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8946发布日期:2020-05-08 13:4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低压万能式断路器是一种容量较大的低压电气设备元器件,主要用于工业用电力系统中,能够确保额定负载下电路的接通和开断,以及在电路异常状态(如过载、短路、欠电压等)自动断开电路,从而使负载完全与电源隔离。

如图1所示,现有的断路器结构中,主要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中的操作机构、触头系统、控制器、分励脱扣器、合闸电磁铁、欠电压脱扣器、辅助开关等零部件。所述的壳体包括基座1、底板2和面罩3,所述的底板2固定于基座1一侧上并与基座1形成3~4个腔,每个腔中设置一组触头系统,分别为断路器的n、a、b、c相(三极断路器无n相)。所述的操作机构、控制器、分励脱扣器、合闸电磁铁、欠电压脱扣器、辅助开关被基座1另一侧的面罩3所罩住,即所述面罩3固定于基座1的另一侧上。

随着断路器的不断发展,要求断路器具有更小的体积,同时具有更大的分断能力。目前的断路器结构中,所述面罩3一般采用若干螺钉4沿靠外的外围边缘周向固定,如常用的结构是在面罩3的外围的三条边上采用多个螺钉4固定,所述面罩3通过螺钉4安装在基座1上,即面罩3与基座1之间的固定位置位于面罩3的外围。在断路器分断过程中,触点之间形成电弧,并在基座1、底板2形成的各个腔中快速形成较高的局部气压,气体溢出后在面罩3内部也会形成较高的气压,并对面罩3施加较大的压强。断路器的分断能力越高、体积越小,则压强越大,可能导致面罩3上的薄弱部位开裂甚至破坏,从而影响断路器的绝缘性能。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断路器的壳体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通过将面罩的手柄安装腔的底部与操作机构固定连接,从而提高面罩固定的可靠性,提高断路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包括基座、底板、面罩、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所述的基座与底板拼接后形成用于容纳触头系统的容腔;操作机构安装在基座的外侧,操作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的触头系统进行合分动作;面罩的外围边缘固定在基座上,面罩罩住所述的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的一侧上安装有储能手柄,所述的储能手柄探出面罩并可旋转,所述的面罩上设有供储能手柄容置的手柄容纳腔,所述手柄容纳腔的底部与操作机构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储能手柄包括一段供操作者扳动操作的摆动端,所述的手柄容纳腔的底部具有供储能手柄探出且转动的敞开孔和与储能手柄的摆动端相对应的底壁,所述手柄容纳腔的底壁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断路器还包括螺钉ⅰ,所述螺钉ⅰ探过所述的固定孔后拧入到操作机构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一对侧板,所述侧板上设有一固定件,所述的固定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的固定孔对准配合的固定部,所述的固定部上设有一紧固孔,所述的螺钉ⅰ探过所述的固定孔后拧入到所述的紧固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件直接从侧板上加工而成,或者所述的固定件和侧板分别单独制作后再安装到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件和侧板分别单独制作后再安装到一起,所述的固定件包括用于与侧板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固定件通过连接部固定安装到侧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件由所述的侧板上的一部分向外弯折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紧固孔上铆接压铆螺母。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控制器、电动操作机构、分励模块、欠压模块、合闸模块、辅助模块,所述的面罩包括下面罩和上面罩,所述的下面罩罩住操作机构、控制器和电动操作机构,所述的上面罩罩住分励模块、欠压模块、合闸模块和辅助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面罩的底部加设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第一、将容纳储能手柄的手柄容纳腔的底部与操作机构固定连接,由于手柄容纳腔位于断路器的中部,所以,相当于在断路器的中部加设了一个面罩的固定处,这样可以大幅减小面罩受断路器内部气体的冲击而产生的形变,提高面罩的固定可靠性,防止面罩的开裂或破坏;第二,操作机构上的固定件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与手柄容纳腔的底部安装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所述断路器外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外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面罩拆分后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面罩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面罩的反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下面罩的正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下面罩的反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上面罩的正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下面罩的反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一实施例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一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一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另一实施例装配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另一实施例中的侧板示意图。

图中:1.基座;2.底板;3.面罩、301.下面罩、302.上面罩、31.安装孔、32.固定孔、33.手柄容纳腔、331.敞开孔、332.底壁、34.出气孔;4.螺钉;5.操作机构、51.固定件、511.连接部、5111.连接孔、512.固定部、5121.紧固孔、52.侧板、53.储能手柄、531.摆动端;6.控制器;7.电动操作机构;8.分励模块;9.欠压模块;10.合闸模块;11.两次接插件;12.辅助模块;100.垫圈;200.螺钉ⅱ;300.螺钉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对应附图2所示的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操作机构5、触头系统、灭弧室及其它零部件,所述的壳体包括基座1、底板2和面罩3,所述的底板2与基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且两者拼接后形成用于容纳触头系统、灭弧室的容腔。所述面罩3的内腔罩住基座1的一侧,所述面罩3的外围边缘与基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的操作机构5用于带动触头系统进行合分动作,所述操作机构5的一侧上安装有储能手柄53,所述的储能手柄53用于对操作机构5进行储能,从而为操作机构5提供动作的能量。所述操作机构5固定安装在基座1内,且其上的储能手柄53可探出面罩3并可转动。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断路器还包括控制器6、电动操作机构7、分励模块8、欠压模块9、合闸模块10、两次接插件11、辅助模块12。所述的操作机构5、控制器6、电动操作机构7、分励模块8、欠压模块9、合闸模块10、两次接插件11、辅助模块1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的基座1上,所述面罩3安装在基座1上并罩住所述的操作机构5、控制器6、电动操作机构7、分励模块8、欠压模块9、合闸模块10和辅助模块12。所述的面罩3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由两个零件拼装而成。当所述的面罩3是由两个零件拼装而成时,所述的面罩3则分为上下布置安装的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所述的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拼接后形成整块的面罩3。其中所述的下面罩301罩住所述的操作机构5、控制器6和电动操作机构7。而所述的上面罩302罩住所述的分励模块8、欠压模块9、合闸模块10和辅助模块12。

