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8508发布日期:2021-04-16 09:4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操作棒的制作方法

1.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与操作棒相关的技术,该操作棒用于拆装高压切断器所使用的熔断器筒。


背景技术:

2.为了保护变压器等,人们使用一种:在瓷器制的绝缘子内收纳有熔断器筒的高压切断器(cut out)。在配电线路的开闭、或者更换熔断器筒时,作业者为了确保作业的安全性、容易性而使用操作棒来拆装熔断器筒。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操作棒,该操作棒具备:能够与熔断器筒卡合的弹性板。专利文献1的操作棒在弹性板的前端设置有钩部。在将熔断器筒安装于高压切断器时,将操作棒按压于熔断器筒,并使钩部与设置于熔断器筒的凸缘部卡合,在将熔断器筒固定于操作棒的状态下再将熔断器筒插入于高压切断器。在将熔断器筒安装于高压切断器的规定位置之后,当将操作棒向熔断器筒按压时,弹性板就会变形(朝外张开),钩部与凸缘部的卡合也就脱离开(操作棒从熔断器筒分离开)。此外,在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上拆下来时,将操作棒按压于熔断器筒,来使钩部卡合于熔断器筒,并在将熔断器筒固定于操作棒的状态下,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拔出来。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昭35-170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如上述那样,利用专利文献1的操作棒,将熔断器筒按压于操作棒(或者说将操作棒按压于熔断器筒),就能够将熔断器筒与操作棒进行固定。另外,在将熔断器筒插入于高压切断器之后若再将熔断器筒与操作棒分离时,也是将操作棒按压于熔断器筒。利用专利文献1的操作棒而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上拆下来时,一旦将操作棒强力地按压于熔断器筒,有时就会出现:钩部(弹性板)与熔断器筒的凸缘部不能卡合从而从高压切断器拆不下熔断器筒的情形。更具体而言,通过将操作棒强力地按压于熔断器筒,钩部会与凸缘部暂时卡合,之后,会出现弹性板发生变形(朝外张开)而导致钩部与凸缘部的卡合脱离开的情形。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变形后的弹性板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再进行熔断器筒的拆下作业,这就导致了作业效率变差。由此也就需要一种能够更可靠地固定及分离熔断器筒的操作棒。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拆装熔断器筒的新型操作棒。
6.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操作棒用于拆装高压切断器所使用的熔断器筒。该操作棒具备:操作棒主体,其在前端设置有圆筒状的收纳部;以及支承部件,其以相对于操作棒主体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操作棒主体的外周。收纳部能够收纳熔断器筒的端部。支承部件具有安装部和多个柱状部。安装部以相对于操作棒主体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操作棒主体的外周。柱状部从安装部沿着收纳部的轴线而延伸到从收纳部的端面突出出来的位置。此外,柱状部对熔断器筒的侧部进行支承。上述操作棒构成为:在收纳部的内周面设置有用于防止熔断器筒与操作棒主体分离开的卡合部。卡合部沿着收纳部的周向延伸、且朝向收
纳部的轴线侧突出。在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拆下时卡合部与设置于熔断器筒的外周面的突出部相卡合。此外,在柱状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收纳部的轴线侧突出的钩部,在将熔断器筒相对于高压切断器而进行拆装时该钩部与设置于熔断器筒的外周面的凸缘部相卡合。
