力固定座22、第二动力元件23。具体地,第二动力元件23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第二动力元件23的驱动端连接旋转轴24,旋转轴24连接旋转板25,第二动力元件23驱动旋转板25带动叠片台11旋转。一般来说,第二动力元件23的固定端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第二动力元件23的输出端连接旋转轴24,从而带动旋转轴24旋转。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轴24即为第二动力元件23的输出端。第二动力元件23为现有的旋转气缸或电机等。

转动组件2还带动叠片台11沿着水平面直线运动,即参阅附图6,沿着附图纸面方向左右运动。具体地,转动组件2还包括第一导向部件21、第一动力单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件21包括底板211、第一滑轨212、第一滑块213,第一动力单元包括第一动力元件214及第一动力固定板215。具体地,底板211可固定在外部部件上,或机台等处,此处不做限定。第一滑轨212设置于底板211上,第一滑块213与第一滑轨212滑动连接,第一滑块213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第一动力固定板215上设置第一动力元件2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元件214为电机。第一动力元件214通过第一联轴器(图中未标示)与第一丝杆连接(图中未标示),第一丝杆支撑在第一丝杆支座(图中未标示)上,第一丝杆上设置有第一丝杆螺母(图中未标示),第一丝杆螺母和第二动力固定座22固定连接。第一动力元件214能够驱动第二动力固定座22前后移动(图8中的前后方向),用于过辊39带动隔膜7向左移动时进行避位以使得将叠片台11从隔膜7的左侧变化为隔膜7的右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动力元件214还可为气缸,直接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213与第一滑轨212还可替换为导套和导柱等,只要能实现滑动连接即可。

一般来说,第一动力元件214的固定端连接底板211,第一动力元件21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或第一滑块213。第一动力元件214无论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还是连接第一滑块213,均可起到带动它们运动的作用,差别仅在于连接的方便程度。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连接第一滑块213或是连接第二动力固定座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元件214通过第一动力固定板215与底板211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可以更好的对动力单元进行保护。在其他实施例中,其他使用固定板的动力元件比如电机或气缸等,也可省略其固定板。

叠片组件1除了包括叠片台11外,还包括切割组件、第一升降组件与压紧组件。切割组件、第一升降组件、压紧组件设置在旋转板25上,第二动力元件23驱动旋转板25带动叠片台11、切割组件、压紧组件旋转。

具体地,在旋转板25上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第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三动力单元、第二导向部件以及升降板14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部件包括第二滑轨143、第二滑块144,第三动力单元包括第三动力固定板141、第三动力元件142。本实施例中,第三动力元件142为电机。具体地,第二滑轨143设置在旋转板25上,第二滑块144与第二滑轨143滑动连接。升降板145设置在第二滑块144上,叠片台11设置在升降板145上。第三动力固定板141与旋转板25连接,第三动力元件142与第三动力固定板141连接。第三动力元件142的驱动端通过第三联轴器(图中未标示)和第三丝杆(图中未标示)连接,第三丝杆转动支撑于第三丝杆支座(图中未标示)上,第三丝杆上设置第三丝杆螺母(图中未标示),第三丝杆螺母和升降板145固定连接。第三动力元件142能够驱动升降板145及叠片台11进行升降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动力元件142还可为气缸,直接连接升降板145。在进行叠片的过程中,压紧组件的压紧面是固定的,即叠片台11的叠片基准面是固定的,当电芯厚度越来越厚时,通过下降叠片台11的位置使得叠片台11的上表面始终位于叠片基准面处。

