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6049发布日期:2019-11-29 17:4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装配简单且稳定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侧键如中国专利201520037049.4所示,侧键包括:键帽、设置在键帽底部的侧键触点、以及设置在键帽底部两侧、并能够通过终端的机壳的侧壁上的开孔伸入至机壳内部、且通过自身形状回弹挂设在机壳的侧壁内壁的柔性加长挂壁。然而,这种侧键仅依靠侧键触点提供正向支撑力,形成跷跷板式结构,导致侧键两端容易松动,影响用户体验;且当生产中误差较大导致侧键触点尺寸较小时,其提供的正向支撑力减弱,容易导致侧键陷入机壳中。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按键结构,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创作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本体的弹臂同时抵接于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以提供稳定支撑的按键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用以安装于电子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按键孔用以收容所述按键结构,所述按键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内侧壁和一第二内侧壁,所述按键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

按键本体,具有一按压部和由所述按压部的两侧分别延伸的二弹臂,每一所述弹臂同时抵接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

可选地,所述弹臂和所述按压部双色注塑成型,所述弹臂为弹性材料,所述按压部为硬质材料。

可选地,一连接部连接二所述弹臂和所述按压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弹臂均为橡胶材质,所述按压部为塑胶材质。

可选地,所述按键结构还具有一按键开关与所述按键本体相对应,所述按键开关用以抵推并导通触点,所述按键本体还包括由所述按压部朝所述按键孔内延伸的一顶推部所述顶推部抵接于所述按键开关。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侧壁相对靠近所述按压部,所述第二内侧壁相对远离所述按压部,所述弹臂由所述按压部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倾斜延伸并抵接于所述第二内侧壁、并进而反向延伸抵接于所述第一内侧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用以安装于电子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按键孔用以收容所述按键结构,所述按键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内侧壁和一第二内侧壁,所述按键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

按键本体,具有注塑成型的一按压部和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由所述按压部的一侧弯折延伸,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分别与所述弹臂相干涉。

可选地,所述弹臂和所述按压部双色注塑成型,所述弹臂为橡胶,所述按压部为塑胶。

可选地,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弹臂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相干涉,在受压状态下所述弹臂与所述第二内侧壁相干涉。

可选地,所述按键本体呈长条形,所述弹臂为二个,二所述弹臂分别位于所述按键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弹臂呈钩状,且同时抵接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按键本体的所述弹臂同时抵接于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按键本体中间的所述顶推部提供单点支撑来看,通过弹臂提供多点支撑,支撑效果更加稳定,防止所述按键本体大幅度晃动;且无需所述顶推部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使得所述顶推部可容许更大的尺寸公差,降低制造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安装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按键结构受压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按键结构20,用以安装于电子装置的壳体101,现以pda(手持终端)为例,对所述按键结构20加以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01具有一个中空状的按键孔102用以收容所述按键结构20,所述按键孔102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103和第二内侧壁104,均与所述按键结构20受用户按压的表面平行设置。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按键结构20包括一个按键本体21和与所述按键本体21配合的一个按键开关26。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按键本体21呈长条形,具有一个按压部22、由所述按压部22朝所述按键孔102凸伸的一个顶推部23、连接于所述按压部22且环绕所述顶推部23的一个连接部24,以及由所述连接部24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按压部22的两个弹臂25,所述按压部22和所述顶推部23由塑胶一体注塑成型,所述连接部24和所述弹臂25由橡胶一体注塑成型,且与所述按压部22和所述顶推部23双色注塑成型,防止组装过程中细小零件掉落,便于一次组装成型。所述第一内侧壁103相对靠近所述按压部22,所述第二内侧壁104相对远离所述按压部22,所述弹臂25首先由所述按压部22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104倾斜延伸并抵接于所述第二内侧壁104、并进而反向延伸抵接于所述第一内侧壁103,使得所述弹臂25呈钩状,既提供支撑又提供弹性,以避免所述按键本体21在所述按键孔102中晃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按键开关26安装于所述按键孔102中抵接于所述顶推部23,所述按键开关26用以抵推并导通触点(未图示,下同)。

如图5所示,当用户按压按压部22时,所述弹臂25受压而产生弹性变形,所述顶推部23顶推所述按键开关26,使得所述按键开关26用以抵推并导通触点。当用户松开按键本体21时,在所述弹臂25和所述按键开关26的回弹作用下,所述按键本体21回复原位。所述弹臂25分散了所述按键开关26承受的压力,可提高所述按键开关26的使用寿命,同时无需所述顶推部23对所述按键本体21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使得所述顶推部23可容许更大的尺寸公差,降低制造难度。

其它实施例中(未图示,下同),所述弹臂25可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按键开关26也可设置多个,且多个所述按键开关26对应于同一个所述按键本体21。

其它实施例中(未图示),在自然状态下(用户未按压),所述弹臂25与所述第一内侧壁103相干涉而与所述第二内侧壁104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在受压状态下所述弹臂25与所述第二内侧壁104相干涉,同样可防止所述按键本体21大幅度晃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顶推部23与所述按键开关26之间可具有微小的间隙,使得所述顶推部23可容许较大的尺寸公差,降低制造难度。

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臂25可由其它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按压部22可由其它硬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按键本体21的所述弹臂25同时抵接于第一内侧壁103和第二内侧壁104,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按键本体21中间的所述顶推部23提供单点支撑来看,通过弹臂25提供多点支撑,支撑效果更加稳定,防止所述按键本体21大幅度晃动;且无需所述顶推部23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使得所述顶推部23可容许更大的尺寸公差,降低制造难度。

2.所述按键本体21的所述按压部22和所述弹臂25注塑成型,一件式结构装配简单,所述弹臂25由所述按压部22的一侧弯折延伸,所述第一内侧壁103和所述第二内侧壁104分别与所述弹臂25相干涉,且防止所述按键本体21大幅晃动,所述弹臂25提供一定的弹性支撑力,无需所述顶推部23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使得所述顶推部23可容许更大的尺寸公差,降低制造难度。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