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1885发布日期:2023-04-01 00:13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发展,电器设备类型、数量增加,电器设备逐渐小型化、智能化,传统的一个终端断路器连接多个插座的供电方式难以满足设备供电需求和设备保护需求。为满足不同的电器设备的供电需求,插入式断路器广泛应用,插入式断路器能像插头那样插接于安装位置,实现快速便捷地连接于电路,也能像插头那样从安装位置拔出,实现快速便捷地从电路拆出。
3.现有断路器通过手柄机构带动动触头接触或脱离静触头,以实现手动分合闸,并通过设置电动机构来驱动手柄机构,使断路器实现自动分合闸。由于动触头和静触头在分离过程中容易产生电弧而导致断路器损坏,需要动触头和静触头快速分离,为实现自动分闸时快速断开,有时还需要额外设置另一电动机构来实现快速分闸,例如另外设置一电磁机构直接推动动触头以使动触头快速脱离静触头。这导致断路器内的功能部件较多,结构复杂,难以兼顾断路器的自动化控制和电器设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断路器,以使断路器兼顾自动化控制和小型化需求。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基体;静触头,固定设置于所述基体;动触头,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体内;分合闸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均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动触头相连,所述第一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能够带动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静触头,所述第二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能够推动所述动触头脱离所述静触头;拨杆,沿第一路径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体,所述拨杆沿所述第一路径移动能够拨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电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拨杆沿所述第一路径移动;拨块,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并具有避让位置和阻挡位置;所述拨块在所述避让位置时让出所述第一路径,以使所述拨杆沿所述第一路径移动以拨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拨块在所述阻挡位置时阻挡于所述第一路径,以使所述拨杆沿所述第一路径移动时通过所述拨块拨动所述第二传动件。
7.本技术提供的断路器,电动机构驱动拨杆沿第一路径移动,并通过拨杆与拨块配合,实现择一地驱动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通过第一传动件带动动触头连接静触头,或通过第二传动件推动动触头脱离静触头,仅需一个电动机构即可实现合闸,以及直接推动动触头实现快速分闸,断路器的功能部件少,结构简单,在实现断路器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满足了断路器小型化的需求。
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还包括:第一转轴,固定设置于所述基体,
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均通过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传动件设有滑槽,所述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动机构,所述拨杆的另一端在所述滑槽内移动,且所述拨杆的另一端的移动轨迹为所述第一路径。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设置为绕第一转轴同轴设置的结构,并在第一传动件上设置滑槽,利用拨杆与滑槽配合,拨杆沿滑槽移动至滑槽的一端并与滑槽的端面相抵时,能够拨动第一传动件转动,若拨块处于第一路径上,拨杆在沿滑槽移动时被拨块拦截,拨杆不与滑槽的端面相抵,而是通过拨块拨动第二传动件转动。在该方案中,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被构造为同轴转动的设置,并利用设置在第一传动件上的滑槽与拨杆配合,使得拨杆移动轨迹被限定,即第一路径被限定,拨杆无需额外在壳体上安装或限定,只需连接电动机构和滑槽即可,整体结构简单。在该方案中,拨杆移动时拨动第一传动件和/或第二传动件转动,通过第一传动件和/或第二传动件转动来驱动动触头,减小了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占用的平面空间,且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移动所需的空间与所占用的空间大致相同,分合闸机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拨块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件,所述拨块在所述阻挡位置时横跨所述滑槽,所述拨块在所述避让位置时让出所述滑槽。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拨块设置为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传动件,拨块占用的空间小,控制方式简单,能够更好地兼顾自动化控制需求和小型化需求。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二传动件上的投影与所述容纳空间重叠,所述拨块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拨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并延伸至所述容纳空间内。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传动部和第二传动件之间设置容纳空间,使滑槽在第二传动件上的投影与容纳空间重叠,即滑槽的位置与容纳空间的位置对应,再将拨块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使拨杆插入滑槽的一端延伸至容纳空间内,从而,一方面,能够实现拨杆抵触拨块或抵触滑槽的端面以实现拨动第一传动件或第二传动件的需求,另一方面,拨块处于容纳空间内,使得拨块不容易被无关部件干涉,提高了工作稳定性。
1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一传动件的周向延伸。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滑槽设置为沿第一传动件的周向延伸,在拨杆通过拨块拨动第二传动件时,拨杆沿滑槽移动时不会与滑槽的内壁干涉,保证准确、稳定地拨动第二传动件,避免卡阻。
1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所述活动部分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分,所述拨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动部分;所述活动部分移动带动所述拨杆的另一端在所述滑槽内移动,以拨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或所述第二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动机构的活动部分通过拨杆、拨块与分合闸机构配合,实现在伸出时驱动分合闸机构,或者在收回时驱动分合闸机构,从而电动机构能够在常态下断电,保持伸出的状态或收回的状态,仅在通电时动作,实现驱动动触头与静触头连接或分离。因此,该方案中,通过电动机构、拨杆、拨块和分合闸机构的配合,通过简单的控制方式,起到节省电能的作用。
1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骨架、线圈、静铁芯和铁芯弹簧,所
述活动部分包括动铁芯,所述骨架固定设置于所述基体,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骨架,所述骨架内形成有通孔,所述静铁芯固定设置在通孔的一端,所述动铁芯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通孔,所述动铁芯的一端与所述铁芯弹簧连接,所述动铁芯的另一端设有活动件,所述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活动件,所述动铁芯移动驱动所述拨杆移动。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动机构利用电磁力驱动动铁芯,动铁芯在通电、断电时动作灵敏,能够实现快速驱动,从而加快分闸和合闸的速度,降低分闸和合闸时产生电弧的风险,断路器的安全性较高。
