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0009发布日期:2022-08-09 19:26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有遭到底部方向的障碍物冲撞而造成电池单体受到挤压甚至损伤的情况。
3.所以提供一种能够使电池系统应对行驶途中底部受到冲撞的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以使电池系统应对行驶途中的底部受到冲撞的情况。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用于对电池单体进行热管理,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以及并排设置在所述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内部用于容纳进行热管理的流体;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面,一所述侧面用于与电池单体进行热交换、另一所述侧面设置有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的刚度小于所述流体通道的刚度。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组件包括集流管和流体通道,集流管用于流体进出,流体通道用于容纳进行热管理的流体,以使热管理组件实现对电池系统的热管理功能。流体通道靠内的一侧设置电池单体,通过在流体通道靠外的一侧设置吸能结构,在底部受到碰撞/撞击的时候时,因为吸能结构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的刚度,所以吸能结构会先受到破坏而吸收并缓冲因底部受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以起到保护流体通道的作用,由此增强了电池系统的底部结构强度而使电池系统能够应对底部受到冲撞的情况。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由第一分隔筋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所述吸能空腔沿平行于所述流体通道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流体通道上。一方面,吸能空腔形式的吸能结构可以尽可能多的覆盖到流体通道所在的区域,以对流体通道起到较为全面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多个吸能空腔可以适度增强吸能结构的刚度,以尽可能多的吸收到因底部受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由第二分隔筋分隔而成的多个通道;在垂直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分隔筋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且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分隔筋的所述两端位于一个所述第二分隔筋的延长线上。因为在底部受到冲撞时,吸能空腔被压缩后,部分力量会沿着第一分隔筋继续向上传递至流体通道处,所以需要将第一分隔筋设置在流体通道上刚度较强的位置处,也就是第二分隔筋所在的位置处,由此进一步避免流体通道受到破坏。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筋在垂直于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剖面呈
弧形。吸能结构包括呈弧形的第一分隔筋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在底部受到冲撞时,第一分隔筋溃缩、吸能空腔被压缩,由此吸收更多的因底部受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空腔的数量与所述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吸能空腔与所述通道一一对应。每个吸能空腔分别保护同一投影位置处的一个通道。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空腔由第一连接壁和所述第一分隔筋围绕而成,所述通道由第二连接壁和所述第二分隔筋围绕而成;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壁的厚度。通过壁厚的设置以使吸能空腔的刚度小于通道,以在受到底部受到冲撞时,优先损失掉刚度较小的吸能空腔来保护刚度较大的流体通道,由此避免流体通道受损。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筋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分隔筋的厚度,以进一步地使吸能空腔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的刚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空腔与所述流体通道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流体通道和吸能空腔可以简化热管理组件的制作工艺。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的热管理组件、电池单体、箱体框架和底护板,所述箱体框架和底护板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电池单体和所述热管理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底护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吸能结构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吸能结构相对设置。一方面,承载部对吸能结构进行支撑,在底部受到冲撞时该承载部因与吸能结构相接触而利于冲击力向上传递;另一方面,该承载部与流体通道间接接触,由此增加散热面积、提高内外界空气热交换,进而提高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效果。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底护板之间还设置有缓冲件。因为流体通道和底护板都是刚性材料,通过在两者之间增设软性缓冲件,由此降低流体通道与底护板之间因刚性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或者损伤。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上靠近所述电池单体一侧的表面还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嵌设有用于与所述电池单体热交换的导热件。通过限位槽来预先定位导热件的设置位置,以提高装配效率,由此提高电池生产效率。
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18.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立体图;
22.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立体分解图;
23.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局部);
25.图6为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立体分解图;
27.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放大剖视图(仅包含热管理组件和底护板)。
28.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29.10-车辆;