7.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防止:在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上拆下来时熔断器筒与收纳部(操作棒)分离开,而且,在将熔断器筒向高压切断器上安装时,通过将熔断器筒的端部收纳于收纳部,利用钩部来支承熔断器筒的凸缘部,从而将熔断器筒固定于操作棒(收纳部)。这样,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固定及分离熔断器筒的操作棒。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高压切断器的剖面图。
9.图2是表示操作棒的剖面图。
10.图3是表示用于说明将操作棒安装于熔断器筒的状态的立体图。
11.图4是表示操作棒的收纳部。
12.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熔断器筒相对于操作棒进行拆装时的动作的图。
13.符号说明
14.12:熔断器筒;26:凸缘部;42:突出部;70:操作棒;72:收纳部的轴线;78:操作棒主体;82:支承部件;82a:安装部;82b:柱状部;86:卡合部;88:钩部;90:收纳部;100:高压切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15.(高压切断器)
16.高压切断器经由外部电线而连接在配电线与变压器等设备之间。高压切断器具备:瓷器制的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以及收纳在主体绝缘子内的熔断器筒。高压切断器也有时被称作圆筒形切断器。熔断器筒能够从高压切断器拆下来。当将熔断器筒插入到主体绝缘子内时,配电线就会与变压器等的设备连接(配电线路闭路)。当将熔断器筒从主体绝缘子拆下来(配电线路断路)时,或者在高压切断器(熔断器筒)中流过过大电流(超过规定值的电流)而使熔断器筒内的熔断器元件溶断时,配电线与设备之间的配电线路就会被断开。在熔断器元件溶断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更换熔断器筒,来再次将配电线与设备连接起来。
17.(操作棒)
18.操作棒是使用在相对于高压切断器来拆装熔断器筒之时。操作棒具备:操作棒主体、设置于操作棒主体的前端的圆筒状的收纳部、以及以相对于操作棒主体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操作棒主体的外周的支承部件。操作棒主体根据高压切断器被配置的位置(高度),可以是数m(例如,1.5~4.5m)。另外,操作棒主体能够分割为多个棒体。例如,操作棒主体可以由1m的棒体构成,可调整为1m、2m、3m
……
等长度。
19.收纳部可以通过对操作棒主体的端部加工来形成,也可以通过在操作棒主体的端部固定其他物件(例如,圆筒状的筒状部件)来形成,还可以通过操作棒主体的端部和其他物件来形成。在收纳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熔断器筒的外周面所设置的突出部相卡合的卡合部。卡合部沿着收纳部的周向延伸、且朝向收纳部的轴线侧。即,设置有卡合部的部分在收纳部的径向上的尺寸变小。
20.通过设置卡合部,能够防止:在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上拆下来时熔断器筒与收纳部(操作棒)分离开。具体而言,在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上拆下来时,以熔断器筒的突出部能够通过收纳部的未设置有卡合部的部分的方式而将收纳部插入于熔断器筒的端部。另外,在将收纳部插入于熔断器筒的端部时,突出部接触到卡合部,即便这样,当旋转操作棒时,突出部能够通过未设置有卡合部的部分。然后,在轴线方向上,以突出部与卡合部相对置的方式旋转操作棒。其结果,在拔出熔断器筒时突出部与卡合部相卡合,能够防止:熔断器筒从收纳部(操作棒)分离开的情形。另外,卡合部可以沿着收纳部的周向延伸且局部性地沿着收纳部的轴线方向延伸。例如,卡合部可以是周向的一端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l字形状。这种情况下,在使操作棒旋转时,熔断器筒的突出部接触于卡合部的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部分,操作棒的旋转被制限。即,卡合部的沿着轴线方向延伸部分是作为突出部的止动部而发挥作用的。通过止动部来制限突出部的旋转,而能够使突出部与卡合部在轴线方向上可靠地相对置。另外,在收纳部的内周面可以仅设置1个卡合部,也可以设置多个卡合部。
