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3734发布日期:2020-03-17 15:5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雷预放电接闪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属于接闪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接闪器就是专门用来接收直接雷击的金属物体,目前常规接闪器基本是通过水泥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需的位置,在遇到狂风的天气时无法缓解风力对接闪器以及其他机构的压力,从而使得装置被大风吹倒无法复位,从而导致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对装置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而且安装复杂,不易拆卸,从而导致后期维护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已解决在狂风的天气时无法缓解风力对接闪器以及其他机构的压力,安装复杂,不易拆卸,从而导致后期为维护比较麻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包括第一支撑板以及固定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部的多组第一滑槽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方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四周处等距离安装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滑槽的上部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套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滑块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滑槽等距离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四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储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的顶端连接有接闪器,所述接闪器包括触发组件,所述触发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反射组件和激发组件,所述反射组件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安装所述反射组件,所述触发组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避雷针。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伸缩连接杆,所述伸缩连接杆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伸缩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铰接有两组第一连接杆,一组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另一组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皆设置为四组,且所述第一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四侧,所述第二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四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储能机构和所述接闪器之间皆通过螺纹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连接有接地线,所述接地线设置有两组,且所述接地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反射组件、所述激发组件和所述避雷针皆是绝缘的,所述反射组件的底座由合成树脂做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等距离设置有限位孔,所述第三连接杆靠近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限位螺杆,所述限位螺杆贯穿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侧,所述限位螺杆与所述限位孔相互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两端处分别设置有通孔,且通孔内安装有固定螺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通过第一支撑杆向风向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压着风向方向上的第二滑块向下运动,从而使得第三连接杆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向外侧运动挤压第二弹簧,同时拉动其他三个向风向方向运动,此时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起到缓冲作用,从而缓解由于风造成的压力,以防止装置本身被损坏,从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大风停止后,在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弹性作用下使得接闪器、储能机构和第一支撑杆归位。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通过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储能机构和接闪器之间皆通过螺纹固定,方便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储能机构和接闪器之间的安装和拆卸,从而使得后期维护比较方便。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通过第一支撑板向下压动第一连接杆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连接杆做伸缩运动,然后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起到缓冲和复位的作用,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中:1-第一支撑板,2-第一连接杆,3-连接座,4-伸缩连接杆,5-第一弹簧,6-第一滑块,7-第二弹簧,8-第一滑槽,9-第二连接杆,10-第三连接杆,11-接地线,12-固定板,13-避雷针,14-接闪器,15-激发组件,16-储能机构,18-固定螺杆,19-第二支撑板,20-第二滑块,21-第三弹簧,22-第二滑槽,23-限位孔,24-限位螺杆,25-触发组件,26-反射组件,28-第一支撑杆,29-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包括第一支撑板1以及固定设在第一支撑板1上部的多组第一滑槽8和位于第一支撑板1下方的第二支撑板19,第一支撑板1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杆29,第二支撑杆29的四周处等距离安装第一滑槽8,第一滑槽8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滑块6,第一滑块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弹簧7,第一滑槽8的上部铰接有第二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9的一端套接有第三连接杆10,第三连接杆10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滑块20,第二滑块2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弹簧21,第二滑块20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滑槽22,第二支撑杆2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8,第二滑槽22等距离设置在第一支撑杆28的四周,第一支撑杆2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储能机构16,储能机构16的顶端连接有接闪器14,接闪器14包括触发组件25,触发组件2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反射组件26和激发组件15,反射组件26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上安装反射组件26,触发组件2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避雷针13。

在大风天气时,接闪器14、储能机构16以及第一支撑杆28在大风的作用下会被吹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8向风向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8压着风向方向上的第二滑块20向下运动,从而使得第三连接杆10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6向外侧运动挤压第二弹簧7,同时拉动其他三个向风向方向运动,此时第二弹簧7和第三弹簧21起到缓冲作用,以防止装置本身被损坏,从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大风停止后,在第二弹簧7和第三弹簧21的弹性作用下使得接闪器14、储能机构16和第一支撑杆28归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19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伸缩连接杆4,伸缩连接杆4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5,伸缩连接杆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座3,连接座3上铰接有两组第一连接杆2,一组第一连接杆2的一端铰接在第一支撑板1上,另一组第一连接杆2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支撑板19上,通过第一支撑板1向下压动第一连接杆2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连接杆4做伸缩运动,然后在第一弹簧5的作用下起到缓冲和复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杆29、第一支撑杆28、储能机构16和接闪器14之间皆通过螺纹固定,方便第二支撑杆29、第一支撑杆28、储能机构16和接闪器14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8的顶部连接有接地线11,接地线11设置有两组,且接地线11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杆28的两侧,将接地线与接地装置连接。

本文中涉及到的反射组件26、激发组件15和避雷针13皆是绝缘的,反射组件26的底座由合成树脂做成,适合任何腐蚀环境,反射组件26和避雷针13与大地具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反射组件26、激发组件15、和触发组件25皆为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9上等距离设置有限位孔23,第三连接杆10靠近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限位螺杆24,限位螺杆24贯穿第三连接杆10的一侧,限位螺杆24与限位孔23相互配合,将限位螺杆24插进与相对应的限位孔23内紧固,从而固定第三连接杆10和第二连接杆9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19靠近两端处分别设置有通孔,且通孔内安装有固定螺杆18,通过固定螺杆17和通孔将第二支撑板19固定在所需地方。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雷性能好的预放电接闪器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固定螺杆18将第二支撑板19固定安装在所需要的位置,将第二连接杆9套进第三连接杆10内,然后通过螺纹将第一支撑杆28固定在第二支撑杆29内,然后再将限位螺杆24插进与相对应的限位孔23内紧固,从而固定第三连接杆10和第二连接杆9的长度,然后将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相连,然后再将储能机构16通过螺纹固定在第一支撑杆28顶部,最后将接闪器14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储能机构16的顶端;当在大风天气时,接闪器14、储能机构16以及第一支撑杆28在大风的作用下会被吹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8向风向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8压着风向方向上的第二滑块20向下运动,从而使得第三连接杆10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6向外侧运动挤压第二弹簧7,同时拉动其他三个向风向方向运动,此时第二弹簧7和第三弹簧21起到缓冲作用,以防止装置本身被损坏,从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大风停止后,在7和21的弹性作用下使得接闪器14、储能机构16和第一支撑杆28归位;当发生轻微震动或者重物压在装置上时,通过第一支撑板1向下压动第一连接杆2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连接杆4做伸缩运动,然后在第一弹簧5的作用下起到缓冲和复位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