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元件结构、介质滤波器及基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92410发布日期:2022-12-27 19:2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四角元件结构、介质滤波器及基站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四角元件结构、介质滤波器及基站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越来越密集,导致滤波器的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包括带外抑制、插损、体积、成本等。介质滤波器是通过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耦合构成的。为了实现介质滤波器具有更高的抑制度,常见方法是级联多个基本交叉耦合元件。其中,基本交叉耦合元件包括三角(triplet)元件(又称三角元件结构)、箱式(box)四角元件(又称箱式四角元件结构)和四重(quadruplet)四角元件(又称四重四角元件结构)。
3.现有的四角元件由于结构设计上的局限性,致使介质滤波器的抑制度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例如,箱式四角元件仅能产生一个传输零点,四重四角元件的两个传输零点的相对位置不可调节。其中,传输零点为散射参数(又称s参数)的正向传输系数(又称s21)的陷波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抑制度设计自由度的四角元件结构、介质滤波器及其相关的基站设备。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四角元件结构,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四个边缘;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四个谐振盲孔及至少四个耦合孔;每个所述谐振盲孔对应位于所述四角元件结构的一个角方位上以形成所述四角元件结构的四个谐振器;每两个相邻角方位上的谐振盲孔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与至少一个所述耦合孔相对应设置;所述耦合孔包括耦合盲孔和/或耦合通孔,所述耦合盲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耦合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每个所述耦合通孔的周长小于任意一个边缘边长的1/2。
6.四个谐振盲孔位于四角元件结构的一个角方位上以形成四角元件结构的四个谐振器。耦合盲孔用于控制谐振器之间的容性耦合,所述耦合通孔用于控制谐振器之间的磁性耦合。耦合盲孔与耦合通孔的组合,能够同时控制四角元件结构的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以及四角元件结构同一对角线上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等效对角交叉耦合。如此,若四角元件结构为箱式四角元件,则箱式四角元件可产生两个近端传输零点,增加了介质滤波器的抑制度,亦提高了箱式四角元件的抑制度设计自由度。若四角元件结构为四重四角元件,则可在四重四角元件的设计阶段,通过调节各耦合孔的物理参数,来设计四重四角元件的两个近端传输零点的相对位置。物理参数包括耦合孔的位置及耦合孔的孔结构参数。孔结构参数包括耦合孔(耦合通孔或耦合盲孔)的孔形状、孔深度、孔径等等。
7.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四个谐振盲孔的中心连接围成内围区域,所述四个耦合孔中至少一个的中心位于所述内围区域内,以能够减弱四角元件结构相应对角线上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等效对角交叉耦合的耦合强度。
8.根据第一方面或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四个谐振盲孔的中心连接围成内围区域,所述四个耦合孔中至少一个的中心位于所述内围区域外,以能够加强四角元件结构相应对角线上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等效对角交叉耦合的耦合强度。
9.根据第一方面或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四个耦合孔中的一个为耦合盲孔。
10.根据第一方面或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耦合盲孔的深度要大于所述谐振盲孔的深度,用于控制容性耦合。
11.根据第一方面或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有耦合孔均为耦合通孔。
12.根据第一方面或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耦合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中的一种。
1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四角元件结构、输入信号源与输出负载;所述输入信号源与所述四个谐振器中的一个信号连接,所述输出负载与所述四个谐振器中的另一个信号连接。
14.根据第二方面,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所述输入信号源信号连接的谐振器及与所述输出负载信号连接的谐振器,对应所述四角元件结构的同一个边缘设置。如此,四角元件结构成为箱式四角元件,箱式四角元件可产生两个近端传输零点,增加了介质滤波器的抑制度设计自由度。
15.根据第二方面或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所述输入信号源信号连接的谐振器及与所述输出负载信号连接的谐振器,位于所述四角元件结构的同个对角线上。四角元件结构为四重四角元件,可在四重四角元件的设计阶段,通过调节各耦合孔的物理参数,设计四重四角元件的两个近端传输零点的相对位置,增加了介质滤波器的抑制度设计自由度。
16.根据第二方面或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介质滤波器还包括至少一个间隔通槽,所述间隔通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四角元件结构之间设有一个所述间隔通槽。
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站设备,包括根据第二方面或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介质滤波器与天线,所述介质滤波器与所述天线信号连接。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基站设备的链路连接示意框图;
19.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介质滤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20.图3为介质滤波器的四角元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四角元件结构的四个谐振器的分布示意图;
22.图5为图2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平面示意图;
23.图5a为耦合孔的可能设置区域的示意图;
24.图6为四角元件结构的一可能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5.图7为四角元件结构的另一可能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6.图8为图2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数学拓扑模型示意图;
27.图9a、图9b、图9c为介质滤波器的模拟结果示意图;
28.图10为四角元件结构的又一可能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29.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介质滤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30.图12为图11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数学拓扑模型示意图;