21.支承部件具备:安装于操作棒主体的安装部、以及从安装部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柱状部。安装部可以是在操作棒主体的外周环绕一圈的环状。另外,在操作棒主体的端部(前端侧)形成有:外径小于其他部分的小径部,可以将支承部件安装于小径部。据此,能够限制支承部件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另外,也能够使支承部件的外径与操作棒主体的外径成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在收纳部通过操作棒主体和圆筒状的筒状部件来形成的情况下,安装部也可以被夹在筒状部件与操作棒主体夹之间。即,通过安装部配置在筒状部件与操作棒主体之间而将支承部件在轴线方向上安装于操作棒主体的外周。
22.柱状部在收纳部的径向外侧而沿着收纳部的轴线延伸。柱状部延伸到从收纳部的端面(前端面)突出的位置,在前端(从收纳部的端面突出的位置)形成有:朝向收纳部的轴线侧突出的钩部。钩部在将熔断器筒安装于高压切断器时与设置于熔断器筒的外周面的凸缘部相卡合。另外,钩部还在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拆下来时与熔断器筒的凸缘部相卡合。
23.在将熔断器筒向高压切断器上安装时,通过将熔断器筒的端部收纳于收纳部,利用钩部来支承熔断器筒的凸缘部,从而将熔断器筒固定于操作棒(收纳部)。在将熔断器筒向高压切断器上安装时,与将熔断器筒从高压切断器上拆下来时不同,不是使熔断器筒的突出部与收纳部的卡合部相卡合。更具体而言,在不使突出部卡合于卡合部的状态下而将熔断器筒的端部收纳于收纳部,在将熔断器筒安装于高压切断器上之后,将操作棒与熔断器筒这两者固定成容易分离开。其结果,在将熔断器筒安装到高压切断器上之后拔出操作棒(从高压切断器背离)时,钩部与凸缘部的卡合就会脱离,从而能够在熔断器筒被安装到高压切断器内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来拔出操作棒。
24.钩部也可以在收纳部的轴线方向上从根部(柱状部的未设置有钩部的面)朝向顶部而倾斜。据此,能够在将熔断器筒向操作棒安装时、以及将熔断器筒从操作棒拆下来时,将熔断器筒与操作棒容易地进行拆装。柱状部也可以在拆装熔断器筒时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使熔断器筒相对于操作棒的拆装变得容易。另外,各柱状部可以绕着收纳部的轴线而等间隔地配置。此外,各柱状部的周向的长度(宽度)可以比径向的长度(厚度)长。据此,在拆装熔断器筒时各柱状部容易进行弹性变形。
25.【实施例】
26.(高压切断器)
27.参照图1,对高压切断器100进行说明。高压切断器100设置在配电线路上,使用于保护变压器等设备方面。高压切断器100具备:瓷器制的主体绝缘子8、与配电线侧连接的第1电极56、配置在第1电极56的内侧的消弧棒54、与设备侧连接的第2电极46、以及将第1电极56与第2电极46连接起来的熔断器筒12。主体绝缘子8为圆筒状,且在外周面设置有多个绝缘伞裙14。在主体绝缘子8内,形成有:圆柱状的第1室4、和直径比第1室4还要大的圆柱状的第2室20。在第1室4内配置有圆筒状的消弧筒6。熔断器筒12配置在消弧筒6的内侧。高压切断器100构成为:在重力方向上第1室4为上侧,第2室20为下侧。第1电极56配置于第1室4,第2电极46配置于第2室20。以下,有时在熔断器筒12的延伸方向(即,重力方向)上,将第1电极56侧称为“上部”、“上侧”等,将第2电极46侧称为“下部”、“下侧”等。
28.在主体绝缘子8的上部,通过粘合剂而固定有圆锥状的上部模锥2。上部模锥2的引出线与配电线连接。在主体绝缘子8的下部侧壁24,通过粘合剂而固定有圆锥状的下部模锥28。下部模锥28的引出线与变压器等设备连接。
29.熔断器筒12是从第1室4贯穿于第2室20而进行延伸的,能够将第1电极56与第2电极46连接起来。熔断器筒12具备:用于收纳熔断器10的绝缘筒50、设置在绝缘筒50的上部的上部接触子52、设置在绝缘筒50的下部的下部接触子48、以及比下部接触子48更靠近下方设置的显示筒58。上部接触子52与第1电极56连接起来,下部接触子48与第2电极46连接起来。在下部接触子48与第2室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18。在比下部接触子48更靠近下方的位置,且在熔断器筒12的侧面设置有:凸缘部26以及突出部42。凸缘部26几乎环绕熔断器筒12的周围一圈,突出部42沿着周向以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地设置有2个。另外,显示筒58固定于绝缘筒50。另一方面,下部接触子48能够相对于绝缘筒50以及显示筒58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位移。显示筒58构成熔断器筒12的下方端。
