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2579发布日期:2020-07-29 02:42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成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缆机。



背景技术:

成缆机是电信电缆厂生产电力电缆、塑力兰、橡套揽的主要设备,成缆机用于将多根到小按照工艺要求的节矩绞合形成束状或者股状。成缆机的结构由传动装置、绞笼、双列线模座、绕包头、钢包头、收线装置,现有收线装置在卷线时收线轮一般是水平放置,并不便于收线轮的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缆机,其通过使副支撑柱与底座滑动连接及调节机构实现了收线轴与副支撑柱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收线轮的安装于拆卸。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成缆机,所述成缆机包括传动装置、绞笼、双列线模座、绕包头、钢包头、收线装置,所述收线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其包括底座、间隔固设于所述底座上的两个主支撑柱,所述主支撑柱上均转动设有固定杆,两个固定杆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两个固定杆的相对端面均沿所述固定杆的长度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和槽底位于所述主支撑柱两侧,其中一个固定杆与其对应的第一容纳槽相对的端面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支架上;

调节机构,其包括两个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的副支撑柱,两个副支撑柱与两个主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副支撑柱上转动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所述固定杆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同轴固设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沿其中轴线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限位齿,所述第一限位齿沿所述定位杆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容纳槽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限位齿,所述第二限位齿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深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齿与所述第一限位齿相啮合;

收线机构,其包括收线轴、套装在所述收线轴上的收线轮、收线轮紧固组件,所述收线轴的两端分别凹陷形成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沿所述收线轴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容纳槽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三限位齿,第三限位齿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深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三限位齿与所述第一限位齿相啮合;

其中,同一副支撑柱中,当所述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时,所述定位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部抵接,另一个定位杆的端部、所述副支撑柱位于所述主支撑柱的两侧。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滑轨,两个副支撑柱的底部均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一一对应连接,以实现所述副支撑柱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副支撑柱、所述固定杆与所述主支撑柱均是通过轴承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间隔固设有两个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轴竖直设置,所述气缸输出轴的自由端竖直设有弧形支杆,所述支杆背离所述气缸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固设有承接台,所述承接台的竖截面为等腰梯形,且该竖直截面与所述固定杆垂直,所述承接台顶面凹陷形成u形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收线轮。

优选的是,所述收线轮紧固组件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两端,所述收线轮紧固组件包括间隔设于所述收线轮一端的两个螺纹孔、设于所述收线轴的贯穿孔、插设于所述贯穿孔内的杆体,所述杆体上间隔设有两个通孔,两个通过分别位于所述收线轴的两侧,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螺接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收线轮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副支撑柱与底座滑动连接及调节机构实现了收线轴与副支撑柱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收线轮的安装于拆卸,现有技术中直接移动主支撑柱(现有技术中不存在副支撑柱),由于收线轮收线后重量逐步增加,故对主支撑柱的承重要求较高,但是现有技术中移动主支撑柱不仅会影响主支撑柱的稳定性,而且移动较为困难,而本实用新型中所移动的为副支撑柱,避免了直接移动主支撑柱的问题。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副支撑柱、定位杆实现所述主支撑柱与所述收线轮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齿、第二限位齿、第三限位齿不仅实现了通过电机驱动所述收线轮转动,而且便于所述定位杆与所述收线轴的分离。

第三、通过设置当所述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时,所述定位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部抵接,另一个定位杆的端部、所述副支撑柱位于所述主支撑柱的两侧,这种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定位杆与收线轴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主支撑柱的支撑稳定性,延长收线装置的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成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成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限位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承接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缆机,所述成缆机包括传动装置、绞笼、双列线模座、绕包头、钢包头、收线装置,所述收线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其包括底座101、间隔固设于所述底座101上的两个主支撑柱201,所述主支撑柱201上均转动设有固定杆202(所述固定杆202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主支撑柱201的两侧),两个固定杆20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两个固定杆202的相对端面均沿所述固定杆202的长度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容纳槽203(即所述固定杆202的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容纳槽203),所述第一容纳槽203的槽口和槽底位于(该第一容纳槽203所对应的主支撑柱201)所述主支撑柱201两侧,其中一个固定杆202与其对应的第一容纳槽203相对的端面连接有电机205(所述电机205与其中一个固定杆202的端面固接以驱动所述固定杆202转动),所述电机205设于支架206上;

调节机构,其包括两个与所述底座101滑动连接的副支撑柱301(所述副支撑柱301沿两个主支撑柱201之间的连线方向滑动),两个副支撑柱301与两个主支撑柱20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副支撑柱301上转动设有连接柱302(所述连接柱302的两端位于其所对应的副支撑柱301的两侧),所述连接柱302、所述固定杆20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连接柱302的两端分别同轴固设有定位杆303,所述定位杆303沿其中轴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限位齿304,所述第一限位齿304沿(其所对应的)所述定位杆303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容纳槽203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限位齿204,所述第二限位齿204沿所述第一容纳槽203的深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齿204与所述第一限位齿304相啮合;

