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1569发布日期:2020-02-08 00:1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绕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机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卷芯一般由基材通过卷针卷绕成卷,最后贴付终止胶带而成。其中,基材包括正极片、第一隔膜、负极片和第二隔膜。

在卷绕机构中,卷绕工序是通过卷绕机构将带状基材卷绕成电芯。在卷针完成卷绕并抽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卷针将电芯内腔中最内层隔膜带离、揉皱等问题,影响电芯品质,甚至可能造成电芯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卷绕机构,可以在对卷绕后的电芯进行压扁处理后,保持压扁的状态,使得压扁后的电芯成型较为稳定,从而避免卷针抽离时,对电芯品质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解决方案是:

一种卷绕机构,用于对基材进行卷绕,以形成电芯,包括:至少一个卷针组,每一卷针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卷针,用于夹持基材;以及卷针座,与卷针组的一端连接,卷针座用于在卷针组夹持基材后,带动卷针组进行旋转,以将基材卷绕在卷针的外周面上;其中,卷针设有活动部,活动部沿第一方向与卷针活动连接,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第一位置较第二位置远离卷针组的旋转中心轴;当卷针组在进行卷绕时,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以使活动部的外周面与卷针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当卷针组完成卷绕并进行下料时,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以对电芯压扁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卷绕机构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设于卷针与活动部之间,用于在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将卷针与活动部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卡钩和卡座,卡钩和卡座的其中一个设于活动部相对卷针的一侧,另一个沿第二方向滑动设于卷针相对活动部的一侧,卡座上设有与卡钩配合的卡接孔;其中,当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座带动卡接孔沿第二方向靠近卡钩移动,以使卡钩与卡接孔进行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组件进一步包括:挡块,设于卡座的一侧;第一驱动件,沿第二方向设于挡块与卡座之间,第一驱动件用于在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驱动卡座靠近卡钩运动;限位块,设于卡座的另一侧;以及顶杆,顶杆穿设于限位块,并与卡座连接;其中,在卷针组完成卷绕并压扁电芯后,顶杆用于驱动卡座远离卡钩方向移动,以使卡钩从卡接孔中脱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卷绕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机构,第一导向机构与活动部连接,并用于引导活动部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柱,沿第一方向立设于卷针上,且位于卷针座与活动部之间;连接块,套设于第一导柱上,且与活动部的一端连接,以带动活动部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及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设于活动部与卷针之间;第二驱动件用于在活动部于第二位置压扁电芯后,驱动活动部朝向第一位置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机构进一步包括第一导柱固定块,第一导柱固定块设于第一导柱远离卷针的一端;第一导柱固定块用于限制连接块在第一导柱上的移动距离,以使卷针组在进行卷绕时,与连接块连接的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卷绕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沿第二方向与卷针座活动连接,用于在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支撑活动部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滚轮座,沿第二方向套设于卷针座的外侧;以及第一滚轮,设于第一滚轮座上,用于在卷针组进行卷绕时,支撑活动部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卷绕机构进一步包括第二导向组件,第二导向组件与第一支撑组件连接,用于引导第一支撑组件沿第二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导向组件包括:导柱安装板,设于卷针座上;第二导柱,沿第二方向立设于导柱安装板上;以及驱动板,套设于第二导柱上,且第一滚轮座连接,以带动设于第一滚轮座上的第一滚轮沿第二方向靠近或远离活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导向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导柱固定块,设于第二导柱远离导柱安装板的一端,第二导致固定块用于限制驱动板在第二导柱上的移动距离;以及第三驱动件,套设于第二导柱上,且位于驱动板与第二导柱固定块之间;第三驱动件用于在第一滚轮支撑活动部完成卷绕后,驱动驱动板远离活动部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卷绕机构进一步包括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沿第二方向与活动部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用于在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支撑活动部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滚轮座以及设于第二滚轮座上的第二滚轮,第二滚轮用于在卷针组进行卷绕时,靠近并支撑活动部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卷绕机构,该卷绕机构通过在卷针上沿第一方向设置与卷针活动连接的活动部,当卷绕机构在卷绕时,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和卷针共同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以供基材卷绕;当卷绕机构在对卷绕完成的电芯进行压扁时,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使得压扁后的电芯较为容易地保持固定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卷针在抽针时出现最内层隔膜带离、揉皱等问题,从而保证了电芯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的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的又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的再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卷绕机构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卷绕机构100用于对基材(未示出)进行卷绕,以形成电芯,其具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卷针组120和卷针座110。其中,卷针组120的一端设置在卷针座110上,卷针座110用于在卷针组120夹持基材后,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带动卷针组120进行旋转,以将基材卷绕在卷针组120的外周面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每一卷针组12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卷针121,用于夹持基材。卷针121上设有活动部122,活动部122在第一方向上与卷针121活动连接,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第一位置较第二位置远离卷针组120的旋转中心轴。其中,当卷针组120对基材进行卷绕时,活动部122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部122的外周面与卷针组120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当卷针组120完成卷绕并进行下料时,活动部122位于第二位置时,以将电芯压扁成型。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可以在需要对电芯进行下料时,设置在卷针121上的活动部122受到外部作用力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从而对卷绕完成的电芯进行压扁处理;且压扁后的电芯可以较为容易地保持固定的形状,避免在抽针时出现内层隔膜带离、揉皱等问题,从而保证了电芯的质量。

