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7603发布日期:2020-06-05 19:4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触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板。



背景技术:

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为了提高接触器的发热电流,可以采用接触器触点并联运行的方法,通过交流电提高发热电流。而交流接触器的接触板是一种电子元器件,通常包括固定触点支撑部与连接部,为了提高发热电流,连接部的厚度需要大于固定触点支撑部的厚度。

在公告号为cn20305579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接触器的接触板,包括固定触点支撑部与连接部,连接部由具有厚度的大致扁平的导电金属板翻折构成,并且导电金属板翻折后相对面相贴设置,连接部的除翻折处外的其他一侧至少设置有两个与导电金属板呈一体并具有宽度的延伸臂,延伸臂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提高发热电流、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接触板,其在加工生产中,是通过将导电金属板翻折并将翻折后的导电金属板相贴设置。然而,在实际的加工中,由于导电金属板存在弹性,当导电金属板弯折加工后,实际上难以使得弯折后的导电金属板的两个相对面相互贴合,二者之间会因导电金属板自身的弹性,而总是存在一定间隙。而这些间隙的存在,将极大地提高导电金属板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导致接触板温升高,接触板自身通电能量消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板,其具有降低接触板通电后自身能耗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触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一体成型于第一连接板一侧的至少两个具有宽度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远离放置槽槽底的一端设置有与放置槽滑移连接的滑移块,所述滑移块远离压缩弹簧的一端凸出于放置槽的开口,所述滑移块凸出于放置槽开口的一端顶壁呈水平设置,所述滑移块凸出于放置槽开口的一端底壁呈倾斜设置且其较高一侧远离压缩弹簧;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壁层叠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滑移块的两相对侧壁均竖直固定有卡条,所述卡条包括与第二连接板固定的固定部以及位于固定部顶端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凸出于第二连接板顶壁且延伸至滑移块顶部,所述卡接部包括固定柱以及若干一体成型于固定柱靠近滑移块一侧的卡齿,所述卡齿的底壁呈水平设置,所述卡齿的顶壁呈倾斜设置且其较低一侧远离固定柱;其中一个所述卡齿的底壁与滑移块的顶壁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通过夹具夹持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卡齿会不断上移,由于滑移块底壁与卡齿的顶壁呈配合的倾斜状,因此卡齿会将滑移块向放置槽内挤压,此时放置槽内的压缩弹簧呈收缩状态。

而当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向的侧壁贴紧时,此时卡齿无法继续上移,滑移块会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部分凸出于放置槽开口,使得滑移块顶壁与卡齿的底壁抵紧。由于滑移块顶壁与卡齿的底壁均水平设置,因此滑移块顶壁与卡齿的底壁抵紧后,卡齿与滑移块相对固定,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相对固定,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保持贴紧状态。

此时由于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之间无间隙,能够降低导电金属板(即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接触板通电发热量,降低接触板通电后的自身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定位槽内凸出有与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与定位块配合后能够对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起到定位作用,使得卡齿不会发生水平滑移,提高卡齿与滑移块的卡接稳定性,进而提高接触板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与定位块均呈长方体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方体状的定位块与定位槽使得定位块卡入定位槽内后不会发生旋转,不仅起到定位作用,而且起到限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内壁自放置槽槽底向放置槽开口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靠近放置槽开口的一端固定有防脱块,所述滑移块朝向滑槽内凸出有与滑槽滑移连接的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与滑块起到导向作用,而防脱块起到限位作用,能够避免滑移块在压缩弹簧的推力作用下完全脱离放置槽,保证滑移块部分位于放置槽内,提高滑移块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接触板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槽底与滑移块相向的一侧分别凸出有第一导向管以及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一导向管内壁与第二导向管外壁相互贴合,所述第一导向管远离放置槽槽底的一端与滑移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导向管远离滑移块的一端与放置槽槽底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滑移块滑移时,第一导向管内壁与第二导向管外壁之间能够发生相对滑移,对滑移块的滑移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提高滑移块的滑移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管与第二限位管与压缩弹簧同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管与第二限位管能够套在压缩弹簧外或者套在压缩弹簧内,无论第一限位管以及第二限位管与压缩弹簧如何套设均能够对压缩弹簧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压缩弹簧发生非轴线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卡齿远离固定柱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齿与第一连接板因部分原因(例如二者的加工精密度低等)而造成表面粗糙时,卡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能够避免二者卡住,方便卡齿上移,方便第二连接板向第一连接板方向移动,方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顶端低于第一连接板顶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卡接部因凸出于第一连接板顶壁而占用其他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位置,提高接触板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放置槽、压缩弹簧以及滑移块,并设置第二连接板与卡条,卡条上的卡齿会与滑移块配合,使得第二连接板上升至与第一连接板抵紧时会保持相对固定状态,使得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之间保持无间隙状态,降低导电金属板(即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接触板通电发热量,降低接触板通电后的自身能耗;

2.通过设置定位槽与定位块,保证滑移块与卡条上的卡齿保持啮合,提高接触板的稳定性;设置滑槽与滑块以及防脱块,滑槽与滑块起到导向作用,而防脱块起到限位作用,保证滑移块部分位于放置槽内,提高接触板的稳定性;

