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弧机构及安装于灭弧机构上的气动脱扣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3647发布日期:2019-10-08 20:5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弧机构及安装于灭弧机构上的气动脱扣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灭弧机构及安装于灭弧机构上的气动脱扣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103021750B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带有气动脱扣装置的低压断路器,包括底座、壳体,底座上并行设有多个独立的单极接触装置,在其中一个单极接触装置上固定有带有解扣牵引杆的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单极接触装置包括第二外壳、两端均设有一动触点的动触桥和与动触点相对应的静触点,带有动触点的动触桥可作上下直线运动,使两个动触点和与之对应的静触点分别接通或断开,动触点、静触点和第二外壳之间形成灭弧区,在两相邻的单极接触装置之间设有气动脱扣装置,该气动脱扣装置检测安装在其两侧的单极接触装置的灭弧区内的气体压力,并在气体压力超过预定的阈值时驱动操作机构解扣。

上述专利文件从说明书附图中可以看出共设有三个单极接触装置,三者之间夹着两个结构相同的气动脱扣装置用于同时驱动操作机构,任一气动脱扣装置均为独立的个体,只能够对相邻的单极接触装置内产生的气体进行利用;然而一些三相四线制的照明线路或其他线路中,需要采用四极接触器或四个单极接触器来进行控制,且一些线路中甚至会安装有更多的单极接触装置;则如何将所有单极接触装置内产生的气体均用作驱动操作机构,是目前现有技术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灭弧机构及安装于灭弧机构上的气动脱扣机构,能够结合所有单极接触装置内的气体共同推动操作机构进行解扣,增强了对操作机构的驱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灭弧机构,包括并行设置的至少三个单极接触装置;所述单极接触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内设置有动触头、静触头与灭弧栅片;所述外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灭弧室的出气孔与贯穿壳体两侧的通孔;所述通孔与灭弧室不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断路器在分闸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从接触到分开而形成电弧,灭弧栅片受到电弧的高温影响会产生气体,使得灭弧室内形成高压气流,而这股高压气流往出气孔排出的过程能够起到吹灭电弧的效果;而通孔不仅可以用于单极接触装置与气动脱扣机构之间的定位,也能够将其他单极接触装置的灭弧室内产生的气体输送至气动脱扣机构的脱扣装置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体上于出气孔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朝外凸起的定位凸缘;所述外壳体上于通孔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朝内凹陷的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凸缘与定位槽与气动脱扣机构上的结构配合进行限位。

一种安装于灭弧机构上的气动脱扣机构,包括脱扣装置与导气装置;所述脱扣装置与导气装置分别单独设置于两个相邻的单极接触装置之间;所述脱扣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与压力杆;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压力腔,所述压力腔朝向压力杆的一侧设置有推动口;所述压力杆上设置有滑动连接于推动口内的推板;所述第一壳体上分别对应出气孔与通孔的位置开设贯穿至压力腔内的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导气孔;所述导气装置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导气腔,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对应出气孔与通孔的位置开设有贯穿至导气腔内的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导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断路器分闸时,各个单极接触装置的灭弧室内产生气体并形成气流从出气口排出,而最外侧的通孔与出气孔利用断路器的外壳进行封堵,则排出的气流会通过第一进气孔与第二进气孔分别进入对应的压力腔与导气腔中,同时导气腔中的气体通过通孔也进入压力腔中,从而能够利用各个单极接触装置的灭弧室内产生的气体共同推动压力杆运动,以驱动断路器上的操作机构实现解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力杆远离推板的一侧与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力杆带动操作机构实现解扣后,随着电弧的消失,灭弧室内不再产生气体,则利用复位弹簧能够推动压力杆朝压力腔方向运动进行复位,便于进行下一次分闸脱扣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力杆的下端铰接于第一壳体上、上端设置有用于带动操作机构实现脱扣的拨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压力杆的一端铰接于第一壳体上,起到省力的效果,便于气流推动压力杆运动;且相比较于滑动连接,压力杆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受到的阻力更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气孔与第二进气孔的内侧均设置有产气材料制成的产气片;所述产气片远离第一进气孔或第二进气孔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朝远离第一进气孔或第二进气孔方向翻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灭弧室内的电弧在气流作用下吹向出气孔时,可能会有部分电弧通过第一进气孔或第二进气孔进入对应的压力腔或导气腔内,而产气材料通常为聚甲醛或尼龙材料,在被气流朝内吹动的同时,受到电弧的侵蚀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增加了对压力杆的推力,且起到一定的灭弧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气孔与第二进气孔的外侧均设置有呈环状并能够嵌入定位凸缘内侧的定位嵌块;所述定位嵌块的外侧设置有一圈能够被定位凸缘嵌入的密封槽;所述第一导气孔与第二导气孔的外侧均设置有呈环状并能够嵌入定位槽的限位嵌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定位嵌块嵌入定位凸缘内侧、限位嵌块嵌入定位槽中实现定位效果,而定位凸缘的端部嵌入密封槽中则起到增强两者之间密封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底部均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固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孔与断路器底座上的固定杆配合实现限位,或是通过螺钉对气体脱扣机构进行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当断路器分闸时,各个单极接触装置的灭弧室内产生气体并形成气流从出气口排出,而最外侧的通孔与出气孔利用断路器的外壳进行封堵,则排出的气流会通过第一进气孔与第二进气孔分别进入对应的压力腔与导气腔中,同时导气腔中的气体通过通孔也进入压力腔中,从而能够利用各个单极接触装置的灭弧室内产生的气体共同推动压力杆运动,以驱动断路器上的操作机构实现解扣;