可选地,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3,图3是本实施例中卷绕机构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卷针组120仅为一组,则卷针121数量为两个,相对设置两个卷针121呈半圆形设置,以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使得基材在卷针组120外周面上卷绕后,形成圆形电芯。可以理解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卷针组120的数量。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卷针组120可以为两组,则相对设置的两个卷针121的外周面为1/4圆面。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卷针121为对称设置,且设置在两个卷针121上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仅以一侧卷针121的具体结构特征做举例说明,但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中卷绕机构100的实施。

基于此,请继续参阅图1,为了实现活动部122与卷针121沿第一方向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进一步包括第一导向组件140,第一导向组件140与活动部122连接,用于引导活动部122沿第一方向运动。

可选地,第一导向组件140包括第一导柱141、连接块142和第二驱动件143。第一导柱141沿第一方向立设在卷针121上;连接块142套设在第一导柱141上,且与活动部122的一端连接,以带动活动部122且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驱动件143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活动部122与卷针121之间。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基材卷绕时,形成电芯的厚度方向。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卷针121可以通过设置容置槽123,使得活动部122位于该容置槽123中,且活动部122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因此,第一导向组件140可以设置在卷针121的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置槽123还可以为沿第一方向贯通的通孔,此时,为了实现第一导向组件140的安装,需要在容置槽123底部1231设置固定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可以通过设置固定板替代。

具体地,第一导柱141设置在卷针座110与活动部122之间。第二驱动件143设置在活动部122与卷针121的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之间。第二驱动件143用于在活动部122与第二位置压扁电芯后,驱动活动部122从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

本实施例中每个卷针121一侧的第一导柱14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以防止连接块142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的情况;第二驱动件143可以为弹簧,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应性调整,以平稳支撑活动部122。

当第二驱动件143为弹簧时,第二驱动件143还可以呈压缩状套设在第一导柱上141上。此外,第二驱动件143还可以为伸缩气缸等驱动元件。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块142还可以与活动部122一体成型,即活动部122可以自身开设通孔并套设在第一导柱上141。可以理解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第二驱动件143的类型,并对第一导向组件140的结构做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组件140还可以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实现。具体地,第一导向组件140中第一导柱141为螺杆,连接块142上设有与螺杆配合的螺纹,第二驱动件143为设置在第一导柱141一端的驱动电机。第二驱动件143可以驱动第一导柱141转动,进而通过螺纹传动的方式使得位于第一导柱141上的连接块142带动活动部12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选地,在连接块142与第一导柱141之间,还设有第一导套144,第一导套144用于替代连接块142与第一导柱141直接进行滑动,可以减小连接块142与第一导柱141之间的摩擦损耗。