3.通过设置第一导向管与第二导向管,第一导向管内壁与第二导向管外壁之间能够发生相对滑移,对滑移块的滑移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提高滑移块的滑移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立体剖视图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板;2、延伸臂;3、固定触点支撑部;4、放置槽;5、压缩弹簧;6、滑移块;7、第二连接板;8、卡条;801、固定部;802、卡接部;8021、固定柱;8022、卡齿;9、定位槽;10、定位块;11、滑槽;12、防脱块;13、滑块;14、第一导向管;15、第二导向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接触板,包括长方体状的第一连接板1,第一接触板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至少两个具有宽度的延伸臂2,本实施例中延伸臂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延伸臂2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3。

参照图2与图3,第一连接板1的底壁开设有长方体状的定位槽9。

参照图3与图4,第一连接板1的相对侧壁上开设有长方体状的放置槽4。放置槽4内设置有压缩弹簧5,压缩弹簧5呈压缩状态。压缩弹簧5远离放置槽4槽底的一端设置有滑移块6,压缩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滑移块6以及放置槽4槽底抵接。滑移块6呈长方体状,滑移块6的内壁与放置槽4内壁贴合,因此滑移块6会与放置槽4内壁滑移连接。

放置槽4槽底与滑移块6相向的一侧分别凸出有第一导向管14以及第二导向管15。第一导向管14以及第二导向管15与压缩弹簧5同轴设置,本实施例中,压缩弹簧5套设于第一导向管14以及第二导向管15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压缩弹簧5也能够套设于第一导向管14以及第二导向管15内。

第一导向管14内壁与第二导向管15外壁相互贴合。第一导向管14远离放置槽4槽底的一端与滑移块6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导向管15远离滑移块6的一端与放置槽4槽底之间具有间隙,因此第一导向管14与第二导向管15能够在放置槽4内相对滑移。

放置槽4的顶壁以及底壁自放置槽4槽底向放置槽4开口方向均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的长度方向与压缩弹簧5的轴线方向平行。滑槽11靠近放置槽4开口的一端固定有防脱块12,防脱块12与第一连接板1一体成型,防脱块12使得滑道靠近放置槽4开口的一端封闭。滑移块6朝向滑槽11内凸出有与滑槽11滑移连接的滑块13,滑移块6向放置槽4开口方向移动后,滑块13会被防脱块12限位,使得滑移块6不会完全脱离放置槽4。

滑移块6远离压缩弹簧5的一端凸出于放置槽4的开口,滑移块6凸出于放置槽4开口的一端顶壁呈水平设置,滑移块6凸出于放置槽4开口的一端底壁呈倾斜设置且其较高一侧远离压缩弹簧5,因此滑移块6凸出于放置槽4开口的一端呈直角梯形状。

第一连接板1的底壁层叠设置有长方体状的第二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7顶壁与第一连接板1底壁抵紧,因此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7之间间隙极小,使得二者之间的电阻极低。第二连接板7朝向定位槽9内凸出有长方体状的定位块10,定位块10与定位槽9内壁贴合以实现二者的配合关系。

参照图4与图5,第二连接板7靠近滑移块6的两相对侧壁均竖直设置有卡条8。卡条8包括与第二连接板7固定的固定部801、一体成型于固定部801顶端的卡接部802。其中,固定部801呈长方体状且其与第二连接板7一体成型。卡接部802远离固定部801的一端凸出于第二连接板7顶壁且延伸至滑移块6顶部,卡接部802顶端低于第一连接板1顶壁,因此卡接部802顶端会位于滑移块6顶壁与第一连接板1顶壁之间。

卡接部802包括固定柱8021以及若干一体成型于固定柱8021靠近滑移块6一侧的卡齿8022。其中,固定柱8021呈长方体状,卡齿8022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卡齿8022自上而下间隔分布。卡齿8022的底壁呈水平设置,卡齿8022的顶壁呈倾斜设置且其较低一侧远离固定柱8021。其中一个卡齿8022的底壁与滑移块6的顶壁抵紧,使得卡条8不会向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7保持抵紧状态。

卡齿8022远离固定柱8021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1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此间隙使得卡齿8022在上移过程中不会被第一连接板1侧壁卡死。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在安装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7时,通过夹具将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7夹紧在一起即可。在此过程中,定位块10会卡入定位槽9内实现定位。

同时,卡齿8022也会不断上移,由于滑移块6底壁与卡齿8022的顶壁呈配合的倾斜状,因此卡齿8022会将滑移块6向放置槽4内挤压,此时放置槽4内的压缩弹簧5呈收缩状态。当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7相向的侧壁贴紧时,此时卡齿8022无法继续上移,滑移块6会在压缩弹簧5的作用下部分凸出于放置槽4开口,使得滑移块6顶壁与卡齿8022的底壁抵紧,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7相对固定,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7保持贴紧状态。

此时由于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7之间间隙量极小,可忽略不计,大大降低导电金属板(即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7)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接触板通电发热量,降低接触板通电后的自身能耗。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