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36309发布日期:2022-07-22 23:1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qd-oled,quantum dot-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面板由于其优秀的色域表现,良好的色彩展示,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方案。
3.该显示面板利用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来激发光致变色的qd粒子,从而得到不同的红绿光,进而实现全色彩显示。但是,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面光源,从而致使qd粒子对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较低,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利于提高qd粒子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利用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配置为发出第一颜色光;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设置;菲涅尔透镜层,所述菲涅尔透镜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的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菲涅尔透镜层包括多组光学透镜;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覆盖所述菲涅尔透镜层;光转换层,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平坦层的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光转换层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发出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
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和平坦层之间设置菲涅尔透镜层,从而有利于提高qd粒子对光线的利用率,进而利于提高显示效果。由于oled为面光源,其直接照射在光转换层上时,光线较为分散,进而致使光转换层中的量子点对光的利用率较低,光转换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出现量子点无法受到面光源的激发的情况,从而影响显示效果。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在封封装层的背离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菲涅尔透镜层。菲涅尔透镜层包括多组光学透镜多组光学透镜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当光线经过菲涅尔透镜层的光学透镜汇聚后照射在光转换层,使得光转换层内的量子点受到更为强烈的聚集光的激发,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对发光层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显示。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所述光学透镜包括一个呈圆环形的棱镜,所述棱镜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靠近所述圆环形的中心设置,各组所述光学透镜的圆心重合。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所述光学透镜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棱镜,所述棱镜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靠近对称轴设置,各组所述光学透镜的对称轴重合。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组所述光学透镜在所述封装层上的正投影
之间不存在交叠和间隔。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任意相邻两组所述光学透镜中,远离所述圆心或所述对称轴的所述棱镜的高度大于靠近所述圆心或所述对称轴的所述棱镜的高度。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组所述光学透镜的所述棱镜的高度均相等。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菲涅尔透镜层与所述平坦层之间的多层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的层数与所述光学透镜的组数相等,每个所述填充层至少覆盖每组所述光学透镜。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远离所述封装层的一侧表面为弧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多层所述填充层层叠设置,任意相邻两层所述填充层中,远离所述封装层的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小于靠近所述封装层的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透镜为四组,所述填充层为四层。
1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中的菲涅尔透镜层对光线起汇集作用。当光线经过菲涅尔透镜层的光学透镜汇聚后照射在光转换层,使得光转换层内的量子点受到更为强烈的聚集光的激发,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对发光层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色彩显示。
17.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透镜在封装层的投影示意图;
21.图3为光线在光学透镜传播的光路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光学透镜在封装层的投影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利用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来激发光致变色的qd粒子,得到不同的红绿光,进而实现全色彩显示。但是,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面光源,从而致使qd粒子对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较低,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27.基于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发光层110、封装层120、菲涅尔透镜层130、平坦层140以及光转换层150。发光层110配置为发出第一颜色光。封装层120覆盖发光层110设置。菲涅尔透镜层130设置在封装层120的背离发光层110的一侧,菲涅尔透镜层130包括多组光学透镜131。平坦层140覆盖菲涅尔透镜层130。光转换层150设置在平坦层140的背离发光层110的一侧,光转换层150配置为在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发出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