进一步,由于第二驱动件143对活动部122的作用力,活动部122具有远离卷针121移动的趋势,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组件140还包括第一导柱固定块145。其中,第一导柱固定块145设置在第一导柱141远离卷针121的一端,第一导柱固定块145可以用于限制连接块142在第一导柱141上的移动距离。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导柱固定块145在第一导柱141上的设置位置,以使活动部122在位于第一位置时,正好与卷针121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具体地,卷针组120在进行卷绕时,连接块142可以抵接第一导柱141限位块185,活动部122在第一位置同时受到第二驱动件143与第一导柱固定块145的作用力,使得活动部122的外周面与卷针121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

进一步,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100的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活动部122与卷针121活动连接,考虑到在进行卷绕时,基材会在活动部122和卷针121共同形成的外圆周上进行卷绕,为了提高活动部122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50。其中,第一支撑组件150设于卷针座110与第一导向组件140之间,且沿第二方向与卷针座110活动连接。第一支撑组件150用于在卷针组120进行卷绕时,支撑活动部122的一端。第二方向可以为卷针组120旋转中心线所处方向。

可选地,第一支撑组件150包括第一滚轮座151和第一滚轮152。其中,第一滚轮座151沿第二方向套设在卷针座110的外侧,并与卷针座110活动连接。第一滚轮152设置在第一滚轮座151上,且跟随第一滚轮座151沿第二方向靠近或远离活动部122。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活动部122与连接块142连接,可以通过将第一滚轮152抵靠连接块142的方式,实现对活动部122一端的支撑。其中,在卷针组120对基材进行卷绕时,第一滚轮152可以跟随第一滚轮座151沿第二方向靠近活动部122移动,直至第一滚轮152抵靠在连接块142靠近卷针121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滚轮152也可以直接抵靠在活动部122的一端。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15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支撑活动部122的一端。例如,第一支撑组件150中的第一滚轮152可以为楔形挡块,与活动部122的一端或者连接块142的形状相匹配。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滚轮152仅仅是其中一种选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可选地,为了实现第一支撑组件150与卷针座110在第二方向上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滚轮座151与卷针座110之间可以设有相互配合的、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一滑轨11与第一滑块12。其中,第一滑轨11设置在卷针座110上,第一滑块12与第一滚轮座151连接,以带动第一支撑组件150沿第二方向运动。

进一步,考虑到本实施例中的卷针组1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卷针121,因此,为了保证在两个卷针121上对应设置的第一支撑组件150沿第二方向同步运动,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还包括第二导向组件160,第二导向组件160与第一支撑组件150连接,用于引导第一支撑组件150沿第二方向运动。

可选地,第二导向组件160包括导柱安装板161、第二导柱162和驱动板163。其中,导柱安装板161设置在卷针座110上,第二导柱162沿第二方向立设于导柱安装板161上,驱动板163套设于第二导柱162上,且与两个第一支撑组件150的第二滚轮座171连接,以实现驱动板163同时带动两个第二支撑组件17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第二导柱162远离导柱安装板161的一端设有第二导柱固定块164,第二导柱固定块164用于限制驱动板163在第二导柱162上的移动距离;驱动板163与第二导柱固定块164之间,还设有第三驱动件166。第三驱动件166套设在第二导柱162上,用于在第一支撑组件150支撑活动部122的一端完成卷绕后,驱动驱动板163远离活动部122移动。

可选地,在驱动板163与第二导柱162之间,还设有第二导套165,第二导套165用于替代驱动板163与第二导柱162直接进行滑动,可以减小驱动板163与第二导柱162之间的摩擦损耗。第一滚轮座151上还可以设有卡块167,驱动板163与卡块167连接,以实现驱动板163与第一滚轮座151的连接,进而实现驱动板163在外部动力的作用下,驱动两个第一支撑组件150沿第二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导柱安装板161上的第二导柱162的数量可以为4个,以增加第一支撑组件150沿第二导向运动时的稳定性;第三驱动件166可以为弹簧。进一步,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组件170,第二支撑组件170沿第二方向与活动部122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其中,第二支撑组件170包括第二滚轮座171以及设置在第二滚轮座171上的第二滚轮172,第二滚轮172跟随第二滚轮座171,在卷针组120对基材进行卷绕时,沿第二方向靠近并支撑活动部122的另一端,以进一步增强活动部122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17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支撑活动部122的另一端。例如,第二支撑组件170中的第二滚轮172可以为楔形挡块,与活动部122的另一端的形状相匹配。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滚轮172仅仅是其中一种选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为了使得活动部122在第二位置时,保持对电芯的压扁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还包括固定组件180。固定组件180设于卷针121与活动部122之间,用于活动部122位于第二位置时,将活动部122与卷针121固定。电芯在被压扁后,活动部122可以持续对电芯施压,从而电芯能够在一段时间的保持压扁状态,以获得形状稳定的电芯。