2、在第一进气孔与第二进气孔的内侧均设置有产气材料制成的产气片,当灭弧室内的电弧在气流作用下吹向出气孔时,可能会有部分电弧通过第一进气孔或第二进气孔进入对应的压力腔或导气腔内,而产气材料通常为聚甲醛或尼龙材料,在被气流朝内吹动的同时,受到电弧的侵蚀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增加了对压力杆的推力,且起到一定的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单极接触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单极接触装置、脱扣装置与导气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单极接触装置、脱扣装置与导气装置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脱扣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脱扣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气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单极接触装置;11、外壳体;111、出气孔;1111、定位凸缘;112、通孔;1121、定位槽;12、灭弧室;121、动触头;122、静触头;123、灭弧栅片;2、脱扣装置;21、第一壳体;211、压力腔;212、推动口;213、辅助进气孔;22、压力杆;221、推板;222、拨动件;23、第一盖体;231、第一进气孔;a、定位嵌块;b、密封槽;232、第一导气孔;c、限位嵌块;24、复位弹簧;3、导气装置;31、第二壳体;311、导气腔;312、辅助导气孔;32、第二盖体;321、第二进气孔;322、第二导气孔;4、产气片;5、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灭弧机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并行安装于断路器壳体内的三个单极接触装置1,任一单极接触装置1均包括外壳体11,外壳体11内成型有灭弧室12,灭弧室12内则安装有动触头121、静触头122与灭弧栅片123;外壳体11的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连通灭弧室12的出气孔111,并开设有贯穿壳体两侧但不与灭弧室12连通的通孔112。断路器在分闸时,动触头121与静触头122之间从接触到分开而形成电弧,灭弧栅片123受到电弧的高温影响会产生气体,使得灭弧室12内形成高压气流,而这股高压气流往出气孔111排出的过程能够起到分割、吹灭电弧的效果。

如图3、图4所示,外壳体11上于出气孔111的外侧边缘一体成型有一圈朝外凸起的定位凸缘1111,而外壳体11上于通孔112的外侧边缘则开设有一圈朝内凹陷的定位槽1121。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安装于上述灭弧机构上的气动脱扣机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一个脱扣装置2与一个导气装置3,脱扣装置2、导气装置3与三个单极接触装置1相互交错设置,使脱扣装置2与导气装置3分别被单独夹在不同的两个相邻单极接触装置1之间。先利用断路器壳体将最两侧的单极接触装置1上的通孔112封堵,接着利用导气装置3将相邻的单极接触装置1内产生的气体通过通孔112输送至脱扣装置2中,而脱扣装置2与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图中未示出)联动,通过气体驱动操作机构实现脱扣动作;若是单极接触装置1的数量大于三个,则导气装置3的数量随之增加,并同样设置于相应的两个单极接触装置1之间,通过通孔112将所有单极接触装置1内的气体汇聚到脱扣装置2中,增强对操作机构的驱动效果。

如图5、图7所示,脱扣装置2包括第一壳体21与压力杆22,第一壳体21上对应灭弧室12的位置处形成有压力腔211,且第一壳体21上通过卡接固定一块第一盖体23对压力腔211进行封闭。第一盖体23上分别对应通孔112与出气孔111的位置开设有贯穿至压力腔211内的第一导气孔232与第一进气孔231,第一壳体21背向第一盖体23的一侧对应出气孔111的位置开设有同样贯穿至压力腔211内的辅助进气孔213(见图8);脱扣装置2两侧相邻的单极接触装置1分别通过第一进气孔231与辅助进气孔213将产生的气体排入压力腔211内。

