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带弹簧推进结构的大电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7416发布日期:2021-05-14 16:5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带弹簧推进结构的大电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带弹簧推进结构的大电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大电流继电器的推动结构上设置有用于推动动触点簧片的弹簧片,弹簧片分别与动触点簧片和推动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使推动结构能带动动触点簧片靠近静触点,这种结构中,当继电器通过电流时,电流流经动触点簧片,在电流的作用下,簧片将产生正比于电流平方的热量,当电流增大时,热量以电流平方的倍数增长,因此在继电器通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动触点簧片发热十分严重,此时过多的热量将通过弹簧片传递至推动结构上,由于推动结构采用塑胶材质进行制作,大电流引起的发热现象会造成推动结构与弹簧片连接处的溶解,影响继电器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带弹簧推进结构的大电流继电器,能够减少继电器通大电流时发热对继电器推进结构造成的影响。
4.为此提供一种使用带弹簧推进结构的大电流继电器,包括塑胶推动杆、动触点簧片、动衔铁、静触点,所述动触点簧片正对着静触点的地方设置有动触点,所述推动杆包括连接部、沿着动触点簧片延伸的展开部,其中,连接部用于与动衔铁连接,以使得动衔铁能带动推动杆靠近或远离静触点,展开部位于动触点簧片朝向静触点的一侧,以使得推动杆远离静触点时能带动动触点簧片远离静触点,还包括弹簧,弹簧用于推动动触点簧片抵接静触点,其不接触所述推动杆;所述展开部不与动触点簧片固定连接。
5.进一步地,还包括动用于通大电流的动触点接片,所述动触点接片位于动触点簧片远离静触点的一侧,动触点接片远离推动杆的一端与动触点簧片远离推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位于动触点簧片与动触点接片之间。
6.进一步地,动触点簧片在朝向动触点接片的一面具有簧片限位柱,动触点接片正对着簧片限位柱的部位具有接片限位柱,接片限位柱和簧片限位柱分别插入弹簧两端。
7.进一步地,所述展开部朝向动触点簧片的一端具有隔热部来使展开部与动触点簧片之间为点接触或线接触。
8.进一步地,所述隔热部为朝向动触点簧片的外表面为弧形的长条,当隔热部与动触点簧片相接触时,隔热部与动触点簧片相切。
9.进一步地,所述隔热部为球形凸起,当隔热部与动触点簧片相接触时,隔热部与动触点簧片相切。
10.进一步地,所述隔热部与所述展开部一体成型。
11.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通过大电流的静触点接片,所述动触点接片与静触点接片为较厚难以弯折的金属片,所述动触点簧片为较薄易于弯折的金属片,所述静触点为偶数
个并阵列排布于静触点接片朝向动触点的一面,所述动触点簧片与所述静触点数量相同,所述推动杆穿过动触点接片,所述动触点簧片分为数量相同的两组并分布在推动杆两侧,所述推动杆同步带动所有的动触点簧片远离静触点,静触点与动触点簧片一一对应,所有动触点簧片远离推动杆的一端均与动触点接片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静触点至动触点接片之间电流的分流与汇总。
12.进一步地,推动杆正对着动触点接片的地方开有限位凹槽,动触点接片插入限位凹槽且能在限位凹槽中沿推动杆的上下行程方向进行位移。
13.有益效果:
14.由于设置弹簧来施加动触点簧片靠近静触点的力,因此在动触点簧片靠近静触点时,推动杆不再与动触点簧片直接接触或通过金属弹簧片间接接触,动触点簧片的发热便不再传导至推动杆上,解决继电器通大电流的情况下推动杆受热溶解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推动结构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p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动杆展开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0.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推动结构包括作为推动连接结构的推动杆1,推动杆1的一端开有连接凹槽13,继电器动衔铁2的推杆部分插入推动杆1的连接凹槽13中,推动杆1一端与动衔铁2传动连接,动衔铁2能受线圈通电控制从而带动推动杆1上下移动。
