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4903发布日期:2022-06-15 19:2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直接将触控结构制作于薄膜封装层上的封装触控一体化结构(dot,direct on-celltouch)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目前,为了减小多条触控走线之间的阻抗差异,根据触控走线的长度对触控走线的线宽进行改进,触控走线的电阻与宽度成反比,为了减小长度较长的触控走线的电阻,将长度较长的触控走线的线宽增宽,从而减小多条触控走线之间的阻抗差异。然而,上述方法会增加显示面板的边框的宽度,不利于窄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显示面板的边框的宽度大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6.显示区,具有多个电极;
7.非显示区,至少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非显示区具有多条走线,每一条所述走线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电极;
8.其中,任意两条所述走线中,长度较长的所述走线的平均厚度大于长度较短的所述走线的平均厚度。
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包括基础导电层;
10.部分所述走线还包括叠加于所述基础导电层上的附加导电层;
11.在设有所述附加导电层的所述走线中,所述走线的长度越大,所述走线的所述附加导电层的长度越大。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导电层包括一层或两层以上的第一子导电层。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附加导电层包括一层或两层以上的第二子导电层。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为单层导电层。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包括多行第一电极;
16.多条所述走线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绕设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并连接于奇数行的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走线绕设于所述显示区的另一侧并连接于偶数行的所述第一电极。
1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走线依次设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相邻两条所述第一走线中,位于外围的所述第一走线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所述第一
走线的长度,位于外围的所述第一走线的平均厚度大于位于内围的所述第一走线的平均厚度;和/或,
1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二走线依次设于所述显示区的远离所述第一走线的一侧,相邻两条所述第二走线中,位于外围的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位于外围的所述第二走线的平均厚度大于位于内围的所述第二走线的平均厚度。
1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包括多列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间隔设置,所述走线还包括第三走线,所述第三走线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之间,所述第三走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
2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三走线的长度,多条所述第三走线关于所述显示区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相邻两条所述第三走线中,位于外围的所述第三走线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所述第三走线的长度,位于外围的所述第三走线的平均厚度大于位于内围的所述第三走线的平均厚度。
2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外壳和显示面板,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显示面板外,所述显示面板为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22.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使长度较长的走线的平均厚度大于长度较短的走线的平均厚度,走线的电阻与走线的厚度成反比,可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走线与长度较短的走线之间的电阻差异,不需要增加长度较长的走线的宽度,更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比较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走线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比较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走线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走线示意图;
27.图4为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28.图5为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2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面板的走线示意图;
30.图7为沿图6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
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4.请参阅图1与图2,本技术比较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非显示区12包围显示区11,显示区11设有多个电极13,非显示区12设有多条走线14,其中,位于外围的走线14的长度较长,位于内围的走线14的长度较短。为了实现不同长度的走线14的等电阻设计,可以使最外围的走线14的宽度最大,随着越靠近显示区11,走线14的宽度逐渐缩窄,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所有走线14等电阻。
35.然而,图1与图2的走线14的设计方式存着以下弊端:(1)由于走线14的宽度逐渐增加,这会导致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较大,不利于窄边框设计;(2)由于不同走线14的宽度不同,不同走线14之间的宽度只有细微的差别,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由于制程偏差,导致不同走线14的宽度的变化不一致,较难预测设计值与实际的差异,导致实际产品与设计差异无法对标,给设计以及制作工艺工作造成较大的麻烦和不准确性。
3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3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10和非显示区120,非显示区120至少设置在显示区11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20环绕显示区110设置,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显示区110和非显示区120的位置关系可以做适当修改,只要保证非显示区120至少设置在显示区110的一侧即可。显示区110具有多个电极130,非显示区120具有多条走线140,每一条走线140连接于对应的电极130;其中,任意两条走线140中,长度较长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大于长度较短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
3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使长度较长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大于长度较短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走线140的电阻与走线140的厚度成反比,可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走线140与长度较短的走线140之间的电阻差异,不需要增加长度较长的走线140的宽度,更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
38.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走线140的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0039][0040]
其中,ρ为走线140的电阻率,l为走线140的长度,h为走线140的厚度,w为走线140的宽度。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走线140的等效电阻,从而使得不同走线140之间的等效电阻相等或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在此实施例中,可以使不同走线140的宽度相同。
[0041]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有走线140均包括基础导电层141,此外,部分走线140还包括叠加于基础导电层141上的附加导电层142,即本技术是通过增加层结构的方式来增加部分走线140的局部厚度,从而增加部分走线140的平均厚度。
[0042]
在此实施例中,相比于图1和图2通过改变走线140的宽度来实现不同走线140的等电阻设计方式而言,本技术是通过改变走线140所包含的导电层的数量来改变走线140的厚度,走线140的厚度更容易控制,因此,走线140通过增加导电层数量能够有效降低电阻,所以,通过调节走线140所包含的导电层的数量进行等电阻布线可以有效实现等电阻、等线宽
