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翼式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2216发布日期:2019-09-06 20:2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开翼式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于在电气装置中使用的接线端子,尤其涉及适于在电气连接器中使用的开翼式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开翼式接线端子被广泛地使用在各式电气连接器中。传统的开翼式接线端子如图1所示,其具有一体的片状包线翼100。在连接电缆线时,将电缆的导电芯部放置到包线翼100中,通过压接设备向包线翼100两侧的翼片施加压接力,从而完成端子的压接。然而,这种接线端子通常不适于配合70或更大线径的电缆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这种传统包线压接方式的电气性能较差。

在本领域中已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使用超声波焊接,通过超声波焊接端子和电缆芯线,从而能够获得优秀的电气性能。此外,现有技术中还有使用超声波预焊后再压接的包线翼的“混合压接”方案,同样能够实现优良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

但是,使用超声波直接焊接,包线区域尺寸偏大,且该工艺目需要的设备复杂、母材与镀层选择受到工艺的限制,同时价格也相对较高。而“混合压接”则既需超声波焊接又需压接,工序偏多,成本亦偏高。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接线端子进行改进,希望能够仅通过压接工艺即可实现优良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克服以上提到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要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翼式接线端子,接线端子沿纵向轴线包括位于接线端子前侧的对配部分和位于接线端子后侧用于包裹线缆的压接部分,压接部分包括第一压接翼部和第二压接翼部,第一压接翼部相对第二压接翼部靠近接线端子的前侧设置,其中第一压接翼部和所述第二压接翼部连续形成,在压接部分展平的状态下,第一压接翼部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第二压接翼部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具有第二宽度,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压接翼部沿纵向轴线具有第一长度,第二压接翼部沿纵向轴线具有第二长度,第一长度L1与第二长度L2的比值在1: 2至2:1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第一压接翼部具有基本沿纵向轴线延伸的相对的第一侧边缘,第二压接翼部具有沿纵向轴线延伸的相对的第二侧边缘,在同一侧上的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侧边缘之间形成台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台阶部的角部通过圆角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在接线端子压接电线之前,第一压接翼部靠近其第一侧边缘的末端部通过折弯部相对第一压接翼部的余下部分成角度,折弯部使得末端部朝压接部分的内部压接空间折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第一压接翼部的内表面设有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沟槽,第二压接翼部的内表面设有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第一压接翼部的外表面设有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沟槽,第三沟槽对称地形成在靠近第一压接翼部的相对的两个第一侧边缘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第一压接翼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垂直于纵向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沟槽,第三沟槽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折弯部和末端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接线端子的所述压接部分压接到电缆的末端露出的导电芯部上,第一压接翼部以第一压缩率压接到所述导电芯部上,第二压接翼部以第二压缩率压接到所述导电芯部上,其中第一压缩率高于第二压缩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压接翼部的末端部的截面厚度朝着其侧边缘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尤其适用于70以上大线径的电缆。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具有高压缩率的第一压接翼部,明显降低了端子压接后的电阻值,可以与焊接的电阻值接近或等同的电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前后具有不同压缩率的压接翼部,因此,能够实现更好的应力释放,在保护芯线的同时维持较好的机械性能。相比传统包线设计,其压接的拔脱阻力和抗扭弯的能力都更好。

与传统的开翼式接线端子相比,在同等的工艺精度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的压接稳定性更为理想,批量生产时电阻值的浮动偏差更小。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能够抵御由高温、潮湿等使用环境所造成的老化和性能衰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可以使用传统的压接设备进行生产制造,相比超声波焊接和混合压接,无需使用焊接设备,避免了焊接工艺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成本优势也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结合附图来考虑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的立体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的前侧立体图。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的后侧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的一侧压接翼部的正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后侧端视图。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处于弯曲状态的俯视图。

图5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处于展平状态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第一压接翼部的侧边缘处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第一压接翼部的侧边缘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8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第一压接翼部的侧边缘处的立体图。

图8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的后侧端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第一压接翼部的侧边缘处的立体图。

图10A示出了第一压接翼部与导电芯部压接配合的截面示图。

图10B示出了第二压接翼部与导电芯部压接配合的截面示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压接部分