2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包括活动本体和定位部,所述活动本体固定于所述动铁芯远离所述静铁芯的一端,所述拨杆与所述活动本体铰接,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活动本体;所述基体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动铁芯的伸缩方向相同,所述定位部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定位槽。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部可滑动地配合于定位槽,以使活动件稳定移动,电动机构断电时定位部位于定位槽内,以免活动件移位,保证拨杆的位置和动作稳定。
2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还包括:第二转轴,固定设置于所述基体,所述动触头通过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件、第一连接件、动触头及基体构成四连杆机构,当第一传动件绕第一转轴转动时,第一连接件带动动触头绕第二转轴转动,以使动触头连接或脱离静触头,四连杆机构被配置为在动触头和静触头连接时处于死点而自锁,利用自锁力保证动触头和静触头稳定连接,从而提高断路器的稳定性。
2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件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外周面并沿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径向延伸;所述拨杆拨动所述第二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动触头干涉,以推动所述动触头脱离所述静触头。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凸起直接推动动触头,以打破四连杆机构的死点,卸除自锁力,保证动触头脱离静触头。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接通状态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断开状态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合闸机构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31.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件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32.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传动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传动件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34.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拨块的示意图;
35.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体用于安装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部分的示意图;
36.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合闸机构在分闸状态的示意图;
37.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38.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传动件在分闸状态的示意图;
39.图13为图12的局部放大图;
40.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合闸机构的合闸过程示意图;
41.图15为图14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合闸机构在合闸状态的示意图;
43.图17为图16的局部放大图;
44.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合闸机构的分闸过程示意图;
45.图19为图18的局部放大图;
46.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机构的示意图;
47.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动铁芯的示意图;
48.图2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动件的示意图
49.图2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锁止机构的第一锁止件、第二锁止件均锁定的示意图;
50.图2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锁止机构的第一锁止件锁定、第二锁止件解锁的示意图;
51.图2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锁止机构的第一锁止件、第二锁止件均解锁的示意图;
52.图2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止件在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53.图2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止件在锁定位置的示意图;
54.图2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解锁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55.图2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解锁件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56.图3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体用于安装锁定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图;
57.图3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止件的示意图;
58.图3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止件的示意图;
59.图3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分闸件的示意图;
60.图3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合闸件的示意图;
61.图3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设有柔性连接件的分合闸机构在分闸状态的示意图;
62.图3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设有柔性连接件的分合闸机构在合闸状态的示意图;
63.图3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设有柔性连接件的分合闸机构的分闸过程示意图。
64.图标:1-基体,11-卡接面,12-定位槽,13-定位键,14-第一安装孔,15-第二安装孔,16-第一阻挡面,17-第二阻挡面,18-第一引导面,2-静触头,3-动触头,31-第二转轴,
