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6582发布日期:2021-04-30 09:35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属于封装领域。



背景技术:

芯片封装包含电力分配、讯号分配、热量分散、保护作用及支撑作用等功能。当一半导体组件变成更加复杂时,传统的封装技术如导线架封装技术、柔性封装技术、刚性封装技术已不适用于制作较小芯片并具有高密度组件的需求。为了符合较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封装需求,致力以创造出具可靠性、低成本、体积小及高效率的封装结构。

随着芯片线宽特征尺寸越来越小时,传统的封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一种先进的晶圆3d互连封装技术(wlp)应运而生。它通过铜凸点和tsv电镀技术实现芯片3d互连封装,可使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以较低的成本制作出封装更小、功能更强的器件和电路。重分布层(rdl)可以形成在管芯上方并且电连接至管芯中的有源器件。然后,可以形成诸如凸块下金属化层(ubm)上的焊料球的输入/输出(i/o)连接件,以通过rdl电连接至管芯。这样的封装技术的有利特征在于,有可能形成封装件。因此,可以重分布管芯上的i/o焊盘以覆盖比管芯更大的面积,并且因此,可以增加封装在被封装的管芯的表面上的i/o焊盘的数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芯片上压区数量增多且压区分布越趋复杂,若想实现不同芯片压区的跨区域互连导通,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再分布引线(rdl),并引出多个凸块下金属化层(ubm)实现电连接,工艺流程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通过ubm跨越再布线层(rdl层)或再钝化层(repassivation)互连导通芯片不同区域压区的晶圆级封装新型结构。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基层,芯片基层的正表面设有不少于两个间隔的芯片压区,每个芯片压区正面通过再分布引线引出,凸块下金属化层的接触端与再分布引线的开口区连接,凸块下金属化层上方有焊接凸点,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依次设有再钝化层和钝化层。

作为优选,所述焊接凸点为焊球凸点、铜柱凸块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设有再布线层。

作为优选,所述芯片基层外包裹有绝缘膜层。

作为优选,所述绝缘膜层背面粘合有支撑硅。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硅厚度为。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硅外设有金属层。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层为cu、al、ti、ni、ag多种金属的单层或多层结构,或为ti/ni/ag叠层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层外设有背胶层。

作为优选,所述背胶层为液体环氧树脂涂布、液态或粉末态环氧树脂模压成型或单层的环氧树脂树脂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可以简化晶圆级封装的工艺流程,通过再布线层连接,可以将芯片上远间距的两个或多个芯片压区布局在同一区域,并在连接在同一个ubm层下方,即不需要多层再布线层即可实现相同相同功能芯片压区的电性互连;且可以优化晶圆级封装的产品结构,多个芯片压区可以通过单个焊球凸点(solderbump)、铜柱凸块(copperpillarbump)与外部pcb板或其他结构的互连导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该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第一芯片压区11、第二芯片压区12,第一芯片压区11与第二芯片压区12位于芯片的对角线上,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凸块下金属化层4下方可以设有再布线层33。

如图2所示,本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背面有绝缘介质膜胶层7,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芯片第一芯片压区11、芯片第二芯片压区12,第一芯片压区11与第二芯片压区12位于芯片的对角线上,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

如图3所示,本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背面有绝缘介质膜胶层7,所述的绝缘介质膜胶层7背后粘合有一定厚度的支撑硅8;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多个芯片第一芯片压区11、芯片第二芯片压区12,第一芯片压区11与第二芯片压区12位于芯片的对角线上,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

如图4所示,本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背面有绝缘介质膜胶7,所述的绝缘介质膜胶层7背后粘合有一定厚度的支撑硅8,所述的支撑硅8后粘合有一定厚度的背胶层9;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多个芯片第一芯片压区11、芯片第二芯片压区12,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