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波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1206发布日期:2021-11-17 22:08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波部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波部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5g网络的大规模部署,电磁环境将越来越复杂,各频段相互间的干扰将越来越多。在一种场景中,在室内部署4.9ghz用于垂直行业,为了防止室内外的4.9ghz信号同频干扰,同时不影响室外其它频段的信号进入室内,急需一种阻隔4.9ghz频段的透波部件,该透波部件需要在4.9ghz频段具有良好抑制效果、但在4.9ghz以外的频段损耗小,例如要求在0.6

3.6ghz频段内损耗小于1db。但是,目前尚没有抑制特定频段信号但不影响其他频段信号通过的滤波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波部件,用于解决目前尚没有抑制特定频段信号但不影响其他频段信号通过的滤波部件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波部件,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由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组成的人造微结构阵列;
5.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包括至少两条第一带线结构,且每一条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与所述至少两条第一带线结构中其他的一条或多条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相交。
6.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之间在非端点位置相交。
7.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之间相交的位置为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位置。
8.可选的,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还包括:第二带线结构;
9.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连接。
10.可选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连接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向远离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的方向延伸。
11.可选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处连接。
12.可选的,每一条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上连接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数量相同。
13.可选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连接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之间的夹角为α,60
°
≤α≤180
°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上相邻的第一位置之间的间距为l1,0.1mm≤l1≤2mm,所述第一位置为与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一端连接的位置,且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位置的同一侧。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和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为金属网格结构。
16.可选的,所述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周期均匀排布。
17.可选的,所述人造微结构阵列中相邻的人造微结构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2,(0.5λ*0.9)≤l2≤(0.5λ*1.1),其中λ为所述透波部件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长度为l3,(1/6*λ*0.9)≤l3≤(1/6*λ*1.1),其中λ为
所述透波部件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19.可选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长度为l4,(1/24*λ*0.9)≤l4≤(1/24*λ*1.1),其中λ为所述透波部件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20.可选的,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至少沿一条中心轴对称和/或中心对称。
21.可选的,所述基板为透明基板。
22.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波部件,其在阻带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在阻带外具有良好的透波性能,从而,对阻带内频段的信号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同时不影响其他频段信号的通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透波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人造微结构单元周期均匀排布的俯视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人造微结构单元周期均匀排布的斜视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人造微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波部件,该透波部件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由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组成的人造微结构阵列;
30.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包括至少两条第一带线结构,且每一条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与所述至少两条第一带线结构中其他的一条或多条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相交。
31.其中,所述基板也可以称为介质基板。
32.举例来说,人造微结构单元可以只包括两条第一带线结构,该两条第一带线结构可以相交成十字型;人造微结构单元可以包括三条第一带线结构,该三条第一带线结构可以相交成*字型;人造微结构单元还可以包括四条第一带线结构,该四条第一带线结构可以相交成#字型或米字型。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波部件,其在阻带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在阻带外具有良好的透波性能,从而,对阻带内频段的信号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同时不影响其他频段信号的通过。
34.其中一种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之间在非端点位置相交。换句话说,第一带线结构之间相交的位置为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上除端点位置以外的其他位置。
35.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之间相交的位置为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位置。
36.可选的,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还包括:第二带线结构;
37.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连接。
38.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电磁波照射在人造微结构单元上时,能够在人造微结构单元上形成振荡电路,第二带线结构的加入使得表面电流的路径变长,从而极大的缩小了本技术透波结构形成谐振电路所需的面积,从而减小了人造微结构单元的面积,提高透波结构利用率,节省了成本。
39.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在第一带线结构上除第二位置以外的其他位置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与其他第一带线结构相交的位置。
