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低酸雾排放的富液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0507发布日期:2019-11-08 23:52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降低酸雾排放的富液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蓄电池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降低酸雾排放的富液壶。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生产时,在加酸后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会形成酸雾挥发,造成充电后铅蓄电池中的电解液量减少,在充电后往往需要进行补酸,补酸一般采用富液壶。其操作流程如下:先将电解液注入蓄电池,然后在蓄电池顶部插上富液壶,补充一定量的电解液在富液壶内,充电完成后再将多余的电解液从富液壶中抽出。

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89370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初充电用富液壶,包括壶体,在所述壶体的下端中心设置有进液口,在所述壶体内壁设置有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的下端与蓄电池内腔连通,在所述进液通道上设置有与壶体内腔连通的进酸孔。

授权公告号为CN2016164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注液用富液壶,包括壶体,所述的壶体由底部的若干竖直且上下齐平的单体壶和顶部的盛液槽组成,盛液槽内设有一水平设置的且底面与所有单体壶顶端边沿密封配合的槽盖,槽盖上方设有一将其压紧的压板,压板和槽盖上分别开有与单体壶数量相同的上注液孔和下注液孔,上注液孔和下注液孔与单体壶一一对应。

上述现有技术中,富液壶中酸液还是会形成酸雾,挥发后造成环境污染、工人工作环境恶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降低酸雾排放的富液壶。

一种可降低酸雾排放的富液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的底面设有注液嘴、顶面开口且设有壶盖,所述壶体的内腔分为下部的储液区和上部的返流区,所述返流区沿轴向分布有若干倾斜向下的折流板。

优选的,所述折流板较高一侧与所述壶体的内侧壁紧密配合,较低一侧与所述壶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有折流板沿轴向交替分布。酸雾向上方升起,被折流板遮挡路径,在折流板的底面汇聚凝结成液滴,液滴顺着折流板向下流,直到返回到储液区;没有凝结的酸雾从所述间隙处上升,由于折流板是沿轴向交替分布的,下方折流板的较低一侧对应的是上方一块折流板的较高一侧,所以酸雾需要横向移动,甚至向下返回一段路程后才能到达上方一块折流板较低一侧的间隙处继续向上升,这样使得酸雾一直向上升到壶体开口处的路径大大增加,增加酸雾凝结成液滴流回储液区的比例,减少酸雾排放。更优选的,所述折流板的倾斜角度为15~40°。更优选的,所述折流板较高一侧与壶体内侧壁紧密配合的部分占壶体内腔横截面周长的1/4~1/2;较高一侧与壶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最大处为5~8mm,从较高一侧到较低一侧的过渡区域折流板与壶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可以逐渐增加过渡。

优选的,所述返流区的上端设有上防酸片,下端设有下防酸片,防酸片上设有供酸雾通过的通孔,两防酸片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折流板的固定杆。防酸片和固定杆将折流板固定,形成一个整体,使用时可以整体取放,操作方便。更优选的,所述上防酸片与所述壶体的口部搭接配合,依靠下部折流板等的重力悬挂在壶体内,取放均较为方便。

优选的,所述折流板的底面设有便于酸雾凝结的锥形凸起。所述锥形凸起增加了折流板底面与酸雾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酸雾的凝结,并且,锥形凸起有利于酸雾凝结成液滴后向下滴落。

优选的,所述壶盖上设有泄压孔,壶盖的内侧具有覆盖所述泄压孔的滤气片。更优选的,所述滤气片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或PP。滤气片能够供酸雾通过,避免壶体内酸雾压力过大引起危险。

本实用新型富液壶的壶体分为下部的储液区和上部的返流区,储液区用于暂存电解液,返流区设置的折流板有利于向上升起的酸雾在折流板下表面凝结成液滴,再向下滴落,最后返回到储液区中,使产生的酸雾大部分能够凝结回流,减少酸雾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富液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富液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折流板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折流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防酸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防酸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可降低酸雾排放的富液壶,包括壶体1,壶体1的底面设有注液嘴3、顶面开口且设有壶盖2,壶体1的内腔分为下部的储液区4和上部的返流区5,返流区5沿轴向分布有若干倾斜向下的折流板6。

储液区4和返流区5各自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折流板6的设置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折流板6较高一侧与壶体1的内侧壁紧密配合,较低一侧与壶体1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有折流板6沿轴向交替分布。紧密配合表示两者之间没有供酸雾通过的间隙,可以是两者之间相互连接在一起,也可以两者之间仅保持贴合。酸雾向上方升起,被折流板6遮挡路径,在折流板6的底面汇聚凝结成液滴,液滴顺着折流板6向下流,直到返回到储液区4;没有凝结的酸雾从间隙处上升,由于折流板6是沿轴向交替分布的,下方折流板6的较低一侧对应的是上方一块折流板6的较高一侧,所以酸雾需要横向移动,甚至向下返回一段路程后才能到达上方一块折流板6较低一侧的间隙处继续向上升,这样使得酸雾一直向上升到壶体1开口处的路径大大增加,增加酸雾凝结成液滴流回储液区4的比例,减少酸雾排放。折流板6的倾斜角度为15~40°。

如图2及图3和4所示,折流板6较高一侧与壶体1内侧壁紧密配合的部分占壶体1内腔横截面周长的1/4~1/2;较高一侧与壶体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最大处为5~8mm,从较高一侧到较低一侧的过渡区域折流板6与壶体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可以逐渐增加过渡。折流板6的底面设有便于酸雾凝结的锥形凸起7。锥形凸起7增加了折流板6底面与酸雾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酸雾的凝结,并且,锥形凸起7有利于酸雾凝结成液滴后向下滴落。

如图2所示,返流区的上端设有上防酸片8,下端设有下防酸片9,防酸片(包括上防酸片8和下防酸片9)上设有供酸雾通过的通孔13,两防酸片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折流板6的固定杆10。固定杆10穿过折流板6中部,且折流板6固定在固定杆10上,两防酸片和固定杆10将折流板6固定,形成一个整体,使用时可以整体取放,操作方便。其中,上防酸片8与壶体1的口部搭接配合,依靠下部折流板6等的重力悬挂在壶体1内,取放均较为方便。

壶盖2上设有泄压孔11,壶盖2的内侧具有覆盖泄压孔11的滤气片12。滤气片12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或PP。滤气片12能够供酸雾通过,避免壶体1内酸雾压力过大引起危险。

加酸时,先向空的壶体1中注酸,然后放入两防酸片、固定杆10及折流板6的整体结构,再盖上壶盖2,本实用新型富液壶的壶体分为下部的储液区4和上部的返流区5,储液区4用于暂存电解液,返流区5设置的折流板6有利于向上升起的酸雾在折流板6下表面凝结成液滴,再向下滴落,最后返回到储液区4中,使产生的酸雾大部分能够凝结回流,减少酸雾的排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