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3499发布日期:2021-01-15 11:5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附件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电缆供电是主要的供电方式,而电力传输对电缆有着很高的要求,稳定可靠的电缆不仅保证了电力传输的稳定可靠,也对生产生活的稳定以及人们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单芯普通电缆是当前电缆的主要种类,但在大电流传输时,单芯普通电缆存在着安全、效率等多方面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用于同时连接单芯电缆和设有内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电缆,包括:分支接头主体组件,设有第一导电触座、第二导电触座、两个第三导电触座和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为中部贯穿的筒体且周侧开设有两个旁通孔,所述连接筒开口端用于连接电缆插拔头;两个高压同轴电力电缆插拔头,分别插接在所述连接筒上下两端,用于固定两个所述同轴电缆,设有内导体连接装置和外导体连接装置,所述内导体连接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内导体并将所述内导体与所述第一导电触座电性连接,所述外导体连接装置用于固定所述外导体并将所述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导电触座电性连接;两个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分别插接在所述连接筒的两个所述旁通孔中,用于固定两个所述单芯电缆并将两个所述单芯电缆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导电触座电性连接,两个所述第三导电触座分别与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开设有旁通孔的连接筒,以在所述连接筒上下两端插入高压同轴电力电缆插拔头,并在旁通孔中插入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既实现了两个同轴电缆的连接,同时实现了同轴电缆与单芯电缆的连接,以在连接两个不同截面积的同轴电缆时,可以通过两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连接两不同截面积的单芯电缆,两不同截面积的单芯电缆分别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和外导体连接,以进行分流,从而保证电流的稳定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导体连接装置包括内导体连接金具、内应力锥、内导体止动装置和内托紧装置,所述内导体连接金具用于使所述内导体与所述第一导电触座电性连接;所述内应力锥设置在所述内导体连接金具下方并套设在所述内导体外部;所述内导体止动装置套设在所述内导体连接金具和所述内应力锥之间的所述内导体上,用于限制所述内导体的插入深度和防止所述内导体后退;所述内托紧装置用于预紧所述内应力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导体连接装置包括外导体连接金具、外应力锥、外导体止动装置和外托紧装置,所述外导体连接金具设置在所述内导体连接装置下方,用于使所述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导电触座电性连接;所述外应力锥设置在所述外导体连接金具下方并套设在所述外导体外部;所述外导体止动装置套设在所述外导体连接金具和所述外应力锥之间的所述外导体上,用于限制所述外导体的插入深度和防止所述外导体后退;所述外托紧装置用于预紧所述外应力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托紧装置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内应力锥和所述外导体连接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托紧装置包括第二弹簧和尾管,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外应力锥和所述尾管,所述尾管固定在所述分支接头主体组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尾管在与所述分支接头主体组件连接处设有密封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支接头主体组件还设有绝缘主体,且所述绝缘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触座、第二导电触座和连接筒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主体外部还设有金属保护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主体和所述金属保护壳之间还设有半导电环氧树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套设在”、“设在”、“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同轴电力电缆用t型分支接头,用于同时连接单芯电缆104和设有内导体101和外导体102的同轴电缆103,包括分支接头主体组件100、两个高压同轴电力电缆插拔头200和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300。可以想到的是,内导体101外设有内绝缘层105,外导体102外设有外绝缘层106,内导体101和外导体102同轴设置,且从轴心往外依次为内导体101、内绝缘层105、外导体102和外绝缘层106。

分支接头主体组件100设有第一导电触座110、第二导电触座120、两个第三导电触座130和连接筒140,连接筒140为中部贯穿的筒体且周侧开设有两个旁通孔,连接筒140开口端用于连接电缆插拔头。

两个高压同轴电力电缆插拔头200分别插接在连接筒140上下两端,用于固定两个同轴电缆103,设有内导体连接装置210和外导体连接装置220,内导体连接装置210用于固定内导体101并将内导体101与第一导电触座110电性连接,外导体连接装置220用于固定外导体102并将外导体102与第二导电触座120电性连接。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导电触座110呈筒状且设置在连接筒140中,用于连接两个同轴电缆103的内导体101;第二导电触座120分上下两部分,连接筒140位于上下两部分第二导电触座120之间且将两部分第二导电触座120电性连接,从而将两个同轴电缆103的外导体102连接。

