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断路装置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3381发布日期:2020-05-20 02:16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断路装置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配电
技术领域
,尤其提供一种电池包断路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池包断路装置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bdu(batterydisconnectunit,电池包断路单元)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用于切断新能源汽车的高电压电池组和其他电力电子产品之间的电池以保护系统的安全,因此,其安全性及可靠性等性能尤为重要。现有的电池包断路装置包括主体部分以及加热部分,主体部分实现电池包断路功能,加热部分实现对电池包的加热功能,通常包括开关装置以及与开关装置电性连接的加热膜,加热膜则覆盖在电池包上,然而,传统的电池包断路装置将上述两个部分分开独立设置,这样,导致电池包断路装置的整体体积较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电池包断路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池包断路装置因加热部分与主体部分隔开独立设置而导致整体体积较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包断路装置,包括下壳体、断路装置、上壳体以及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开关控制装置,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相扣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断路装置的容置空腔,所述开关控制装置设于所述上壳体背离所述断路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断路装置电性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控制装置包括第一pcb板、焊接于所述第一pcb板的充电继电器、保险丝、信号输入端子、信号输出端子以及供电端子,所述第一pcb板设于所述上壳体背离所述断路装置的一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pcb板上开设有用于连接上壳体的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至所述第一pcb板的一短边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至所述第一pcb板的短边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继电器和所述保险丝沿所述第一pcb板的长边方向并排设于所述第一pcb板上,所述供电端子和所述信号输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充电继电器的两侧,所述信号输出端子与所述信号输入端子相邻设置且位于所述充电继电器的同侧。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控制装置还包括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上壳体。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继电器相对应的散热孔。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壳体上还开设有供所述信号输出端子外露的开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断路装置包括第二pcb板、两个断路继电器以及四个铜排,每个所述断路继电器对应两个所述铜排,并且,所述断路继电器和两个所述铜排层叠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两所述断路继电器均与所述第二pcb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pcb板上设有传输信号总接口。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电端子通过两导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pcb板的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断路装置,将加热装置的开关控制装置与断路装置层叠设置,并且,将开关控制装置设于上壳体的背离断路装置的一侧,这样,避免二者分隔独立设置所导致的占地空间大的问题,以及方便二者拆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包断路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在具有上述电池包断路装置的基础上,整体体积较小,并且,维修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断路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断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断路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断路装置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电池包断路装置100供电端子46下壳体10第一安装孔411断路装置20第二安装孔412上壳体30保护壳体47加热装置400散热孔471开关控制装置40开孔472第一pcb板41第二pcb板21充电继电器42断路继电器22保险丝43铜排23信号输入端子44传输信号总接口24信号输出端子4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断路装置100,包括下壳体10、断路装置20、上壳体30以及加热装置400。加热装置400包括开关控制装置40,下壳体10和上壳体30相扣形成用于容置断路装置20的容置空腔,开关控制装置4040设于上壳体30背离断路装置20的一侧且与断路装置20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断路装置100,将加热装置400的开关控制装置40与断路装置20层叠设置,并且,将开关控制装置40设于上壳体30的背离断路装置20的一侧,这样,避免二者分隔独立设置所导致的占地空间大的问题,以及方便二者拆装。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控制装置40包括第一pcb板41、焊接于第一pcb板41的充电继电器42、保险丝43、信号输入端子44、信号输出端子45以及供电端子46,第一pcb板41设于上壳体30背离断路装置20的一侧。这里,供电端子46与断路装置20的电性连接,以实现对加热装置400供电。例如,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通过加热装置400通过开关控制装置40启动加热膜给电池包供暖,并调节包装电池包的工作温度的高低,优选的,保险丝43和充电继电器42串联,当电池包内的温度过高时,保险丝43熔断,结束供暖。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pcb板41上开设有用于连接上壳体30的第一安装孔411以及第二安装孔412,第一安装孔411至第一pcb板41的一短边距离大于第二安装孔412至第一pcb板41的短边距离。可以理解地,第一安装孔411的中心点与第二安装孔412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一pcb板41的短边边线相交,即,第一安装孔411与第二安装孔412在第一pcb板41上的位置存在明显的区分,从而避免在安装时将第一pcb板41的正反安装错。请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继电器42和保险丝43沿第一pcb板41的长边方向并排设于第一pcb板41上,供电端子46和信号输入端子44分别位于充电继电器42的两侧,信号输出端子45与信号输入端子44相邻设置且位于充电继电器42的同侧。这样,拉大了供电端子46与信号输入端子44之间的间距以减弱二者之间的电磁干扰,保证正常工作。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控制装置40还包括保护壳体47,保护壳体47可拆卸地盖设于上壳体30。可以理解地,保护壳体47对开关控制装置40起到保护,避免各电器元件裸露。优选地,保护壳体47上设有多个卡扣,上壳体30上设有与各卡扣对应的卡扣孔,卡扣与卡扣孔的卡接连接便于保护壳体47与上壳体30之间的拆装。请参考图1和图2,保护壳体47上开设有与充电继电器42相对应的散热孔471。可以理解地,散热孔471有助于充电继电器42的散热,同时,与消减了保护壳体47的高度,进而降低了电池包断路装置100的整体高度。请参考图1和图2,保护壳体47上还开设有供信号输出端子45外露的开孔472。可以理解地,外部信号接口通过开孔472与信号输出端子45相连接。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断路装置20包括第二pcb板21、两个断路继电器22以及四个铜排23,每个断路继电器22对应两个铜排23,并且,断路继电器22和两个铜排23层叠设置于下壳体10上,两个断路继电器22均与第二pcb板21电性连接,第二pcb板21上设有传输信号总接口24。可以理解地,第一pcb板41与第二pcb板21上下间隔设置,并且第二pcb板的接口与第一pcb板41的信号输入端子44相插接以实现二者电性连接。并且,在加装加热装置40后,电池包断路装置100还是使用统一的传输信号总接口24,使得整体装配更加简单。请参考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供电端子46通过两导线分别连接于第二pcb板21的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可以理解地,在供电方便,第一pcb板41与第二pcb板21之间通过导线进行并联,即在第二pcb板21通电时,第一pcb板41也能够实现通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包断路装置100。在具有上述电池包断路装置100的基础上,电池包的整体体积较小,并且,维修更加方便。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