10 第一压接翼部

11 第一侧边缘

12 第一沟槽

13 末端部

14 折弯部

15,15’ 第三沟槽

L1 第一长度

W1 第一宽度

20 第二压接翼部

21 第二侧边缘

22 第二沟槽

23 末端部

L2 第二长度

W2 第二宽度

30 台阶部垂直边缘

31 圆角

A 纵向轴线

50 导电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适用在电气连接器中,尤其适用于高压电气连接器,接线端子用于端接电缆的导电芯部,并且实现与另一端子的对接。该接线端子通常包括位于接线端子前侧的对配部分(未示出,可以理解对配部分可以根据应用场合设置成任何期望的形状)和位于接线端子后侧的压接部分1。这里的“前”和“后”是关于接线端子在连接器中与匹配端子对接所沿着的纵向轴线A方向描述的,其中接线端子与另一匹配端子对接的一端(侧)为“前端(侧)”,而接线端子接入电缆的一端(侧)为“后端(侧)”,纵向轴线A为从前端至后端延伸的轴线。如图5B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纵向轴线A为展平状态的压接部分1的中心对称轴线。

图2A和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1的两个不同方向的立体图,为清楚起见,其中接线端子的对配部分被省略。在本实用新型中,压接部分1为开翼式,即,压接部分1由两侧展开的片状的压接翼部10、20构成,压接翼部10、20的外边缘为自端边缘。如图2A和2B所示,压接部分1包括第一压接翼部10和第二压接翼部20,第一压接翼部10相对于第二压接翼部20靠近接线端子的前侧。

第一压接翼部10和第二压接翼部20在展平的状态下,如图5B所示,具有不同的宽度W1和W2。两个不同宽度的压接翼部10、20同样都是由向外展开的片件构成,两个压接翼部10、20连续形成一体,并且两个压接翼部10、 20具有基本一致的片材厚度。此处的术语“连续形成”是指两个压接翼部10、 20之间不再设有任何间隔部和槽部。展开状态下的整个压接翼部10、20形成为关于纵向轴线A对称,也就是说,第一压接翼部10和第二压接翼部20分别关于中间纵向轴线A对称。

在压接部分1展平的状态下,第一压接翼部10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A 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W1,而第二压接翼部20在垂直于纵向轴线A的方向上具有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大于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与第二宽度 W2之间的差值可以根据压接线束的线径变化。对于应用于70-95平的导线,第一宽度W1与第二宽度W2之间的差值通常在4到12毫米之间,W2的长度通常在52毫米以上。

图3示出了根据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1的一侧压接翼部10、20 的正视图。从图3可知,第一压接翼部10和第二压接翼部20均沿纵向轴线A延伸一定长度。具体地,第一压接翼部10沿纵向轴线A具有第一长度L1,而第二压接翼部20沿所述纵向轴线A具有第二长度L2,优选地,第一长度L1与第二长度L2的比值在1:2至2:1之间,更优地为3:2,第一压接翼部10 和第二压接翼部20的总长度通常为16mm或更长。

对应于两个压接翼部10、20沿纵向轴线A的延伸,第一压接翼部10具有基本沿纵向轴线A延伸的相对的第一侧边缘11,而第二压接翼部20具有沿纵向轴线A延伸的相对的第二侧边缘21,这样,在同一侧上的第一侧边缘11和第二侧边缘21之间形成台阶部,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又被称为阶翼式接线端子或L型阶翼接线端子。如图3所示,第一侧边缘11与第二侧边缘21基本平行,第一侧边缘11通过台阶部垂直边缘30连接到第二侧边缘 21,并且垂直边缘30与第二侧边缘21之间角部以圆角31平滑地过渡,两个压接翼部10、20之间不设有任何分隔区域。

图4示出了接线端子的端示图,从图4可以看到,两个压接翼部10、20 在其主体部分上具有基本一致的片材厚度,但在靠近两者的侧边缘的末端部13、 23片材的厚度渐缩。渐缩的末端部13、23有助于应力释放,并保证良好的压接外观。

为了提高压接的电气和机械性能,通常在压接部分1的内表面上可设置有沟槽。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在第一压接翼部10的内表面上设有垂直于纵向轴线A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沟槽12,而在第二压接翼部20的内表面设有垂直于纵向轴线A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沟槽22,第一沟槽12的宽度大于第二沟槽22的宽度。第一沟槽12和第二沟槽22基本等间隔地布置在压接部分1的内表面上。

压接部分1内表面上的沟槽结构也可以取消或以其他图案的沟槽来替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可使用常规的压接工具或设备压接到电缆露出的导电芯部50上。在导电芯部50放置在压接翼部10、20包围形成的空间中,通过压接工具的压接操作,使相对两侧的压接翼部10、20向中间聚拢,最终使压接翼部10、20压接到电缆芯部50上,压接翼部10、20的侧边缘挤入到导电芯部50,实现良好可靠的压接配合。

