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4911发布日期:2020-01-15 00:43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使用量最大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源滤波、信号滤波和储能等电路中。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和两根引脚,引脚设置在电容器本体的外侧且较细,在电容器移动或运输过程中,引脚容易折弯,甚至被折断,影响电容器的使用,有时两根引脚在运输过程中相互缠绕,焊接人员焊接时还需将引脚分开,影响焊接效率。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733813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电容器,其包括本体,本体的外壁上套设有防护筒,防护筒与本体滑移配合,防护筒的侧壁上设有锁定通孔,通孔内设有锁定杆,锁定杆与锁定通孔滑移配合,防护筒的外壁上设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一端的防护筒的外壁连接,另一端与锁定杆远离本体的侧面连接,锁定杆与本体抵接。本实用新型防护筒将电容器的引脚防护住,避免了电容器运输过程中发生引脚折断。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防护筒的长度有限,而生产的电容器中,有些电容器的引脚长度过长,需更换更长的防护筒才能对引脚进行保护。而在安装防护筒时,需要适配后才知道应该安装哪一种防护筒,适配后不合适的话还需进行拆卸更换,比较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其优势在于,通过对防护筒的结构进行改变,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长度调节,当引脚长度较长时,只需调节防护筒的长度就可以实现其对引脚的保护,无需再更换新的防护筒进行适配,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包括本体、位于本体外侧的保护壳和保护壳外壁上套设的防护筒,所述防护筒包括固定部和延长部,所述延长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延长部设置有固定所述延长部的固定螺栓,所述延长部的下方设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延长部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容器的引脚未完全位于防护筒内时,拉动延长部,使得防护筒的整体长度增加,待引脚完全位于防护筒内时,转动固定螺栓,对延长部与固定部进行固定,最后再安装防护盖。通过延长部和固定部的设置,使防护筒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长度调节,当引脚长度较长时,只需调节防护筒的长度就可以实现其对引脚的保护,无需再更换新的防护筒进行适配,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外侧壁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延长部的内侧壁设置有沿所述连接槽滑动的连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槽与连接块的设置,使得延长部滑动连接于固定部,同时通过此种滑动连接的方式,相比于直接滑动连接更加平稳,同时连接槽的顶部和底部可以对连接块的滑动进行限位,使得延长部在滑动时不会脱离固定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侧壁开设有锁定通孔,所述保护壳的侧壁开设有卡孔,所述锁定通孔与所述卡孔均穿设有锁定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锁定杆与卡孔的设置,可以对电容器进行固定,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造成防护筒的脱落,造成电容器的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杆的一端设置有凸块,所述锁定杆套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外侧壁,所述拉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凸块与拉簧的设置,使得锁定杆位于锁定通孔内,避免锁定杆脱离锁定通孔,造成锁定杆的丢失,影响电容器的安装。同时压簧一直有拉力的作用,使得锁定杆插进卡孔后不易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杆靠近卡孔的一端设置成半球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定杆靠近卡孔的一端设置成半球形,靠近卡孔位置的锁定杆纵向截面小于卡孔的纵向截面,方便锁定杆插入卡孔。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内侧壁设置有挡壁,所述保护壳的底部与所述挡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无挡壁的设置,对电容器拆下进行使用时,先拉动锁定杆,再取出电容器。拉动锁定杆的时候,若操作不当,会造成电容器的掉落,使得引脚撞击防护板,易造成引脚的损坏,影响电容器的正常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挡壁的顶部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顶部设置有缓冲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弹簧的设置,在安装防护筒时,先把电容器放置在固定部内,由于重力的作用,电容器的掉落会对挡壁有冲击,同时也易损毁电容器。通过增加缓冲弹簧,缓冲弹簧对电容器的冲击具有缓冲的作用,避免了电容器的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内侧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缓冲板一侧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缓冲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槽的设置,使得缓冲板在安装槽内滑动,对缓冲板的滑动具有导向的作用,避免了缓冲板运动的偏移,造成缓冲效果减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延长部和固定部的设置,使防护筒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长度调节,当引脚长度较长时,只需调节防护筒的长度就可以实现其对引脚的保护,无需再更换新的防护筒进行适配,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通过缓冲弹簧的设置,在安装防护筒时,先把电容器放置在固定部内,由于重力的作用,电容器的掉落会对挡壁有冲击,同时也易损毁电容器。通过增加缓冲弹簧,缓冲弹簧对电容器的冲击具有缓冲的作用,避免了电容器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本体;2、保护壳;21、卡孔;3、正引脚;4、负引脚;5、防护筒;51、固定部;511、锁定通孔;512、连接槽;513、挡壁;514、缓冲弹簧;515、缓冲板;5151、缓冲垫;5152、安装块;516、安装槽;5161、挡板;52、延长部;521、连接块;6、锁定杆;61、凸块;62、拉簧;7、固定螺栓;8、防护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保护引脚的电容器,包括本体1、保护壳2、正引脚3和负引脚4,保护壳2围绕本体1一周,对本体1进行保护。正引脚3和负引脚4从本体1底部延伸出本体1。

