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9362发布日期:2019-09-20 21:4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工装。



背景技术:

在圆柱形电池的生产工艺中,电池极耳与电池盖帽的焊接工序是圆柱形电池生产中的关键工序,装有电芯的电池壳体需要进行调整,使得其上的极耳在指定的位置上,从而与电池盖帽对接并焊接于一体。然而,现有用于调整电池极耳的设备无法保证能够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对电池极耳的位置调整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辅助工装,能够使得检测头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辅助工装,该辅助工装包括支撑板以及位于支撑板上的调节组件;调节柱,该调节柱设置于调节组件上,调节组件用于调整调节柱的位置,使得加载在调整后的调节柱上的检测头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依序层叠于支撑板上,调节柱设置于第二调节板上,并且第二调节板能够相对第一调节板沿垂直于调节柱轴向的第一方向平移,用于调整调节柱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一调节板能够相对支撑板沿垂直于调节柱的轴向和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平移,用于调整调节柱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板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第二调节板嵌入于第一滑槽中并且能够沿第一滑槽平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板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型孔,用于调整第二调节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支撑板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第一调节板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滑块嵌入于第二滑槽中并能够沿第二滑槽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板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腰型孔,用于调整第一调节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板上设置有固定孔,调节柱插置于固定孔中,并且调节柱能够相对于第二调节板沿调节柱的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辅助工装还包括对位治具,对位治具放置于预定位置,用于为调节柱的调整过程提供位置参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对位治具中设置有对接槽,用于允许调整后的调节柱插入对接槽中,对接槽的横截面与调节柱的横截面形状对应,并且对接槽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调节柱的横截面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板还设置有连通固定孔与第二调节板边缘的槽口,辅助工装还包括锁紧件,锁紧件用于压缩槽口,以固定调节柱于固定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工装,该辅助工装包括支撑板以及位于支撑板上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上设置有调节柱,调节柱用于加载检测头,以检测电池壳体中极耳的位置,进而完成电池壳体中极耳位置的调整。调节组件用于调整调节柱的位置,使得加载在调节柱上的检测头能够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即使得检测头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用于电池壳体中极耳位置的调整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辅助工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辅助工装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调节柱与对位治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调整电池极耳的设备无法保证能够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工装,该辅助工装包括支撑板以及位于支撑板上的调节组件。该辅助工装还包括调节柱,调节柱设置于调节组件上,调节组件用于调整调节柱的位置,使得加载在调整后的调节柱上的检测头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在圆柱形电池的极耳与盖帽的焊接工序中,电池盖帽通常由流水线传送至指定位置,并在装有电芯的电池壳体也传送至指定位置时,电池盖帽与电池壳体中的极耳对接并焊接于一体。由于流水线上的电池壳体其极耳的位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极耳不能够与电池盖帽准确对接,这就需要在焊接之前,对电池壳体中极耳的位置进行调整、纠偏,使得极耳处于指定的位置上,与电池盖帽完成对接。

在极耳位置的调整、纠偏工序中,通过驱动电池壳体绕轴向自转,以带动极耳转动,使得极耳转动并停止于指定位置,从而完成极耳位置的调整、纠偏。该工序中需要使用检测头检测极耳的实时位置,用于控制极耳停止于指定位置。而现有的检测头无法保证检测头能够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将会影响检测头所检测极耳的实时位置的准确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工装,以使得检测头能够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辅助工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辅助工装包括支撑板1以及位于支撑板1上的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上设置有调节柱3,调节柱3用于加载检测头,以检测电池壳体中极耳的位置,进而完成电池壳体中极耳位置的调整。调节组件2用于调整调节柱3的位置,使得加载在调节柱3上的检测头能够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即使得检测头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

优选地,检测头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是调节柱3的中心轴31(中心轴为调节柱3的旋转对称轴,下文所述电池壳体的中心轴也为相同概念)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使得调节柱3上所加载的检测头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包括第一调节板21和第二调节板22。第一调节板21和第二调节板22依序层叠于支撑板1上。具体为支撑板1上层叠有第一调节板21,而第一调节板21上层叠有第二调节板22。调节柱3设置于第二调节板22上。

第二调节板22能够相对第一调节板21沿第一方向A平移,用于调整调节柱3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其中第一方向A垂直于调节柱3的轴向(即中心轴的延伸方向)。第一调节板21能够相对支撑板1沿第二方向B平移,用于调整调节柱3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其中第二方向B垂直于调节柱3的轴向以及第一方向A,即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以及调节柱3的轴向两两之间相互垂直。