28.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层110配置为发出第一颜色光,具体地,第一颜色光可以为蓝光。发光层110可以为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oled为一种面光源,光照较为均匀,因此,光源不需要扩散。通常,oled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发光材料,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oled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e layer,pdl)以及有机支撑层(ps,post spacer)等结构。其发光原理为:在外界电压驱动下,阳极和阴极分别传输空穴和电子,电子和空穴在发光材料中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材料中的发光分子激发,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封装层120用于对发光层进行防护,以避免受到水氧侵蚀。通常,封装层120可以包括两层无机层和一层有机层,有机层位于两层无机层之间。
29.本技术实施例中,光转换层150配置为在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发出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相对应的,第一颜色光为蓝光时,第二颜色光可以为红光,第三颜色光可以为绿光,由此可以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全色彩显示。光转换层150利用了量子点(quantum dot,qd)技术,量子点技术是指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将会在激发光的激发下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因此,光转换层150是由不同尺寸的量子点纳米粒子、散射粒子在树脂中混合而成(掺杂比≤60%)。光转换层150可以分为红光光转换区和绿光光转换区,一般红光光转换区的qd粒径为3nm~7nm之间,绿光光转换区的qd粒径为4~6nm之间。
3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100的封装层120和平坦层140之间设置菲涅尔透镜层130,从而有利于提高qd粒子对光线的利用率,进而利于提高显示效果。由于oled为面光源,其直接照射在光转换层150上时,光线较为分散,进而致使光转换层150中的量子点对光的利用率较低,光转换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出现量子点无法受到oled面光源的激发的情况,从而影响显示效果。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在封封装层120的背离发光层110的一侧设置有菲涅尔透镜层130,菲涅尔透镜层130包括多组光学透镜131,光学透镜131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当光线e经过菲涅尔透镜层130的光学透镜131汇聚后照射在光转换层150,使得光转换层150内的量子点受到更为强烈的聚集光的激发,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150对发光层110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150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显示。
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组光学透镜131包括一个呈圆环形的棱镜132,棱镜132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靠近圆环形的中心设置,各组光学透镜131的圆心m重合。
32.如图2所示,每组光学透镜131包括一个呈圆环形的棱镜132。各组光学透镜131的圆心m重合,多组光学透镜131构成以m为圆心的同心圆环,也就是说,多组光学透镜131为由内向外嵌套式排布在封装层120上。并且,如图1所示,每组的棱镜132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通过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靠近圆心m设置,从而使其对光线e具有汇聚作用。
33.如图3所示,为其中一组光学透镜131的光线e传递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透镜131的直角边靠近圆心m设置,截面的直角三角形具有直角边的第一边a和第二边b,以及斜边第三边c。当发光层110的光线e射入光学透镜131时,光线e垂直射入棱镜132的与封装层120紧贴的第一边a,此时,光线e不会发生偏折。当光线e继续传播而接触斜边第三边c时,由于位于第三边c的两侧的折射率不同,且入射角不为0,其会在第三边c发生折射而使光线e朝向圆心m的方向偏折。具体地,定义光线e的入射角为t,光线e的出射角为p,入射点的高度为h,光线e从发光层110出射时距离圆心m的水平距离为d,以圆心m做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垂线l,光线e由第三边c出射后与垂线l相交于焦点m1,焦点m1至圆心m的垂直距离为f,光线e经过第三边c折射后与垂线l的夹角为k,第一边a与第三边c的夹角为n。
34.由直角的几何关系可知,t=n;p=t+k;
35.则,也即
36.由上述关系式可知,当棱镜的夹角n变化时,焦距f也随之变化。也就是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调节f的长短与d值的大小,可以灵活设置发光层110面光源的光线e出射后所汇聚的区域,从而实现区域可定的光线聚集区。当光线e经过菲涅尔透镜层130的光学透镜131汇聚后照射在光转换层150,使得光转换层150内的量子点受到更为强烈的聚集光的激发,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150对发光层110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150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显示。
3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每组光学透镜131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棱镜132,棱镜132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靠近对称轴设置,各组光学透镜131的对称轴重合。。
38.本技术实施例中,菲涅尔透镜层130的每组光学透镜131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每组光学透镜131由一个圆环状的棱镜132变为了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棱镜132。如图4所示,其可以是两个呈对称设置的单独的棱镜132,在封装层120上的正投影可以是两个呈对称设置的矩形。多组光学透镜131由内向外嵌套式排布在封装层120上。本技术实施例的菲涅尔透镜层130对光线起汇集作用。如图3所示,通过调节f的长短与d值的大小,从而可以灵活设置发光层110面光源的光线e出射后所汇聚的区域,从而实现区域可定的光线聚集区。当光线e经过菲涅尔透镜层130的光学透镜131汇聚后照射在光转换层150,使得光转换层150内的量子点受到更为强烈的聚集光的激发,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150对发光层110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150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显示。
