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9210发布日期:2020-11-19 19:3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容器引线大部分都设置在外壳的外面,但是引线过长会导致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容易出现缠绕等安全隐患,有些电容器虽然将引线内置于外壳,但是在外壳内没有对引线进行固定和导出,这样会容易出现内置的引线出现混乱等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公开号为:cn206931491u,主题名称为一种具有防爆功能的内置式电容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所述电容器(1)位于外护罩(2)内侧,电容器(1)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加强筋板(3),所述加强筋板(3)与外护罩(2)相接触,加强筋板(3)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弹簧(4),所述弹簧(4)外侧固定连接有弧形板(5),弧形板(5)与外护罩(2)相抵;所述外护罩(2)顶部外侧开设有卡槽(6),外护罩(2)顶部卡设有顶盖(7),顶盖(7)上方左右对称开设有通孔(8),通孔(8)内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阻尼圈(9),电容器(1)上方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导线(10),所述导线(10)上方均固定连接有电极(11),电极(11)位于橡胶阻尼圈(9)内侧”。

以上述实用新型专利为例,其虽然提到了“电容器(1)上方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导线(10),所述导线(10)上方均固定连接有电极(11)”,但是其没有对引线进行固定和引出。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其将引线内置于外壳内部,然后通过引线固定结构进行固定和导出,使内置的引线更加规范和有序,降低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其具有结构稳定、安选性高和成本低等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包括外壳、内胆、负极引线、正极引线、芯子和填充料,所述内胆和所述芯子均内置于所述外壳,所述负极引线和所述正极引线分别和所述芯子电性连接,在所述芯子的上方设有引线固定结构(所述引线固定结构和所述芯子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引线固定结构内置于所述外壳,所述负极引线和所述正极引线均内置于所述外壳并且所述引线固定结构部分包围所述负极引线和所述正极引线;(所述引线固定结构将所述正极引线和所述负极引线收束固定)

所述引线固定结构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并且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组件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二组件并且在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的连接处设有导孔,所述正极引线和所述负极引线从所述芯子连接后均穿过所述导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上方设有负极片和正极片并且所述负极片和所述正极片均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负极引线从所述引线固定结构导出后与所述负极片电性连接,所述正极引线从所述引线固定结构导出后与所述正极片电性连接。(也就是说,所述正极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芯子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正极引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正极片电性连接,使所述正极引线完全内置于所述外壳,所述负极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芯子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负极引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片电性连接,使所述负极引线完全内置于所述外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凹槽部和第二凹槽部,所述第一凹槽部和所述第二凹槽部相对设置,所述正极引线穿过所述导孔后弯折然后穿过所述第一凹槽部(所述正极引线与所述第一凹槽部的底端接触从而起到固定和导出作用),所述负极引线穿过所述导孔后弯折然后穿过所述第二凹槽部。(所述负极引线与所述第二凹槽部的底端接触从而起到固定和导出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三凹槽部和第四凹槽部,所述第三凹槽部和所述第四凹槽部相对设置,所述正极引线穿过所述第一凹槽部后再次穿过所述第三凹槽部与所述正极片电性连接(设置所述第三凹槽部起到二次固定和导出作用),所述负极引线穿过所述第二凹槽部后再次穿过所述第四凹槽部与所述负极片电性连接。(设置所述第四凹槽部起到二次固定和导出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芯子内置于所述内胆并且所述芯子和所述内胆之间设有所述填充料,所述填充料将所述芯子固定于所述内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引线固定结构的等二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引线固定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10、外壳;20、内胆;30、负极引线;40、正极引线;50、芯子;60、填充料;70、负极片;80、正极片;900、引线固定结构;910、第一组件;911、第一凹槽部;912、第二凹槽部;920、第二组件;921、第三凹槽部;922、第四凹槽部;930、导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引线固定结构的等二轴测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的引线固定结构的俯视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填充料、内胆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线内置的电容器,包括外壳10、内胆20、负极引线30、正极引线40、芯子50和填充料60,所述内胆20和所述芯子50均内置于所述外壳10,所述负极引线30和所述正极引线40分别和所述芯子50电性连接,在所述芯子50的上方设有引线固定结构900(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和所述芯子50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内置于所述外壳10,所述负极引线30和所述正极引线70均内置于所述外壳10并且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部分包围所述负极引线30和所述正极引线40;(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将所述正极引线40和所述负极引线30收束固定)

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包括第一组件910和第二组件920并且所述第一组件910和所述第二组件920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组件910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二组件920并且在所述第一组件910和所述第二组件920的连接处设有导孔930,所述正极引线40和所述负极引线30从所述芯子50连接后均穿过所述导孔930。

具体的是,所述外壳10的上方设有负极片70和正极片80并且所述负极片70和所述正极片80均固定于所述外壳10,所述负极引线30从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导出后与所述负极片70电性连接,所述正极引线40从所述引线固定结构900导出后与所述正极片80电性连接。(也就是说,所述正极引线40的一端与所述芯子50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正极引线40的另一端与所述正极片80电性连接,使所述正极引线40完全内置于所述外壳10,所述负极引线30的一端与所述芯子50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负极引线30的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片70电性连接,使所述负极引线30完全内置于所述外壳10)

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一组件910包括第一凹槽部911和第二凹槽部912,所述第一凹槽部911和所述第二凹槽部912相对设置,所述正极引线40穿过所述导孔930后弯折然后穿过所述第一凹槽部911(所述正极引线40与所述第一凹槽部911的底端接触从而起到固定和导出作用),所述负极引线30穿过所述导孔930后弯折然后穿过所述第二凹槽部912。(所述负极引线30与所述第二凹槽部912的底端接触从而起到固定和导出作用)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组件920包括第三凹槽部921和第四凹槽部922,所述第三凹槽部921和所述第四凹槽部922相对设置,所述正极引线40穿过所述第一凹槽部911后再次穿过所述第三凹槽部921与所述正极片80电性连接(设置所述第三凹槽部921起到二次固定和导出作用),所述负极引线30穿过所述第二凹槽部912后再次穿过所述第四凹槽部922与所述负极片电性连接。(设置所述第四凹槽部922起到二次固定和导出作用)

优选地,所述芯子50内置于所述内胆20并且所述芯子50和所述内胆20之间设有所述填充料60,所述填充料60将所述芯子50固定于所述内胆20。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的填充料、内胆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