调节柱3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决定了调节柱3在其所处水平面上的位置。由于在电池壳体中极耳位置的调整、纠偏工序中,电池壳体的工位位置固定,通过调整调节柱3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即调整调节柱3的中心轴31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使得调节柱3的中心轴31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从而使得加载在调节柱3上的检测头能够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第一调节板21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滑槽211,第二调节板22嵌入于第一滑槽211中,并且第二调节板22能够沿第一滑槽211平移。第二调节板22相对第一滑槽211侧壁的端部可以抵于第一滑槽211的内侧壁,利用第一滑槽211的侧壁引导第二调节板22在第一方向A上的移动。

第二调节板22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腰型孔221,用于调整第二调节板22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第一腰型孔221在第一方向A上具有一定调整量,以实现第二调节板22在第一方向A上位置的调整。举例而言,第一腰型孔221中可以设置诸如螺栓等锁紧件,当锁紧件拧松时,第二调节板22可以在第一方向A上相对第一调节板21移动;而当锁紧件拧紧时,第二调节板22在第一方向A上相对第一调节板21的位置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1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二滑槽11,第一调节板21靠近支撑板1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滑块嵌入于第二滑槽11中并能够沿第二滑槽11移动,使得第一调节板21能够相对于支撑板1沿第二方向B平移,进而用于调整第二调节板22及第二调节板22上的调节柱3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板21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二腰型孔214,用于调整第一调节板21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第二腰型孔214在第二方向B上具有一定调整量,以实现第一调节板21在第二方向B上位置的调整。举例而言,第二腰型孔214中可以设置诸如螺栓等锁紧件,当锁紧件拧松时,第一调节板21可以在第二方向B上相对支撑板1移动;而当锁紧件拧紧时,第一调节板21在第二方向B上相对支撑板1的位置固定。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板22上设置有固定孔222。调节柱3插置于固定孔222中,并且调节柱3能够相对第二调节板22沿调节柱3的轴向移动,即调节柱3在固定孔222中相对于第二调节板22移动。

第二调节板22还设置有连通固定孔222与第二调节板22边缘的槽口223,辅助工装还包括锁紧件4。举例而言,锁紧件4设置于第二调节板22上槽口223所处的端部。第二调节板22上的槽口223将槽口223所处的第二调节板22端部分成两部分(例如图2所示第二调节板22上的224、225所示的两部分),锁紧件4用于压缩第二调节板22上槽口223所处的端部(即224、225所示的两部分),即压缩槽口223,从而固定调节柱3于固定孔222内,也就固定了调节柱3与第二调节板22之间的相对位置,用于后续加载检测头,进行电池壳体中极耳的纠偏工序。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辅助工装还包括对位治具5,对位治具5放置于预定位置,用于为调节柱3的调整过程提供位置参考。其具体为:对位治具5放置于电池壳体所处的工位(即预定位置),对位治具5用于代替电池壳体参与调节柱3的位置调整。对位治具5中设置有对接槽51,用于允许调整后的调节柱3插入对接槽51中,对接槽51的中心轴511即代表对位治具5所处工位后续承载的电池壳体的中心轴,并且图3中示出了调节柱3的中心轴31与对接槽51的中心轴511重合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调节柱3在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即可使得调节柱3的中心轴31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或二者距离在误差许可范围之内。然而单纯依靠肉眼观察到的调节柱3的调整结果,其准确度不足,需要对位治具5辅助判断调节柱3的调整结果。其具体为:若完成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上位置调整的调节柱3,调节柱3在固定孔222中相对于第二调节板22沿调节柱3的轴向移动,能够插入对接槽51中,则说明调节柱3的中心轴31已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或二者距离在误差许可范围之内,本次调整达到预期效果。图3展示了调节柱3插入对接槽51中的情况。

优选地,对位治具5中的对接槽51其横截面与调节柱3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例如调节柱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对接槽51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为圆形;对接槽51的横截面面积不小于调节柱3的横截面面积,并且对接槽51的横截面面积与调节柱3的横截面面积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例如当对接槽51的横截面与调节柱3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时,二者直径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该一定范围优选为0.01~0.1mm。如此一来,若调节柱3能够插入对接槽51中,则认为调节柱3的中心轴31已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或二者距离在误差许可范围之内,若对接槽51的横截面与调节柱3的横截面二者面积差值较大,即便调节柱3能够插入对接槽51,仍然存在调节柱3的中心轴31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二者距离在误差许可范围之外的情况,不能认为调节柱3的中心轴31已与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或二者距离在误差许可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辅助工装,其调节组件能够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调节柱的轴向调整调节柱的位置,使得调整后的调节柱能够插入对位治具中,即使得调节柱的中心轴与调节柱下方工位中的电池壳体的中心轴重合或二者距离在误差许可范围之内,进而使得加载在调节柱上的检测头能够与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即使得检测头与电池壳体准确对位,用于电池壳体中极耳位置的调整工序。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辅助工装对调节柱位置的调整,能够适配不同尺寸规格的电池壳体,使得加载在调节柱上的检测头能够与不同尺寸规格的电池壳体保持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