两个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300分别插接在连接筒140的两个旁通孔中,用于固定两个单芯电缆104并将两个单芯电缆104分别与两个第三导电触座130电性连接,两个第三导电触座130分别与内导体101和外导体102电性连接,以在连接两个不同截面积的同轴电缆时,可以通过两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300连接两不同截面积的单芯电缆,两不同截面积的单芯电缆分别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和外导体连接,以进行分流,从而保证电流的稳定流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连接装置210包括内导体连接金具211、内应力锥212、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和内托紧装置214,内导体连接金具211用于使内导体101与第一导电触座110电性连接;内应力锥212设置在内导体连接金具211下方并套设在内导体101外部;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套设在内导体连接金具211和内应力锥212之间的内导体101上,用于限制内导体101的插入深度和防止内导体101后退;内托紧装置214用于预紧内应力锥2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导体连接装置220包括外导体连接金具221、外应力锥222、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和外托紧装置224,外导体连接金具221设置在内导体连接装置210下方,用于使外导体102与第二导电触座120电性连接;外应力锥222设置在外导体连接金具221下方并套设在外导体102外部;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套设在外导体连接金具221和外应力锥222之间的外导体102上,用于限制外导体102的插入深度和防止外导体102后退;外托紧装置224用于预紧外应力锥222。

可以想到的是,内导体连接金具200上设有导电片与第一导电触座110相连,外导体连接金具221上设有导电片与第二导电触座120相连。

可以想到的是,内应力锥212和外应力锥222均为具有外圆锥面的套筒,以通过几何型电应力控制法有效改善电缆断口处的电场分布,此为常规技术,如公开号为“cn207442419u”的专利一种用于快速抢修的电缆中间接头,便介绍了应力锥的相关结构。如图2所示,内应力锥212和外应力锥222与绝缘主体150呈锥面配合状。

可以想到的是,用于固定单芯电缆104的高压分支电力电缆插拔头300的结构原理为公知常识,如上述提到的公开号为“cn207442419u”的专利一种用于快速抢修的电缆中间接头,便对相关结构有所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和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均呈环状,第一导电触座110和第二导电触座120分别位于内导体止动装置213上方和外导体止动装置223上方,且分别设有内孔111和外孔121,内导体101承托内导体止动装置213,且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外径大于内孔111内径,故内导体止动装置213无法插入内孔111中,且内导体101抵住内导体止动装置213而无法继续深入,防止内导体101插入过深;外应力锥222承托外导体止动装置223,且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外径大于外孔121内径,故外导体止动装置223无法插入外孔121中,且外导体102抵住外导体止动装置223而无法继续深入,防止外导体102插入过深。可以想到的是,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和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分别是被内绝缘层105和外绝缘层106承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和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均呈环状,内应力锥212和外应力锥222分别承托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和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内导体连接金具211外径大于内导体止动装置213内径,外导体连接金具221外径大于外导体止动装置223内径,故内导体连接金具211无法穿过内导体止动装置213,且外导体连接金具221无法穿过外导体止动装置223,而内应力锥212和外应力锥222分别被内托紧装置214和外托紧装置224向上托住,即有效防止内导体101和外导体102脱出。此外,如上述提到的公开号为“cn207442419u”的专利一种用于快速抢修的电缆中间接头,也对止动装置的相关结构有所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托紧装置214为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内应力锥212和外导体连接装置220,通过挤压内应力锥212,以在内应力锥212老化时保证内应力锥212的压力恒定,从而防止内应力锥212松弛而影响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托紧装置224包括第二弹簧225和尾管226,第二弹簧225的两端分别抵接外应力锥222和尾管226,通过挤压外应力锥222,以在外应力锥222老化时保证外应力锥222的压力恒定,从而防止外应力锥222松弛而影响性能;尾管226固定在分支接头主体组件100上,以实现密封防尘防水等作用,可以想到的是,尾管226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分支接头主体组件10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尾管226在与分支接头主体组件100连接处设有密封垫,以保证尾管226的密封和防尘防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导体连接金具211和外导体连接金具221均采用机械式免压接的连接形式与连接筒140连接,以便于快速插拔,简单实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支接头主体组件100还设有绝缘主体150,且绝缘主体150设置在第一导电触座110、第二导电触座120和连接筒150外部。可以想到的是,绝缘主体150采用环氧树脂材料经真空浇注成型,与第一导电触座110、第二导电触座120和连接筒150浇注成一个整体,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绝缘主体150外部还设有金属保护壳160,以实现对内部部件的密封机械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绝缘主体150和金属保护壳160之间还设有半导电环氧树脂170,以消除金属保护壳160和绝缘主体150之间的气隙,从而起到良好的电气屏蔽作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示例”、“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