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80873发布日期:2023-01-31 19:08阅读:31来源:国知局
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


背景技术:

2.在自动化工业生产线上,多芯电缆常用于机器人、移动驱动系统等。由于传输技术、维护测试技术等的飞速发展,通信电缆逐渐走向细径化、轻质化的发展,这会给产业技术带来运输方便、造价低、经济实用、效率低等诸多好处。然而,普通的多芯电缆在反复经受弯曲及扭转过程中,由于不具有早期断线报警功能,当金属屏蔽层在疲劳受损出现断丝情况,会造成高频传送信号衰减量大,屏蔽效果不稳定,导致故障发生突然,给应急维修带来困难,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能够实现早期断线报警,有利于及时维修更换,减少生产故障发生。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5.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包括若干同轴绝缘线芯与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共同绞合形成缆芯,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铜箔层、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丁基橡胶防潮层和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所述同轴绝缘线芯包括内导体及包覆在所述内导体外部的硅烷接枝交联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所述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为若干镀锡铜丝与二至四个早期断线报警线芯混合单向螺旋缠绕构成,所述早期断线报警线芯包括镀锡铜单丝导体及包覆在所述镀锡铜单丝导体外部的氟树脂绝缘层,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与所述镀锡铜单丝导体线径比为1.05:1至1.18:1,所述氟树脂绝缘层厚度为10微米至25微米。
6.作为优选,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0.02mm至0.08mm。
7.作为优选,所述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的螺旋角度为30度至40度。
8.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为若干镀锡铜线束绞构成,所述镀锡铜线的线径为0.05mm至0.12mm。
9.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绝缘层为pfa树脂挤包绝缘层。
10.作为优选,所述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为pet树脂带多层搭盖绕包结构,所述pet树脂带厚度为15μm至40μm。
11.作为优选,所述丁基橡胶防潮层厚度不超过1.4mm。
12.作为优选,所述丁基橡胶防潮层厚度不小于1mm。
13.作为优选,所述缆芯绞距为所述同轴绝缘线芯外径的15至30倍。
14.作为优选,所述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厚度为0.6mm至1.8mm。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通过将镀锡铜丝与二至四个早期断线报警线芯混合缠绕形成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镀锡铜丝的抗拉强度大于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镀锡铜单丝导体的抗拉强度,在电缆承受重复性弯曲扭转过程中,镀锡铜单丝导体会比镀锡铜丝更早发生疲劳断线,在早期断线报警线芯断线损坏时,不影响屏蔽网状导体层的屏蔽特性,通过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断线报警,能够及时采取维修更换措施,避免生产故障突发,有益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
17.2.同轴绝缘线芯与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共同绞合,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的拉伸弹性模量大,有助于提高缆芯的抗拉伸性能,增强电缆的耐弯曲特性,使得内导体不易出现变形断丝发生,提高电缆的柔韧性和耐弯曲特性,耐久使用。
18.3.在缆芯外部绕包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当电缆经受弯曲时,防护层与缆芯之间产生相应的滑移摩擦,从而有效的防止铜箔层断裂,保证稳定的屏蔽效果,高频信号衰减量小,电气特性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同轴绝缘线芯,2-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3-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4-铜箔层,5-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6-丁基橡胶防潮层,7-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8-内导体,9-硅烷接枝交联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包括若干同轴绝缘线芯1与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2共同绞合形成缆芯,图中所示实施例中为七个同轴绝缘线芯1,优选的,所述缆芯绞距为所述同轴绝缘线芯1外径的15至30倍。所述同轴绝缘线芯1包括内导体8及包覆在所述内导体8外部的硅烷接枝交联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9,具体的说,所述内导体8为若干镀锡铜线束绞构成,所述镀锡铜线的线径为0.05mm至0.12mm。
24.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3、铜箔层4、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5、丁基橡胶防潮层6和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3为pet树脂带多层搭盖绕包结构,所述pet树脂带厚度为15μm至40μm。所述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5为若干镀锡铜丝与二至四个早期断线报警线芯
混合单向螺旋缠绕构成,具体的说,所述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5的螺旋角度为30度至40度。所述早期断线报警线芯包括镀锡铜单丝导体及包覆在所述镀锡铜单丝导体外部的氟树脂绝缘层,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与所述镀锡铜单丝导体线径比为1.05:1至1.18:1,进一步的,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0.02mm至0.08mm。所述氟树脂绝缘层厚度为10微米至25微米,优选的,所述氟树脂绝缘层为pfa树脂挤包绝缘层。优选的,所述丁基橡胶防潮层6厚度不超过1.4mm且不小于1mm。优选的,所述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7厚度为0.6mm至1.8mm。
2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技术特征:
1.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包括若干同轴绝缘线芯(1)与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2)共同绞合形成缆芯,所述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3)、铜箔层(4)、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5)、丁基橡胶防潮层(6)和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7),所述同轴绝缘线芯(1)包括内导体(8)及包覆在所述内导体(8)外部的硅烷接枝交联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9),所述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5)为若干镀锡铜丝与二至四个早期断线报警线芯混合单向螺旋缠绕构成,所述早期断线报警线芯包括镀锡铜单丝导体及包覆在所述镀锡铜单丝导体外部的氟树脂绝缘层,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与所述镀锡铜单丝导体线径比为1.05:1至1.18:1,所述氟树脂绝缘层厚度为10微米至25微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0.02mm至0.0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5)的螺旋角度为30度至4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内导体(8)为若干镀锡铜线束绞构成,所述镀锡铜线的线径为0.05mm至0.1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氟树脂绝缘层为pfa树脂挤包绝缘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3)为pet树脂带多层搭盖绕包结构,所述pet树脂带厚度为15μm至40μ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丁基橡胶防潮层(6)厚度不超过1.4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丁基橡胶防潮层(6)厚度不小于1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缆芯绞距为所述同轴绝缘线芯(1)外径的15至30倍。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其特征是:所述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外护套(7)厚度为0.6mm至1.8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早期断线报警线芯的多芯电缆,包括若干同轴绝缘线芯与对位型全芳香族共聚酰胺拉伸纤维芯材共同绞合形成缆芯,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PET树脂带绕包防护层、铜箔层、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丁基橡胶防潮层和外护套,同轴绝缘线芯包括内导体和绝缘层,早期断线报警屏蔽网状导体层为若干镀锡铜丝与二至四个早期断线报警线芯混合单向螺旋缠绕构成,早期断线报警线芯包括镀锡铜单丝导体和氟树脂绝缘层,镀锡铜丝线径与镀锡铜单丝导体线径比为1.05:1至1.18:1,氟树脂绝缘层厚度为10微米至25微米。该电缆能够实现早期断线报警,有利于及时维修更换,减少生产故障发生。故障发生。故障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章仁杰 李清华 吴英俊 蔡长威 刘书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元通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15
技术公布日:2023/1/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