32-第二凸起,4-分合闸机构,41-第一传动件,411-第一传动部,4111-第二连接孔,4112-第三连接孔,4113-缺口,41131-第一抵靠面,412-第二传动部,4121-第一连接孔,4122-滑槽,4123-第一受力面,42-第二传动件,421-第二传动本体,4211-第三凸起,42111-第二抵靠面,4212-第一凸起,4213-第三抵靠面,4214-挡块,4215-盲孔,4216-卡槽,422-拨块,4221-第一区域,4222-第二区域,423-第二弹性复位件,44-第一限位件,441-第一限位面,442-第二限位面,45-拨杆,46-第一连接件,461-第一端,462-第二端,47-第二连接件,48-第三连接件,49-第一转轴,5-电动机构,51-静铁芯,52-动铁芯,521-限位凸起,53-铁芯弹簧,54-活动件,541-活动本体,5411-嵌槽,542-定位部,55-磁轭,56-骨架,6-操作组件,61-合闸件,611-第一凹槽,612-第三斜面,62-分闸件,621-第二凹槽,622-第二斜面,7-锁止机构,71-第一锁止件,711-第一锁止本体,7111-第一部分,71111-第三阻挡面,71112-第二引导面,7112-第二部分,71121-第四斜面,712-第一凸部,713-导向杆,72-解锁件,721-持握部,722-连接部,7221-条形槽,7222-第一限位槽,7223-第二限位槽,7224-凸块,7225-定位孔,723-驱动部,7231-第一斜面,73-第二锁止件,731-第二锁止本体,732-第二凸部,733-第三凸部,734-延伸部,74-第一弹性支撑件,75-第二弹性支撑件,8-柔性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6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6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6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9.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7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
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1.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断路器具有接通和断开两种状态。断路器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和静触头连接时,断路器接通。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断路器断开。
7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断路器包括基体1、动触头3、静触头2、分合闸机构4、操作组件6和电动机构5。
73.静触头2固定设置于基体1,动触头3可移动地设置于基体1,以使动触头3与静触头2能够连接或分离,断路器在动触头3与静触头2连接时接通其所在的电路,断路器在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离时使其所在的电路断开。
74.操作组件6和电动机构5均通过分合闸机构4驱动动触头3。分合闸机构4具有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分合闸机构4在分闸状态时使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分合闸机构4在合闸状态时使动触头3连接静触头2。
75.操作组件6用于供人手操作以使分合闸机构4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手动控制断路器接通和断开。
76.电动机构5用于在通电时使分合闸机构4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自动控制断路器接通和断开,在切换后断路器断电并回复初始状态。
77.分合闸机构4包括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
78.第一传动件41可转动地设置于基体1并与动触头3相连。
79.如图3所示,断路器还包括第一转轴49、第二转轴31和第一连接件46。第一传动件41通过第一转轴49可转动地连接于基体1,第一传动件41能够绕第一转轴49沿第一时针方向和第二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时针方向和第二时针方向相反,示例性地,第一时针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时针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动触头3通过第二转轴31可转动地连接于基体1。第一连接件46包括第一端461和第二端462,第一端461与第一传动件41连接,第二端462与动触头3连接。
80.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传动件41设有第一连接孔4121,第一连接孔4121用于容纳第一端461。动触头3设置有相应的连接孔以容纳第二端462。
81.第一传动件41、第一连接件46、动触头3及基体1构成四连杆机构,当第一传动件41绕第一转轴49转动时,第一连接件46带动动触头3绕第二转轴31转动。第一传动件41具有第一初始位置和合闸位置。如图1、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传动件41在第一初始位置时,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离。如图2所示,第一传动件41在合闸位置时,动触头3与静触头2连接。
82.如图2所示,第一传动件41沿第一时针方向从第一初始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时,第一转轴49、第一端461、第二端462位于同一直线上,使第一传动件41、第一连接件46、动触头3及基体1构成四连杆机构处于死点而自锁,利用自锁力保证动触头3和静触头2稳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一转轴49、第一端461、第二端462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非是绝对在一条直线上,也可以有偏差,只要能够使得第一传动件41、第一连接件46、动触头3及基体1构成的四连杆机构处于死点即可。
8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操作组件6包括分闸件62和合闸件61,合闸件61和分闸件62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基体1,合闸件61的一端和分闸件62的一端均设置在基体1内并与第一
传动件41配合,合闸件61的另一端和分闸件62的另一端分别伸出基体1以供人手按动。
84.分闸件62、合闸件61和第一传动件41三者联动,第一传动件41转动时,分闸件62和合闸件61中的一者朝向基体1内移动、另一者朝向基体1外移动。分闸件62、合闸件61和第一传动件41的联动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传动件41为齿轮,分闸件62和合闸件61为对称配合在第一传动件41的两侧的两个齿条,本技术实施例中,分闸件62、合闸件61分别通过连接件与第一传动件41铰接。
85.如图4所示,第一传动件41设有第二连接孔4111和第三连接孔4112。如图3所示,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7和第三连接件48。第二连接件47的一端设置于第二连接孔4111,以使第二连接件47铰接于第一传动件41,第二连接件47的另一端与合闸件61铰接。第三连接件48的一端设置于第三连接孔4112,以使第三连接件48铰接于第一传动件41,第三连接件48的另一端与分闸件62铰接。
86.如图10和图11所示,分闸状态下,第一传动件41在第一初始位置,合闸件61的另一端伸出基体1以供人手按动。按动合闸件61的另一端使合闸件61朝向基体1内移动,通过第二连接件47驱动第一传动件41沿第一时针方向由第一初始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使得分合闸机构4切换至合闸状态,同时第一传动件41通过第三连接件48驱动分闸件62朝向基体1外移动,以使分闸件62的另一端伸出基体1。
87.如图16和图17所示,合闸状态下,第一传动件41在合闸位置,分闸件62的另一端伸出基体1以供人手按动。需要切换为分闸状态时,按动分闸件62的另一端使分闸件62朝向基体1内移动,通过第三连接件48驱动第一传动件41沿第二时针方向由合闸位置转回至第一初始位置,使得分合闸机构4切换至分闸状态,同时第一传动件41通过第二连接件47驱动合闸件61朝向基体1外移动,以使合闸件61的另一端伸出基体1。从而,通过设置包括合闸件61和分闸件62在内的操作组件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能够实现手动控制断路器通断。