31.图13a、图13b与图13c为介质滤波器的模拟结果示意图;
32.图14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介质滤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33.图15为图14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数学拓扑模型示意图;
34.图16为图14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35.图17为第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介质滤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36.图18为图17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数学拓扑模型示意图;
37.图19为图17所示的介质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通信设备的基站设备,其射频前端都包含滤波器,以通过滤波器对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后传输至后级接收电路,以抑制接收的带外杂散系统信号对后级电路的影响,或者对后级发送电路的发送信号进行滤波后通过天线发送,以避免带外杂散系统信号进入天线发送。
39.请参阅图1中,一种基站1000,包括功率放大器110、介质滤波器100与天线130。功率放大器110用于放大信号。介质滤波器100与天线130信号连接。介质滤波器100用于对功率放大器110传送过来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天线130用于将经介质滤波器100滤波处理后的信号发出。
40.上述应用场景仅是一种示例,介质滤波器100用作发送滤波器。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应用场景中,介质滤波器100也可以用作接收滤波器。
41.请参阅图2,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100,包括四角元件结构30、输入信号源37与输出负载39。四角元件结构30与信号输入源37信号连接,四角元件结构30与输出负载39信号连接,以实现对通过四角元件结构30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42.四角元件结构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3。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3为四角元件结构30的外表面。
43.需要说明的是,四角元件结构30包括介质本体及包覆于介质本体表面上的导电层。其中,构成介质本体的材料包括固态介电材料,例如陶瓷、高聚物等绝缘材料。构成导电层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例如银。可以采用电镀工艺在介质本体的表面电镀金属来形成上述导电层。换而言之,四角圆角结构30的外表面为金属面。
44.第一表面301包括四个边缘305。第一表面301上设有四个谐振盲孔31与至少四个耦合孔33。每个谐振盲孔31对应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的一个角方位上,以形成四角元件结
构30的四个谐振器。每个谐振盲孔31及其周遭的介质和金属面形成一个谐振器。本实施方式中,谐振器为准tem模谐振器。
45.每个边缘305对应至少一个耦合孔33设置。每两个相邻角方位上的谐振盲孔31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与至少一个耦合孔33相对应。至少四个耦合孔33包括一个耦合盲孔331与至少三个耦合通孔333。耦合盲孔331贯穿第一表面301但未贯穿第二表面303,用于容性耦合。耦合通孔333贯穿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3,用于控制磁性耦合。本实施方式中,耦合盲孔331的深度大于谐振盲孔31的深度,控制容性耦合。每个耦合通孔333的周长小于任意一个边缘305边长的1/2。可以理解,四角元件结构3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定为正方形。
46.耦合盲孔331控制容性耦合,是指通过设置耦合盲孔331的物理参数,来获取谐振器之间不同强度的容性耦合。耦合通孔333控制磁性耦合,是指通过设置耦合通孔333的物理参数,来获取谐振器之间不同强度的磁性耦合。物理参数包括耦合孔33(耦合通孔333或耦合盲孔331)的位置及孔结构参数。孔结构参数包括耦合孔(耦合通孔或耦合盲孔)的孔形状、孔深度、孔径等等。
47.四角元件结构30的每个角方位上的谐振盲孔31对应与相邻的一个角方位上的谐振盲孔31相邻设置。每相邻的两个谐振盲孔31组成一组相邻谐振盲孔组。如此,四个谐振器盲孔组成四组相邻谐振盲孔组。四组相邻谐振盲孔组包括第一相邻谐振盲孔组、第二相邻谐振盲孔组、第三相邻谐振盲孔组及第四相邻谐振盲孔组。
48.具体地,请结合参阅图3,四个谐振盲孔31包括谐振盲孔311、谐振盲孔313、谐振盲孔315及谐振盲孔317。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3并排且相邻设置,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3组成第一相邻谐振盲孔组。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5并列且相邻设置,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5组成第二相邻谐振盲孔组。谐振盲孔315与谐振盲孔317并排且相邻设置,谐振盲孔315与谐振盲孔317组成第三相邻谐振盲孔组。谐振盲孔317与谐振盲孔313并列且相邻设置,谐振盲孔315与谐振盲孔313组成第四相邻谐振盲孔组。每组相邻谐振盲孔组中的两个谐振盲孔311对应四角元件结构30的一个边缘305设置。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7大致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同一对角线上。谐振盲孔313与谐振盲孔315大致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同一对角线上。
49.四角元件结构30的四个谐振器大致呈“田”型分布。每个谐振器对应位于一个四角元件结构30的角方位上。每两个角方位上的谐振器相邻设置。四个谐振器组成四组相邻谐振器组,每组相邻谐振器组包括两个同排或同列设置的谐振器。四个谐振器组成两组对角交叉谐振器组,每组交叉谐振器组包括两个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同一对角线上的谐振器。
50.请结合图3与图4,四个谐振器包括第一谐振器101、第二谐振器102、第三谐振器103及第四谐振器104。谐振盲孔311与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一谐振器101。谐振盲孔313与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二谐振器102。谐振盲孔315与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三谐振器103。谐振盲孔317与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四谐振器104。其中,第一谐振器101与输入信号源37信号连接,第四谐振器104与输出负载39信号连接。
51.第一谐振器101与第二谐振器102并排设置,第一谐振器101与第二谐振器102形成一组相邻谐振器组。第一谐振器101与第三谐振器103并列设置,第一谐振器101与第三谐振器103形成一组相邻谐振器组。第三谐振器103与第四谐振器104并排设置,第三谐振器103与第四谐振器104形成一组相邻谐振器组。第二谐振器102与第四谐振器104并列设置,第二
谐振器102与第四谐振器104形成一组相邻谐振器组。第一谐振器101与第四谐振器104大致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同一对角线上,第一谐振器101与第四谐振器104组成一组交叉谐振器组。第二谐振器102与第三谐振器103大致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同一对角线上,第二谐振器102与第三谐振器103组成一组对角交叉谐振器组。
