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9401发布日期:2019-12-06 18:2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动力电池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动力电池的电池壳用于对电池内的电芯进行封装保护,一般在电池壳的上部设置盖板,最终实现对电池内部的封装。

一般来说,多个动力电池组装为一个动力电池组,以应用到电动汽车等场景中。动力电池运行时,其运行温度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当电池因自身运行而温度增高,不仅会影响其供电性能,而且有发生异常情况的可能。由于电池运行温度过高,可能会使动力电池内部产生气体造成异常增压,甚至有发生电池爆炸的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进而对整个电池组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以可降低动力电池组的运行温度,从而提高电池的运行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应用于动力电池组中,所述动力电池组具有多个并排容置于壳体内的电池,且于相邻的所述电池之间夹设有隔板;所述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包括:

进液管路与回液管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中,并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形成有可连通外部供液装置的端口;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构造有若干个与所述进液管路相连通的进管承插口、以及与所述回液管路相连通的回管承插口;

冷却通道,嵌装于所述隔板的隔板本体中,并于所述隔板的下部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冷却通道的进管插装口和回管插装口;所述进管插装口与所述进管承插口、以及所述回管插装口与所述回管承插口随所述隔板装设至所述壳体中而相互插装导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的盖板上的冷却管;所述冷却通道为左右对称地布设于所述隔板本体上的两段,所述冷却管串联导通于所述电池相邻的隔板上的两段所述冷却通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表面开设有迂回的固定槽,所述冷却管嵌装于所述固定槽中,且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弯转向上而形成进液口和回液口;相对于所述进管插装口和所述进管插装口的一端,两段所述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于所述隔板的上部探出并弯曲回转而形成有第一插装部和第二插装部;所述第一插装部与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二插装部与所述回液口因所述隔板在所述壳体中的装设就位而插装导通。

进一步的,于所述进管插装口与所述进管承插口、以及所述回管插装口与所述回管承插口之间装设有第一密封圈;于所述第一插装部与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二插装部与所述回液口之间装设有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沿所述电池排列的方向,对应各所述隔板,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若干定位块,各所述隔板的下部两角构造有定位部;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部匹配设置,而可构成所述隔板、以及所述电池在所述壳体中的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回液管路埋设于所述底板之中,且于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回液管路的上方装设有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齐平的盖片。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通道采用铜质扁管,且所述冷却通道的两个相对的扁平侧壁齐平于所述隔板本体的两侧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回液管路中至少其一被设置为使流通于自身中的液体呈迂回状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通道具有多个相串接并呈u形的迂回路径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在壳体的底板、以及相邻的电池之间的隔板中设置冷却管路,并使各电池的冷却通道插装并联于进液管路和回液管路之间,形成对动力电池组中各电池的多方位冷却管路架构,利于对动力电池组的冷却降温,从而提高电池的运行稳定性。

(2)在电池的盖板中加设与冷却通道连通的冷却管,可从电池的上部形成对其的降温冷却,进一步提升了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的冷却性能。

(3)冷却管串联导通于电池相邻的隔板上的两段冷却通道之间,并采用快速插装的结构形式,利于提高电池和隔板在壳体中的装配效率。

(4)在各插装结构中设置密封圈,可改善插装结构的密封性,防止冷却液的外漏。

(5)在壳体中构造定位块,利于电池和隔板在壳体中装配的快速定位,且便于各插装结构安装时的对口。

(6)将进液管路与回液管路埋设于底板中并加设盖片,可为承插口的构造提供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空间。

(7)采用铜质扁管其平地嵌装于隔板中,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且可节省动力电池组在电池排列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8)进液管路或回液管路采用迂回路径的设置,可提升冷却的效能。