88.第二传动件42与第一传动件41同轴设置于第一转轴49。因此,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均能够绕第一转轴49沿第一时针方向和第二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时针方向和第二时针方向相反,示例性地,第一时针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时针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89.沿第一时针方向,第二传动件42具有第二初始位置、中止位置和分闸位置。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传动件41在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在第二初始位置时,分合闸机构4处于分闸状态,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传动件41在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在中止位置时,分合闸机构4处于合闸状态,动触头3与静触头2连接。
90.第二传动件42在分闸位置时推动动触头3以使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传动件42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第一凸起4212,如图3所示,动触头3设有第二凸起32。如图16、图17、图18和图19所示,合闸状态下,当第二传动件42由中止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时,第一凸起4212将与第二凸起32干涉,从而推动动触头3转动并脱离静触头2。
91.第一传动件41具有第一抵靠面41131,第二传动件42具有第二抵靠面42111。如图4所示,第一传动件41形成有缺口4113;如图6所示,第二传动件42形成有第三凸起4211;如图3所示,第三凸起4211配合于缺口4113内,第三凸起4211能够在缺口4113内移动。第一抵靠面41131形成在缺口4113的一端,第二抵靠面42111形成在第三凸起4211的一个侧面,第一抵靠面41131和第二抵靠面42111相对。
92.当第一传动件41位于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第二初始位置时(即分闸
状态),以及第一传动件41位于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中止位置时(即合闸状态),第一抵靠面41131和第二抵靠面42111相抵靠。第一传动件41从第一初始位置沿第一时针方向朝合闸位置移动时,通过第一抵靠面41131作用于第二抵靠面42111,以带动第二传动件42由第二初始位置沿第一时针方向朝中止位置移动。而第二传动件42沿第二时针方向复位至第二初始位置时,通过第二抵靠面42111作用于第一抵靠面41131,以带动第一传动件41沿第二时针方向复位至第一初始位置。
93.同时,第三凸起4211能够在缺口4113内移动,使第二抵靠面42111能够远离第一抵靠面41131,以使得第二传动件42能够相对于第一传动件41单独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二传动件42能够沿第一时针方向从中止位置单独移动至分闸位置,以推动动触头3,打破死点,解除自锁,使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
9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配合。
95.例如,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还可以分别设置凸起,第一抵靠面41131形成在位于第一传动件41上的凸起的侧面,第二抵靠面42111形成在位于第二传动件42上的凸起的侧面,第一抵靠面41131和第二抵靠面42111相对。
96.又如,如图35所示,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柔性连接件8,柔性连接件8可以为链条、绳索等。第一传动件41具有第一连接位,第二传动件42具有第二连接位,沿第一时针方向,第一连接位在第二连接位的前方,柔性连接件8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位,柔性连接件8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位。
97.如图35所示,当第一传动件41位于第一初始位置、第二抵靠面42111位于第二初始位置时(即分闸状态),柔性连接件8绷直,第一传动件41沿第一时针方向移动至合闸位置时,能够带动第二传动件42移动至中止位置。如图36所示,第一传动件41位于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中止位置时(即合闸状态),柔性连接件8绷直,若第二传动件42沿第二时针方向复位至第二初始位置,也能够通过绷直的柔性连接件8带动第一传动件41沿第二时针方向复位至第一初始位置。
98.同时,第一传动件41位于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中止位置时(即合闸状态),如图37所示,柔性连接件8容许第二传动件42相对第一传动件41沿第一时针方向单独转动,以使第二传动件42能够沿第一时针方向从中止位置单独移动至分闸位置,以利用第一凸起4212推动动触头3,打破死点,解除自锁,使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
99.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弹性复位件与第二传动件42连接,第一弹性复位件具有使第二传动件42沿第二时针方向复位至第二初始位置的趋势。第一弹性复位件被设置为在合闸状态下蓄积弹性力,并在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后释放弹性力以驱使第二传动件42、第一传动件41复位。
100.第二传动件42设置在第一传动件41和基体1之间,第一弹性复位件设置在第二传动件42和基体1之间。如图7所示,第二传动件42面向基体1的一侧设有卡槽4216,如图9所示,基体1设有卡接面11,第一弹性复位件为扭簧,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个支脚的一个嵌设于卡槽4216,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另一个支脚连接于基体1的卡接面11。
101.第一传动件41转动至合闸位置时,使动触头3连接静触头2,并带动第二传动件42转动至中止位置,第一弹性复位件蓄积弹性力,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不足以使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第一传动件41保持在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得以保持在中止位置,整
个分合闸机构4保持合闸状态。
102.第二传动件42被驱动至分闸位置时,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增大,且此时第二传动件42推动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使阻碍第二传动件42、第一传动件41回复的阻力减小,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驱使第二传动件42复位至第二初始位置,并推动第一传动件41复位至第一初始位置。
103.另外,第一弹性复位件还向第二传动件42提供支持力,以使第二传动件42贴合于第一传动件41,保证第一抵靠面41131和第二抵靠面42111配合。
104.以上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通过第一转轴49可转动地连接于基体1,并在转动时驱动动触头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可以被设置为通过其他的移动方式来驱动动触头3,也就是说,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可以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第一时针方向可以替换为第一直线方向,第二时针方向可以替换为沿直线的第二直线方向,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相反。本技术中所说的第一方向指第一时针方向或第一直线方向,第二方向指第二时针方向或第二直线方向。