52.需要说明的是,图4对四角元件结构上的四个谐振器的分布仅是示例性地,并不是四角元件结构30的四个谐振器的真实分界线。
53.耦合盲孔331位于第一相邻谐振盲孔组的谐振器盲孔311与谐振器盲孔313之间,用于控制容性耦合。三个耦合通孔包括耦合通孔3331、耦合通孔3333与耦合通孔3335。耦合通孔3331位于第二相邻谐振盲孔组的谐振器盲孔311与谐振器盲孔315之间,耦合通孔3333位于第三相邻谐振盲孔组的谐振器盲孔315与谐振器盲孔317之间,耦合通孔3335位于第四相邻谐振盲孔组的谐振器盲孔317与谐振器盲孔315之间。耦合通孔3331、耦合通孔3333与耦合通孔3335用于控制磁性耦合。本技术不限定耦合盲孔331设于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3之间,耦合盲孔331也可以设于其他相邻谐振盲孔组的两个谐振盲孔31之间,例如,第二相邻谐振盲孔组的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5之间。可以理解,四组相邻谐振盲孔组中的其中一组的两个谐振盲孔311之间设有耦合盲孔331,其余的三组相邻谐振盲孔组中的每一组的两个谐振盲孔3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耦合通孔333。
54.耦合通孔333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能够同时控制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各相邻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以及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各对角线上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相邻耦合,是指四角元件结构任意的相邻谐振器之间的耦合。例如,耦合通孔333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能够控制第一谐振器101与第二谐振器102之间的相邻耦合,第一谐振器101与第三谐振器103之间的相邻耦合,第三谐振器103与第四谐振器104之间的相邻耦合,以及第二谐振器102与第四谐振器104之间的相邻耦合。对角交叉耦合,是指四角元件结构任意一个对角线上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耦合。例如,耦合通孔333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能够控制第一谐振器101与第四谐振器104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以及第二谐振器102与第三谐振器103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
55.谐振盲孔31大致为圆孔,谐振盲孔31的中心为谐振盲孔31的圆心。每两个相邻角方位上的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与至少一个耦合孔33相对应。
56.请再结合参阅图4与图5,四个谐振盲孔311的中心连接围成内围区域34。较为具体地,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一中心连线a1,耦合盲孔331对应第一中心连线a1设置。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二中心连线a2,耦合通孔3331对应第二中心连线a2设置。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三中心连线a3,耦合通孔3333对应第三中心连线a3设置。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四中心连线a4,耦合通孔3335对应第四中心连线a4设置。第一中心连线a1与第三中心连线a3大致平行。第二中心连线a2与第四中心连线a4大致平行。第一中心连线a1、第二中心连线a2、第三中心连线a3及第四中心连线a4围成内围区域34。可以理解,第一中心连线a1与第三中心连线a3可以不平行,第二中心连线a2与第四中心连线a4可以不平行。
57.本实施方式中,耦合孔33为圆形,耦合孔33的中心为圆形的圆心。可以理解,耦合孔33还可以椭圆形、方形等。例如,耦合孔33为椭圆形时,耦合孔33的中心为椭圆形的长轴
中点。耦合孔33为方形时,耦合孔33的中心为方形的两个对角线的交点。各耦合孔33(331、3331、3333、3335)的物理参数影响各谐振器之间的耦合强度。例如,耦合盲孔33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内或内围区域34外时,能够控制强色散的容性耦合,即容性耦合系数随频率变化较快。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四个耦合孔33(包括一个耦合盲孔331与三个耦合通孔333)的中心均位于内围区域34内,第一谐振器101与第四谐振器104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的强度较弱,以及第二谐振器102与第三谐振器103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的强度较弱。
58.各耦合孔33的中心也可以位于内围区域34的外部。以下以耦合盲孔331的中心在第一表面301可以设置的区域为例,如图5a所示。设垂直第一中心连线a1的中垂线为第一中垂线b1。设垂直第二中心连线a2的中垂线为第二中垂线b2。第一轴线c1与谐振盲孔311朝向谐振盲孔317的一侧边缘外切。第一轴线c1与第二中垂线b2相垂直。第二轴线c2与谐振盲孔317朝向谐振盲孔311一侧外切,第二轴线c2与第二中垂线b2相垂直。第一轴线c1、第二轴线c2、第二中垂线b2及耦合盲孔331所对应的边缘305围成区域40(图5a所示的阴影区域40)。耦合盲孔331的中心可以设于区域40内,区域40大致位于第二中垂线b2与耦合盲孔331所对应的边缘305之间。
59.如图6所示,在一种四角元件结构的可能结构中,耦合通孔3331的中心、耦合通孔3333的中心、耦合通孔3335的中心均位于内围区域34外。耦合盲孔33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各耦合通孔333(包括3331、3333、3335)的中心和耦合盲孔331的中心往内围区域34的外部偏位时,第一谐振器101与第四谐振器104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的强度较强,以及第二谐振器102和第三谐振器103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的强度较强。
60.如图7所示,在一种四角元件结构的可能结构中,耦合通孔3331的中心与耦合通孔3333的中心均位于内围区域34内。耦合通孔3335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耦合盲孔33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三个耦合通孔333(3331、3333、3335)和耦合盲孔331组合的一部分耦合孔33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的外部,一部分耦合孔33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内,使得第一谐振器101与第四谐振器104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的强度较强,第二谐振器102和第三谐振器103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的强度较弱。
61.请结合参阅图5与图8,图8为图2所示的介质滤波器对应的数学拓扑模型,四个谐振器的数学模型分别被表征为谐振器节点1、谐振器节点2、谐振器节点3、谐振器节点4。第一谐振器101表征为谐振器节点1,第二谐振器102表征为谐振器节点2,第三谐振器103表征为谐振器节点3,第四谐振器104表征为谐振器节点4。其中,输入信号源表征为s,输出负载表征为l。输入信号源s与谐振器节点1信号连接,输出负载l与谐振器节点4信号连接,如此,四角元件结构30形成箱式四角元件。
