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2575发布日期:2021-12-11 13:2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板对板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板对板(board to board)电连接器是电子产品中常用的一种连接器,其用于将两个电路板建立电性连接,其通常包括插头和插座,其分别焊接在两个电路板上,通过两者的插接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通信连接。一般来说,板对板电连接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其往往采用纵长形的结构,内部的导电端子排列呈两排,且随着对信号传输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应用场景下要求电连接器配备更多的导电端子或者要求其传输更加高频的信号,而这种情况下导电端子之间十分容易产生信号干扰,这就对现有的电连接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现有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缺少相应的控制手段,其导电端子之间往往间距较近,排列密集,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干扰,而且也无法承载较大的电流(5a或以上)。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信号传输能力或传输品质不佳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电源端子,所述若干信号端子分成相互平行的两排,且每排信号端子的两端各设有一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宽度,且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0.5mm。
5.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0.5mm。
6.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总数为100根或以上。
7.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对纵向侧壁及一对横向端壁,所述纵向侧壁和所述横向端壁一体相连并共同围成一狭长型的对接腔。
8.进一步地,所述纵向侧壁设有一长条形的承载部及位于承载部外侧的长条形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相较于所述承载部呈向外凸出状。
9.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设有一倒u型接触臂,所述接触臂设置于所述承载部上且暴露于承载部的内外侧表面,且接触臂的末端固定于所述台阶部上。
10.进一步地,每一横向端壁设有内壁、外壁及介于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固定槽,所述外壁位于所述内壁的外侧,且外壁上开设有一槽口,该槽口向内贯通所述固定槽。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槽朝竖直方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的顶面,并且朝左、右方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的左侧面及右侧面。
12.进一步地,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屏蔽件,所述屏蔽件为一长条形金属薄板,其呈竖立设置于两排信号端子之间。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板对板电连接器通过改善信号端子和电源信号端子的布局以改善信号的传输品质,提高了电源端子的载流能力,同时又降低了电源端子与信
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影响。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组合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分解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俯视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立体分解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其包括插头100及插座600,所述插座600与插头100分别安装在电路板上,两者相互插接实现两个电路板的电性导通。
2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插头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信号端子20和若干电源端子3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两端的固定件40以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0内的屏蔽件50。以下详细描述插头100的各个部件。
22.所述绝缘本体10呈纵长形,其设有一纵长形的左侧壁11、一纵长形的右侧壁12、连接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一对端壁13以及一底壁14,所述左侧壁11、右侧壁12、端壁13及底壁14彼此一体成型且共同围成一纵长形的插接槽15,其中,所述左侧壁11和所述右侧壁1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一对端壁13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纵向两端,且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上均设有若干纵向排列的容纳槽16及位于容纳槽16两端的加宽槽17,分别用于收容所述若干信号端子20和所述电源端子30。所述端壁13的顶面高于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顶面,且所述端壁13内设有容纳所述固定件40的卡槽(未图示),且端壁13的内壁面上形成有一缺口18,以使端壁13内的固定件40可以暴露在该缺口18内。所述底壁14设有向上凸起的对接部19,所述对接部19呈纵长形,其位于所述插接槽15内并沿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对接部19的两侧分别面向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的内壁面,所述对接部19的两端则分别面向所述端壁13的内壁面,另外,所述对接部19设有一细长型的狭槽190,用于容纳所述屏蔽件50,所述狭槽190自所述对接部19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形成于所述对接部19的顶面。