1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机构5在通电时能够提供沿第一时针方向(或者说第一直线方向)的动力,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能够择一地驱动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以实现自动合闸和自动分闸。具体地,分闸状态时,第一传动件41位于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第二初始位置,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与第一传动件41配合,从而使得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在通电时驱动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沿第一时针方向移动。合闸状态时,第一传动件41位于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中止位置,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与第二传动件42配合,从而使得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在通电时驱动第二传动件42单独沿第一时针方向移动。
106.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传动件41设有滑槽4122和第一受力面4123,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配合于滑槽4122,第一受力面4123位于滑槽4122的一端。当第一传动件41位于第一初始位置时,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与第一受力面4123配合,电动机构5通电时向第一受力面4123施力,以带动第一传动件41由第一初始位置移动至合闸位置。
107.为便于观察第二传动件42,图12中隐去了第一传动件41,结合图12、图13和图17所示,第二传动件42包括第二传动本体421和拨块422,拨块42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传动本体421并具有避让位置(如图13所示)和阻挡位置(如图17所示)。拨块422的位置与滑槽4122的位置对应,第二传动件42相对第一传动件41转动时,拨块422横跨滑槽4122,或者拨块422位于滑槽4122的一侧。
108.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传动件41位于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第二初始位置时,拨块422转动至避让位置,拨块422在避让位置时避开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允许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沿滑槽4122移动,如图14和图15所示,保证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能够作用于第一受力面4123。
109.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传动件41位于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中止位置时,拨块422转动至阻挡位置,拨块422在阻挡位置时横跨滑槽4122,以阻挡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如图18和图19所示,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通电时,向拨块422施力,拨块422朝向第一受力面4123移动,第二传动件42相对第一传动件41单独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至分闸位置,从而利用第二传动件42上的第一凸起4212推动动触头3,以使动触头3脱离静触头2。
110.如图6所示,第二传动本体421还设有第三抵靠面4213。拨块422设有第二受力面,如图8所示,第二受力面包括位于拨块422的转动轴线两侧的第一区域4221和第二区域4222。如图17和图19所示,拨块422在阻挡位置时,第一区域4221阻挡拨杆45,第二区域4222抵触于第三抵靠面4213,使得拨块422不能继续朝向第三抵靠面4213转动,保证拨块422的第一区域4221能够阻拦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通电时作用于第一区域4221,以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本体421,进而使第二传动件42整体能够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传动本体421设有挡块4214,拨块422在阻挡位置时,拨块422的第一区域4221的背面抵持于挡块4214,以限制拨块422继续转动。挡块4214不仅能够限制拨块422转动,还向拨块422的第一区域4221所在的一侧提供支持力,使拨块422受到电动机构5输出端的作用力时不易变形。
112.如图9和图13所示,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第一限位件44,第一限位件44固定于基体1,第一限位件44沿第二传动件42的移动路径设置,第二传动件42位于第二初始位置和中止位置之间时,第一限位件44与拨块422配合以将拨块422限制在避让位置。
113.如图9所示,第一限位件44形成有第一限位面441和第二限位面442,第一限位面441沿第二传动件42的移动路径设置,第二限位面442连接于第一限位面441,第二限位面442位于第一限位件44朝向第一时针方向的一端。
114.第二传动件42在第一初始位置时,拨块422与第一限位面441相抵,使得拨块422无法转动,从而被限制在避让位置。
115.第二传动件42移动至中止位置时,拨块422脱离第一限位面441,使得拨块422能够由避让位置转动至阻挡位置。
116.通过设置具有第一限位面441的第一限位件44,利用第一限位件44硬限制拨块422,保证拨块422在分闸状态下被限定在避让位置,使得拨块422不容易随意转动,可靠性更高。
117.第二限位面442用于在第二传动件42沿第二时针方向由中止位置向第二初始位置复位时推动拨块422由阻挡位置转动至避让位置。利用第二限位面442推动拨块422自动转回避让位置,无需额外增加驱动机构,结构更为简单紧凑,并且相比通过增加驱动机构驱动拨块422的方式,不容易出现故障,可靠性更高。
118.如图13所示,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423,第二弹性复5位件4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传动本体421、另一端连接于拨块422,第二弹
119.性复位件423具有使拨块422由避让位置转动至阻挡位置的趋势,以使得拨块422在脱离第一限位件44的第一限位面441限制时,能够快速转动至阻挡位置。
120.示例性地,结合图6、图8和图13所示,第二弹性复位件423为压缩0弹簧,第二传动本体421设有盲孔4215,第二弹性复位件423的一端设置在盲孔4215内,第二弹性复位件423的另一端抵持于拨块422的第二区域4222的背面。
1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423还可以为扭簧,扭簧套设于拨块422的转轴,并具有使拨块422由避让位置转动至阻挡位置的趋势。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拨块还可以被构造为沿直线方向移动,且移动路径经过滑槽的位置。例如,第二传动件上设置经过滑槽的导轨,拨块可滑动地设置于导轨,当拨块移动至横跨滑槽时处于阻挡位置,当拨块移动至
让出滑槽时处于避让位置。
122.在拨块被构造为沿直线移动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位于拨块的0一端,拨块的另一端连接有延伸部,延伸部的高度小于拨块。
123.第二传动件在第一初始位置时,延伸部与第一限位面相抵,使得拨块向内移动并滑槽下方,从而被限制在避让位置并压缩第二弹性复位件。此时延伸部位于滑槽下方,由于延伸部高度较低,不会阻挡拨杆。
124.第二传动件移动至中止位置时,延伸部脱离第一限位面,拨块在第二5弹性复位件作用下伸出至滑槽下方,拨块处于阻挡位置。进一步地,拨块
125.背离第二受力面的一面为斜面,也即拨块面向第一受力面的一面具有斜面,以使得拨杆作用于第二受力面能够拨动第二传动件,且拨杆作用于拨块的斜面时能够推动拨块瞬时回到避让位置。
126.同时,延伸部具有与第二限位面配合的斜面,当第二传动件沿第二时针方向复位时,第二限位面通过延伸部的斜面将拨块向内挤压,使其由阻挡位置回到避让位置。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41与第二传动件42层叠设置,第一传动件41包括第一传动部411和第二传动部412,第一传动部411与第二传动件42配合,即第一抵靠面41131设置于第一传动部411,第二传动部412与第二传动件4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拨块422的容纳空间。