62.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之间的第二中心连线a2对应一个耦合通孔3331,耦合通孔3331控制磁性耦合m13。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之间的第三中心连线a3设有一个耦合通孔3333,耦合通孔3333控制磁性耦合m34。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之间的第四中心连线a4对应耦合通孔3335,耦合通孔3335控制磁性耦合m24。其中,m为耦合系数,耦合系数是指谐振器与谐振器之间、输入信号源(又称激励)与谐振器之间、输出负载(又称输出)与谐振器之间耦合的强弱,例如,m13是指第一谐振器101(谐振器节点1)与第三谐振器103(谐振器节点3)之间耦合的耦合系数。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之间的第二中心连线a2对应耦合盲孔331,且耦合盲孔331
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内,耦合盲孔331控制色散容性耦合m12。耦合通孔333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可以控制四个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m12、m13、m24、m34和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14。
63.由于同时存在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14和色散容性耦合m12,使得四角元件结构30能够产生两个近端传输零点q1与q2(如图9a、图9b、图9c所示)。图9a、图9b及图9c为四角元件结构30的四种模拟结果示意图。例如,图9a中,两个近端传输零点q1与q2位于工作频段的低频段,工作频段的低频段的抑制度要明显高于高频段的抑制度。又如图9b中,两个近端传输零点q1与q2位于工作频段的高频段,工作频段的高频段的抑制度要明显高于低频段的抑制度。再如图9c中,近端传输零点q1位于工作频段的低频段,近端传输零点q2位于工作频段的高频段。
64.相对于仅能产生一个近端传输零点的传统的箱式四角元件,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箱式的四角元件结构30增加了1个近端传输零点,进而提高了箱式四角元件的抑制度设计自由度。另外,在箱式四角元件进行结构设计时,可通过设计耦合孔在四角元件结构上的位置以及各耦合孔的孔结构参数,来获取所需性能的箱式四角元件,极大地提高了箱式四角元件的抑制度设计自由度。
65.可以理解,本技术不限定输入信号源37与第一谐振器101信号连接,输入信号源37也可以与其他的谐振器信号连接,本技术不限定输出负载39与第三谐振器103信号连接,输出负载39也可以与其他的谐振器信号连接。
66.可以理解,四角元件结构中的四个谐振器呈“田”型分布,每个谐振器与另外两个谐振器相邻设置,四个谐振器组成两组交叉谐振器组,每组交叉谐振器组包括两个位于四角元件结构同一对角线上的谐振器;一个交叉谐振器组中的两个谐振器中,一个与输入信号源信号37连接,另一个与输出负载39信号连接,使四角元件结构形成箱式四角元件。即,与输入信号源37信号连接的谐振器及与输出负载39信号连接的谐振器,位于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同一个对角线上。
67.一些实施方式中,一组相邻谐振器组的两个谐振器中,一个谐振器与输入信号源信号37信号连接,另一个谐振器与输出负载信号39信号连接,使四角元件结构30形成四重四角元件。可以理解,四角元件结构中的四个谐振器呈“田”型分布,每个谐振器与另外两个谐振器相邻设置,四个谐振器组成四组相邻谐振器组,每组相邻谐振器组包括两个同排或同列设置的谐振器;一个相邻谐振器组的两个谐振器中的一个与输入信号源信号连接,使四角元件结构形成四重四角元件。即,与输入信号源37信号连接的谐振器及与输出负载39信号连接的谐振器,对应四角元件结构30的同一个边缘设置。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有耦合孔33均为耦合通孔,如图10所示,耦合孔33贯穿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3,耦合通孔用于控制磁性耦合,每个耦合通孔的周长小于对应所述边缘305边长的1/2。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3之间设有耦合通孔3331,谐振盲孔313与谐振盲孔315之间设有耦合通孔3333,谐振盲孔315与谐振盲孔317之间设有耦合通孔3335,谐振盲孔317与谐振盲孔311之间设有耦合通孔3337。每个边缘305对应一个耦合通孔。
69.可以理解,本技术对谐振盲孔31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70.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介质滤波器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介质滤波器,区别
在于,请参阅图11,耦合孔的数量可以大于四个。
71.耦合孔的数量为五个,五个耦合孔包括一个耦合盲孔331与四个耦合通孔。四个耦合通孔包括耦合通孔3331、耦合通孔3333、耦合通孔3335与耦合通孔3337。
72.耦合盲孔331位于谐振盲孔313与谐振盲孔315之间。耦合盲孔331对应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之间的第二中心连线a2设置。耦合盲孔33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四个耦合通孔中,三个耦合通孔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一个耦合通孔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内。耦合通孔3331位于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3之间。耦合通孔3331对应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之间的第一中心连线a1设置,且耦合通孔333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耦合通孔3333位于谐振盲孔315与谐振盲孔317之间。耦合通孔3333对应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之间的第三中心连线a3设置,且耦合通孔3333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耦合通孔3335位于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7之间,耦合通孔3335位于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7之间。耦合通孔3335与耦合通孔3337对应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之间的第四中心连线a4设置,且耦合通孔3335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耦合通孔3337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34外。
73.谐振盲孔311与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一谐振器,谐振盲孔313与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二谐振器,谐振盲孔315与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三谐振器,谐振盲孔317与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四谐振器。
74.输入信号源37与第一谐振器信号连接,输出负载39与第四谐振器信号连接,使四角元件结构30成为四重四角元件。请结合参阅图12,图12为图11所示的介质滤波器所对应的数学拓扑模型。四个谐振器的数学模型表征为谐振器节点1、谐振器节点2、谐振器节点3、谐振器节点4。其中,图12中的s表示输入信号源,图11中的l表示输出负载。第一谐振器表征为谐振器节点1,第二谐振器表征为谐振器节点2表征,第三谐振器表征为谐振器节点3,第四谐振器表征为谐振器节点4。
