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627323发布日期:2021-04-09 20:3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oled器件在工作过程是通过电极通电形成载流子,载流子移动跃迁至发光层复合后产生激子,激子激发发光材料发光。

如图1所示,常见的oled器件结构为基板100、阳极层200、像素定义层300、第一辅助传输层400、发光层500、第二辅助传输层600、阴极层700以及盖板800。

在发光的过程中oled器件会产生热量,热量对oled器件寿命及性能影响显著,因此需要合理的结构实现oled器件的热量阻隔或者快速发散,提升材料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可以解决现有的oled显示器件在发光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合理有效排出,进而影响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

所述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阳极层,设于所述基板的一侧;发光散热结构,设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散热结构包括发光层以及散热层;阴极层,设于所述发光散热结构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侧;以及盖板,设于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发光散热结构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设置于所述阴极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设置于所述阳极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功能层和第二辅助功能层;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设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的一侧;所述散热层,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以及所述阴极层,设于所述散热层远离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功能层和第二辅助功能层;所述散热层,设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设于所述散热层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侧;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远离所述散热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包括:吸热膜层,设于靠近所述发光层的一侧,用以吸附所述发光层散热结构所散发的热量;以及热反射膜层,设于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用以反射所述阳极层或所述阴极层所散发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层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无机掺杂物和/或有机掺杂物;所述无机掺杂物包括金属纳米粒子;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吸热膜层中的填充物为氮化硼、碳化硼、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热反射膜层中的填充物为硅酸盐类有机微晶。

所述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板;在所述基板的上表面制备出阳极层;在所述阳极层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所述发光散热结构包括发光层和散热层;在所述发光散热结构的上表面制备出阴极层;以及在所述阴极层的上表面覆盖一盖板,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封装处理。

进一步地,在所述阳极层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的步骤中,包括:在所述阳极层的上表面制备出第一辅助功能层;在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的上表面制备出所述发光层;在所述发光层的上表面制备出第二辅助功能层;以及在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的上表面制备出所述散热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阳极层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的步骤中,包括:在所述阳极层的上表面制备出所述散热层;在所述散热层的上表面制备出第一辅助功能层;在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的上表面制备出所述发光层;以及在所述发光层的上表面制备出第二辅助功能层。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在发光层与阳极层或阴极层之间制备出散热层,所述散热层用以吸收来自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所散发的热量,并反射来自所述阳极层或阴极层的热量,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空气中,能有效防止所述发光层出现过热问题,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保证所述发光层的发光效果,同时能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延长所述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制备发光散热结构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制备发光散热结构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制备发光散热结构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制备发光散热结构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基板;200、阳极层;300、像素定义层;400、第一辅助功能层;500、发光层;600、第二辅助功能层;700、阴极层;800、盖板;

1、基板;2、阳极层;3、发光散热结构;4、阴极层;5、盖板;

31、像素定义层;32、第一辅助功能层;33、发光层;34、第二辅助功能层;35、散热层;

351、吸热膜层;352、热反射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显示面板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阳极层2、发光散热结构3、阴极层以及盖板5。

所述基板1一般为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薄膜晶体管、绝缘膜层等,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所述阳极层2设于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所述阳极层2的材质一般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以及性能,所述阳极层2用以为所述发光散热层3提供电路支持。

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设于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实现发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所述发光散热层3包括像素定义层31、第一辅助功能层32、发光层33、第二辅助功能层34以及散热层35。

所述像素定义层31设于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所述像素定义层31内分布有若干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置发光材料,所述像素定义层31内的所述通孔用以界定发光区的大小。

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设于所述通孔内,且设于所述阳极层2的上方,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为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可为空穴传输层或空穴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空穴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阳极层2内的空穴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所述发光层33设于所述通孔内,且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上表面,所述发光层33的材质为发光材料,主要用以发光。

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设于所述发光层33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3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为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可为所述电子传输层或所述电子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电子传输层以及所述电子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阴极层4内的电子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所述散热层35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上表面,实现散热效果。所述散热层35包括吸热膜层351和热反射膜层352。

所述散热层35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其中,所述掺杂物包括无机掺杂物和/或有机掺杂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掺杂物优选为所述无机掺杂物中的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或是硅酸盐类有机微晶。

