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98843发布日期:2021-02-26 23:35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电磁式继电器,其结构通常为图1所示,包括绝缘外壳1、铁芯2、线圈3、衔铁4、弹簧5、触点弹片6等组成,铁芯2固设在外壳1内部,线圈3缠绕在铁芯2上,衔铁4铰接在外壳1上,弹簧5一端连接衔铁4的一端,另一端连接外壳1,触点弹片6设置两处,两处触点弹片的静触点相对设置。在线圈3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3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4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弹簧拉力吸向铁芯2,从而带动衔铁4的动触点4.1与其中一处触点弹片6上的常开静触点6.1吸合。
[0003]
当线圈3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4就会在弹簧5的反作用力下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4.1与另一处触点弹片6上的常闭静触点6.2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广泛应用于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即航天技术等领域,起到控制、保护、调节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0004]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电磁式继电器,由于其触点采用凸点状平触点,触点接触面积小,受触点接触面积的影响,电流增加比较困难,继电器的容量低,特别是出现短时过流时,触点位置发热比较严重,极易出现触点熔化而粘连,导致触点损坏;另外,动触点随衔铁的动作原理为杠杆原理,动触点和静触点不是正对接触,则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可靠性差,电路导通可靠性差。
[0005]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电磁式继电器使用时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继电器。
[0007]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8]
壳体;
[0009]
支架,所述支架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具有筒状部,所述筒状部具有贯穿其两端的内部滑道;
[0010]
线圈,所述线圈螺旋缠绕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上;
[0011]
永磁体铁芯,所述永磁体铁芯与所述内部滑道滑动配合;
[0012]
复位部件,所述复位部件用于使所述永磁体铁芯复位;
[0013]
动导通部件,所述动导通部件为导电材质并位于所述筒状部的一侧,所述动导通部件包括第一接线部和与所述第一接线部连为一体的动触点部,所述动触点部具有凸出部;
[0014]
绝缘连接部件,其一端伸入所述内部滑道中并固连所述永磁体铁芯的一端,另一端穿出所述内部滑道并固连所述动导通部件;
[0015]
静导通部件,所述静导通部件为导电材质,其固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静导通部件包括第二接线部和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为一体的静触点部,所述静触点部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出部正对;
[0016]
通过控制所述线圈的通断电,驱动所述永磁体铁芯沿所述内部滑道直线滑动,实现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配合导通或断开。
[0017]
所述静触点部上形成有贯通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凹陷部的内部空间及所述壳体内空间连通。
[0018]
所述凸出部呈锥形,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出部相适配。
[0019]
所述动触点部还具有定位部,用于当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配合导通时对所述凸出部进行定位。
[0020]
所述定位部为与所述凸出部同轴线的环形凸起,当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配合到位时,所述定位部抵靠在所述静触点部上。
[0021]
所述复位部件为弹簧,其套设在所述永磁体铁芯上,所述复位部件的一端固连于所述筒状部,另一端固连于所述永磁体铁芯。
[0022]
所述线圈、所述永磁体铁芯、所述凸出部及所述凹陷部同轴线。
[0023]
所述绝缘连接部件的两端上均形成有限位部,用于防止所述绝缘连接部件及所述永磁体铁芯脱离所述内部滑道。
[0024]
所述绝缘连接部件与所述永磁体铁芯同轴线。
[0025]
所述绝缘连接部件的两端端面上均形成有凸起连接部,所述永磁体铁芯及所述动导通部件上对应形成有凹陷连接部,所述凸起连接部与所述凹陷连接部相配合。
[0026]
与现有技术继电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继电器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27]
1、动导通部件上的动触点部与静导通部件的静触点部导通时,通过凸起部和凹陷部配合导通,有效增加了触点接触面的面积,导通接触部位发热量少,减小由于发热严重导致触点熔化粘连的风险;
[0028]
2、通过线圈通断电带动永磁体动铁芯沿内部滑道直线滑动,带动动导通部件直线运动以使其凸出部与静导通部件的凹陷部配合导通或断开,且凸出部与凹陷部正对,则相比电磁式继电器的动触点随衔铁的杠杆式动作,动导通部件的凸出部与静导通部件的凹陷部接触可靠、紧密,接触面积大,使得动导通部件和静导通部件导通可靠。
[0029]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
图1 为现有技术电磁式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断开状态剖视图;
[0033]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省略壳体后断开状态立体示意图一;
[0034]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省略壳体后断开状态立体示意图二;
[0035]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导通状态剖视图;
[0036]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省略壳体后导通状态立体示意图。
[0037]
附图标记:图1:1、外壳;2、铁芯;3、线圈;4、衔铁;4.1、动触点;5、弹簧;6、触点弹片;6.1、常开静触点;6.2、常闭静触点;
[0038]