75.耦合通孔3331对应谐振盲孔3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3的中心之间的第一中心连线a1设置,耦合通孔3331控制磁性耦合m12。耦合通孔3333对应谐振盲孔3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17的中心之间的第三中心连线a3设置,耦合通孔3333控制磁性耦合m34。耦合通孔3335位于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7之间,耦合通孔3337位于谐振盲孔311与谐振盲孔317之间,耦合通孔3335与耦合通孔3337可以控制磁性耦合m14。耦合盲孔331位于谐振盲孔313与谐振盲孔315之间,可以控制色散容性耦合m23。耦合通孔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可以控制各相邻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以及各四角元件结构的同一对角线上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对角交叉耦合。因为存在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13和色散容性耦合m23,在对四重四角元件设计模拟时,可以通过调节各耦合孔的物理参数,来控制两个近端传输零点的对称性(即两个近端传输零点的相对位置),如图13a、图13b与图13c所示。图13a、图13b及图13c为四角元件结构30的三种模拟结果示意图。
76.请参阅图14,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带通8阶介质滤波器100,包括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及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级联。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四角元件结构大致相同。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四角元件结构大致相同。
77.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301与
第二表面303。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位于同一表面上。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二表面303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二表面303位于同一表面上。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设有四个谐振盲孔,使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形成四个谐振器。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中,每相邻的两个谐振盲孔之间设有一个耦合孔。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耦合孔包括一个耦合盲孔231与三个耦合通孔211。耦合盲孔231贯穿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但未贯穿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二表面303。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耦合通孔211贯穿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二表面303。
78.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谐振盲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围成内围区域401。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耦合孔的中心均位于内围区域401内。四个谐振盲孔包括谐振盲孔2011、谐振盲孔2013、谐振盲孔2015及谐振盲孔2017。
79.谐振盲孔2011与谐振盲孔2013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2015与谐振盲孔2017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2011与谐振盲孔2015相邻且并列设置。谐振盲孔2013与谐振盲孔2017相邻且并列设置。耦合盲孔231位于谐振盲孔2011与谐振盲孔2015之间。耦合盲孔231对应谐振盲孔2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1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谐振盲孔2011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一谐振器。谐振盲孔2013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构成的谐振器形成第二谐振器。谐振盲孔2015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三谐振器。谐振盲孔2017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构成的谐振器形成第四谐振器。第一谐振器与输入信号源291信号连接,第四谐振器与输出负载292信号连接,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为箱式四角元件结构。
80.三个耦合通孔211包括耦合通孔2111、耦合通孔2113与耦合通孔2115。耦合通孔2111位于谐振盲孔2011与谐振盲孔2013之间。耦合通孔2113位于谐振盲孔2015与谐振盲孔2017之间,耦合通孔2115位于谐振盲孔2117与谐振盲孔2113之间。耦合通孔2111对应谐振盲孔2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1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13对应谐振盲孔20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15位于谐振盲孔2117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11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耦合通孔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能够控制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各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和对角交叉耦合。
81.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设有四个谐振盲孔,使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形成四个谐振器。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每相邻的两个谐振盲孔之间设有一个耦合孔。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耦合孔包括三个耦合通孔212与一个耦合盲孔232。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耦合通孔212贯穿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二表面303。耦合盲孔232贯穿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但未贯穿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二表面303。