保护壳2套设有防护筒5,防护筒5包括固定部51和延长部52。固定部51侧壁开设有锁定通孔511,保护壳2与固定部51相接触的侧壁开设有卡孔21,锁定通孔511与卡孔21半径大小相同。锁定通孔511与卡孔21均穿设有锁定杆6,锁定杆6与锁定通孔511相适配。锁定杆6远离锁定通孔511的一端粘贴有凸块61,锁定杆6上套设有拉簧62。拉簧62一端粘贴于凸块61,另一端粘贴于固定部51的外侧壁。当拉动锁定杆6时,拉簧62发生形变,拉簧62对锁定杆6有着向卡孔21移动的拉力作用。锁定杆6靠近卡孔21的一端设置成半球形,方便锁定杆6插进卡孔21。

参照图2,固定部51的外侧壁沿轴向方向开设有连接槽512,连接槽512大体上呈u型。延长部52的内侧壁靠近顶部的位置粘贴有连接块521,连接块521与连接槽512相适配,连接块521与连接槽512滑动连接。延长部52的外侧壁安装有固定螺栓7,固定螺栓7穿设于延长部52的外侧壁和连接块521,与延长部52的外侧壁和连接块521螺纹连接。当转动螺栓时,螺栓一端可抵接连接槽512的底部。通过螺栓抵接连接槽512,进而实现了延长部52的固定,使得延长部52与固定部51保持固定连接。延长部52的底部安装有防护盖8,延长部52外侧的底部设置有外螺纹,防护盖8设置有内螺纹,防护盖8与延长部52螺纹连接。

参照图2,固定部51的内侧壁粘贴有挡壁513,挡壁513顶部粘贴有缓冲弹簧514,缓冲弹簧514的顶部粘贴有缓冲板515,缓冲板515的顶部粘贴有缓冲垫5151。缓冲弹簧514所对应的固定部51的内侧壁开设有安装槽516,安装槽516靠近口部的顶部边缘粘贴有挡板5161。安装槽516与挡板5161的设置,使得安装槽516的横截面呈现出l型的形状。缓冲板515靠近安装槽516的一侧粘贴有安装块5152,安装块5152的横截面也呈l型,安装块5152与安装槽516相适配,安装块5152与安装槽516滑动连接。保护壳2的底部抵接缓冲垫5151。

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当安装防护筒5时,先拉动锁定杆6,使得锁定杆6靠近固定部51的一端完全进入到固定部51内,然后再安装电容器。锁定杆6靠近固定部51的一端完全进入到固定部51内,对电容器的滑动无阻挡作用,方便电容器的安装。在电容器的安装过程中,先把电容器的位置放好,使得卡孔21的位置位于锁定杆6的正上方,然后插入电容器,保护壳2的底部抵接缓冲垫5151,此时松开锁定杆6,锁定杆6抵接保护壳2,拉簧62具有拉力的作用。上述过程完成后,继续按压电容器,当卡孔21运动到锁定杆6位置时,卡孔21对锁定杆6无阻挡作用,在拉簧62的拉力作用下,锁定杆6插进卡孔21,对电容器进行固定。

电容器安装好后,若正引脚3和负引脚4均位于防护筒5内,此时可直接安装防护盖8,对电容器的正引脚3和负引脚4进行保护。若正引脚3或负引脚4未完全位于防护筒5内,转动固定螺栓7,解除延长部52与固定部51的固定连接。然后再拉动延长部52,使得防护筒5整体长度变长。当正引脚3和负引脚4完全位于防护筒5内时,停止拉动延长部52,反向转动固定螺栓7,对延长部52与固定部51进行固定连接。上述完成好后,再安装防护盖8,对电容器的正引脚3和负引脚4进行保护。

通过延长部52和固定部51的设置,使防护筒5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长度调节,当引脚长度较长时,只需调节防护筒5的长度就可以实现其对引脚的保护,无需再更换新的防护筒5进行适配,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