30.熔断器10具备:配置在绝缘筒50内的熔断器元件16、和与熔断器元件16连接的熔断器导线40。熔断器导线40是在显示筒58的外部而从显示筒58的下端朝向上方折返,并被拧紧固定于安装在下部接触子48上的拧紧螺丝60。另外,弹簧44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下部接触子48与显示筒58之间。由此,对熔断器导线40施加拉伸力。换言之,通过将熔断器导线40拧紧固定于拧紧螺丝60而使弹簧44压缩。
31.在主体绝缘子8的下侧(第2室20的下端)设置有开口部38。开口部38通过盖部件34而被封堵。盖部件34通过粘合剂36而粘贴于第2室20的内壁30。盖部件34为有底圆筒状,且具备:轴部34a、设置于轴部34a的外周面的凸缘部34b、以及设置于轴部34a的内周面的开闭部(底部)32。凸缘部34b设置于轴部34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环绕轴部34a的外周一圈。开闭部32是在比凸缘部34b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处而被设置于比轴部34a的下端更靠近上方的位置。由此,轴部34a的下端构成:相比开闭部32更向下方突出的突部34c。通过突部34c来保护开闭部32。另外,盖部件34(包括开闭部32)是通过阻燃性的橡胶、软质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来形成的。此外,在内壁30粘贴有绝缘子等的破碎片(省略图示),形成有微小的突起。通过在内壁30形成有微小的突起,能够使盖部件34牢固地紧固于内壁30。
32.在开闭部32设置有放射状的缺口32a。由此,熔断器筒12等能够容易地通过开闭部
32。即,在熔断器筒12等通过开闭部32时,开闭部32进行变形而致使开闭部32打开,在熔断器筒12等通过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由此开闭部32关闭。如上述那样,由于开闭部32(盖部件34)是通过弹性材料来形成的,所以,通过设置缺口32a而能够容易地变形(弹性变形)来实现开闭。
33.盖部件34在内壁30涂布了粘合剂36的状态下被安装于第2室20的开口部38。在安装盖部件34时,将轴部34a插入到第2室20内,直到凸缘部34b的上表面接触到开口部38为止。由此,盖部件34相对于主体绝缘子8而被定位。当将盖部件34插入到第2室20内时,轴部34a的外周面与内壁30之间的缝隙被粘合剂36填充,盖部件34紧固于主体绝缘子8。通过将盖部件34紧固于主体绝缘子8来封堵开口部38。
34.在高压切断器100中,在配置有高压切断器100的配电路径中如果流过超过规定值的电流,熔断器元件16随即溶断。其结果,弹簧44被拉伸,下部接触子48与第2电极46连接的状态保持不变地,熔断器筒12(下部接触子48以外的物件)向下方进行移动。熔断器筒12一旦向下方进行移动,显示筒58就会从盖部件34(开闭部32)露出到高压切断器100的下部。即,能够通过确认显示筒58是否露出于高压切断器100的下部而判断出熔断器元件16有无溶断(有无需要更换熔断器筒12)。另外,即使熔断器元件16溶断,下部接触子48也继续与第2电极46连接(固定)。因此,熔断器筒12(显示筒58)虽然因为弹簧44的弹力和重力而向下方进行移动,但能够防止从高压切断器100掉落。
35.在熔断器元件16溶断(显示筒58从主体绝缘子8露出来)的情况下,为了更换熔断器筒12而将熔断器筒12从主体绝缘子8拔出。另外,在因工事施工等而使配置有高压切断器100的配电线路断路(负荷断开)的情况下,将操作棒70从盖部件34的底面(开闭部32)插入到盖部件34的内侧(主体绝缘子8内),并将熔断器筒12从主体绝缘子8拔出来。这种情况下,在拔出熔断器筒12时,会在上部接触子52与第1电极56之间产生电弧。但是,通过电弧热而使上消弧棒54和消弧筒6的一部分溶解,来产生消弧性气体,电弧通过消弧性气体而被消弧。此外,在将熔断器筒12插入于主体绝缘子8时,是从盖部件34的底面朝向盖部件34的内侧插入熔断器筒12。作业者在将熔断器筒12插入于主体绝缘子8、以及从主体绝缘子8拔出熔断器筒12(相对于高压切断器100而进行熔断器筒12的拆装)时,使用操作棒70。以下,对操作棒70进行说明。
36.(操作棒)
37.参照图2~图4,对操作棒7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操作棒70为棒状,沿着轴线72方向延伸。操作棒70具备:操作棒主体78、设置于操作棒主体78的轴线72方向上的一端的收纳部90、以及设置于操作棒主体78的轴线72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把手部76。收纳部90的内侧为圆筒状,能够收纳熔断器筒12的端部(显示筒58侧)(也参照图3)。在把手部76的内面设置有螺纹部74,能够安装棒状的延长部件(省略图示)。即,操作棒70能够根据需要而调整长度。