82.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盲孔的中心连线围成内围区域501。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盲孔包括谐振盲孔2021、谐振盲孔2023、谐振盲孔2025及谐振盲孔2027。谐振盲孔2021与谐振盲孔2023相邻且并列设置。谐振盲孔2021与谐振盲孔2025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2025与谐振盲孔2027相邻且并列设置。谐振盲孔2023与谐振盲孔2027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2021及其周遭介质形成第五谐振器。谐振盲孔2023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构成的谐振器形成第六谐振器。谐振盲孔2025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
第七谐振器。谐振盲孔2027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八谐振器。第五谐振器与输入信号源s信号连接,第八谐振器与输出负载292信号连接,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为箱式四角元件结构。
83.耦合盲孔232位于谐振盲孔2025与谐振盲孔2027之间,耦合盲孔232对应谐振盲孔202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盲孔232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内。三个耦合通孔212包括耦合通孔2121、耦合通孔2123与耦合通孔2125。耦合通孔2121位于谐振盲孔2021与谐振盲孔2023之间。耦合通孔2121对应谐振盲孔2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2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内。耦合通孔2123位于谐振盲孔2021与谐振盲孔2025之间。耦合通孔2123对应谐振盲孔2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23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内。耦合通孔2125位于谐振盲孔2123与谐振盲孔2127之间。耦合通孔2125对应谐振盲孔202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25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内。耦合通孔333和耦合盲孔331的组合,能够控制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各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和对角交叉耦合。
84.介质滤波器100还包括间隔通槽250,用于隔开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位于间隔通槽250的一侧,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位于间隔通槽250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通槽250位于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的交界边缘上。
85.请结合参阅图15,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谐振盲孔按照“田”字形或近似“田”字形排布,实现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准tem模谐振器。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所构成的四个谐振器可以分别表征为四个谐振器节点:谐振器节点1、谐振器节点2、谐振器节点3与谐振器节点4。第一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1。第二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2。第三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3。第四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4。
86.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盲孔按照“田”字形或近似“田”字形排布,实现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准tem模谐振器。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器分别表征为谐振器节点5、谐振器节点6、谐振器节点7与谐振器节点8。第五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5。第六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6。第七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7。第八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8。
87.输入信号源291表征为输入信号源s。输出负载292表征为输出负载l。谐振器节点1与输入信号源s信号连接。谐振器节点4与输出负载l信号连接。谐振器节点6与输入信号源s信号连接。谐振器节点8与输出负载l信号连接。
88.更为具体地,耦合通孔2111对应谐振盲孔2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1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13对应谐振盲孔20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15位于谐振盲孔2117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11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11、耦合通孔2113、耦合通孔2115控制磁性耦合m12、m34与m24。耦合盲孔231对应谐振盲孔2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1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盲孔231可控制色散容性耦合m13。耦合通孔211和耦合盲孔231组合,能够控制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m12、m34、m24、m13以及等效对角耦合m14。因为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存在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14和色散容性耦合m13,使得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可
以增加1个近端传输零点,即产生两个近端传输零点(如图16所示的近端传输零点fz1和fz2)。
89.耦合通孔2121对应谐振盲孔2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23对应谐振盲孔2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25对应谐振盲孔202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2121、耦合通孔2123、耦合通孔2125控制磁性耦合m56、m57与m68。耦合盲孔232对应谐振盲孔202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2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可控制色散容性耦合m78。耦合通孔212和耦合盲孔232组合,能够控制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m56、m57、m78、m68以及等效对角耦合m58。因为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存在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58和色散容性耦合m78,使得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可以增加1个近端传输零点,即产生两个近端传输零点(如图16所示的fz3和fz4)。