30.11-电池,12-控制器,13-马达;
31.100-热管理组件,110-集流管,120-流体通道,121-第二分隔筋,122-通道,123-第二连接壁,130-吸能结构,131-第一分隔筋,131a-第一端,131b-第二端,132-吸能空腔,133-第一连接壁,130-限位槽,140-导热件;
32.200-箱体框架;
33.300-底护板,310-承载部;
34.400-缓冲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4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3.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测试评价包括用电安全、机械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其中,在机械安全方面的测试中需要考虑托底工况。托底工况指的是汽车底盘在行驶中碰到地面或者地面突出物。汽车过减速带、撞击路沿、上坡顶、走坑洼路以及压过路面上的石头或砖块,都可能发生托底。车轮带起石子击打车底的情况也可归属到托底工况。对于在地板下布置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因为动力电池底面不受车身结构的保护,而且面积大,更容易收到剐蹭和撞击。托底工况易造成电池损伤,严重时会起火爆炸。而且托底造成的损伤在电池底部,不易察觉,具有隐蔽性。有些托底事故虽然当时未发生短路起火,车辆还能继续行驶,但是电池包已经严重变形。如果用户未及时发现处理,电池芯体和高压器件持续处于挤压状态,电池包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发生自燃。
44.托底工况对动力电池结构的破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刮底模式,即动力电池的前端和底部收到前后方向的剐蹭,载荷以水平方向为主,也有一些垂直成分。另一种是撞底模式,即动力电池底面受到向上的挤压或者撞击。载荷以垂直方向为主,通常会造成电池底壳垂向变形,严重时会将电池底壳顶穿后刺破内部芯体,这也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考虑到的情况。
45.申请人注意到,现有技术中为了应对行驶途中底部受到冲撞的情况,电池系统的底部结构要非常强壮,通常只有厚度足够且设计有大量加强筋的铸造壳体才能达标。而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挤压铝、钢板或者铝板材质的底部结构,在大载荷下容易发生较大变形,要应对行驶途中底部受到冲撞的情况,需要增加防护梁、底护板以及多个加强板等组件,不但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降低了生产效率。
46.在考虑到应对行驶途中的底部受到冲撞情况的前提下,为了缓解组件的使用量较多的问题,申请人研究发现,因为热管理组件中的流体通道的一侧面用于与电池单体接触,以实现电池系统的热管理功能,可以在与上述侧面相对的流体通道的另一侧面设置吸能结构,吸能结构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的刚度,由此在发生底部冲撞时优先损失掉来保护流体通道,进而保护电池单体,由此则不需要在每个电池包的位置处都设置加强板,最终实现降低电池产品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7.具有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可以但不限用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装置中。可以使用具有本技术公开的电池组成该用电装置的电源系统,这样,可使水冷板便于弯折,从而实现降低电池产品生产工艺难度而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提供电能的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用电装置为车辆10为例进行说明。
49.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
的一种电池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局部);图6为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立体分解图。
50.参见图1,车辆1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1,电池11可以设置在车辆1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1可以用于车辆10的供电,例如,电池11可以作为车辆10的操作电源。车辆1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2和马达13,控制器12用来控制电池11为马达13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1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提供驱动动力。
52.参照图2和图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电池11,包括:热管理组件100、电池单体、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电池单体和热管理组件100容纳于容纳腔内;底护板300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吸能结构130的承载部310,承载部310与吸能结构130相对设置。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池11,不仅可以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54.为解决电池11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情况下工作而引起热散逸或热失控问题,保证该电池11在适宜温度下工作,该电池11包括与电池单体靠外一侧相抵接的热管理组件100。如图4、图5所示,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100,该热管理组件100,用于对电池单体进行热管理,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110,以及并排设置在集流管110之间的若干个流体通道120,流体通道120的内部用于容纳进行热管理的流体;流体通道1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面,一侧面用于与电池单体进行热交换、另一侧面设置有吸能结构130,吸能结构130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120的刚度。
55.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单体的数量较多时,若多个电池单体经排列后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则对应需要的流体通道120的长度尺寸也会较大。而在流体通道120的尺寸达不到使用需求时,可以通过增加集流管110的数量、以集流管110作为中间衔接来对较小长度尺寸的流体通道120进行拼接,来满足使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若集流管110的数量超过两个,位于中间位置的集流管110的相对两侧都需要开设有安装孔,以实现中间衔接的功能。