38.收纳部90包括:设置于操作棒主体78的端部的凹部92、和固定于操作棒主体78的筒状部件84。此外,支承部件82以包围筒状部件84的方式被安装于操作棒主体78。另外,在操作棒主体78上,从端面起依次形成有:螺纹部83、小径部80。在螺纹部83固定有筒状部件84。小径部80的外径比操作棒主体78的中间部(小径部80以外的操作棒主体78)的外径还要小。由此,在小径部80与操作棒主体78之间的中间部的边界形成出有阶梯。在小径部80安装有:支承部件82的安装部82a。另外,安装部82a没有被固定于小径部80。如上所述,在小径部
80与操作棒主体78之间的中间部形成出有上述阶梯,在该阶梯与、筒状部件84之间配置安装部82a(支承部件82),由此,安装部82a(支承部件82)以被制限沿着轴线72方向移动的状态,而被安装于操作棒主体78。据此,安装部82a(支承部件82)可相对于小径部80(操作棒主体78)进行旋转(游隙嵌合于小径部80)。
39.因此,参照图4,对筒状部件84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为了明确示出筒状部件84的内侧的特征,省略了支承部件82的图示。在筒状部件84的内侧设置有:具有卡合部86和非卡合部85的环。卡合部86相对于非卡合部85而向轴线72突出。在筒状部件84中,2个卡合部86设置于:相对于轴线72而呈对称的位置。另外,卡合部86相对于非卡合部85向轴线72突出。因此,卡合部86的内径比非卡合部85的内径还要小。另外,当从筒状部件84的径向中心来观察卡合部86时,卡合部86呈l字形状(参照图2)。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筒状部件84的周向上,且在卡合部86的一端形成有:沿着轴线72延伸的止动部87。
40.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82具备:安装部82a、以及从安装部82a沿着轴线72而朝向操作棒70的前端延伸的柱状部82b。柱状部82b是从安装部82a朝向筒状部件84的端部(前端)而延伸到从筒状部件84的端部突出出来的位置。在操作棒70中,12个柱状部82b以包围筒状部件84的方式沿着安装部82a的周向而等间隔地设置。在各柱状部82b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内侧(轴线72侧)突出的钩部88。钩部88在轴线72方向上,从根部(钩部88的距离轴线72最远的部分)朝向顶部(钩部88的距离轴线72最近的部分)进行倾斜。另外,柱状部82b的厚度(径向长度)小于柱状部82b的宽度(周向长度)。因此,柱状部82b容易在径向上进行变形但不容易在周向上进行变形。
41.如图3所示,在将熔断器筒12向操作棒70安装时,将熔断器筒12的显示筒58侧插入于筒状部件84内。此时,熔断器筒12的凸缘部26会触碰到支承部件82的钩部88,柱状部82b会向径向外侧进行弹性变形。当凸缘部26越过钩部88的顶部时,柱状部82b就会恢复到弹性变形前的位置,钩部88卡合于凸缘部26。如上述那样,在轴线72方向上,钩部88是从根部朝向顶部进行倾斜的。因此,在将熔断器筒12向操作棒70安装时,凸缘部26会触碰到钩部88,此时,对柱状部82b就会减少施加于轴线72方向的力(压缩力)。在将熔断器筒12从操作棒70拆下时也同样地,对柱状部82b也会减少施加于轴线72方向的力(拉伸力)。由此,能够抑制柱状部82b的破损。
42.(熔断器筒与操作棒的拆装方法)
43.参照图5,对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的拆装方法进行说明。在向高压切断器100安装熔断器筒12时,作业者首先将熔断器筒12安装于操作棒70上。作业者一边将熔断器筒12的端部压入于收纳部90(筒状部件84),一边使操作棒70朝向第1方向91进行旋转。熔断器筒12的突出部42接触于卡合部86的上表面,并经过卡合部86上表面而到达非卡合部85。当突出部42到达非卡合部85时,突出部42(熔断器筒12)就会下降到:凸缘部26触碰到筒状部件84的上表面。然后,突出部42会在非卡合部85上沿着箭头94方向进行移动。一旦突出部42接触到止动部87,就无法再使操作棒70进行旋转了。另外,如上述那样,当将熔断器筒12的端部(显示筒58侧)插入于收纳部90时,钩部88会与凸缘部26卡合。此外,从图5明确可知,当将操作棒70朝向第1方向91进行旋转,突出部42与卡合部86不卡合。在向高压切断器100安装熔断器筒12时,不是使突出部42与卡合部86相卡合而是仅通过钩部88与凸缘部26的卡合,来将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进行固定。