128.在第一传动件41与第二传动件42层叠设置的实施例中,滑槽4122设置在第二传动部412,以使滑槽4122的位置与拨块422的位置对应,拨块422的第二区域4222所在的一侧从容纳空间沿径向伸出,以与第一限位件44配合。可选地,第一连接孔4121设置在第二传动部412,第二连接孔4111、第三连接孔4112设置在第一传动部411。
129.通过将第一传动件41和第二传动件42层叠设置,使得分合闸机构4占用的平面面积小,整体结构紧凑,并将拨块422设置在第二传动部412和第二传动件42之间的容纳空间,拨块422不容易与位于容纳空间外部的、除第一限位件44以外的其他部件干涉,提高分合闸机构4的可靠性。
130.断路器还包括拨杆45,拨杆45与电动机构5连接,用于沿第一时针方向(或者沿直线的第一移动方向x)波动第一传动件41和/或第二传动件42。
131.拨杆45可以是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也可以是分合闸机构4的一部分并铰接于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如图11所示,拨杆45的一端与电动机构5的输出端铰接,拨杆45远离电动机构5的一端弯折并伸入滑槽4122,以使拨杆45能够沿滑槽4122滑动,且弯折部分的长度大于滑槽4122的深度,以便于拨杆45能够与拨块422配合。
132.如图11和图13所示,当拨块422在避让位置收回时避让拨杆45,拨杆45能够作用于第一受力面4123,以带动第一传动件41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至合闸位置,并通过第一传动件41带动第二传动件42转动至中止位置。如图17和图19所示,当拨块422在阻挡位置时横跨滑槽4122以阻挡拨杆45,拨杆45作用于拨块422,以带动第二传动件42沿第一时针方向由中止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
133.如图20所示,电动机构5包括磁轭55、骨架56、线圈、静铁芯51、动铁芯52、铁芯弹簧53和活动件54。骨架56设置在磁轭55内部,线圈紧密均匀缠绕于骨架56。骨架56形成有通孔,静铁芯51固定设置在通孔的一端,动铁芯52可移动地设置于通孔,铁芯弹簧53支撑在静
铁芯51和动铁芯52之间,以使动铁芯52具有远离静铁芯51的趋势。动铁芯52背离静铁芯51的一端伸出通孔,活动件54套设于动铁芯52,用于安装拨杆45。
134.如图22所示,活动件54包括活动本体541和定位部542。如图21所示,动铁芯52背离静铁芯51的一端形成有限位凸起521,活动本体541套设在动铁芯52的外周并形成凹槽,凹槽与限位凸起521配合以使活动本体541与动铁芯52沿动铁芯52的轴向固定。定位部542连接于活动本体541,拨杆45与活动本体541铰接。
135.基体1设有定位槽12,定位槽12的延伸方向与动铁芯52的移动方向相同,定位部542可滑动地配合于定位槽12,以使活动件54稳定移动,电动机构5断电时定位部542位于定位槽12内,以免活动件54移位,保证拨杆45的位置和动作稳定。
136.如图14和图18所示,电动机构5中的线圈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电磁力驱使动铁芯52沿通孔靠近静铁芯51,动铁芯52通过活动件54带动拨杆45,使拨杆45在滑槽4122中沿第一时针方向移动,从而拨动第一传动件41,或者拨动第二传动件42,实现驱动分合闸机构4在分闸状态或合闸状态之间切换。
137.如图10和图16所示,状态切换后,线圈断电,电磁力消失,动铁芯52在铁芯弹簧53作用下回复原位,使活动件54、拨杆45回复原位。
138.在实际使用中,断路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被插拔、断路器从安装位置意外脱出等情况,对用电设备的安全性、供电稳定性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都有不良影响。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断路器设有锁止机构7,锁止机构7用于将断路器锁定在安装位置,以避免断路器在合闸状态意外脱出,并避免断路器在合闸状态被插拔。
140.锁止机构7包括第一锁止件71、第二锁止件73和解锁件72。
141.如图23、图24和图25所示,第一锁止件71可伸出地设置于基体1,第一锁止件71在伸出基体1时能够将断路器锁定于安装位置。
142.解锁件72可移动地连接于基体1,解锁件72被配置为在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以解锁断路器,以便于将断路器从安装位置拔出。
143.第二锁止件73与解锁件72配合,第二锁止件73可移动地设置于基体1,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二锁止件73具有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第二锁止件73在锁定位置时限制解锁件72移动,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时允许解锁件72移动。
144.同时,第二锁止件73与分合闸机构4联动,第二锁止件73在分合闸机构4合闸时处于锁定位置,第二锁止件73在分合闸机构4分闸时处于解锁位置。
145.通过在断路器中设置锁止机构7,第二锁止件73在合闸时处于锁定位置,使解锁件72无法移动,因而解锁件72无法驱使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在第一锁止件71的限制下,断路器无法从安装位置拔出,实现防止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被拔出,提高断路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46.通过在断路器中设置锁止机构7,第二锁止件73在分闸时处于解锁位置,以允许解锁件72移动;解锁件72不移动时,断路器在第一锁止件71作用下能够被限定在安装位置,避免断路器从安装位置意外脱出,提高断路器的稳定性;解锁件72移动时,使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以解锁断路器,便于将断路器插接于安装位置或从安装位置拔出。
147.解锁件72沿第一移动方向x可移动地连接于基体1,第一锁止件71沿第二移动方向
y可伸出地设置于基体1,第二锁止件73限制解锁件72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进而避免解锁件72驱动第一锁止件71沿第二移动方向y移动。第一移动方向x与第二移动方向y成第一预设角度设置,第一预设角度大于零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角度可以为90
°

148.如图28和图29所示,解锁件72包括持握部721、连接部722和驱动部723,连接部722与基体1可移动地连接,持握部721从基体1伸出以供人手持握拉动,驱动部723用于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回。
149.基体1和连接部722中的一者设有沿第一移动方向x延伸的条形槽7221、另一者设有定位键13,定位键13与条形槽7221配合,以限定解锁件72的移动方向。
150.示例性地,如图30所示,定位键13设置于基体1,如图28所示,条形槽7221设置于连接部722。沿第一移动方向x拉拔解锁件72,一方面,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解锁,另一方面,通过条形槽7221的端面抵触定位键13,以传递拉拔力至基体1,从而在解锁的同时将断路器整体拔出。
151.如图25所示,基体1还设有第一阻挡面16和第二阻挡面17,第一阻挡面16和第二阻挡面17相对设置,连接部722形成有凸块7224,凸块7224设置于第一阻挡面16和第二阻挡面17之间。
152.第一阻挡面16与凸块7224配合以限制解锁件72朝向基体1外部移动,第二阻挡面17与凸块7224配合以限制解锁件72朝向基体1内部移动。
153.一方面,第一阻挡面16、第二阻挡面17和凸块7224配合限定解锁件72的移动行程。另一方面,在拉拔解锁件72时,凸块7224作用于第一阻挡面16以向基体1传递向外拔出的力,也就是说,在拉拔断路器过程中,第一阻挡面16和定位键13共同分担受力,能够减小定位键13受力,以免定位键13损坏。
154.如图31所示,第一锁止件71包括第一锁止本体711和第一凸部712,第一锁止本体711可伸出地设置于基体1,第一凸部712连接于第一锁止本体711。
155.驱动部723形成有第一斜面7231,第一斜面7231与第一凸部712配合。
156.解锁件72移动时,第一斜面7231与第一凸部712相对移动。如图24和图25所示,解锁件72沿第一移动方向x朝基体1外移动时,第一凸部712沿第一斜面7231移动,使第一锁止本体711缩进基体1。当解锁件72沿第一移动方向x朝基体1内移动时,第一凸部712沿第一斜面7231反向移动,使第一锁止本体711伸出基体1。