90.综上,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带通8阶介质滤波器100能够产生四个近端传输零点,比现有的带通8阶的介质滤波器多了两个近端传输零点,能够增加介质滤波器100的抑制度,进而大大优化了介质滤波器100的性能。抑制度越高意味着介质滤波器对带外干扰抑制能力更好。
91.请参阅图17,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100,包括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及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级联。
92.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3。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设有四个谐振盲孔与五个耦合孔。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中每相邻的两个谐振盲孔之间设有一个耦合孔。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五个耦合孔包括一个耦合盲孔331与四个耦合通孔。耦合盲孔331贯穿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一表面301但未贯穿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第二表面303。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耦合通孔贯穿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3。
93.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相邻谐振盲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连接围成内围区域401。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谐振盲孔包括谐振盲孔3011、谐振盲孔3013、谐振盲孔3015及谐振盲孔3017。谐振盲孔3011与谐振盲孔3013相邻且并列设置。谐振盲孔3015与谐振盲孔3015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3011与谐振盲孔3017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3013与谐振盲孔3015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3011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一谐振器。谐振盲孔3013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构成的谐振器形成第二谐振器。谐振盲孔3015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三谐振器。谐振盲孔3017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构成的谐振器形成第四谐振器。第一谐振器与输入信号源391信号连接,第四谐振器与输出负载392信号连接,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为四重四角元件结构。
94.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耦合通孔包括耦合通孔3111、耦合通孔3113、耦合通孔3115、耦合通孔3117。耦合通孔3111位于谐振盲孔3011与谐振盲孔3013之间,耦合通孔3111对应谐振盲孔3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1位于内围区域401外。耦合通孔3113位于谐振盲孔3015与谐振盲孔3017之间,耦合通孔3113对应谐振盲孔30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3位于内围区域401外。耦合通孔3115位于谐振盲孔3011与谐振盲孔3017之间,耦合通孔3115对应谐振盲孔3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5位于内围
区域401内。耦合通孔3117位于谐振盲孔3011与谐振盲孔3017之间,耦合通孔3117对应谐振盲孔3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7位于内围区域401外。耦合盲孔331对应谐振盲孔301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且耦合盲孔331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401外。
95.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设有四个谐振盲孔与五个耦合孔。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每相邻的两个谐振盲孔之间设有一个耦合孔。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五个耦合孔包括一个耦合盲孔332与四个耦合通孔。耦合盲孔332贯穿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但未贯穿第二表面303。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耦合通孔贯穿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一表面301与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第二表面303。
96.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相邻谐振盲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连接围成内围区域501。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盲孔包括谐振盲孔3021、谐振盲孔3023、谐振盲孔3025及谐振盲孔3027。谐振盲孔3021与谐振盲孔3023相邻且并列设置。谐振盲孔3021与谐振盲孔3027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3025与谐振盲孔3027相邻并列设置。谐振盲孔3023与谐振盲孔3025相邻且并排设置。谐振盲孔3021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五谐振器。谐振盲孔3023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构成的谐振器形成第六谐振器。谐振盲孔3025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七谐振器。谐振盲孔3027及其周遭介质和金属面形成第八谐振器。第五谐振器与输入信号源391信号连接,第八谐振器与输出负载392信号连接,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为四重四角元件结构。
97.四个耦合通孔312包括耦合通孔3121、耦合通孔3123、耦合通孔3125、耦合通孔3127。耦合通孔3121位于谐振盲孔3021与谐振盲孔3023之间,耦合通孔3121对应谐振盲孔3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3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外。耦合通孔3123位于谐振盲孔3025与谐振盲孔3027之间,耦合通孔3123对应谐振盲孔302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3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外。耦合通孔3125位于谐振盲孔3021与谐振盲孔3027之间,耦合通孔3125对应谐振盲孔3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5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内。耦合通孔3127位于谐振盲孔3021与谐振盲孔3027之间,耦合通孔3127对应谐振盲孔3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7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外。耦合盲孔332位于谐振盲孔3023与谐振盲孔3025之间,耦合盲孔332对应谐振盲孔302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且耦合盲孔332的中心位于内围区域501外。
