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飞行器、天线组件以及天线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13720发布日期:2022-08-03 15:2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无人飞行器、天线组件以及天线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飞行器领域,特别涉及无人飞行器的双频通信天线布局,以及设置于飞行器机臂内的天线组件和天线支架。


背景技术:

2.对于无人飞行器中双频通信天线的设置,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形式。
3.其一,将双频通信天线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脚架内,由于脚架位于无人飞行器机臂末端,会影响无人飞行器的结构设计、气动设计、振动设计。
4.其二,将一部分双频通信天线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脚架内,将一部分将双频通信天线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机臂内。同样地,设置在脚架内的双频通信天线会影响无人飞行器的结构设计、气动设计、振动设计等。此外,为了使得设置在机臂内的双频通信天线尽量不被其他金属件干扰,通常会将机臂的直径设计的更大,不利于无人飞行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
6.机身;
7.设置于所述机身的机臂,所述机臂中空以在其内部形成远离机身侧的第一内壁和靠近机身侧的第二内壁;
8.双频通信天线,设置于所述机臂内,且临近或附着于所述第一内壁;
9.电机线,从所述机臂内穿过,且临近或附着于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电机线与所述双频通信天线相互间隔地布置,所述电机线用于给所述机臂末端的电机供电和/或传输数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频通信天线为斜极化天线。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频通信天线黏贴于所述第一内壁,或直接镭雕于所述第一内壁;和/或所述第二内壁设置有限位槽,用于对穿过所述机臂内的电机线提供机械限位。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无人飞行器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臂内的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临近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二侧临近所述第二内壁;所述双频通信天线固定于所述支架的第一侧;限位槽设置于所述支架的第二侧,用于对穿过所述机臂内的电机线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所述电机线能够保持与所述双频通信天线相互间隔。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机臂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以使得所述电机线能够被所述第一卡合部夹紧。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形成有过线孔,所述双频通信天线
的馈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侧设置有用于夹紧所述馈线的第二卡合部。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频通信天线具有带背胶的柔性基板,所述双频通信天线的辐射枝节设置于所述柔性基板上,且凭借所述背胶黏贴于所述支架的第一侧。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频通信天线的辐射枝节直接镭雕于所述支架的第一侧。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侧形成有弹性凸起,以使得所述支架能够凭借所述弹性凸起抵靠住所述机臂的内壁。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臂包括前机臂和后机臂,所述前机臂和所述后机臂的截面形状不同,设置于所述前机臂内的天线支架与所述前机臂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设置于所述后机臂内的天线支架与所述后机臂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机臂和所述后机臂均成对地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两侧,设置于其中一侧的前机臂和后机臂内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防呆标记。
2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天线组件,用于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机臂内,所述天线组件包括:
22.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23.双频通信天线,固定于所述支架的第一侧;
24.限位槽,设置于所述支架的第二侧,用于给穿过所述机臂内的电机线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所述电机线能够保持与所述双频通信天线相互间隔,所述电机线用于给所述机臂末端的电机供电和/或传输数据。
2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天线支架,用于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机臂内,所述天线支架包括:
26.用于固定双频通信天线的第一侧;
27.设置有限位槽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背,所述限位槽用于给穿过所述机臂内的电机线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所述电机线能够保持与所述双频通信天线相互间隔,所述电机线用于给所述机臂末端的电机供电和/或传输数据。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双频通信天线临近或附着于远离机身侧的第一内壁,电机线临近或附着于靠近机身侧的第二内壁,电机线与双频通信天线相互间隔地布置,有利于减少电机线对双频通信天线的电磁干扰。此外,利用现有的电机线能够对双频通信天线产生一定的反射作用,可以使得双频通信天线的方向图朝向远离机身侧的方向,也即增强双频通信天线在无人飞行器外侧的辐射。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机臂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频通信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机臂的天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
33.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机臂的天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侧);
34.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后机臂的天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
35.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后机臂的天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侧);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于前机臂(右侧)内的双频通信天线的2.4g方向图;
38.图7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于前机臂(右侧)内的双频通信天线的5.8g方向图;
39.图8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于后机臂(右侧)内的双频通信天线的2.4g方向图;
40.图8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于后机臂(右侧)内的双频通信天线的5.8g方向图;
41.图9a为外场实测双频通信天线的2.4g合成方向图(四机臂);
42.图9b为外场实测双频通信天线的5.8g合成方向图(四机臂);
43.图10a为一种四选二射频电路图;
44.图10b为另一种四选二射频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便于透彻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人员。
46.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10、设置于机身10的机臂20、设置于机臂20内的双频通信天线30、从机臂20内穿过的电机线40。
47.其中,机臂20中空以在其内部形成远离机身10侧的第一内壁20a和靠近机身10侧的第二内壁20b。双频通信天线30临近或附着于第一内壁20a。电机线40临近或附着于第二内壁20b,电机线40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地布置。电机线40用于给机臂20末端的电机50供电和/或传输数据。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的机臂可折叠,具体可以通过转轴的方式折叠于机身两侧。本实施例所指的远离机身10侧的第一内壁20a和靠近机身10侧的第二内壁20b,是指无人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离机身10侧的第一内壁20a和靠近机身10侧的第二内壁20b。也即,本实施例中的“远离”和“靠近”以无人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为基准。
4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双频通信天线是用于无人飞行器通信的天线。示例的,该双频通信天线用于传输无人飞行器和遥控终端之间的通信信号,或者该双频通信天线用于传输无人飞行器与基站之间的通信信号。双频通信天线可以对应于2.4ghz和5.8ghz附近的ism频段,也可以对应于4g移动通信网络或5g移动通信网络的两个频段。当然该通信天线还可以是单频天线或多频天线。
50.电机线40通常是无人飞行器的固有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双频通信天线30临近或附着于远离机身侧的第一内壁20a,电机线40临近或附着于靠近机身侧的
第二内壁20b,电机线40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地布置,有利于减少电机线40对双频通信天线30的电磁干扰。此外,利用电机线40能够对双频通信天线30产生一定的反射作用,可以使得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方向图朝向远离机身侧的方向,也即增强了双频通信天线30在无人飞行器外侧的辐射。如此,在不增加电磁干扰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有效的利用了无人飞行器本身的固有构件作为双频通信天线的反射器。
5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反射作用”可以指电机线对双频通信天线工作的所有频段的反射作用,也可以是指电机线对双频通信天线工作的部分频段的反射作用。