切割组件连接旋转板25,用于切割隔膜7。本实施例中,在旋转板25上设置有固定底座12,切割组件位于固定底座12上。切割组件包括切割动力单元、两个切割固定块133以及发热丝134。本实施例中,切割动力单元包括切割动力元件131、切割底座132。以切割动力元件131为气缸为例,切割动力元件131连接固定底座12,切割底座132与切割动力元件131连接,切割动力元件131带动切割底座132相对固定底座12运动。一般来说,切割动力元件131的固定端连接固定底座12,切割动力元件131的活动端连接切割底座132。两个切割固定块133设置于切割底座132远离固定底座12的一侧,且分布于切割底座132的相对两端,发热丝134连接至少两个切割固定块133。两个切割固定块133将发热丝134拉直并固定,以使其能够对隔膜7进行切割。切割动力元件131的伸缩运动带动切割底座132、切割固定块133以及发热丝134进行运动,从而完成切割动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切割固定块133与发热丝134替换为切刀,只需能够对隔膜7进行切割即可。并且,切割固定块133的数量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只需保证发热丝134的稳定即可。

压紧组件也设置于固定底座12上,压紧组件有4组,分别对应于叠片台11的四个角落。压紧组件包括平移动力单元151、连接块152、升降动力单元153以及压爪154。本实施例中,平移动力单元151为平移气缸,升降动力单元153为升降气缸。具体地,平移动力单元151的驱动端与连接块152连接,由平移动力单元151带动连接块152运动。一般来说,平移动力单元151的固定端连接固定底座12,活动端与连接块152进行连接。升降动力单元153与连接块152连接,升降动力单元153的驱动端连接压爪154,压爪154由升降动力单元153带动运动,与叠片台11对应设置。一般来说,升降动力单元153的固定端与连接块152连接,活动端与压爪15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平移动力单元151与升降动力单元153的运动方向垂直。当极片放置在隔膜7上进行叠片时,平移动力单元151驱动压爪154运动至叠片台11上方,升降动力单元153则驱动压爪154下降将极片压紧。

在进行工作时,对极片进行叠加的步骤与现有技术相同,请参照图1-图3。然后,请进一步参阅图7-图9,图7是图6中的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四状态示意图;图8是图6中的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五状态示意图;图9是图6中的叠片机构工作时的第六状态示意图。按照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的顺序依次叠加,当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叠加至一定数量后,最终隔膜覆盖最后一层负极极片形成电芯,具体叠加层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叠加形成电芯之后,压紧组件的升降动力单元153带动压爪154将电芯压紧在叠片台11上。第二动力单元带动叠片台1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叠片台11顺时针旋转90度,以使叠片台11位于电芯的左侧,形成如图7所示的状态。然后,下料机构将电芯抓取,压紧组件的升降动力单元153上升,松开电芯,下料机构带动电芯向下运动,使电芯脱离叠片台11。如图8所示,第一动力单元工作,带动叠片台11向前运动,即使叠片台11朝着垂直于附图8纸面的方向向外移动来避位。过辊39带动隔膜7向左运动使得叠片台11位于隔膜7的右侧。为了调整叠片台11的正面朝向,使得叠片台11的正面朝向与隔膜7相对设置,叠片台11需要旋转180度,再启动第二动力单元使叠片台1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80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叠片台11旋转180度可在隔膜7向左移动的同时进行旋转,叠片台11的具体旋转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然后,第一动力单元带动叠片台11向后运动,即朝着垂直于附图8纸面的方向向内移动,使叠片台11恢复至其前后运动之前的位置,此时叠片台11位于隔膜的右侧。升降动力单元153带动压爪154将隔膜7压紧在叠片台11上。然后,切割组件进行切割,将隔膜7切断。最后再利用第二动力单元将叠片台11再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恢复至如图9所示的初始状态,继续进行电芯的生产。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进行吹气处理,并且不需要添加其他的平整隔膜的装置,结构简单,可靠且稳定,电芯叠片的一致性较好,且不影响下一个电芯叠片的效率和效果。

本实施例仅为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叠片组件1可以替换为现有的其他叠片组件,或者使用本领域管用技术手段来替换一些部件,只要是旋转叠片台的结构,则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10与图1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叠片收尾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的叠片收尾装置中的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叠片收尾装置包括搬运机构3、叠片机构以及下料机构4。其中,叠片机构用于叠放极片和隔膜,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叠片机构。