所述吸热膜层351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上表面,所述吸热膜层351用以吸附所述发光层33、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散发的热量,避免所述发光层33过热而影响发光效果。

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氮化硼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所述热反射膜层352设于所述吸热膜层351的上表面,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用以反射所述阴极层4所产生的热量,避免所述阴极层4过热进而影响所述发光层33的发光效果。

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硅酸盐类有机微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中空陶瓷晶微晶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所述阴极层4设于所述散热层35的上表面,一般为透明电极层,具有电子载流子,所述阴极层4内的电子载流子经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与从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传输过来的来自所述阳极层2的空穴载流子一起在所述发光层33内激发发光,实现发光功能。

盖板5设于所述阴极层4的上表面,用来保护上述各膜层,防止所述显示面板受到来自外界的碰撞摩擦。

本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2一侧为出光侧,所述散热层35设于所述发光层33与所述阴极层4之间,吸收来自所述发光层33、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散发的热量,并反射来自所述阴极层4的热量,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空气中,有效防止所述发光层33出现过热问题,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保证所述发光层33的发光效果,同时能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延长所述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s5。

s1提供基板1,所述基板1一般为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薄膜晶体管、绝缘膜层等,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s2在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制备出阳极层2,所述阳极层2的材质一般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以及性能,所述阳极层2用以为所述发光散热层3提供电路支持。

s3采用喷墨印刷或是真空镀膜等方式,在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3,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用以实现发光功能,同时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s4采用蒸镀的方式,在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的上表面制备出阴极层4,所述阴极层4一般为透明电极层,具有电子载流子。

s5在所述阴极层4的上表面覆盖一盖板5,进行封装处理,获得一显示面板。所述盖板5用来保护上述各膜层,防止所述显示面板受到来自外界的碰撞摩擦。

如图4、图5所示,步骤s3在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3具体包括步骤s31~s35。

s31在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制备出一层像素定义层31,并对其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像素定义层31内的所述通孔用以界定发光区的大小。

s32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通孔内制备出第一辅助功能层32,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为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可为空穴传输层或空穴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空穴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阳极层2内的空穴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s33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通孔的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层33,所述发光层33的材质为发光材料,主要用以发光。

s34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发光层33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31的上表面制备出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为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可为所述电子传输层或所述电子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电子传输层以及所述电子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阴极层4内的电子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s35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上表面依次制备出吸热膜层351以及热反射膜层352,形成散热层35,所述散热层35用以实现散热效果。

其中,用以喷涂所述散热层35的材料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其中,所述掺杂物包括无机掺杂物和/或有机掺杂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掺杂物优选为所述无机掺杂物中的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或是硅酸盐类有机微晶。

用以喷涂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料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氮化硼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用以喷涂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料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硅酸盐类有机微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中空陶瓷晶微晶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本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所述发光层33与所述阴极层4之间制备出所述散热层35,所述散热层35用以吸收来自所述发光层33、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散发的热量,并反射来自所述阴极层4的热量,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空气中,能有效防止所述发光层33出现过热问题,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保证所述发光层33的发光效果,同时能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延长所述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阳极层2、发光散热结构3、阴极层以及盖板5。

所述基板1一般为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薄膜晶体管、绝缘膜层等,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所述阳极层2设于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所述阳极层2的材质一般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以及性能,所述阳极层2用以为所述发光散热层3提供电路支持。

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设于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实现发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所述发光散热层3包括散热层35、像素定义层31、第一辅助功能层32、发光层33以及第二辅助功能层34。

所述散热层35设于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实现散热效果。所述散热层35包括吸热膜层351和热反射膜层352。

所述散热层35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其中,所述掺杂物包括无机掺杂物和/或有机掺杂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掺杂物优选为所述无机掺杂物中的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或是硅酸盐类有机微晶。

所述热反射膜层352设于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用以反射所述阳极层2所产生的热量,避免所述阳极层2过热进而影响所述发光层33的发光效果。

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硅酸盐类有机微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中空陶瓷晶微晶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所述吸热膜层351设于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上表面,所述吸热膜层351用以吸附所述发光层33、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散发的热量,避免所述发光层33过热而影响发光效果。