52.进一步的,由于本实施例将双频通信天线30内置于机臂20,相对于将双频通信天线设置在机臂末端脚架内的方案,减少了机臂末端的重量,可以使机臂20的一阶弯曲频点、二阶弯曲频点以及三阶扭转频点分别提高了约20%、50%和225%,进而提升了机臂20的结构稳定性,对于无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50用于驱动无人飞行器的螺旋桨60。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双频通信天线30为斜极化天线。斜极化天线传输的电磁波同时具有垂直极化分量和水平极化分量,相对于单一的垂直极化天线或水平极化天线,能够尽量减少无人飞行器和另一通信端的极化失配。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斜极化角度为40
°
~45
°
,对于40
°
~45
°
极化的天线,垂直极化分量和水平极化分量比较平均,由于无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通常会伴随姿态变化,相对平均的垂直极化分量和水平极化分量能够进一步减少极化失配的概率,尽量保证无人飞行器和另一通信端通信的稳定性。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双频通信天线30为折叠偶极子天线,折叠偶极子天线的辐射枝节30a整体上相对于机臂20的延伸方向呈40
°
~45
°
夹角分布。
57.可选的,机臂20的延伸方向与电机线40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请参考图6,折叠偶极子天线的辐射枝节30a整体上相对于电机线40的延伸方向呈40
°
~45
°
夹角分布。
58.折叠偶极子的天线形式有利于减小天线的整体尺寸,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于采用折叠偶极子的天线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天线形式,达到40
°
~45
°
极化的目的。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双频通信天线30黏贴于第一内壁20a。可替代地,双频通信天线30直接镭雕于第一内壁20a(即采用lap或者lds形式的天线)。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内壁20b设置有限位槽(图未示),用于对穿过机臂20内的电机线40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电机线40能够保持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无人飞行器包括设置于机臂20内的支架70,支架70具有相背的第一侧70a(本实施例中第一侧170a表现为曲面)和第二侧70b,第一侧70a临近第一内壁20a,第二侧70b临近第二内壁20b。双频通信天线30固定于支架70的第一侧70a。限位槽70c设置于支架70的第二侧70b,用于对穿过机臂20内的电机线40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电机线40能够保持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
6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基于上述结构,双频通信天线30和电机线40被分别设置在支架70相背的第一侧70a和第二侧70b,从而使得电机线40能够保持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有利于减少电机线40对双频通信天线30的电磁干扰。限位槽70c能够保持电机线40在第二侧70b上的位置被限制。同样地,利用现有的电机线40能够对双频通信天线30
产生一定的反射作用,可以使得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方向图朝向远离机身侧的方向,也即增强了双频通信天线30在无人飞行器外侧的辐射。
63.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70c的长度与支架70的长度基本相同。如此,当双频通信天线40安装于支架70时,电机线40与双频通信天线30的各段保持基本不变的间距。
64.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70c的延伸方向与机臂20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65.基于这一结构,限位槽70c的延伸方向与双频通信天线30的辐射枝节30a的延伸方向也会具有一定的夹角(例如,夹角大致为40
°
~45
°
),一方面有助于减少电机线40对双频通信天线30的电磁干扰,另一方面也为双频通信天线30的设计增加了自由度,可以控制电机线40对于不同频段的辐射枝节所产生的影响。
66.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70c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70d,以使得电机线40能够被第一卡合部70d夹紧。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70的第一侧70a形成有过线孔70e,双频通信天线30的馈线30b穿过过线孔70e延伸至第二侧70b。示例的,馈线30b可以为射频同轴馈线。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70的第二侧70b设置有用于夹紧馈线30b的第二卡合部70f。
6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第一卡合部70d和第二卡合部70f分别夹紧电机线40和双频通信天线30的馈线30b,确保电机线40和馈线30b在支架70上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不易因为无人飞行器的移动而在机臂内部产生晃动。此外,馈线30b从第一侧70a穿过过线孔70e延伸至第二侧70b,并由第二侧70b设置的第二卡合部70f夹紧,有利于抬高馈线30b,减少馈线30b对通信天线30的影响。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双频通信天线30具有带背胶(例如3m背胶)的柔性基板30c,双频通信天线30的辐射枝节设置于柔性基板上30c(即形成fpc天线),且凭借背胶黏贴于支架70的第一侧70a。