如图2至图10,所述的面罩3通过螺钉4固定到基座1上。具体的,所述面罩3的外围边缘上设有安装孔31,所述螺钉4探过安装孔31后拧入到基座1中,实现将所述的面罩3固定到基座1的一侧上。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安装孔31开设在面罩3的底边和两侧。由于基座1的上部安装有二次接插件11,因此在所述面罩3的相对应二次接插件11的位置处即顶部无法开设安装孔31。如图5所示,所述的面罩3的底边设有两个安装孔31,而所述的面罩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孔31。如图7、图9、图10所示,当所述的面罩3由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组成时,所述的安装孔31分布在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上。具体的,所述下面罩301的底边上开设两个安装孔31,所述下面罩3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31;所述上面罩302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安装孔31。此种设置,当面罩3由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组成时,所述安装孔31均匀分布在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上,使得上面罩302和下面罩301均获得满足要求的固定效果。

如图5至图8所示,在面罩3的底部加设出气孔34,能使得断路器内部产生的气体经所述的出气孔34向断路器外部排出,减小面罩3受到的气体压力。

如图2至图8所示,所述的面罩3上设有容置操作机构5的储能手柄53的手柄容纳腔33。当所述的面罩3安装完成后,所述的储能手柄53置于所述的手柄容纳腔33中,操作者可从所述的手柄容纳腔33中拉出所述的储能手柄53,并下压所述的储能手柄53完成储能动作。所述的储能手柄53包括一段供操作者扳动操作的摆动端531,所述的手柄容纳腔33的底部具有供储能手柄53探出且可转动的敞开孔331和与储能手柄53的摆动端531相对应的底壁332。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手柄容纳腔33的底壁332上开设有固定孔32。所述的固定孔32与安装孔31的功能及效果一致,满足螺钉ⅰ300的安装需求。具体的,所述的螺钉ⅰ300探过所述的固定孔32后拧入到操作机构5上,实现手柄容纳腔33的底部与操作机构5的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的手柄容纳腔33位于断路器的中部,因此,相当于在断路器的中部加设了一个面罩3的固定处,这样可以大幅减小面罩3受断路器内部气体的冲击而产生的形变。提高面罩3的固定可靠性,防止所述的面罩3开裂或破坏。当然若不采用螺钉紧固的形式,例如采用卡接等方式,也能实现在面罩3的中部加设与操作机构5的固定安装连接。

如图11至图15所示,为了配合所述的固定孔32,在操作机构5上设有一固定件51。所述的操作机构5包括一对侧板52,一对侧板52位于操作机构5的两侧。所述的固定件51设置于侧板52上。所述的固定件51可以由侧板52的部分加工而成,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零件并安装到所述的侧板52上,所以,对于固定件51的制作安装方式将通过下面两个实施例来介绍:

实施例1

如图11、图12、图13所示,本实施例介绍的固定件51的制作安装方式是:所述的固定件51和侧板52分别单独制作后再安装到一起。具体的,所述的固定件51安装于邻近储能手柄53侧的侧板52上。所述的固定件51为一金属板折弯件,当然所述的固定件51也可以是其他材料,但要满足其性能的要求。所述的固定件51包括用于与侧板52连接的连接部511和用于与所述的固定孔32对准配合的固定部512。所述的固定件51通过连接部511固定安装到侧板52上。更为具体的,所述的连接部511上设有一连接孔5111,一螺钉ⅱ200探过一垫圈100后再探过所述的连接孔5111拧入到侧板52上相应的螺纹孔中,从而将所述的固定件51安装到侧板52上。所述的固定部512上设有一紧固孔5121,由于金属板厚度有限,为了提高紧固效果,所以在紧固孔5121处可铆接压铆螺母。所述螺钉4探过所述的固定孔32后拧入到所述的紧固孔5121上的压铆螺母,从而实现面罩3在手柄容纳腔33处与操作机构5的固定安装。

实施例2

如图14、图15所示,本实施例介绍的固定件51的制作安装方式是:所述的固定件51直接从侧板52上加工而成,即所述的固定件51属于侧板52的一部分。具体的,将侧板52上的一部分向外弯折,形成所述的固定件51,所述的固定件51同样包括固定部512,在固定部512上同样设有一紧固孔5121,由于侧板52的厚度有限,因此,所述的紧固孔5121厚度也有限,为了提高紧固效果,在所述的紧固孔5121也可铆接压铆螺母。所述螺钉ⅰ300探过所述的固定孔32后拧入到所述的紧固孔5121上的压铆螺母,从而实现面罩3在手柄容纳腔33处与操作机构5的固定安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