98.请结合参阅图18,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谐振盲孔按照“田”字形或近似“田”字形排布,实现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形成四个准tem模谐振器。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模谐振器可以表征为四个谐振器节点:谐振器节点1、谐振器节点2、谐振器节点3与谐振器节点4。第一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1。第二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2。第三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3。第四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4。
99.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盲孔302按照“田”字形或近似“田”字形排布,实现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形成四个准tem模谐振器。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准tem模谐振器可以表征为四个谐振器节点:谐振器节点5、谐振器节点6、谐振器节点7与谐振器节点8。第五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5。第六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6。第七谐振器
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7。第八谐振器可以表征为谐振器节点8。
100.输入信号源392表征为输入信号源s。输出负载392表征为输出负载l。谐振器节点1与输入信号源s信号连接。谐振器节点4与输出负载l信号连接。谐振器节点5与输入信号源s信号连接。谐振器节点8与输出负载l信号连接。
101.耦合通孔3111对应谐振盲孔3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3对应谐振盲孔301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5对应谐振盲孔3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17对应谐振盲孔301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可控制磁性m12、m34、耦合m14。耦合盲孔331对应谐振盲孔301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1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可控制色散容性耦合m23。
102.耦合通孔311和耦合盲孔331组合,能够控制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四个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m12、m14、m23、m34以及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13。因为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存在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13和色散容性耦合m23,在设计时,模拟第一四角元件结构400的各耦合孔的物理参数,来调节两个近端传输零点(如图19所示的fz2和fz3)的对称性,即设计两个近端传输零点的相对位置。
103.耦合通孔3121对应谐振盲孔3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3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3对应谐振盲孔3025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5对应谐振盲孔3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耦合通孔3127对应谐振盲孔3021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7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可控制磁性耦合m56、m78与m56。
104.耦合盲孔332对应谐振盲孔3023的中心与谐振盲孔3025的中心之间的中心连线设置,控制色散容性耦合m67。耦合通孔312和耦合盲孔332组合,能够控制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四个谐振器之间的相邻耦合m56、m67、m58、m78以及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68。因为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存在等效对角交叉耦合m68和色散容性耦合m67,在设计时,模拟第二四角元件结构500的各耦合孔的物理参数,来调节两个近端传输零点(如图19所示的fz1和fz4)的对称性,即设计两个近端传输零点的相对位置。
105.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本技术中使用的诸如“包括”以及“可以包括”之类的表述表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构成要素的存在性,并且并不限制一个或多个附加功能、操作和构成要素。在本技术中,诸如“包括”和/或“具有”之类的术语可解释为表示特定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但是不可解释为将一个或多个其它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性或添加可能性排除在外。
106.此外,在本技术中,表述“和/或”包括关联列出的词语中的任意和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和/或b”可以包括a,可以包括b,或者可以包括a和b这二者。
107.在本技术中,包含诸如“第一”和“第二”等的序数在内的表述可以修饰各要素。然而,这种要素不被上述表述限制。例如,上述表述并不限制要素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上述表述仅用于将一个要素与其它要素进行区分。例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指示不同的用户设备,尽管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都是用户设备。类似地,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要素可以被称为第二要素,类似地,第二要素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要素。
108.当部件被称作“连接”或“接入”其他部件时,应当理解的是:该部件不仅直接连接
到或接入到其他部件,而且在该部件和其它部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另一部件。另一方面,当部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接入”其他部件的情况下,应该理解它们之间不存在部件。
10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