71.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这种带背胶的fpc天线也可以实现如上文所述的直接黏贴于机臂20的第一内壁20a。
72.替代地,双频通信天线30的辐射枝节30a直接镭雕于支架70的第一侧70a(即采用lap或者lds形式的天线)。
7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70的第一侧70a和/或第二侧70b形成有弹性凸起70g,以使得支架70能够凭借弹性凸起70g抵靠住机臂20的内壁(第一内壁20a和/或第二内壁20b)。
74.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中,支架70的长度约28mm、宽度约10mm,包括双频通信天线30及其馈线30b在内整个支架70的重量约0.7克,相较于常见的双频通信天线实现了重量的减少,这对于无人飞行器小型化具有积极意义。
75.如图1所示,机臂20包括前机臂21和后机臂22,前机臂21和后机臂22的截面形状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前机臂21的周长较长(约45mm),后机臂22的周长较短(约37mm),前机臂21内为双频通信天线30能够提供的避空区域更大。前机臂21的长度较长(约90mm),后机臂22的长度较短(约70mm),前机臂21内的双频通信天线30与机身10的距离更大,减小了机身对于双频通信天线30波束的影响。前机臂21与水平线的夹角较小(约25
°
),后机臂22与水平线的夹角较大(约40
°
),使得前、后机臂内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方向图朝向有所不同(在后文详述)。
76.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于前机臂21内的支架70与前机臂21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
(如图4a和4b),设置于后机臂22内的支架70与后机臂22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如图5a和5b)。即支架70采用共形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臂20内部的空间。安装时,支架70以拆件的形式插入机臂20内,将馈线30b和电机线40引出至机身10内部。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机臂21和后机臂22均成对地设置于机身10的两侧,设置于其中一侧(例如左侧)的前机臂21和后机臂22内的支架70上设置有防呆标记“l”(如图4a和5a),从而避免将支架70安装至错误的机臂20内。
78.图7a所示为位于机头右侧的单个前机臂21内的双频通信天线30在频率2.4g下的水平面方向图(其中0
°
方向为机头侧方向,180
°
方向为机尾侧方向)。可见频率2.4g辐射的最强处位于机头及机尾30
°
附近,辐射最强处与机头、机尾方向的辐射差异在1db左右。由于前机臂21为对称布置,因此左、右两侧前机臂21中的双频通信天线30所产生的辐射在机头、机尾方向能够相互补强。
79.图7b所示为位于机头右侧的单个前机臂21内的双频通信天线30在频率5.8g下的水平面方向图(其中0
°
方向为机头侧方向,180
°
方向为机尾侧方向)。与在频率2.4g下类似,辐射最大处在机头及机尾30
°
附近,辐射最强处与机头机尾方向的辐射差异在0.5db左右。由于前机臂21为对称布置,因此左、右两侧前机臂21中的双频通信天线30所产生的辐射在机头、机尾方向形成相互补强。
80.图8a所示为位于机尾右侧的单个后机臂22内的双频通信天线30在频率2.4g下的水平面方向图(其中0
°
方向为机头侧方向,180
°
方向为机尾侧方向)。与前机臂21不同,后机臂22的长度较短,导致双频通信天线30的位置更靠近机臂的金属转轴,双频通信天线30受到金属转轴及机身10的反射影响。机尾方向的辐射与辐射最强处的差异在0.5db左右,整体的辐射较为均匀。
81.图8b所示为位于机尾右侧的单个后机臂22内的双频通信天线30在频率5.8g下的水平面方向图(其中0
°
方向为机头侧方向,180
°
方向为机尾侧方向)。由于5.8g的枝节相对较短,距离金属转轴及机身10的距离相对较远,从而受到金属转轴及机身10的反射影响相对较小,辐射最强处位于水平夹角约40
°
附近。
82.如9a和9b所示,以四个机臂20为例(包括两个前机臂21和两个后机臂22),在结合天线选择的基础上,综合后的外场实测方向图显示,双频通信天线30在频率2.4g和5.8g上的不圆度均优于3db,表明其全向性良好。
83.一种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的射频电路可以采用2t4r(即两个发射通道,四个接收通道),这就需要自适应地从四个双频通信天线中选择两个作为发射天线。示例的,两种四选二的射频电路如图10a和10b所示。
84.图10a所示的射频电路无法实现任意的两路双频通信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即连在同一个dpdt端的两路双频通信天线无法同时作为发射天线。图10b所示的射频电路可以实现任意两路双频通信天线作为发射天线,但在其射频前端增加的两个dpdt开关的损耗约为0.4db@2.4g、0.7db@5.8g。为了减少射频前端的损耗,可以采用图10a所示的射频电路。
85.因此,在图10a所示的射频电路中需要确定将哪两路双频通信天线连接在同一个dpdt上。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固定搭配一个内置的纯水平极化的双频通信天线及一个外置的纯垂直极化的双频通信天线,以保证辐射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分量,从而通常将两个外置双频通信天线连在同一个dpdt上,而将两个内置天线连在另一个dpdt上。这样显然对
于双频通信天线选择算法有较大的限制,会导致综合后的不圆度有所欠缺。