走线140设计,同时给制作带来更加精准的工艺调节的可行性,有效节约生产调试成本。
[0043]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在设有附加导电层142的走线140中,走线140的长度越大,走线14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越大。如图3所示,对于长度较长的基础导电层141,其等效电阻越大,为了减小长度较长的导线的等效电阻,可以改变叠加于基础导电层141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来调整走线140的等效电阻,从而减小不同走线140的等效电阻的差异。
[0044]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基础导电层141可以包括一层或两层以上的第一子导电层1411,此设置下,更有利于减小走线140的等效电阻。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基础导电层141包括一层第一子导电层1411,即基础导电层141为单层结构;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基础导电层141包括三层第一子导电层141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基础导电层141所包括的第一子导电层1411的数量可以做适当调整,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45]
具体的,第一子导电层1411的材料可以选自钼、铝、铜以及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一子导电层1411的材料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46]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附加导电层142可以包括一层或两层以上的第二子导电层1421,此设置下,更有利于减小走线140的等效电阻。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附加导电层142包括一层第二子导电层1421,即附加导电层142为单层结构;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附加导电层142包括三层第二子导电层142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附加导电层142所包括的第二子导电层1421的数量可以做适当调整,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47]
具体的,第二子导电层1421的材料可以选自钼、铝、铜以及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二子导电层1421的材料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48]
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走线140为单层导电层,长度较长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大于长度较短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在此实施例中,通过改变走线140的局部的厚度来调整走线140的平均厚度,使得长度较长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大于长度较短的走线140的平均厚度。在此实施例中,走线140的材料选自钼、铝、铜以及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走线140的材料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49]
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电极130包括多行第一电极131,多条走线140包括第一走线150和第二走线160,第一走线150绕设于显示区110的一侧并连接于奇数行的第一电极131,第二走线160绕设于显示区110的另一侧并连接于偶数行的第一电极131。此设置下,使得显示区110的相对两侧的走线140对称,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
[0050]
具体的,多条第一走线150依次设于显示区110的一侧,相邻两条第一走线150中,位于外围的第一走线150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一走线150的长度,位于外围的第一走线150的平均厚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一走线150的平均厚度。
[0051]
具体的,相邻两条第一走线150中,位于外围的第一走线150的基础导电层141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一走线150的基础导电层141的长度,位于外围的第一走线15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一走线15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
[0052]
具体的,多条第二走线160依次设于显示区110的远离第一走线150的一侧,相邻两
条第二走线160中,位于外围的第二走线160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二走线160的长度,位于外围的第二走线160的平均厚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二走线160的平均厚度。
[0053]
具体的,相邻两条第二走线160中,位于外围的第二走线160的基础导电层141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二走线160的基础导电层141的长度,位于外围的第二走线16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二走线16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
[0054]
具体的,第一电极131包括多个沿列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块状电极1311,第一块状电极1311的形状可以为菱形,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一块状电极131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或五边形等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55]
具体的,电极130包括多列第二电极132,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间隔设置,走线140还包括第三走线170,第三走线170设于第一走线150和第二走线160之间,第三走线170连接于第二电极132。此设置下,可以合理分配非显示区120的布线,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
[0056]
具体的,第一走线150和第二走线160的长度均大于第三走线170的长度,多条第三走线170关于显示区1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相邻两条第三走线170中,位于外围的第三走线170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三走线170的长度,位于外围的第三走线170的平均厚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三走线170的平均厚度。
[0057]
具体的,相邻两条第三走线170中,位于外围的第三走线170的基础导电层141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三走线170的基础导电层141的长度,位于外围的第三走线17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大于位于内围的第三走线170的附加导电层142的长度。
[0058]
具体的,第二电极132包括多个沿行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块状电极1321,第二块状电极1321的形状可以为菱形,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二块状电极132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或五边形等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0059]
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的地方形成互电容,也即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分别构成了互电容的两极。当手指触摸到显示面板100时,由于人体也是导体,与显示面板100会形成一个电容,而这个电容会影响触摸点附近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的电容量。检测互电容大小时,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中的一个发出激励信号,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中的另一个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交汇点的电容值的大小,根据显示面板100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确定触摸点的坐标。
[0060]
具体的,第一电极131为感应电极,第一走线150和第二走线160为感应走线,第二电极132为驱动电极,第三走线170为驱动走线。
[0061]
具体的,第一电极131为驱动电极,第一走线150和第二走线160为驱动走线,第二电极132为感应电极,第三走线170为感应走线。
[0062]
请参阅图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外壳200和显示面板100,外壳200固定于显示面板100外,显示面板100为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100。
[0063]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
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