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联接母杆及其联接杆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7512发布日期:2021-04-30 09:3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联接母杆及其联接杆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氧化碳致裂器联络线的联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联接母杆及其联接杆单元。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致裂设备属于矿用物理致裂设备,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受热气化膨胀快速释放高压气体破断岩石或落煤,解决了以往爆破开采和预裂中破坏性大、危险性高及矿体粉碎等缺点,为矿山安全开采和预裂提供可靠保证,广泛适用于煤矿和非煤矿山。因此,致裂距离越远越能够保证致裂过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而致裂距离的远近与其联接线能够联接的距离密切相关。

现有技术中,联接杆的线头联接一般都采用缠绕接法或焊接、压接等方式,再配以绝缘胶布包裹固定,但是每根联接杆的长度有限,当要致裂过长距离时,需要联接多根联接杆,随着联接杆数量的增多,由于接头位置固定并不牢固,在联接过程中会导致接头松动、松开,从而引起接头位置断路或接触不良,因此,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无法达到预想的致裂效果,甚至有时产生无法致裂的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联接母杆及其联接杆单元,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利用导电管或导电棒代替导线,能够方便电连接并在电连接时避免导线的缠绕和扭曲,进而避免了接头松动导致断路或接触不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用于与联接母杆联接,包括第一外管以及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一外管内部的第一绝缘套、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和导电棒,所述第一绝缘套分别与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接触,所述第一绝缘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导电棒相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导电棒均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端面一段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管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为空心金属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绝缘套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母杆,用于与联接公杆联接,包括第二外管以及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二外管内部的第二绝缘套、第二导电层、第二绝缘层和内导电层,所述第二绝缘套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管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相接触,所述第二绝缘层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内导电层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内导电层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端面一段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管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内导电层为空心金属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绝缘套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端面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内导电层,形成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内导电层的端部绝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的联接杆单元,包括前文所述的联接公杆和前文所述的联接母杆,所述联接公杆和所述联接母杆通过螺纹联接;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插接后电连接、所述导电棒与所述内导电层插接后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内部设置有不同的导电结构和绝缘结构,当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联接在一起后,能够使得内部的导体连通,从而形成导电回路,利用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之间形成联接约束来固定接头位置,能够保证接头的联接牢固,避免接头松动导致断路或接触不良;

(2)本实用新型联接公杆的第一导电层与联接母杆的第二导电层插接后电连接,联接公杆的导电棒与联接母杆的内导电层插接后电连接,插接后接触联接的方式能够使得在联接过程中无论怎样旋转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均不会造成联接接头线路的扭曲变形和接头的松脱脱落等问题,能够保持良好的接触导电效果,进而能提高联接杆的联接距离即提高二氧化碳致裂器的致裂距离;

(3)本实用新型联接公杆中的第一绝缘套、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和导电棒设置在第一外管的内部,联接母杆中的第二绝缘套、第二导电层、第二绝缘层和内导电层设置在第二外管的内部,也就是说,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能够形成对导线结构和绝缘结构的保护,避免受到磕碰损坏,还能防尘、防水,不需要在接线后进行包裹绝缘胶布,安装过程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联接公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a-a剖视图;

图3为联接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b-b剖视图;

图5为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的联接杆单元示意图;

其中,1、第一外管;11、第一限位部;2、第一绝缘套;3、第一导电层;4、第一绝缘层;5、导电棒;10、第二外管;101、第二限位部;20、第二绝缘套;30、第二导电层;40、第二绝缘层;401、端部绝缘;50、内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联接母杆及其联接杆单元,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利用导电管或导电棒代替导线,能够方便电连接并在电连接时避免导线的缠绕和扭曲,进而避免了接头松动导致断路或接触不良。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用于与联接母杆联接,可以采用螺纹联接、卡接等联接方式,一般为可拆卸联接,以能够方便重复应用;联接公杆包括第一外管1以及依次套设在第一外管1内部的第一绝缘套2、第一导电层3、第一绝缘层4和导电棒5,第一外管1作为其内部结构的保护管,一般为硬质金属管,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形成联接线路的两极,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导电层3需要具备一定的硬度,其可以贴附在硬质绝缘材料上,也可以依靠本身的材质达到硬度要求,所谓硬度要求,是方便与联接母杆的第二导电层30实现插接联接,此时,第一绝缘套2可以采用硬质绝缘套,因为第一外管1也是硬质材料,那么便可以缩短第一绝缘套2的长度,亦可以起到良好的绝缘支撑效果;第一绝缘套2分别与第一外管1和第一导电层3相接触,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套2既能够避免第一导电层3与第一外管1接触导致漏电情况的发生,又能形成对第一导电层3的支撑和定位;第一绝缘层4分别与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相接触,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4既能够形成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之间的绝缘,又能够起到对二者的固定和定位作用,从而方便与联接母杆的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电连接;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均延伸出第一绝缘层4的端面一段长度,以能够与联接母杆的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在电连接时形成插接联接的方式,增大接触面积,进一步的保证电连接效果,避免现有技术的接线方式导致的接头松动引起的断路或接触不良的情况。