21.继电器的动触点组件3包括动触点接片31和四个平直的动触点簧片32,静触点组件4包括l型且较厚的静触点接片41和四个静触点42,静触点接片41的一边伸出继电器的外壳(未示出)以供外部的电线连接,另一边悬置于动衔铁2上,且朝向动衔铁2的一面阵列排布四个静触点42。动触点接片31为较厚的u型金属片,以降低电阻通过大电流,其部分伸出继电器外壳以供外部接线,由于过厚的金属接片无法具备弹性,因此设置四个较薄的金属簧片作为动触点簧片32以分别对应一个静触点42,四个动触点簧片32其中一端靠近静触点组件4,动触点簧片32正对着静触点组件4上各个静触点42的地方分别设置有动触点33,动触点簧片32另一端各自与动触点接片31的一端采用铆钉固定连接,动触点接片31两端沿动触点簧片32向外延展,从而增加动触点簧片32与动触点接片31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电阻,四个动触点簧片32之间均不相互接触,静触点接片41上的电流分别经过四个动触点簧片32流向动触点接片31,四个动触点簧片32产生分流效果,以减少流过单个动触点簧片32的电
流,使得继电器能通过大电流并减少发热。
22.动触点接片31与四个动触点簧片32之间分别设置有如图2所示的弹簧结构,见图2,动触点簧片32均在朝向动触点接片31的一面设置有簧片限位柱321,动触点接片31在朝向动触点簧片32的一面上,正对着各个簧片限位柱321的部位分别设置有接片限位柱311,动触点簧片32与动触点接片31之间设置有四个弹簧11,四个弹簧11两端分别插入一个接片限位柱311和对应的簧片限位柱321之中,弹簧11推动四个动触点簧片32,从而常态下使动触点33与静触点42相接触。
23.动触点接片31相对于外壳之间设有间隙或动触点接片31上开设有孔洞以供推动杆穿过,四个动触点簧片32两两一组沿动触点接片31方向分布在推动杆1两侧,从而推动杆1依次穿过动触点接片31和动触点簧片32,推动杆1位于动触点簧片32朝向静触点42部分具有如图3所示的展开部32,展开部32沿着动触点簧片32展开,整个推动杆1呈现t字形架构,当推动杆1被动衔铁2带动远离静触点42时,展开部12将下压动触点簧片32,使得动触点簧片32带动动触点33下移,断开动触点33与静触点42的连接。
24.由于设置弹簧11来施加动触点簧片32靠近静触点42的力,因此在动触点簧片32靠近静触点42时,推动杆1不再与动触点簧片32直接接触或通过金属弹簧片间接接触,动触点簧片32的发热便不再传导至推动杆1上,解决继电器通大电流的情况下推动杆1受热溶解的问题。
25.推动杆1上正对着动触点接片31的部位沿着动触点接片31开有限位凹槽14,动触点接片31上开设有和限位凹槽14对位的对位凹槽311,动触点接片14插入限位凹槽14中,以使得动触点接片31与推动杆1形成嵌合结构,从而限制限位凹槽14上下活动的行程,对位凹槽14的宽度大于动触点接片31的宽度,以使得动触点接片31与推动杆1之间具有间隙,不会与推动杆1发生摩擦,影响推动杆1的上下活动,限位凹槽14靠近静触点组件4的一边要使得静触点42能与动触点33相接触,限位凹槽14远离静触点组件4的一边对推动杆1进行限位,以避免推动杆1带动动触点簧片32过度下移,导致动触点簧片32反向过度弯折后无法回弹或回弹困难。
26.当推动杆1带动动触点簧片32下移时,二者相接触,虽然此时由于静触点42与动触点33相分离,电路断开,动触点簧片32不再发热,但动触点32上残余的热量仍可能影响推动杆1的两翼,为此,见图3,在推动杆1的t型两翼朝向动触点簧片32的方向具有半圆型的隔热部121,隔热部121与动触点簧片32相切,从而减少推动杆1带动动触点簧片32下移时,动触点簧片32上残留的热量传递至推动杆1的两翼,半圆型的弧面增大了散热面积,降低了推动杆1两翼与动触点簧片32相接触导致溶解的风险。
27.本处的隔热部121也可为半球型的凸点,其与动触点簧片32相切,使得两者为点接触,此种方案隔热效果较线接触的方案更佳,但凸点本身更易发生磨损,磨损后将导致点接触变为面接触,降低或失去隔热效果,因此作为次选。
28.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