86.然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四个双频通信天线30均为斜极化天线(即同时具有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分量),没有上述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双频通信天线30到射频电路的连接方式,对于双频通信天线30选择算法限制较小。
87.继续参照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组件,用于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机臂20内。所述天线组件包括具有相背的第一侧70a和第二侧70b支架70,固定于支架70的第一侧70a的双频通信天线30,以及设置于支架70的第二侧限位槽70c。所述限位槽70c用于给穿过机臂20内的电机线40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电机线40能够保持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所述电机线40用于给机臂20末端的电机50供电和/或传输数据。
88.电机线40是无人飞行器的固有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基于上述结构,双频通信天线30和电机线40被分别设置在支架70相背的第一侧70a和第二侧70b,从而有利于减少电机线40对双频通信天线30的电磁干扰。限位槽70c能够保持电机线40在第二侧70b上的位置被限制,电机线40与双频通信天线30的各段保持基本不变的间距。同样地,利用现有的电机线40能够对双频通信天线30产生一定的反射作用,可以使得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方向图朝向远离机身侧的方向,也即增强双频通信天线30在无人飞行器外侧的辐射。
89.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70c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70d,以使得电机线40能够被第一卡合部70d夹紧。
90.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70的第一侧70a形成有过线孔70e,双频通信天线30的馈线30b(直径为0.81mm的射频同轴馈电线)穿过过线孔70e延伸至第二侧70b。
9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70的第二侧70b设置有用于夹紧馈线30b的第二卡合部70f。
9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第一卡合部70d和第二卡合部70f分别固定电机线40和双频通信天线30的馈线30b,确保电机线40和馈线30b在支架70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减少它们对双频通信天线30辐射的影响。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70的第一侧70a和/或第二侧70b形成有弹性凸起70g,以使得支架70能够凭借弹性凸起70g抵靠住机臂20的内壁(第一内壁20a和/或第二内壁20b)。
94.本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组件,支架70的长度约28mm、宽度约10mm,包括双频通信天线30及其馈线30b在内整个支架70的重量约0.7克,相较于常见的外置双频通信天线实现了重量的减少,这对于无人飞行器小型化具有积极意义。
95.在一些实施例中,双频通信天线30为斜极化天线,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斜极化角度为40
°
~45
°

96.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凭借着双频通信天线30的斜极化角度,能够增加所产生的辐射的垂直极化分量和水平极化分量,使辐射更好地覆盖机头侧、机尾侧以及机身下部。
97.继续参照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支架70,用于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机臂内,所述天线支架70包括用于固定双频通信天线30的第一侧70a,以及设置有限位槽70c的第二侧70b。所述第二侧70b与所述第一侧70a相背,限位槽70c用于给穿过机臂20内的电机线40提供机械限位,以使得电机线40能够保持与双频通信天线30相互间隔,所述电机线40用于给机臂20末端的电机50供电和/或传输数据。
98.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70c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70d,以使得电机线40
能够被第一卡合部70d夹紧。
99.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支架70的第一侧70a形成有过线孔70e,双频通信天线30的馈线30b(直径为0.81mm的射频同轴馈电线)穿过过线孔70e延伸至第二侧70b。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支架70的第二侧70b设置有用于夹紧馈线30b的第二卡合部70f。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支架70的第一侧70a和/或第二侧70b形成有弹性凸起70g,以使得天线支架70能够凭借弹性凸起70g抵靠住机臂20的内壁(第一内壁20a和/或第二内壁20b)。
10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03.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0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的。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