进一步的,联接公杆的第一外管1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那么相对应的,联接母杆的第二外管10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此时,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30、导电棒5和内导电层50之间是插接接触的联接方式,那么第一外管1和第二外管10在进行螺纹连接旋转的过程中,并不会造成上述插接联接所实现的电连接效果的影响,换言之,该种插接联接的方式能够使得在联接过程中无论怎样旋转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均不会造成联接接头线路的扭曲变形和接头的松脱脱落等问题,能够保持良好的接触导电效果,进而能提高联接杆的联接距离即提高二氧化碳致裂器的致裂距离。

进一步的,第一导电层3为空心金属管,空心金属管具有较好的刚性和硬度以及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满足导电和绝缘的需求,重要的是,在与联接母杆的第二导电层30插接联接时,也能够满足相关需求。

如图1所示,第一外管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第一绝缘套2的一端抵接在第一限位部11,第一限位部11可以为第一外管1向内凸出形成的凸起结构,第一限位部11既可以与第一外管1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加装固定的单独结构,目的就是对第一绝缘套2的位置进行限定,当然,此时与第一绝缘套2相接触的第一导电层3必然为硬质结构(如空心金属管),从而能够起到第一外管1和第一导电层3之间良好的绝缘和支撑作用。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母杆,用于与联接公杆联接,可以采用螺纹联接、卡接等联接方式,一般为可拆卸联接,以能够方便重复应用;联接母杆包括第二外管10以及依次套设在第二外管10内部的第二绝缘套20、第二导电层30、第二绝缘层40和内导电层50,第二外管10作为其内部结构的保护管,一般为硬质金属管,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形成联接线路的两极,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需要具备一定的硬度,其可以贴附在硬质绝缘材料上,也可以依靠本身的材质达到硬度要求,所谓硬度要求,是方便分别与联接公杆的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实现插接联接,此时,第二绝缘套20可以采用硬质绝缘套,因为第二外管10也是硬质材料,那么便可以缩短第二绝缘套20的长度,亦可以起到良好的绝缘支撑效果;第二绝缘套20分别与第二外管10和第二导电层30相接触,也就是说,第二绝缘套20既能够避免第二导电层30与第二外管10接触导致漏电情况的发生,又能形成对第二导电层30的支撑和定位;第二绝缘层40分别与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相接触,也就是说,第二绝缘层40既能够形成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之间的绝缘,又能够起到对二者的固定和定位作用,从而方便与联接公杆的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电连接;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延伸出第二绝缘层40的端面一段长度,以能够与联接公杆的第一导电层3和导电棒5在电连接时形成插接联接的方式,增大接触面积,进一步的保证电连接效果,避免现有技术的接线方式导致的接头松动引起的断路或接触不良的情况。

进一步的,联接母杆的第二外管10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能够与联接公杆的第一外管1的端部设置的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导电层30和第一导电层3、内导电层50和导电棒5之间是插接接触的联接方式,那么第二外管10和第一外管1在进行螺纹连接旋转的过程中,并不会造成上述插接联接所实现的电连接效果的影响,换言之,该种插接联接的方式能够使得在联接过程中无论怎样旋转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均不会造成联接接头线路的扭曲变形和接头的松脱脱落等问题,能够保持良好的接触导电效果,进而能提高联接杆的联接距离即提高二氧化碳致裂器的致裂距离

进一步的,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为空心金属管,空心金属管具有较好的刚性和硬度以及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满足导电和绝缘的需求,重要的是,在与联接公杆的第一导电层3插接联接时,也能够满足相关需求。

如图3所示,第二外管10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01,第二绝缘套20的一端抵接在第二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1可以为第二外管10向内凸出形成的凸起结构,第二限位部101既可以与第二外管10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加装固定的单独结构,目的就是对第二绝缘套20的位置进行限定,当然,此时与第二绝缘套20相接触的第二导电层30必然为硬质结构(如空心金属管),从而能够起到第二外管10和第二导电层30之间良好的绝缘和支撑作用。

如图3所示,第二绝缘层40的端面向外延伸出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形成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的端部绝缘401,由于第二导电层30和内导电层50均为管状结构,在长期多次使用后有可能造成端部的磨损或变形而引起电路导通,在设置端部绝缘401后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状况,进而显著的提高使用寿命。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的联接杆单元,包括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通过螺纹联接,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联接公杆上设置外螺纹、联接母杆上设置内螺纹,也可以在联接公杆上设置内螺纹、联接母杆上设置外螺纹;联接公杆的第一导电层3与联接母杆的第二导电层30插接后实现电连接、联接公杆的导电棒5与联接母杆的内导电层50插接后实现电连接,从而实现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的电导通,形成导电回路,利用联接公杆和联接母杆之间形成联接约束来固定接头位置,能够保证接头的联接牢固,避免接头松动导致断路或接触不良。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