图2至图6:10、继电器;100、壳体;200、支架;210、筒状部;211、内部滑道;300、线圈;400、永磁体铁芯;410、凹陷连接部;500、复位部件;600、动导通部件;610、第一接线部;620、动触点部;621、凸出部;622、定位部;700、绝缘连接部件;710、限位部;720、凸起连接部;800、静导通部件;810、第二接线部;820、静触点部;821、凹陷部;822、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安装状态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2]
参照图2和图6,图示了示例性一种继电器10,具体为电磁式继电器,其包括壳体100、支架200、线圈300、永磁体铁芯400、复位部件500、动导通部件600、绝缘连接部件700和静导通部件800。其中,壳体100构成继电器10的外轮廓,支架200固设在壳体100内且具有筒状部210,筒状部210具有贯穿其两端的内部滑道211,本实施例中筒状部210具体为圆筒状、内部滑道211的径向截面具体为圆形;线圈300螺旋缠绕并固定在筒状部210的外周面上;永磁体铁芯400为永磁体,永磁体铁芯400与内部滑道211滑动配合,即其可在外力下沿内部滑道211的轴向滑动;复位部件500用于使永磁体铁芯400复位;动导通部件600为导电材质并位于筒状部210的一侧,动导通部件600包括第一接线部610和与第一接线部610连为一体的动触点部620,动触点部620具有凸出部621;绝缘连接部件700的一端伸入内部滑道211中且以该端固连于永磁体铁芯400的一端,绝缘连接部件700的另一端穿出内部滑道211并固连动导通部件600,从而动导通部件600通过绝缘连接部件700与永磁体铁芯400固连为一体;静导通部件800亦为导电材质,其固设在壳体100内,本实施例中其固设在壳体100内的支架200上,静导通部件800包括第二接线部810和与第二接线部810连为一体的静触点部820,静触点部820具有凹陷部821,凹陷部821与凸出部621正对。
[0043]
动导通部件600的第一接线部610和静导通部件800的第二接线部810分别连接电
路的进线和出线,通过控制线圈300的通断电,驱动永磁体铁芯400沿内部滑道211直线滑动,进而带动动导通部件600的凸出部621朝向凹陷部821运动或远离凹陷部821,当凸出部621朝向凹陷部821运动至二者嵌装配合时,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配合导通,即继电器10导通电路,当凸出部621远离凹陷部821与凹陷部821脱离时,继电器10断开电路。绝缘连接部件700为绝缘材质,比如塑料件,以避免继电器10导通电路时永磁体铁芯400带电,保证使用安全。
[0044]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为脱离状态,即此时动导通部件600与静导通部件800断开,继电器10断开电路,复位部件500带动动导通部件600为复位状态,以永磁体铁芯400的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线圈300通电后使线圈300右端为n极、左端为s极、复位部件500为弹簧为例,同时复位部件500套设在永磁体铁芯400上,复位部件500的一端固连于筒状部210,另一端固连于永磁体铁芯400,如图2至图4所示中复位部件500处于自然状态。则根据磁极同极吸引、异极排斥,永磁体铁芯400会在线圈300的磁场作用下沿内部滑道211向左移动,进而带动动导通部件600朝向静导通部件800移动,直至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配合接触导通,此时继电器10导通电路,复位部件500处于拉伸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线圈300断电后,其磁场消失,永磁体铁芯400在复位部件500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沿内部滑道211向右移动实现复位,进而带动动导通部件600远离静导通部件800而复位,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断开,此时继电器10断开电路,如图2至图4所示。当然,永磁体铁芯400两端的具体磁极以及复位部件500位置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其具体配置以线圈300通电后使永磁体铁芯400带动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配合导通、断电后永磁体铁芯400带动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断开导通为准。
[0045]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静触点部820上形成有贯通的排气孔822,排气孔822与凹陷部821的内部空间及壳体100内空间连通,排气孔822将凹陷部821的内部空间与静触点部820外部空间连通,则在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快速吸合时将凹陷部821内的空气顺利排出,提高防止吸合时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接触紧密度,进而提高电路导通效果。优选地,如图2所示,当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配合接触时,排气孔822与凸出部621的自由端部之间具有间隙,以防止凸出部621堵塞排气孔822。
[0046]
本实施例中凸出部621呈锥形,凹陷部821与凸出部621相适配,则凹陷部821为锥形槽。锥形凸起与锥形凹槽配合,不仅接触面积大,且锥形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配合。当然,凸出部621和凹陷部82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比如凸出部621为球形,凹陷部821为球形凹槽,等。
[0047]
本实施例中动触点部620还具有定位部622,用于当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配合导通时对凸出部621进行定位。
[0048]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定位部622具体为形成在凸出部621根部的环形凸起,并与凸出部621同轴线,当凸出部621与凹陷部821配合到位时,定位部622恰好抵靠在静触点部820上。
[0049]
本实施例中线圈300、永磁体铁芯400、凸出部621、凹陷部821及绝缘连接部件同轴线。
[0050]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绝缘连接部件700的两端上均形成有限位部710,用于防止绝缘连接部件700及永磁体铁芯400脱离内部滑道211。本实施例中,限位部710为外径大于
内部通道211端部直径的限位凸台。
[0051]
绝缘连接部件700的两端端面上均形成有凸起连接部720,永磁体铁芯400上对应形成有凹陷连接部410,动导通部件600上也对应形成有凹陷连接部630,绝缘连接部件700的两端端面上的凸起连接部720分别与凹陷连接部410、630相配合,以增大绝缘连接部件700与永磁体铁芯400的连接接触面,以及绝缘连接部件700与动导通部件600的连接接触面,提高连接可靠性,具体连接方式可通过胶粘等形式,不做具体限制。
[0052]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