3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组光学透镜131在封装层120上的正投影之间不存在交叠和间隔。
40.如图2所示,当每组光学透镜131的棱镜132均为圆环状时,多组光学透镜131在封装层120上的正投影组合而成为了一个以圆心m为中心的同心圆。这样,有利于对多组光学透镜131的加工制造。另一方面,多组光学透镜131将整个显示面板100的平面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离圆心m距离最近的一组光学透镜131的圆环状棱镜132的内环区域133,这个内环区域133未被多组光学透镜131的正投影所覆盖,光线e直接从发光层110出射后不经过折射;第二部分为多组光学透镜131在封装层120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发光层110从第二部分的区域所出射的光线e均会受到多组光学透镜131的折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光
学透镜131与封装层120的接触面积,进而利于提高对发光层110所出射的光线的利用率。
41.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每组光学透镜131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棱镜132时,多组光学透镜131在封装层120上的正投影为多个并行排列且不存在交叠和间隔的矩形。也就是说,每组光学透镜131包括两个直角三棱柱状的棱镜,这样,有利于对光学透镜131的加工制造。另一方面,显示面板100通常也大致为矩形,通过设置正投影为矩形的光学透镜131,且正投影不存在交叠和间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光学透镜131与封装层120的接触面积,进而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发光层110所出射的光线的利用率。
42.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任意相邻两组光学透镜131中,远离圆心m或对称轴的棱镜132的高度大于靠近圆心m或对称轴的棱镜132的高度。当多组光学透镜131的每个棱镜132为圆环状时,任意相邻两组光学透镜131,远离圆心m的棱镜132高度大于靠近圆心m的棱镜132的高度。当多组光学透镜131的每个光学透镜131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棱镜132时,任意相邻两组光学透镜131,远离对称轴的棱镜132的高度大于靠近对称轴的棱镜132的高度。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由内向外高度依次增大的多组光学透镜131,有利于使光线朝向特定的区域汇集,例如朝向圆心m或对称轴的上方区域汇集,从而提高光转换层150对发光层110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150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显示。
43.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组光学透镜131的棱镜132的高度均相等。这样,有利于简化多组光学透镜131的工艺,降低菲涅尔透镜层130的生产成本。
44.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菲涅尔透镜层130与平坦层140之间的多层填充层160,填充层160的层数与光学透镜131的组数相等,每个填充层160至少覆盖每组光学透镜131。通过设置填充层160,有利于对多组光学透镜131进行防护。
45.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填充层160远离封装层120的一侧表面为弧面,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多层填充层160层叠设置,任意相邻两层填充层160中,远离封装层120的填充层160的折射率小于靠近封装层120的填充层160的折射率。本技术实施例中,在菲涅尔透镜层130上层叠设置有多层填充层160,且每层填充层160的折射率不相同,距离封装层120越远的填充层160的折射率越小。这样设置,使得由多组光学透镜131所出射的光线还受到多层填充层160的折射作用,并且在不同填充层160发生的偏折程度不同,进而便于对光线偏折的方向进行控制。
46.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光学透镜131为四组,填充层160为四层。具体地,光学透镜131包括由中心向外嵌套式设置的第一光学透镜133、第二光学透镜134、第三光学透镜135和第四光学透镜136;填充层160包括依次远离封装层120设置的第一填充层161、第二填充层162、第三填充层163和第四填充层164,且第一填充层16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填充层162的折射率;第二填充层16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填充层163的折射率;第三填充层163的折射率大于第四填充层164的折射率。通过设置四组光学透镜131以及四层不同折射率的填充层160,使得光线先经过四组光学透镜131的折射,再经过四层填充层160的折射后,朝向圆心m或对称轴上方所在的区域汇聚,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150对发光层110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150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显示。
47.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光转换层150远离
显示面板100一侧的光过滤层170,光过滤层170用于使特定颜色的光透过,并且,非特定颜色的光经过光过滤层170后会被反射。例如,光过滤层170一般包括红光过滤层、蓝光过滤层以及绿光过滤层,当光线经过光转换层150后混合为白光,白光再经过不同的光过滤层170后,过滤为红、蓝、绿三种基本色素点阵,进而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彩色显示。
48.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层180,薄膜晶体管层180设置在发光层110的背离菲涅尔透镜层130的一侧。薄膜晶体管层180用于对发光层110提供驱动电压。其通常可以包括栅极、栅极绝缘层、有源层、介电层、源漏金属层、钝化层等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晶体管层180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49.本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100。
50.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中的菲涅尔透镜层130对光线起汇集作用。如图3所示,通过调节f的长短与d值的大小,从而可以灵活设置发光层110面光源的光线e出射后所汇聚的区域,从而实现区域可定的光线聚集区。当光线e经过菲涅尔透镜层130的光学透镜131汇聚后照射在光转换层150,使得光转换层150内的量子点受到更为强烈的聚集光的激发,从而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150对发光层110的光线的利用率,使光转换层150的转换光效率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以及显示装置的色彩显示。
51.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5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3.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