23.所述若干信号端子20分别分布在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上的容纳槽16内,从而分成左排信号端子201和右排信号端子202,每一信号端子20设有一u型接触臂21及自u型接触臂21一侧延伸出的固持臂22,所述u型接触臂21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凸部23,该两个接触凸部23分别凸伸入所述插接槽15内,用于夹持住对接端的电连接器实现电性接触,其中一个接触凸部23自所述对接部19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接槽15内,另一个接触凸部23自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接槽15内。所述固持臂22的底部水平弯折并延伸出所述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形成与电路板焊接的焊接脚24。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与所述右排信号端子202相对于所述对接部19呈对称设置。
24.所述若干电源端子30分布于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的纵向两端以及所述右排信号
端子202的纵向两端,从而使得两排信号端子20的纵向两端均配备有电源端子30。所述电源端子30的结构与所述信号端子20相同,但其宽度比所述信号端子20更宽,用于传输较大的电流,因而其收容在所述加宽槽17内。
25.所述固定件40设有一u型主体部41、自u型主体部41的底边向外弯折延伸出的焊接部42以及自u型主体部41的底边向内弯折延伸出的弹臂43。所述主体部41设有一基部410及自基部410两端垂直弯折而成的侧部411,所述基部410的顶边设有卡持于绝缘本体10端壁13内的凸起412,所述基部410的底边延伸出向上凸伸的所述弹臂43,所述焊接部42自所述侧部411的底边向外弯折延伸而成,用于焊接至电路板上。所述弹臂43位于所述端壁13的缺口18内并凸伸出所述缺口18而进入了所述插接槽15内,用于对对接端电连接器施加夹紧力。
26.所述屏蔽件50为一长条形金属薄板,其纵向两端的边缘设有向外突出的卡持部51,用于卡持在所述对接部19内,所述对接部19的狭槽190的开口朝上设置于所述对接部19的顶面,使得所述屏蔽件50可以自上而下安装入所述狭槽190内,从而被限位于所述对接部19内。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屏蔽件50呈竖立放置,且介于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和右排信号端子202之间,即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的u型接触臂21和右排信号端子202的u型接触臂21分别分布在屏蔽件50的左右两侧,而所述屏蔽件50的长度与所述左排信号端子201和右排信号端子202的长度大致相等,因而可将左右两侧的每一个信号端子20进行屏蔽隔离,但所述屏蔽件50的长度小于所述对接部19的长度,因而屏蔽件50并未延伸至左、右两侧的两个电源端子30之间的区域,即屏蔽件50的长度小于两个电源端子30之间的距离。另外,所述屏蔽件50的底边抵接至绝缘本体10的底壁14,顶边与所述对接部19的顶面齐平,从而使得其屏蔽范围更大。
27.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插座600包括:基座610、固定于基座610内的若干信号端子620和若干电源端子630以及安装于基座610两端的抓板件640,以下详细介绍前述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
28.所述基座610呈纵长形延伸,其设有一对纵向侧壁611及一对横向端壁612,所述纵向侧壁611和所述横向端壁612一体相连并共同围成一狭长型的对接腔613,其中,所述纵向侧壁611设有一长条形的承载部614及位于承载部614外侧的长条形台阶部615,所述承载部614用于支撑所述信号端子620和电源端子630,而所述台阶部615沿水平方向纵向延伸,其一端延伸至一个横向端壁612,另一端延伸至另一个横向端壁612,所述台阶部615相较于所述承载部614呈向外凸出状,用于承载信号端子620和电源端子630的末端。每一横向端壁612设有内壁616、外壁617及介于内壁616和外壁617之间的固定槽618,所述内壁616与所述纵向侧壁611一体相连,且内壁616位于所述对接腔613的纵向两端,所述外壁617位于所述内壁616的外侧,且外壁617上开设有一槽口619,该槽口619向内贯通所述固定槽618,以使固定槽618内的抓板件640能够部分暴露在该槽口619内,且所述槽口619呈开口向上设置,其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612的顶部;所述固定槽618用于容纳所述抓板件640,使抓板件640能够很好的固定在内壁616和外壁617之间,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固定槽618朝竖直方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612的顶面,并且朝左、右方向上贯通所述横向端壁612的左侧面及右侧面s(参图5所示)。
29.所述若干信号端子620和若干电源端子630的排列分布方式与前述插头相同,即信
号端子620分成左右两排(即左排信号端子和右排信号端子),分别排列于所述一对纵向侧壁611上,且每排信号端子620的纵向两端均分布有电源端子630,且电源端子630的结构与信号端子620基本相似,但电源端子630的宽度更宽,用于承载更大的电流。所述信号端子620和设有一倒u型接触臂621,所述倒u型接触臂621设置于所述承载部614上,且暴露于承载部614的内外表面,以与前述插头的信号端子20对接,而且所述倒u型接触臂621的末端固定于所述台阶部615上,以防止在插拔过程中发生翘曲,可配合参阅图6所示。
30.所述抓板件640设有倒u型主体部641、自主体部641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的焊接部642以及自倒u型主体部641的顶部向外弯折延伸出的弹臂643,所述主体部641卡持于所述固定槽618内,所述焊接部642自所述固定槽618的左右两侧延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所述弹臂643则自向外延伸入所述横向端壁612的外壁617的槽口619内,用于与插头的固定件40卡持固定。
3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插头100和插座600,具有相同的端子排布方式,为了提高其信号和电流的传输能力,改善信号传输品质,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以插座600为例(参图4所示),每排信号端子620与其两端的电源端子630之间的间距l(中心线距离)设置为0.5mm或以上(优选0.6mm),且电源端子630的宽度w在0.5mm或以上(优选0.6mm),且插座600内的信号端子620和电源端子630的总数为100根。对应地,所述插头100内信号端子20和电源端子30的数量及尺寸、间距配置与插座6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践表明,采用上述距离和尺寸的配置之后,能有效提高插头100和插座600的信号传输能力和传输品质。
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电连接器通过调整端子布局方式(端子尺寸、间距等)、在左排信号端子201和右排信号端子202之间增加屏蔽件50的方式,来防止两排端子之间产生高频串扰,改善了在高频信号的传输品质,且整体结构比较简单,也十分便于制造和安装。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