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6926发布日期:2020-06-23 22:2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电子电气装置中不可缺少的元件。随着电子电气装置的更新换代,电连接器已发展成相当成熟的产品。对于电连接器提而言,能够接触稳定并且可靠、高速的传输信号或者电流是必须的。一般而言,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然而,当电连接器用于震动较为频繁的环境时,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或者其他元件之间在装配后也会因震动而造成松脱,进而导致电连接器的电气性能被破坏。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防脱效果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其中所述绝缘本体呈圆形且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将其贯穿形成的端子槽,所述遮蔽壳体呈中空状,且具有面向所述电连接器的对接面设置以避免沿其周向方向转动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上设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突伸形成的若干第一凸部及朝向远离所述对接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一凹部交替循环设置,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凹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部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一凹部的曲率半径不相同,且每一所述第一凸部与相邻的第一凹部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于所述遮蔽壳体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一凸部的数量不少于18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防震环,所述防震环具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位于其内部并自其内壁沿径向方向突伸形成的挡壁,所述第一配合面为所述挡壁的前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震环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凸缘及自所述凸缘的后端向后突伸形成的第二凸部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部之间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凸部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二凹部内,所述第二凸部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一凹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后侧的安装部及位于前侧的对接部,所述防震环套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外侧以将所述安装部收纳于其中,所述凸缘抵接于所述挡壁的前侧,以使所述遮蔽壳体将所述凸缘包围于其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震环具有凹设于其内壁面且自其前端向后凹陷形成的至少一卡扣槽及自自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向内突出形成的至少一限位块,所述安装部具有突设形成于其外周面上以收容于所述卡扣槽内的卡扣突部以及凹设于其外周面上以收容所述限位块的限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面向后侧以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突设于其外表面上的突出部,所述第二配合面为所述突出部的后端面,且所述第二配合面上设置有向后突伸的第二凸部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部之间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凸部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二凹部内,所述第二凸部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一凹部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能够有效防止因震动而造成的松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将线缆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和防震环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线缆及金属套管移除后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对接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和遮蔽壳体的立体组装图。

图8是图7所示对接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和遮蔽壳体未完全装好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组件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对的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在以下说明中,仅以第一连接器100作为电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0作为对接连接器进行说明;在其他描述方式中,也可将第二连接器200作为电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0作为对接连接器进行说明。为了表述方便,下文在单独介绍第一连接器100或第二连接器200时,均将其对接端视为前端,其接线端视为后端。

请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12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外围的遮蔽壳体13。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本体11呈圆形且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将其贯穿形成的端子槽112。另外,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位于后侧的安装部113、位于前侧的对接部114及突设于其外侧的止位壁115,所述对接部114的前端面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面1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位壁115位于所述安装部113与所述对接部114的衔接部位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113具有突设形成于其外周面上的至少一个卡扣突部1131以及凹设于其外周面上的至少一个限位槽1132,所述卡扣突部1131自所述止位壁115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限位槽1132自所述安装部113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延伸形成。

所述遮蔽壳体13呈中空状,且具有面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面110设置以避免沿其周向方向转动的第一配合面131,所述第一配合面131上设有朝向所述对接面110突伸形成的若干第一凸部1311及朝向远离所述对接面110的方向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一凹部1312,所述第一凸部1311与第一凹部1312交替循环设置,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凸部1311之间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凹部13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1311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一凹部1312的曲率半径不相同,且每一所述第一凸部1311与相邻的第一凹部1312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于所述遮蔽壳体13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一凸部1311的数量不少于18个,如此,以利用较为密集的第一凸部1311的设置,来有效防止遮蔽壳体13与其他元件之间因震动而造成的松脱。

所述遮蔽壳体13具有位于其内部并自其内壁沿径向方向突伸形成的挡壁132,所述第一配合面131为所述挡壁132的前端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壁132自所述遮蔽壳体13的后端面向前突伸形成,所述遮蔽壳体13还具有位于所述挡壁132前侧的内螺纹13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具有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外的防震环14,所述防震环14具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面131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141。

所述防震环14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凸缘141、自所述凸缘141的后端向后突伸形成的第二凸部142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部142之间的第二凹部143,所述第一凸部1311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二凹部143内,所述第二凸部142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一凹部1312内。

所述防震环14套设于所述安装部113的外侧以将所述安装部113收纳于其中,所述凸缘141抵接于所述挡壁132的前侧,以使所述遮蔽壳体13将所述凸缘141包围于其内侧。

所述防震环14具有凹设于其内壁面且自其前端向后凹陷形成的至少一卡扣槽144及自自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向内突出形成的至少一限位块145,所述安装部113的卡扣突部1131收容于所述卡扣槽144内,所述限位块145收容于所述安装部113的限位槽1132。

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具有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外的防水圈15、与所述导电端子12电性连接的线缆16及套设于所述防震环14外并将导电端子12与线缆16的电性连接处包围的金属套管17。所述防水圈15位于所述止挡壁115的前侧且收容于所述遮蔽壳体13的内部,以在第二连接器200插入时,夹紧设置于电连接器100的止挡壁115与第二连接器200之间,进而实现密封。

请参图1、图7及图8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基本架构与第一连接器100类似,其也包括绝缘本体2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2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1外围的遮蔽壳体23,所述遮蔽壳体23具有面向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面210设置以避免沿其周向方向转动的第一配合面231。

不同的是,在该第二连接器200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绝缘本体21具有面向后侧以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31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212。

所述绝缘本体21具有突设于其外表面上的突出部211,所述第二配合面212为所述突出部211的后端面,且所述第二配合面212上设置有向后突伸的第二凸部2121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部2121之间的第二凹部2122,第一凸部2311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二凹部2122内,所述第二凸部2121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的第一凹部2312内,如此以实现遮蔽壳体23与绝缘本体21之间的防松脱配合。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200的遮蔽壳体13、23通过其面向前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131、231来与防震环14或者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配合面来配合,利用相对设置的凸部及凹部来限位,进而避免因震动而造成元件之间的松脱。

本文使用的例如“前”、“后”、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