157.在一些实施例中,锁止机构7还包括第一弹性支撑件74,第一弹性支撑件74设置在基体1和第一锁止件71之间,第一弹性支撑件74具有使第一锁止件71伸出基体1的趋势。
158.如图24、图25和图30所示,基体1设有第一安装孔14,第一安装孔14沿第二移动方向y延伸。第一锁止件71还包括导向杆713,导向杆7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锁止本体711,导向杆713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一安装孔14,第一弹性支撑件74套设于导向杆713,第一弹性支撑件74的一端抵持于第一锁止本体711的表面、另一端抵持于第一安装孔14的孔底。解锁件72向基体1外移动时,驱使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并压缩第一弹性支撑件74。解锁件72向基体1内部移动时,第一弹性支撑件74释放弹性力驱使第一锁止件71伸出基体1。
1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图25和图30所示,锁止机构7还包括第二弹性支撑件75,第二弹性支撑件75设置在基体1和解锁件72之间,第二弹性支撑件75具有使解锁件72回复初始位置的趋势,以容许第一锁止件71伸出基体1。
160.基体1设有第二安装孔15,第二安装孔15沿第一移动方向x延伸。如图28所示,解锁件72设有定位孔7225,定位孔7225的开口与第二安装孔15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弹性支撑件75的一端位于第二安装孔15内并抵持于第二安装孔15的底部,第二弹性支撑件75的另一端位于定位孔7225内并抵持于定位孔7225的底部。
161.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包括基板和壳体,基板用于安装断路器的动触头3、静触头2、分合闸机构4、操作组件6、电动机构5、锁止机构7等功能部件,壳体围设在基板的周围以用于防护各功能部件,壳体设有多个开口,以使动触头3、静触头2能够分别连接电路,并使合闸件61、分闸件62、解锁件72能够伸出以供操作,多个开口中的一个为锁口,锁口用于供第一锁止件71伸出以锁定断路器。
162.如图31所示,第一锁止本体711包括第一部分7111和第二部分7112,第一部分7111形成有第三阻挡面71111,第三阻挡面71111与锁口相对,第二部分7112连接于第三阻挡面71111,第二部分7112能够伸出锁口,第三阻挡面71111抵持于壳体的内壁,以限制第一锁止本体711脱出。
163.基体1形成有第一引导面18,第一引导面18垂直于锁口所在的平面,第一引导面18与第一部分7111接触,以引导第二部分7112移动伸出或缩回。如图31所示,第一部分7111设有第二引导面71112,第二引导面71112与第一引导面18贴合。
164.第二锁止件73被配置为能够限制解锁件72向基体1外移动,以将第一锁止件71锁定在伸出状态。
1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第二锁止件73包括第二锁止本体731和第二凸部732,第二凸部732连接于第二锁止本体731。
166.如图29所示,解锁件72设有第一限位槽7222和第二限位槽7223,第一限位槽7222和第二限位槽7223相连,第一限位槽7222沿第一移动方向x延伸,第二限位槽7223沿第三移动方向z延伸,第三移动方向z与第二移动方向y成第二预设角度设置,第二预设角度大于零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角度为90
°

167.结合图24、图25、图26、图29所示,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时,第二凸部732配合于第一限位槽7222;第二锁止件73在锁定位置时,第二凸部732配合于第二限位槽7223。
168.第二锁止本体73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基体1,第二凸部732设置在第二锁止本体731的另一端。第二锁止本体731转动时,第二凸部732沿第二限位槽7223移动。
169.如图27所示,第二锁止本体731转动靠近锁口时处于锁定位置。如图26所示,第二锁止本体731转动远离锁口时处于解锁位置。
170.第二锁止件73在锁定位置时,第二凸部732位于第二限位槽7223远离第一限位槽7222的一端,第二限位槽7223的两个侧壁抵触于第二凸部732在第一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限制解锁件72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使得第一锁止件71保持伸出以锁定断路器。
171.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时,第二凸部732位于第二限位槽7223与第一限位槽7222连接的一端,第二凸部732能够沿第一移动方向x在第一限位槽7222内移动,从而使得解锁件72能够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以实现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以解锁断路器。
1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7222被设置为一端连接第二限位槽7223、另一端开放,解锁件72移动时,第二凸部732能够从第一限位槽7222开放的一端移出。第一限位槽7222远离第二限位槽7223的一端开放时,第一限位槽7222的长度不限制解锁件72的移动距
离,第一限位槽7222可以设置得较短,连接部722可以减少材料,起到节省成本、减小断路器重量效果。可选地,第一限位槽7222的宽度由连接第二限位槽7223的一端朝远离第二限位槽7223的一端逐渐增大,以便于第二凸部732移出和回到第一限位槽7222。
173.如前,第二锁止件73与分合闸机构4联动,第二锁止件73在分合闸5机构4合闸时处于锁定位置,第二锁止件73在分合闸机构4分闸时处于解锁位置。
174.第二锁止件73与分合闸机构4的联动方式有多种。
175.例如,第二锁止件73可以是与分合闸机构4直接相连以实现联动。在
176.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止件73可以是与第一传动件41连接,第一传动件0 41在第一初始位置时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第一传动件41在合闸位
177.置时第二锁止件73在锁定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止件73可以是与第二传动件42连接,第二传动件42在第二初始位置时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第二传动件42在中止位置时第二锁止件73在锁定位置。
178.又如,第二锁止件73不与分合闸机构4直接相连,断路器设置有用于5驱动第二锁止件73移动的驱动机构,分合闸机构4在切换状态时触发驱动机构,以使第二锁止件73移动。
179.再如,第二锁止件73不与分合闸机构4直接相连,而是在分合闸机构4切换状态时拨动第二锁止件73。第二锁止件73可以是与分闸件62或合
180.闸件61中的至少一者配合,以使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和分闸位置之0间移动。
181.如图32所示,第二锁止件73还包括第三凸部733,第三凸部733连接于第二锁止本体731,第二凸部732和第三凸部733位于第二锁止本体731的异侧。
182.如图33所示,分闸件62设有第二斜面622,第二斜面622在合闸时与5第三凸部733配合,以使第二锁止件73处于锁定位置。可选地,分闸件62设有第二凹槽621,第二凹槽621侧壁倾斜以形成第二斜面622。
183.第三凸部733位于第二斜面622和锁口之间,按动合闸件61合闸时,通过第一传动件41带动分闸件62朝向基体1外部移动,第二斜面622推动第三凸部733,进而推动第二锁止本体731向上转动至锁定位置。合闸状态下,第二斜面622靠近锁口的一端阻挡在第三凸部733的一侧,以将第二锁止件73限制在锁定位置,第二凸部732处于第二限位槽7223远离第一限位槽7222的一端,从而锁定解锁件72,使得解锁件72在合闸状态下无法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回,使得第一锁止件71保持锁定断路器,防止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被拔出,保护设备安全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84.可选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二锁止件73还包括延伸部734,延伸部734连接于第二锁止本体731。第二锁止件73在锁定位置时,延伸部734伸出基体1;第二锁止件73在解锁位置时,延伸部734缩进基体1。在第三凸部733和分闸件62的配合下,第二锁止件73被限定在锁定位置,不仅能够通过第二凸部732锁定解锁件72,还能够通过延伸部734锁定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第一锁止件71和第二锁止件73共同锁定断路器,能够提高抵抗蛮力插拔的能力,并且能够防止第一锁止件71意外缩进导致断路器意外解锁,进一步防止合闸状态下插拔断路器,提高断路器的安全性。