搬运机构3用于搬运极片以及隔膜7,包括安装板31、移载板33、直线动力单元34、极片抓取组件以及过辊39。优选地,搬运机构3还包括导轨32、导向块,导向块与导轨32滑动设置,导轨32设置于安装板31上,移载板33与导向块连接。

直线动力单元34设置在安装板31上,本实施例中,直线动力单元34为直线电机。具体地,在导向块和直线动力单元34的驱动端设置移载板33,以带动移载板33沿导轨32滑动。

过辊39设置于移载板33上,以通过隔膜7。一般来说,过辊39设置有两个,隔膜7由两个过辊39之间通过,由过辊39带动其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过辊39。

极片抓取组件用于抓取极片,极片抓取组件至少设置2组,分别设置在移载板33的左右两侧,分别用于抓取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具体地,极片抓取组件包括抓取动力单元38、极片吸附单元。本实施例中,抓取动力单元38设置于移载板33上,与极片吸附单元连接,用于带动极片吸附单元运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极片吸附单元包括第三导向部件、驱动板371、滑动板372以及吸附板373。本实施例中,抓取动力单元38为抓取气缸,第三导向部件包括第三滑轨35、第三滑块36。具体地,抓取动力单元38的固定端连接移载板33,驱动板371设置于抓取动力单元38的驱动端,驱动板371还连接第三滑轨35,第三滑轨35滑动设置第三滑块36,第三滑块36连接滑动板372,吸附板373连接滑动板372。抓取动力单元38推动驱动板371、第三滑轨35、第三滑块36、滑动板372以及吸附板373运动,吸附板373用于吸附负极定位平台5或正极定位平台6上的极片。在驱动板371与滑动板37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可以进行弹性缓冲,避免极片损伤,同时适应不同厚度电芯的制备,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施例中,在移载板33中部设置有两个过辊39,隔膜7穿过两个过辊39,吸附固定在叠片机构的叠片台11上。直线动力单元34能够驱动用于抓取负极极片的极片抓取组件移动至负极定位平台5抓取负极极片、驱动用于抓取正极极片的极片抓取组件移动至正极定位平台6抓取正极极片。在直线动力单元34驱动移载板33向右移动的过程中,隔膜7在两个过辊39的带动下向左弯折,吸附固定在叠片台上。用于抓取负极极片的极片抓取组件将负极极片叠放在隔膜7上,叠片机构的压爪将负极极片连同隔膜进行压紧定位;与此同时,用于抓取正极极片的极片抓取组件运动至正极定位平台6将正极极片进行抓取,直线动力单元34驱动移载板33向左运动的过程中,隔膜7在两个过辊39的带动下向右弯折使得隔膜7叠放在负极极片的上表面。并使得用于抓取正极极片的极片抓取组件位于叠片台上方,将抓取的正极极片叠放在隔膜7上;与此同时,用于抓取负极极片的极片抓取组件运动至负极定位平台5将负极极片抓取。循环上述叠片过程进行电芯的叠片工艺。

下料机构4用于叠片完成后将电芯进行下料,包括平移组件41、第二升降组件42、旋转气缸43、旋转连接座44、夹爪气缸45以及夹爪46。第二升降组件42与平移组件41连接,由平移组件41带动移动。旋转气缸43设置于第二升降组件42的一端,由第二升降组件42带动移动。旋转连接座44一端与旋转气缸43连接,由旋转气缸43带动转动。夹爪气缸45设置于旋转连接座44的另一端,夹爪46与夹爪气缸45连接,由夹爪气缸45带动运动。其中,夹爪46对应叠片台11设置。