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质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氮化硼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所述像素定义层31设于所述散热层35的吸热膜层351的上表面,所述像素定义层31内分布有若干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置发光材料,所述像素定义层31内的所述通孔用以界定发光区的大小。

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设于所述通孔内,且设于所述吸热膜层351的上方,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为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可为空穴传输层或空穴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空穴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阳极层2内的空穴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所述发光层33设于所述通孔内,且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上表面,所述发光层33的材质为发光材料,主要用以发光。

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设于所述发光层33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3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为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可为所述电子传输层或所述电子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电子传输层以及所述电子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阴极层4内的电子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所述阴极层4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上表面,一般为透明电极层,具有电子载流子,所述阴极层4内的电子载流子经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与从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传输过来的来自所述阳极层2的空穴载流子一起在所述发光层33内激发发光,实现发光功能。

盖板5设于所述阴极层4的上表面,用来保护上述各膜层,防止所述显示面板受到来自外界的碰撞摩擦。

本实施例中,所述阴极层4一侧为出光侧,所述散热层35设于所述发光层33与所述阳极层2之间,吸收来自所述发光层33、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散发的热量,并反射来自所述阳极层2的热量,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空气中,有效防止所述发光层33出现过热问题,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保证所述发光层33的发光效果,同时能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延长所述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s5。

s1提供基板1,所述基板1一般为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薄膜晶体管、绝缘膜层等,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s2在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制备出阳极层2,所述阳极层2的材质一般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以及性能,所述阳极层2用以为所述发光散热层3提供电路支持。

s3采用喷墨印刷或是真空镀膜等方式,在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3,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用以实现发光功能,同时所述发光散热结构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s4采用蒸镀的方式,在所述发光散热结构3的上表面制备出阴极层4,所述阴极层4一般为透明电极层,具有电子载流子。

s5在所述阴极层4的上表面覆盖一盖板5,进行封装处理,获得一显示面板。所述盖板5用来保护上述各膜层,防止所述显示面板受到来自外界的碰撞摩擦。

如图7、图8所示,步骤s3在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散热结构3具体包括步骤s310~s350。

s310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阳极层2的上表面依次制备出热反射膜层352以及吸热膜层351,形成散热层35,所述散热层35用以实现散热效果。

其中,用以喷涂所述散热层35的材料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其中,所述掺杂物包括无机掺杂物和/或有机掺杂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掺杂物优选为所述无机掺杂物中的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或是硅酸盐类有机微晶。

用以喷涂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料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硅酸盐类有机微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反射膜层352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中空陶瓷晶微晶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用以喷涂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料包括掺杂物、有机物和填充物,所述掺杂物为金属纳米粒子,所述金属纳米粒子可为纳米银粒子、纳米金粒子、纳米铝粒子等。所述有机物为聚酰亚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三嗪类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所述填充物包括氮化硼(bn)、碳化硼(bc4)、氧化硅(sio)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热膜层351的材质优选为纳米金属离子、聚酰亚胺、氮化硼的混合溶液,经烘烤后成膜。

s320在所述散热层35的上表面制备出一层像素定义层31,并对其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像素定义层31内的所述通孔用以界定发光区的大小。

s330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通孔内制备出第一辅助功能层32,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为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可为空穴传输层或空穴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空穴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阳极层2内的空穴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s340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通孔的第一辅助功能层32的上表面制备出发光层33,所述发光层33的材质为发光材料,主要用以发光。

s350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在所述发光层33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31的上表面制备出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为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种膜层,即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可为所述电子传输层或所述电子注入层中的一种单层结构,也可为包括所述电子传输层以及所述电子注入层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的主要功能为辅助所述阴极层4内的电子载流子能有效传输至所述发光层33内,并提高出光效率。

本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所述发光层33与所述阳极层2之间制备出所述散热层35,所述散热层35用以吸收来自所述发光层33、所述第一辅助功能层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功能层34所散发的热量,并反射来自所述阳极层2的热量,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空气中,能有效防止所述发光层33出现过热问题,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保证所述发光层33的发光效果,同时能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延长所述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