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及使用该发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52009发布日期:2022-12-31 01:2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装置,释放输出光,具备:第一发光元件,释放第一光成分;第二发光元件,与上述第一发光元件不同,释放第二光成分;第一荧光体,释放第三光成分;以及第二荧光体,与上述第一荧光体不同,释放第四光成分,其中,上述输出光包含色调相互不同的上述第一光成分、上述第二光成分、上述第三光成分及上述第四光成分,上述第一光成分及上述第二光成分分别是在380nm以上且小于70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可见的光成分,上述第三光成分是来源于上述第一荧光体释放的第一波长变换光、并且在435nm以上且小于70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可见的光成分;,上述第四光成分是来源于上述第二荧光体释放的第二波长变换光、并且在700nm以上且小于250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度最大值的近红外的光成分,上述输出光的分光分布在65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波谷部,65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强度最小值小于380nm以上且25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强度最大值的3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第一光成分是来源于上述第一发光元件释放的第一一次光、并且在435nm以上且小于48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光成分,上述第二光成分是来源于上述第二发光元件释放的第二一次光、并且在600nm以上且小于68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光成分,上述第三光成分是在500nm以上且小于60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光成分。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第四光成分是上述第二光成分被上述第二荧光体进行波长变换后的光。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第三光成分是上述第一光成分被上述第一荧光体进行波长变换后的光。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输出光呈白色。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输出光的平均显色评价数ra超过80。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第一光成分与上述第三光成分的混合光成分、和上述第二光成分与上述第四光成分的混合光成分从相互不同的输出面输出。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第一光成分与上述第三光成分的混合光成分、和上述第二光成分与上述第四光成分的混合光成分从相同的输出面输出。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输出光中的波长700nm以上的光成分的光能超过3w。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要被上述第二荧光体变换为上述第四光成分的光子的光子由多个固体发光元件供给。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包含上述第二荧光体的波长变换体使上述第四光成分透射。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上述第二荧光体包含cr
3+
作为荧光离子。13.一种电子设备,其中,具备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技术总结
发光装置(10)具备释放第一光成分(1)的第一发光元件(5)、释放第二光成分(2)的第二发光元件(6)、释放第三光成分(3)的第一荧光体(7)和释放第四光成分(4)的第二荧光体(8)。第一光成分(1)及第二光成分(2)分别是在波长380nm以上且小于700nm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光成分。第三光成分是在波长435nm以上且小于700nm具有强度最大值的光成分。第四光成分是在波长700nm以上且小于2500nm具有强度最大值的近红外的光成分。输出光(9)的分光分布在65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波谷部(T),该波长范围内的强度最小值小于波长380nm以上且2500nm以下中的强度最大值的30%。2500nm以下中的强度最大值的30%。2500nm以下中的强度最大值的30%。


技术研发人员:大盐祥三 新田充 鴫谷亮祐 藤原千草 藤井俊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5.11
技术公布日:2022/12/3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