图10A和图10B分别示出了第一压接翼部10和第二压接翼部20分别与导电芯部50压接时的截面图。前侧的第一压接翼部10宽度较大,而后侧的第二压接翼部20宽度相对较小,当两者采用同一压接工具压接到导电芯部50上时,前侧的第一压接翼部10和后侧的压接翼部将以不同的压缩率压接到导电芯部 50上。如图10A所示,第一压接翼部10的侧边缘向内卷曲,第一压接翼部10 的靠近侧边缘的一部分外表面彼此抵接,而如图10B所示,第二压接翼部20 压接后其本在其侧边缘处彼此抵接。从而前侧的第一压接翼部10的高压缩率的压接强化了电气性能,而后侧的第二压接翼部20的低压缩率的压接强化机械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还有其他变化形式。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种较佳的变化实例,除了上述阶翼式接线端子具备的结构特征之外,可选地,在第一压接翼部10的外表面设置垂直于纵向轴线A方向延伸的第三沟槽15。较佳地,第三沟槽15对称地形成在靠近第一压接翼部10的相对两个侧边缘11的位置处。如图6所示,第三沟槽15从靠近第一压接翼部10的第一侧边缘11的一个位置起向中间延伸一段距离。第三沟槽15延伸的长度可以根据压接的电缆的线径规格变化。较佳地,在压接之后,两侧外表面上的第三沟槽15将能抵接到电缆的导电芯部上。

如图7所示,第一压接翼部10的末端部13形成截面向侧边缘渐缩的一部分,而第三沟槽15从渐缩部的端部起向第一压接翼部10的中间部分延伸一小段距离。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三沟槽15与内表面上的第一沟槽12大致平行设置。

第三沟槽15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压接翼部10的纵向长度L1来确定,图6 示出了4个,但也可以更多或更少,并且多个第三沟槽15较佳地等间隔地沿纵向轴线A布置。由于第一压接翼部10在压接后具有更高的压缩率,因此在第一压接翼部10的外表面上设置第三沟槽15有助于补强压接性能。

图8A和图8B示出了阶翼式接线端子的压接部分1的另一种变化形式。在该变化形式中,第一压接翼部10的靠近其第一侧边缘11的末端部通过折弯部相对所述第一压接翼部10的余下部分成角度,从而折弯部14的设置使得第一压接翼部10的末端部13朝压接部分1的内部压接空间折弯,如图8B所示,折弯的角度ɑ(即末端部13相对于第一压接翼部10的余下部分的角度)优选地在10-30度的范围内。该折弯部14是在接线端子末被压接到线缆之前预成形的。折弯部14有助于接线端子改善压接后的外观。尤其是当采用紫铜(如 CTP-Cu,C11000)制造接线端子时,由于紫铜或高铜合金材料本身的特性,以高压缩率压接后接线端子的外观形状常常不甚理想,而上述预成型的折弯末端部13有助于确保压接翼部10、20能够均匀平顺地变形,从而改善紫铜或高铜合金材料的接线端子压接后的端子外观。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变化形式的接线端子的第一压接翼部10的末端部13的立体图。在该变化形式中,折弯部和第三沟槽两者同时结合在了第一压接翼部中。

具体而言,第一压接翼部10的末端部13通过折弯部在压接之前预折弯,第三沟槽横跨折弯部设在第一压接翼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三沟槽15’,换言之,第三沟槽15’可能有一部分形成在折弯部上。

同时具备折弯部14和外表面第三沟槽15’的接线端子优选地可以由紫铜或高铜合金制成,且特别适于压接例如70mm2或95mm2等大规格线缆。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由于具有高压缩率的第一压接翼部10,其压接后的电阻值可以达到传统包线设计的开翼式接线端子的三分之一或更低,实现了与焊接的电阻值接近或等同的电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前后具有不同压缩率的压接翼部,因此,能够实现更好的应力释放,在保护芯线的同时维持较好的机械性能。相比传统包线设计,其压接的拔托阻力和抗扭弯的能力都更好。

与传统的开翼式接线端子相比,在同等的工艺精度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的压接稳定性更为理想。经实用新型人实测发现,使用同样的压接设备,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即使将压接参数的公差设为传统开翼式端子的2.5倍,成品电阻值的偏差依然更小。

实用新型人进一步通过样品实测发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能够更好地抵御由高温、潮湿、低速扭曲和振动等使用环境所造成的老化和性能衰退。

本实用新型的阶翼式接线端子可以使用传统的压接设备进行生产制造,相比超声波焊接和混合压接,无需使用焊接设备,避免了焊接工艺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成本优势也更为明显。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