44.如上述那样,支承部件82以相对于操作棒主体78(筒状部件84)能够旋转的状态而被安装于操作棒主体78。因此,在将熔断器筒12向操作棒70安装时,一旦旋转操作棒70,筒状部件84就会相对于熔断器筒12而进行旋转,但支承部件82不进行旋转。因此,能够防止:配置于熔断器筒12的外面的物件(熔断器导线40等)损伤。
45.在将熔断器筒12安装到操作棒70后,再将熔断器筒12插入于主体绝缘子8,上部接触子52就会连接于第1电极56,下部接触子48也会连接于第2电极46,然后,再将操作棒70向下方拔出来(也参照图1)。在拔出操作棒70时,支承部件82进行弹性变形,使得凸缘部26与钩部88的卡合脱离,从而能够在熔断器筒12残存于主体绝缘子8的状态下,将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分离开。即,在将熔断器筒12安装到操作棒70之后,可以不用进行:旋转操作棒70、或者推按操作棒70等这类作业,而是仅仅通过单纯地拔出操作棒70,就能够将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分离开。
46.在从高压切断器100拔出熔断器筒12时,作业者将收纳部90(筒状部件84)按压于熔断器筒12的端部,同时还使操作棒70向第2方向93旋转。熔断器筒12的突出部42接触于筒状部件84的卡合部86的上表面,并通过卡合部86上表面而到达非卡合部85。当突出部42到达非卡合部85时,突出部42(熔断器筒12)就会下降到:凸缘部26触碰到筒状部件84的上表面。然后,突出部42在非卡合部85上沿着箭头96方向进行移动(参照图5)。当突出部42接触到止动部87时,就无法再使操作棒70继续旋转了。从图5明确可知,当突出部42接触到止动部87时,突出部42与卡合部86可靠地相卡合。另外,通过将收纳部90按压于熔断器筒12的端部,钩部88与凸缘部26也相卡合。在使突出部42与卡合部86相卡合之后,再使操作棒70向下方进行移动,就会将熔断器筒12从高压切断器100拔出来。另外,由于突出部42与卡合部86相卡合,因此,即便熔断器筒12被牢固地连接于主体绝缘子8(即便上部接触子52、下部接触子48被牢固地连接于第1电极56、下部接触子48),也能够将熔断器筒12从主体绝缘子8可靠地拔出来。
47.在突出部42与卡合部86相卡合之后,只要不将操作棒70向第1方向91进行旋转来拆离两者的卡合,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的轴线72方向的位置就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即便将操作棒70强力地按压于熔断器筒12、或者将熔断器筒12从主体绝缘子8拔出来时而使操作棒7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熔断器筒12也不会从操作棒70脱离开。因此,在将熔断器筒12从高压切断器100拔出来时,无需多次重新进行:将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予以固定的作业。当将熔断器筒12从高压切断器100拔出来之后,再将操作棒70向第1方向91进行旋转,就能够将熔断器筒12与操作棒70分离开。
4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钩部在轴线方向上从根部朝向顶部而倾斜成锥形状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钩部也可以在轴线方向上从根部朝向顶部而倾斜成曲线状(例如圆弧状)。或者,也可以是钩部的厚度从根部朝向顶部呈阶梯状地变化的方式。
49.用于收纳熔断器筒的收纳部也可以不使用与操作棒主体成分体的筒状部件而是在操作棒主体的端部来直接地形成。或者,收纳部也可以不利用操作棒主体而是仅以固定于操作棒主体的端部的筒状部件来形成。另外,支承部件只要是以相对于操作棒主体能够旋转的状态而被安装于操作棒主体即可,也可以不配置在操作棒主体与筒状部件之间。
50.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这些仅为例示而已,并不是对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中,还包括:对以上例示出的具体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
变形、变更后的方案。此外,本说明书或者图面中说明的技术要素通过单独或者各种组合而发挥技术有用性,不局限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此外,本说明书或图面例示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达成其中之一的目的本身是具有技术实用性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