收线机构,其包括收线轴401、套装在所述收线轴401上的收线轮403、收线轮403紧固组件,所述收线轴401的两端分别凹陷形成第二容纳槽402,所述第二容纳槽402沿所述收线轴40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容纳槽402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三限位齿,第三限位齿沿所述第二容纳槽402的深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三限位齿与所述第一限位齿304相啮合;

其中,同一副支撑柱301(及其所对应的主支撑柱201)中,当所述定位杆303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402内时,所述定位杆303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容纳槽402的底部抵接,另一个定位杆303的端部、所述副支撑柱301位于所述主支撑柱201的两侧。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两个主支撑柱201与两个副支撑柱30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定位杆303与所述固定杆202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203的内径大于所述定位杆303的直径,通过滑动副支撑柱301使所述定位杆303相对其所对应的第一容纳槽203水平滑动,当所述电机205的转轴转动时,电机205驱动其所对应的固定杆202转动,(第一限位齿304与第二限位齿204啮合)固定杆202驱动所述定位杆303转动,所述定位杆303驱动所述收线轴401转动(所述第一限位齿304与所述第三限位齿啮合)。

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收线轮403与所述收线轴401通过收线轮403紧固组件进行固定,然后沿背离所述主支撑柱201的方向移动所述副支撑柱301(与所述主支撑柱201相对应的副支撑柱301),所述定位杆303沿所述第一容纳槽203的长度方向移动,当第三限位齿与其所对应的第一限位齿304相啮合时(当所述定位杆303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容纳槽402的底部抵接时),安装完成,其次、启动电机205,电机205驱动其所连接的固定杆202转动,固定杆202驱动所述定位杆303转动,所述定位杆303驱动所述收线轴401转动至收线完成,最后、收线结束后,沿朝向所述主支撑柱201的方向移动所述副支撑柱301(与所述主支撑柱201相对应的副支撑柱301),至所述定位杆303与所述第二容纳槽402分离,再将收线轴401与收线轮403分离。

采用该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副支撑柱301与底座101滑动连接及调节机构实现了收线轴401与副支撑柱301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收线轮403的安装于拆卸,现有技术中直接移动主支撑柱201(现有技术中不存在副支撑柱301),由于收线轮403收线后重量逐步增加,故对主支撑柱201的承重要求较高,但是现有技术中移动主支撑柱201不仅会影响主支撑柱201的稳定性,而且移动较为困难,而本实用新型中所移动的为副支撑柱301,避免了直接移动主支撑柱201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副支撑柱301、定位杆303实现所述主支撑柱201与所述收线轮403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齿304、第二限位齿204、第三限位齿不仅实现了通过电机205驱动所述收线轮403转动,而且便于所述定位杆303与所述收线轴401的分离;通过设置当所述定位杆303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402内时,所述定位杆303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容纳槽402的底部抵接,另一个定位杆303的端部、所述副支撑柱301位于所述主支撑柱201的两侧,这种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定位杆303与收线轴401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主支撑柱201的支撑稳定性,延长收线装置的使用时间。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01上设有两个滑轨305,两个副支撑柱301的底部均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305一一对应连接,以实现所述副支撑柱301与所述底座101滑动连接。采用该技术方案,实现所述副支撑柱301与所述底座101滑动连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柱302与所述副支撑柱301、所述固定杆202与所述主支撑柱201均是通过轴承连接。采用该技术方案,实现所述连接柱302与所述副支撑柱301的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202与所述主支撑柱201的转动连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01上间隔固设有两个气缸503,所述气缸503的输出轴竖直设置,所述气缸503输出轴的自由端竖直设有弧形支杆504,所述支杆504背离所述气缸503设置,两个气缸503位于收线轮403的两侧,在使用过程,将所述收线轮403与所述收线轴401连接后,启动气缸503,使两个弧形杆分别与收线轴401抵接,气缸503输出轴继续伸长,至所述定位杆303与收线轴401连接,气缸503的输出轴收缩,卷线结束后,启动气缸503至所述弧形杆与所述收线轴401抵接,将气缸503的输出轴缩短至所述收线轮403最低,再将收线轮403与收线轴401分开。采用该技术方案,便于收线轴401与定位杆303的拆卸与安装。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01上固设有承接台501,所述承接台501的竖截面为等腰梯形,且该竖直截面与所述固定杆202垂直,所述承接台501顶面凹陷形成u形凹槽502用于容纳所述收线轮403,在使用过程中,将待卷线的收线轮403通过所述承接台501移至所述凹槽502中,再将收线轴401穿过所述收线轮403。采用该技术方案,便于收线轮403的移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收线轮403紧固组件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收线轮403的两侧,所述收线轮403紧固组件包括间隔设于所述收线轮403一端的两个螺纹孔、设于所述收线轴401的贯穿孔、插设于所述贯穿孔内的杆体404,所述杆体404上间隔设有两个通孔,两个通过分别位于所述收线轴401的两侧,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螺接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收线轮403的固定。采用该技术方案,实现对收线轮403的固定。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成缆机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