40.可选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连接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向远离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的方向延伸。
41.对于某一第二带线结构而言,其一端与某一第一带线结构连接,其另一端位于远离该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的位置处。换句话说,与该第二带线结构和第一带线结构的连接位置相比,该第二带线结构的另一端在该第一带线结构上的投影位置,离该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更远,或者该第二带线结构的另一端在该第一带线结构上的投影位置与该第二带线结构和第一带线结构的连接位置重合。
42.可选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处连接。
43.进一步可选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连接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位于该第一带线结构的两侧。另外,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连接且分别位于该第一带线结构两侧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以该第一带线结构为对称轴对称。
44.具体的,可以有两对第二带线结构分别与第一带线结构的两个端点连接。
45.可选的,每一条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上连接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数量相同。
46.进一步可选的,在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非中心位置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位置两侧连接的第二带线结构的数量相同。在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处连接一对所述第二带线结构(即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位置两侧连接的第二带线结构的对数相同。
47.可选的,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连接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之间的夹角为α,60
°
≤α≤180
°

48.也就是说,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同一位置连接的两条所述第二带线结构形成为一条直线或形成为v字形。
49.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上相邻的第一位置之间的间距为l1,0.1mm≤l1≤2mm,所述第一位置为与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一端连接的位置,且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中心位置的同一侧。
50.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位置分布均匀。
51.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和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为金属网格(metal mesh)结构。
52.其他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只有所述第一带线结构为金属网格结构,也可以只有所述第二带线结构为金属网格结构。
53.可选的,所述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周期均匀排布。也即是说,组成人造微结构阵列的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周期均匀排布于所述基板上。
54.可选的,所述人造微结构阵列中相邻的人造微结构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2,
(0.5λ*0.9)≤l2≤(0.5λ*1.1),其中λ为所述透波部件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55.可选的,所述第一带线结构的长度为l3,(1/6*λ*0.9)≤l3≤(1/6*λ*1.1),其中λ为所述透波部件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56.可选的,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长度为l4,(1/24*λ*0.9)≤l4≤(1/24*λ*1.1),其中λ为所述透波部件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波部件适用频段多,针对不同频段的带阻设计,只需要改变上述的λ值即可。
58.可选的,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至少沿一条中心轴对称和/或中心对称。
59.可选的,所述基板为透明基板。
60.另外,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小于0.5mm,例如可以为0.05mm;形成所述第一带线结构和所述第二带线结构的金属网格结构的厚度小于0.1mm,例如可以为0.003mm。因此,该透波部件为透明薄膜形态,整体具有超薄、透明的特性,可以贴附于窗户玻璃上,也可以在生产玻璃时与玻璃一体加工成型,易于伪装。
61.下面举例说明上述透波部件的结构。
62.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波部件,该透波部件形成为频率选择性透波透明薄膜,包括透明介质基板2以及附着于所述透明介质基板2上的由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11组成的人造微结构阵列1。请参阅图2和图3,人造微结构阵列1中的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11周期均匀排布。所述透波部件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结构。另外,透明介质基板2可以有两层,分别位于人造微结构阵列1的两侧。
63.请参阅图4,每一所述人造微结构单元11包括由两条第一带线结构正交组成的十字带线结构111和由两条第二带线结构组成的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该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的底部与十字带线结构111的臂部连接,也就是说,组成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的两条第二带线结构的相交处与十字带线结构111的臂部连接。且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以其连接的十字带线结构111的臂部为对称轴对称。
64.另外,十字带线结构111的四个臂部均连接相同数量(不少于1个)的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而且,其中一个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与十字带线结构111的臂部的端点连接。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中十字带线结构111的四个臂部均连接2个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
65.进一步的,多个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沿着十字带线结构111的臂部均匀分布,十字带线结构111的一个臂部上相邻的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之间的间距为l1,0.1mm≤l1≤2mm。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的两条第二带线结构所形成的夹角为α,60
°
≤α≤180
°
。本实施例中α可以为120
°
。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的第二带线结构的长度为l4,(1/24*λ*0.9)≤l4≤(1/24*λ*1.1),λ为该人造微结构单元11所构成的透波部件带阻滤波器的阻带中心频率对应波长,本实施例中为4.9ghz对应的波长,下同。
66.本技术实施例中,v字分支带线结构112具有缩小人造微结构单元11面积的作用,提高透波结构利用率。
67.十字带线结构111为人造微结构单元11的中心。十字带线结构111每一臂部的臂长为l3/2,(1/12*λ*0.9)≤l3/2≤(1/12*λ*1.1)。
68.相邻的人造微结构单元11之间的间距为l2,(0.5λ*0.9)≤l2≤(0.5λ*1.1)。
69.人造微结构单元11采用金属网格(metal mesh)制作而成,所述金属网格的厚度为
0.003mm,所述透明介质基板2的厚度为0.05mm,整体具有透明效果。
70.针对不同频段(如2.6ghz、4.9ghz)的带阻设计,只需改变上述的λ值即可。
71.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