如图7、图8所示,压力杆22的下端铰接于第一壳体21上、上端则一体成型有用于带动操作机构实现脱扣的拨动件222;而压力腔211朝向压力杆22的一侧开设有推动口212,压力杆22的中部则一体成型有滑动连接于推动口212内的推板221。利用进入压力腔211内的气体推动推板221于推动口212内运动,从而使压力杆22朝远离压力腔211的一侧转动,并利用拨动件222带动操作机构实现脱扣动作。推动口212的上下两侧端面为以压力杆22的铰接端为轴心线的圆弧面,而推板22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圆弧面贴合,从而减小推板221与推动口212之间的缝隙,增强压力腔211内的密闭效果,以此增大气体对推板221的推力。

如图8所示,压力杆22远离推板221的一侧与第一壳体21之间固定有复位弹簧24,当压力杆22带动操作机构进行解扣后,随着电弧的消失,灭弧室12内不再产生气体,则利用复位弹簧24能够推动压力杆22朝压力腔211方向运动进行复位,便于进行下一次分闸脱扣操作。

如图5、图9所示,导气装置3包括第二壳体31,第二壳体31上对应灭弧室12的位置处则形成有导气腔311,且第二壳体31上通过卡接固定一块与第一盖体23结构相同的第二盖体32对导气腔311进行封闭,第二盖体32上则分别对应通孔112与出气孔111的位置开设有贯穿至导气腔311内的第二导气孔322与第二进气孔321,第二壳体31背向第二盖体32的一侧对应通孔112的位置开设有同样贯穿至导气腔311内的辅助导气孔312;导气装置3将远离脱扣装置2一侧的单极接触装置1内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二进气孔321排入导气腔311内,导气腔311内的气体再通过辅助导气孔312进入通孔112,而第二导气孔322与辅助导气孔312实现了各个单极接触装置1上通孔112的连通,最终将所有单极接触装置1内产生的气体汇聚到了脱扣装置2的压力腔211中。

如图8、图9所示,压力腔211与导气腔311内均固定有产气材料制成的产气片4;产气片4经过两次弯折呈U型,其中部卡接在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31)内,一侧外壁则贴靠在第一进气孔231(第二进气孔321)的内侧。当灭弧室12内的电弧在气流作用下吹向出气孔111时,可能会有部分电弧通过第一进气孔231或第二进气孔321进入对应的压力腔211或导气腔311内,而产气材料通常为聚甲醛或尼龙材料,能够被气流朝内侧吹动弯折,同时受到电弧的侵蚀能够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增加了对压力杆22的推力,且起到一定的灭弧效果。

如图8、图9所示,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31的底部均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固定孔5。利用固定孔5与断路器底座上的固定杆(图中未示出)配合实现限位,或是通过螺钉对气体脱扣机构进行固定。

如图4、图6所示,第一进气孔231、辅助进气孔213与第二进气孔321的外侧均一体成型有呈环状并能够嵌入定位凸缘1111内侧的定位嵌块a,定位嵌块a的外侧则开设有一圈能够被定位凸缘1111嵌入的密封槽b;而第一导气孔232、第二导气孔322与辅助导气孔312的外侧均一体成型有呈环状并能够嵌入定位槽1121的限位嵌块c。利用定位嵌块a与限位嵌块c实现脱扣装置2与单极接触装置1之间、导气装置3与单极接触装置1之间的定位效果,而定位凸缘1111的端部嵌入密封槽b中则起到增强两者之间密封性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当断路器分闸时,各个单极接触装置1的灭弧室12内产生气体并形成气流从出气口排出,而最外侧的通孔112与出气孔111利用断路器的外壳进行封堵,则排出的气流会分别通过第一进气孔231与辅助进气孔213进入压力腔211中、通过第二进气孔321进入导气腔311中,同时导气腔311中的气体通过第二导气孔322与辅助导气孔312进入通孔112中,再从第一导气孔232进入压力腔211中,从而将各个单极接触装置1的灭弧室12内产生的气体全部汇聚到脱扣装置2的压力腔211中,共同推动压力杆22运动,以驱动断路器上的操作机构实现解扣。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