第二升降组件42包括升降底座421、升降电机固定板422、升降电机423、升降联轴器424、升降丝杆支座425、升降丝杆426、第四滑轨427、第四滑块428、以及升降活动端429。升降底座421与平移组件41连接。升降电机固定板422与升降底座421连接。升降电机423与升降电机固定板422连接。升降联轴器424与升降电机423连接,升降丝杆支座425与升降底座421连接,升降丝杆426穿过升降丝杆支座425,并与升降联轴器424远离升降电机423的一端连接。第四滑轨427设置于升降底座421上,第四滑块428设置于第四滑轨427上。升降活动端429与第四滑块428连接,并通过升降丝杆螺母4291与升降丝杆426螺接,在升降电机423带动升降丝杆426转动时被带动运动。旋转气缸43设置于升降活动端429上。

当需要将电芯下料时,平移组件41驱动第二升降组件42使得夹爪46的位置和电芯的位置相适应。旋转气缸43配合旋转连接座44驱动夹爪46旋转90度使得夹爪46的夹紧区域正对电芯。第二升降组件42驱动夹爪46上升使得电芯位于夹爪46的夹紧区域,夹爪46将电芯抓取,第二升降组件42驱动夹爪46下降,平移组件41驱动夹爪46朝着下料区域移动,旋转气缸43配合旋转连接座44驱动夹爪46旋转90度将电芯进行下料。

其中,下料机构4与搬运机构3也可使用其他的现有机构进行代替。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动力元件可为电机、气缸等动力机构,只需达到预定的运动效果即可,并且滑轨可以是铺设的轨道,也可以是凹槽。另外,各滑块与滑轨的配合也可以使用导套、导柱等进行替换。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叠片收尾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叠片收尾方法包括:

在步骤S11中,将电芯在叠片台上叠加完成。

在步骤S12中,将电芯以及叠片台进行旋转至第一位置。此旋转可以是进行90度旋转,将叠片台由水平状态旋转至竖直状态。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为叠片台旋转后处于竖直状态的位置。

在步骤S13中,抓取电芯脱离叠片台。在本步骤中,可以是抓取电芯向竖直向下的方向运动以使电芯脱离叠片台。

在步骤S14中,将隔膜移动到叠片台的另一侧。由于在步骤S11中,一般按照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依次的叠加,具体地叠加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而第一层隔膜是铺设在叠片台上的,因此,叠加完成后的隔膜相对于叠片台的位置与叠加前隔膜相对于叠片台的位置相反。因此,需要调整隔膜的位置,以使其能够回到进行叠加前的位置,以方便下次进行电芯的制造。

请进一步参阅图13,图13是图12中步骤S14的子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4进一步包括:

在步骤S141中,将叠片台沿叠片台承载电芯的表面所在的平面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至第二位置,以避开隔膜。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为叠片台沿其承载电芯的表面所在的平面在水平方向上向前运动的位置。

在步骤S142中,移动隔膜到叠片台的另一侧。

在步骤S143中,旋转叠片台,使叠片台的工作面与隔膜相对设置。

在本步骤中,为了调整叠片台的正面朝向,使得叠片台的工作面与隔膜相对设置。本步骤中,叠片台需要旋转180度,本实施例中工作面为叠片台用于放置隔膜以及进行电芯制作的表面。

在步骤S144中,将叠片台移动回第一位置。

经过上述步骤后,在步骤S16中,将叠片台旋转后,就会恢复到步骤S11的起始时叠片台与隔膜的状态,能够继续进行步骤S11,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在步骤S15中,切断隔膜,完成电芯的下料。

在步骤S16中,继续将叠片台旋转,以使隔膜以指定方式位于叠片台上。此旋转可以将叠片台重新旋转至水平状态。优选的,步骤S12与步骤S16之后,叠片台完成一个360度的旋转。

上述步骤可进一步参阅图7-图9以及相关论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片机构、叠片收尾装置及方法中包括转动装置,可以通过带动叠片台转动来调整隔膜在其上的位置及折角,因此不再需要吹气组件,并且不需要添加其他的平整隔膜的装置,结构简单,可靠且稳定,电芯叠片的一致性较好,且不影响下一个电芯叠片的效率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