(9)冷却通道采用多个u形串接的迂回路径,使其在隔板上的布置紧凑合理且冷却性能高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组,包括多个并排容置于壳体内的电池,以及夹设于相邻的所述电池之间的隔板;该所述动力电池组中应用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采用该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的动力电池组,可形成对动力电池组中各电池的多方位冷却管路架构,利于对动力电池组的冷却降温,从而提高电池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动力电池组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池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单个电池与隔板的组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回管插装口与回管承插口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电池及其冷却管的爆炸图;

图7为图3中a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b-b所示部位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0-底板,101-盖片,11-定位块,12-进液管路,121-进管承插口,13-回液管路,131-回管承插口;

2-电池,20-盖板,201-极柱,202-固定槽,21-冷却管,211-进液口,212-回液口,213-第二密封圈;

3-隔板,30-隔板本体,301-进管插装口,302-回管插装口,31-冷却通道,311-第一插装部,312-第二插装部,313-第一密封圈,314-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基于图示状态下的用语,不应理解为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限定;提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也均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可降低动力电池组的运行温度,从而提高电池的运行稳定性。该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应用于动力电池组中,动力电池组具有多个并排容置于壳体内的电池,且于相邻的电池之间夹设有隔板。该结构包括设置于壳体的底板中的进液管路与回液管路,并于壳体的外壁上形成有可连通外部供液装置的端口;于底板的上表面构造有若干个与进液管路相连通的进管承插口、以及与回液管路相连通的回管承插口。结构还包括嵌装于隔板的隔板本体中的冷却通道,并于隔板的下部设置有连通于冷却通道的进管插装口和回管插装口;进管插装口与进管承插口、以及回管插装口与回管承插口因隔板在壳体中的装设就位而插装导通。

基于上述的总体结构原则,应用有该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的动力电池组的壳体1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多个电池2并排组配而形成电子组,于相邻的电池2之间夹设有隔板3,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将电池组整体容置于壳体1内,而形成动力电池组。本实施例的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应用于该动力电池组中,其包括设置于壳体1的底板10中的进液管路12与回液管路13、以及嵌装于隔板3的隔板本体30中的冷却通道31。

如图1所示,在壳体1的外壁上形成有可连通外部供液装置的进液管路12与回液管路13的端口;于底板10的上表面构造有若干个与进液管路12相连通的进管承插口121、以及与回液管路13相连通的回管承插口131。

如图3并结合图4并图5所示,在隔板3的下部设置有连通于冷却通道31的进管插装口301和回管插装口302;进管插装口301与进管承插口121、以及回管插装口302与回管承插口131的位置一一对应,当隔板3在壳体1中的装设就位时,各组进管插装口301与进管承插口121、以及各组回管插装口302与回管承插口131插装导通,从而使各隔板3上的冷却通道31并联于进液管路12与回液管路13之间。

具体而言,以回管插装口302与回管承插口131的插装配合为例。如图5所示,装设于底板10中的回液管路13在对应回管插装口302的位置开设回管承插口131。回管插装口302于回管承插口131的形状可以为圆管、扁管或其他管材形状,优选地,如图所示,采用扁管形状。回管插装口302的外径与回管承插口131的内径间隙插装配合。为改善插装结构的密封性,防止冷却液的外漏,在两者之间加设有第一密封圈313。需要指出的是,在各插装结构中均须装设密封圈,如进管插装口301与进管承插口121之间同样装设有第一密封圈313,于第一插装部311与进液口211、以及第二插装部312与回液口212之间装设第二密封圈213。显然,插装件与承插件的位置也可以对调;例如,可将回管插装口302的内径作为承插口,相应地,回管承插口131的外径调小,以间隙插装入回管插装口302的内径中。

为进一步提升对电池2的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电池2的盖板20上的冷却管21;冷却通道31为左右对称地布设于隔板本体30上的两段,冷却管21串联导通于电池2相邻的隔板3上的两段冷却通道31之间。在电池2的盖板20中加设与冷却通道31连通的冷却管21,可从电池2的上部形成对其的降温冷却,进一步提升了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的冷却性能。