可选地,固定组件180包括相互配合卡钩182和卡座181,卡座181上设有与卡钩182配合的卡接孔1811。卡座181和卡钩182中的一个设置在卷针121上,另一个设置在活动部122上。

下面以卡座181设置在卷针121上,卡钩182设置在活动部122上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地,当卡座181设置在活动部122上,卡钩182设置在卷针121上时,关于卡座181以及卡钩182的技术特征仅仅存在对称式的替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具体地,由于活动部122设置在卷针121中的容置槽123中,固定组件180中卡座181可以设置在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卡座181沿第二方向与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活动链接,卡钩182设置在活动部122相对卷针121的一侧。卡钩182的钩部呈l型设置,且钩部的水平部沿第二方向设置。当活动部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卡座181沿第二方向靠近卡钩182移动,以使位于卡座181上的卡接孔1811与卡钩182的水平部卡接,从而实现活动部122在第二位置与卷针121的固定,进而提高对电芯的压扁效果。

可选地,为了实现卡座181与卷针121中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卡座181与卷针121之间还设有相互配合的、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轨13与第二滑块14。其中,第二滑轨13设置在卷针121中容置槽123的底部1231上,第二滑块14与卡座181连接,以带动卡座181沿第二方向运动。

可选地,为了在活动部122位于第二位置时、为卡座181提供朝向卡钩182运动的作用力,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组件180进一步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在卡座181一侧的挡块183,以及呈压缩状设置在挡块183与卡座181之间的第一驱动件184,第一驱动件184分别连接挡块183与卡座181,用于在活动部122位于第二位置时,驱动卡座181沿第二方向靠近卡钩182运动。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件184可以为弹簧,呈压缩状设置在挡块183与卡座181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挡块181和第一驱动件184还可以直接替换为伸缩气缸等驱动元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应性调整。

可选地,为了使得活动部122与第二位置在对电芯完成压扁后,重新与卷针121解除固定,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组件18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限位块185和顶杆186。其中,限位块185设置在卡座181的另一侧,顶杆186穿设与限位块185,并与卡座181连接,限位块185用于限制顶杆186的移动方向。顶杆186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克服第一驱动件184的作用力,并驱动卡座181远离卡钩182移动,以使活动部122上的卡钩182从卡座181上的卡接孔1811中脱出,进而使得活动部122与卷针121之间的固定连接解除。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顶杆186可以在第二支撑组件170的驱动下,驱动卡座181远离卡钩182方向移动。具体地,第二支撑组件170的第二滚轮座171还开设有与卷针121配合的插孔173,使得第二滚轮座171在朝向活动部122运动时,一方面可以抵顶顶杆186,并驱动顶杆186带动卡座181远离卡钩182运动;另一方面,卷针121的端部1211可以通过插孔173与第二滚轮座171配合,避免卷针121影响第二滚轮座171的运动,使得第二滚轮座171能够在活动部122位于第一位置时,支撑活动部122的另一端。

可选地,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卷绕机构的又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实现卷针121夹持基材,本实施例中两个卷针121相对的至少一侧设有气囊15,且气囊15可以由外接气源通过气管接头18向气囊15内部充气,气囊15在膨胀后夹紧产品,夹紧后由外接动力源驱动卷针座110进行旋转,从而实现卷绕动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夹紧基材。例如,当卷针121为一组时,可以在卷针座110上设置驱动件,在卷针121需要夹持基材时,带动两个卷针121相互靠近并夹持住基材;在卷绕完成后,卷针121可以在驱动件的驱动下,相互远离运动,从而松开夹持的基材。可以理解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应性调整。