185.分合闸机构4需要切换至分闸状态时,按动分闸件62,分闸件62朝向基体1内部移动,第二斜面622靠近锁口的一端从第三凸部733的移动路径移开,解除对第三凸部733的限
制,使第二锁止件73能够朝解锁位置移动,以便使解锁件72解锁,能够第一锁止件71和第二锁止件73缩进基体1。
186.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闸件62和合闸件61相对设置在第三凸部733的两侧。如图34所示,合闸件61设有第三斜面612,在分闸时,第三斜面612与第三凸部733配合,以使第二锁止件73处于解锁位置。可选地,合闸件61设有第一凹槽611,第一凹槽611侧壁倾斜以形成第二斜面622。
187.第三斜面612背离锁口设置,第三斜面612与第二斜面622相对,第三凸部733位于第二斜面622和第三斜面612之间。按动分闸件62分闸时,第二斜面622让出第三凸部733的移动路径,分闸件62通过第一传动件41的带动合闸件61朝向基体1外部移动,第三斜面612接触第三凸部733,并将第三凸部733朝第二斜面622推动,驱使第一锁止本体711向下转动至解锁位置,延伸部734缩回基体1,第二凸部732沿第二限位槽7223进入第一限位槽7222,解锁件72能够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解锁第一锁止件71。
188.分闸状态下,第三斜面612远离锁口的一端阻挡在第三凸部733的另一侧,以限制将第二锁止件73限定在解锁位置,延伸部734缩进基体1,避免延伸部734与断路器外部的结构干涉,便于断路器在分闸状态下进出安装位置。此时,第二凸部732位于第一限位槽7222,解锁件72能够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第一锁止件71能够伸出基体1以将断路器限定在安装位置,第一锁止件71还能够在解锁件72驱动下缩进基体1以解锁断路器,使得断路器能够从安装位置拔出。
189.另外,第二凸部732位于第一限位槽7222中时,第一限位槽7222的两侧壁能够抵触于第二凸部732在第三移动方向z上的两侧,以限制第二凸部732沿第三移动方向z移动,进而限制与第二凸部732所联动的分合闸机构4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从而防止在断路器在插拔过程中意外合闸而导致安全风险。
190.可选地,第一移动方向x与断路器的拔出方向相同,沿第一移动方向x拉拔解锁件72时,不仅能够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解锁,还能够将断路器拔出,从而实现通过一个动作解锁和拔出断路器,简化操作步骤。
19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分7112设有第四斜面71121,第四斜面71121朝向断路器的用于插入安装位置的一端,第四斜面71121在断路器插入安装位置的过程中受力,以使第二部分7112缩进基体1,从而在将断路器插入安装位置的过程中,无需通过解锁件72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进一步简化操作步骤。
19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方向x为断路器的拔出方向,解锁件72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同时电动机构5通电时动铁芯52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动铁芯52也可以沿其他方向移动。
19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该断路器通过电动控制的工作原理如下。
194.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初始时,断路器断开,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离,分合闸机构4处于分闸状态,第一传动件41处于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处于第二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上的拨块422被第一限位件44限制在避让位置以让出滑槽4122。
195.电动控制合闸过程:
196.如图14和图15所示,电动机构5的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力,动铁芯52在电磁力作用下沿第一移动方向x靠近静铁芯51并压缩铁芯弹簧53,使连接于动铁芯52的活动件54沿第一
移动方向x移动并带动拨杆45,拨杆45作用于第一受力面4123,带动第一传动件41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第一传动件41通过第一连接件46带动动触头3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且推动第二传动件42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第一传动件41转动至合闸位置时,第二传动件42转动至中止位置,拨块422脱离第一限位件44限制并在第二弹性复位件423作用下转动至阻挡位置,动触头3接触静触头2,使得断路器接通。
197.同时,在第一传动件41带动下,合闸件61朝向基体1内移动,分闸件62朝向基体1外移动,分闸件62将第二锁止件73限制在锁定位置,解锁件72无法移动,第一锁止件71和第二锁止件73共同锁定断路器。
198.断路器接通后,如图16和图17所示,线圈断电,铁芯弹簧53驱使动铁芯52远离静铁芯51伸出,使活动件54沿第一移动方向x的相反方向回复原位并带动拨杆45,拨杆45沿滑槽4122移动并经过拨块422,拨块422被拨杆45推动转向避让位置,以使拨杆45能够经过,拨杆45经过之后,拨块422在第二弹性复位件423作用下转动至阻挡位置。
199.合闸动作完成,如图2所示,电动机构5断电,电动机构5的各部件在原位;分合闸机构4处于合闸状态,第一转轴49、第一端461、第二端462在同一直线上,使得分合闸机构4在死点自锁,第一传动件41在合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在中止位置,第一弹性复位件压缩蓄积弹性力,拨杆45远离第一受力面4123,拨块422位于拨杆45和第一受力面4123之间并在阻挡位置;锁止机构7中第一锁止件71和第二锁止件73伸出基体1,解锁件72无法移动。
200.电动控制分闸过程:
201.结合图18和图19所示,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力,动铁芯52在电磁力作用下沿第一移动方向x靠近静铁芯51并压缩铁芯弹簧53,使连接于动铁芯52的活动件54沿第一移动方向x移动并带动拨杆45,拨杆45沿滑槽4122移动至接触拨块422,并向拨块422施力以带动第二传动件42沿第一时针方向转动,第二传动件42由中止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第二传动件42的第一凸起4212与动触头3的第二凸起32干涉,以推动动触头3克服自锁力沿第二时针方向转动并脱离静触头2,断路器断开。
202.断路器断开后,线圈断电,铁芯弹簧53驱使动铁芯52远离静铁芯51,使活动件54沿第一移动方向x的相反方向回复原位,拨杆45沿滑槽4122移动并回到原位;第二传动件42在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沿第二时针方向由分闸位置转回至第二初始位置,并推动第一传动件41转回第一初始位置,拨块422在第一限位件44作用下转回避让位置,分合闸机构4处于分闸状态。
203.同时,在第一传动件41带动下,合闸件61朝向基体1外移动,分闸件62朝向基体1内移动,合闸件61将第二锁止件73限制在解锁位置,第二锁止件73解锁断路器和解锁件72,第一锁止件71在第一弹性支撑件74作用下保持伸出基体1,解锁件72能够移动以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解锁断路器。
204.分闸动作完成,如图1所示,电动机构5处于断电状态,电动机构5的各部件在原位;分合闸机构4回到分闸状态,第一传动件41在第一初始位置,第二传动件42在第二初始位置,拨杆45位于第一受力面4123和拨块422之间,拨块422在避让位置;锁止机构7中,第二锁止件73缩进基体1,解锁件72能够移动以驱动第一锁止件71缩进基体1。
20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