冷却管21在盖板20上的设置可有多种形式,例如嵌装、一体构造等形式。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如图6所示,盖板20的两边均设置有极柱201,在两极柱201之间的区域,盖板20上表面开设迂回的固定槽202。固定槽202的路径形式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或两个u型对对接;冷却管21则嵌装于固定槽202中,冷却管21的两端弯转向上而形成进液口211和回液口212。

相应的,如图4所示,相对于进管插装口301和进管插装口301的一端,两段冷却通道31的另一端于隔板3的上部探出并弯曲回转而形成有第一插装部311和第二插装部312。与回管插装口302与回管承插口131的插装配合相同的,第一插装部311与进液口211、以及第二插装部312与回液口212可因隔板3在壳体1中的装设就位而插装导通。以第一插装部311与进液口211的插装配合为例,如图7并图8所示,进液口211与冷却管21连通,第一插装部311与冷却通道31连通,在进液口211的外周面上装设第二密封圈213,第一插装部311间隙套设插装于进液口211外部,从而形成冷却管21和冷却通道31之间的导通。

采用冷却管21串联导通于电池2相邻的隔板3上的两段冷却通道31之间,并采用快速插装的结构形式,利于提高电池2和隔板3在壳体1中的装配效率。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如图2所示的,位于电池组两端的电池2,其中的一个电池2须与和其相邻的电池2共用一个冷却通道31。该冷却通道31的上端可采用三通结构形式,形成两个分置于两侧电池2上方的第一插装部311、以及两个分置于两侧电池2上方的第二插装部312,以解决此问题。

为利于电池2和隔板3在壳体1中装配的快速定位,且便于各插装结构安装时的对口操作,如图1所示,沿电池2排列的方向,对应各隔板3,于壳体1内设置有若干定位块11。如图4所示,各隔板3的下部两角构造有定位部314。定位块11与定位部314匹配设置,从而可构成隔板3、以及电池2在壳体1中的定位。

为了对承插口的构造提供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空间,可采用如图5所示的形式,将进液管路12与回液管路13埋设于底板10之中,且于进液管路12与回液管路13的上方装设有与底板10的上表面齐平的盖片101。

冷却通道31、以及进液管路12与回液管路13和冷却管21,可采用多种具备导热性能的管材配设。优选地,采用铜质扁管。例如,冷却通道31采用铜质扁管,且冷却通道31的两相对侧的扁平侧壁齐平于隔板本体30的两侧表面。这样,可节省动力电池组在电池2排列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如图1并图4所示,进液管路12和回液管路13中的至少其一采用往复弯曲的路径,使流经其中的液体迂回流动;冷却通道31具有多个u形串接的迂回部,同样使流经其中的液体迂回流动通过。采用迂回路径的设置,或多个u形串接形成迂回,均可提升冷却的效能,并使布置更为紧凑合理。

采用上述实施方案的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在壳体1的底板10、以及相邻的电池2之间的隔板3中设置冷却管路,并使各电池2的冷却通道31插装并联于进液管路12和回液管路13之间,形成对动力电池组中各电池2的多方位冷却管路架构,利于对动力电池组的冷却降温,从而提高电池2的运行稳定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中应用有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

本实施例的电池2为方形,包括电池壳和装设于壳内的电芯,电芯的极耳与20的极柱201电连接。例如,可采用焊接连接的形式。

将电芯装设完毕,并完成极耳与极柱的连接后,将电池盖板装配于壳体上部的敞口处,完成电池的封装。电池盖板的封装可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予赘述。

将多个电池2成组并排装配壳体1中,相邻的电池2之间加设隔板3。此外,在动力电池组中应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车辆配置循环冷却系统,将插装式电池组冷却结构连入连通循环冷却系统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冷却循环,从而实现对电池组的降温冷却。

本实施例的电池组,可形成对电池组中各个电池2的全方位的冷却降温,从而改善电池组的运行性能、提高其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