此外,为了在对基材完成卷绕并压扁后进行下料,卷针121和活动部122的外周面上还设有多个吹气孔17,吹气孔17也可以通过气管接头18与外部气源连通。吹气孔17可以吹气使得卷针121和活动部122外侧产生气膜,将卷针121和活动部122与电芯内的最内圈隔膜分隔开,从而便于电芯下料。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的工作过程做具体说明。

初始状态下,本实施例中的卷绕机构100对上一个电芯进行卷绕、压扁并完成下料,此时,活动部122位于第二位置,且卡座181上的卡接孔1811与卡钩182相配合,使得活动部122与卷针121固定连接。

在卷绕机构100需要卷绕下一个电芯时,第二支撑组件170沿第二方向靠近活动部122移动。此时,卷针121的端部1211穿过第二支撑组件170中的第二滚轮座171上的插孔173,且第二滚轮座171抵顶顶杆186,以驱动顶杆186克服第一驱动件184的作用力带动卡座181沿第二方向靠近挡块183移动,使得卡座181与卡钩182相互脱离。插孔173与卷针121的端部1211配合,进而可以支撑卷针121,防止在卷绕过程中卷针121发生抖动或形变。

活动部122在失去固定组件180的固定效果后,在第二驱动件143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由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此时,活动部122的外周面与卷针121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外轮廓为圆形的外周面。

第一支撑组件150由外力的驱动下,克服第三驱动件166的作用力,朝向活动部122运动,以使第一滚轮152抵靠活动部122的一端;同时,第二支撑组件170中的第二滚轮172抵靠活动部122的另一端,以实现在活动部122位于第一位置时,从两端支撑活动部122的效果。此时,活动部122保持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

将基材的一端设于狭缝16中,通过外部气源与气囊15进行充气,从而实现卷针组120对基材的夹持。外部作用力进一步驱动卷针座110进行旋转,以对基材进行卷绕,从而形成电芯。

在对电芯完成卷绕后,施加在第一支撑组件150上的作用力撤除,第一支撑组件150在第三驱动件166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远离活动部122运动,直至活动部122的一端与第一滚轮152脱离;逐渐减小对第二支撑组件170的作用力,使得第二支撑组件170远离活动部122运动,直至第二滚轮172从活动部122的另一端下方脱离。此时,活动部122在第一方向上失去了第一支撑组件150和第二支撑组件170的支撑作用。由于施加在第二支撑组件170上的作用力没有完全撤除,且活动部122尚且位于第一位置,因此卡座181还未与卡钩182配合。

对活动部122施加沿第一方向朝向卷针121靠近的作用力,使得活动部122沿第一方向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对圆形电芯进行压扁处理,并进一步撤除对第二支撑组件170的作用力。此时,第二滚轮座171施加在顶杆186上的作用力消失,卡座181在第一驱动件184的驱动下,朝向卡钩182运动,以使活动部122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座181上的卡接孔1811与卡钩182配合,实现活动部122与卷针121的固定。

在活动部122与卷针121完成固定后,活动部122也对电芯完成了压扁处理,且活动部122可以借助卡座181与卡钩182的配合,在第二位置保持住,进而提高了对电芯的压扁效果。外部气源通过多个吹气孔17吹气,使得贴附在活动部122和卷针121外周面上的隔膜与卷针组120脱离,从而较为方便地对卷绕并压扁后的电芯进行下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卷绕机构,通过在卷针上沿第一方向设置与卷针活动连接的活动部,活动部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做往复运动。当卷绕机构在卷绕时,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和卷针共同形成圆形的外周面,以供基材卷绕;当卷绕机构在对卷绕完成的电芯进行压扁时,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使得压扁后的电芯较为容易地保持固定的形状,避免出现最内层隔膜带离、揉皱等问题,从而保证了电芯的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还通过设置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可以在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支撑活动部的两侧,可以提高活动部的稳定性;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通过在活动部与卷针之间设置了固定组件,可以在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进一步将活动部与卷针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对电芯的压扁效果;再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的卷绕机构还通过设置了用于引导活动部在第一方向运动的第一导向组件和用于引导第一支撑组件在第二方向上运动的第二导向组件,可以提高活动部和第一支撑组件的位移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