56.并且,每个集流管110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流体通道120的安装孔,相邻两个集流管110以安装孔相对的方式设置。其中,每个集流管110上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的间隔决定了相邻两个流体通道120之间的间隔。每个集流管110上开设的安装孔数量与并排设置流体通道120的数量一致,而并排设置的流体通道120数量又与多个电池单体经排列后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正相关。可以理解的是,在多个电池单体经排列后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时,也可以采用多个集流管110沿上述宽度方向拼接,来满足使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集流管110之间可以用连接组件来连通,以使整个热管理组件100连为一体,进而实现用于热管理的流体在热管理组件100中的循环流动。可选的,在流体通道120的长度尺寸以及集流管110的长度尺寸均满足电池11中多个电池单体的热管理使用需求时,集
流管110数量可为两个。
57.在本实施例中,以两个集流管11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一集流管110设置有进液口,另一集液管设置有出液口。若干个流体通道120并排设置在相邻两个集流管110之间,每个流体通道120的两端各插入相对设置的一组安装孔内,以与使两集液管与各流体通道120连通。用于热管理的流体自进液口进入到一集流管110中、途经流体通道120,再自另一集流管110出去,用于热管理的流体在流体通道120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电池11系统的热管理功能。
58.其中,流体通道1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位于整个电池11结构中靠内侧的位置处,此侧面用于与电池单体相接触,以实现热管理功能;而另一个侧面位于整个电池11结构中靠外侧的位置处,该侧面则设置有吸能结构130,并且吸能结构130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120的刚度,以实现保护功能。可选的,如图5所示,该流体通道120可为口琴管,流体通道120的外形为方形、截面为扁平的口琴形,以提高换热效率。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130可以采用与流体通道120相同的材质制成,如铝合金等。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130和流体通道120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制成,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59.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组件100包括集流管110和流体通道120,集流管110用于流体进出,流体通道120用于设置进行热管理的流体,以使热管理组件100实现对电池11系统的热管理功能。流体通道120靠内的一侧设置电池单体,通过在流体通道120靠外的一侧设置吸能结构130,在底部受到冲撞时,因为吸能结构130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120的刚度,所以吸能结构130会先受到破坏而吸收并缓冲因底部受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以起到保护流体通道120的作用,由此增强了电池11系统的底部结构强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6,吸能结构130包括由第一分隔筋131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132,吸能空腔132沿平行于流体通道120方向依次设置在流体通道120上。吸能结构130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只要吸能结构130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120的刚度即可。例如,吸能结构130包括均匀分布在流体通道120靠外一侧的多个吸能筋,吸能筋的刚度小于流体通道120的刚度,在底部受到冲撞时,吸能筋首先损失掉以对流体通道120进行保护。其中,吸能空腔132的数量与流体通道120的尺寸相关,流体通道120的尺寸越大,为了确保保护效果,则相应的需要的吸能空腔132的数量越多。并且,多个吸能空腔132的尺寸可以相同,以简化制作工艺;多个吸能空腔132的尺寸也可以不同,以适应流体通道120的具体规格,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因此,由第一分隔筋131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132形式的吸能结构130一方面,能更多的覆盖到流体通道120所在的区域,以对流体通道120起到较为全面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多个吸能空腔132可适度增强吸能结构130的刚度,同时能够增加吸收冲击能量的总量。
6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6,流体通道120包括由第二分隔筋121分隔而成的多个通道122。通过利用第二分隔筋121将流体通道120分隔呈若干个细小的支流通道122,进而实现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目的。并且,在达到相同的热交换效果的前提下,本实施例中的流体通道120的结构会更加简单、易于装配。吸能结构130包括由第一分隔筋131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132。其中,在垂直于流体通道12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分隔筋13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包括第一端131a和第二端131b),且任意一个第一分隔筋131的两端位于一个第二分隔筋121的延长线上。因为在受到底部撞击时,吸能空腔132被压缩后,部分力量
会沿着第一分隔筋131继续向上传递至流体通道120处,所以需要将第一分隔筋131设置在流体通道120上刚度较强的位置处,也就是第二分隔筋121所在的位置处,由此进一步避免流体通道120受到破坏。如此一来,即使部分力量沿着第一分隔筋131继续向上传递,又或者第一分隔筋131受到破坏向上挤压,抵达的位置也是第二分隔筋121,而第二分隔筋121在流体通道120中属于刚度较大的部位而不易损坏。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缓冲掉因底部受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第一分隔筋131在垂直于流体通道120的延伸方向上的剖面呈弧形,如图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筋131的剖面也可以呈类弧形,或者其他任何平滑过渡的曲线形状。如此,吸能结构130包括呈弧形的第一分隔筋131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132,在底部受到冲撞时,第一分隔筋131溃缩、吸能空腔132被压缩,由此吸收更多的因底部受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
6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空腔132的数量与通道122的数量相同,每个吸能空腔132与通道122一一对应。为了起到保护流体通道120的作用,可选的,吸能结构130在垂直于流体通道120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流体通道120在此方向上的尺寸。具体的,吸能结构130包括由第一分隔筋131分隔而成的多个吸能空腔132,流体通道120包括由第二分隔筋121分隔而成的多个通道122。其中,吸能空腔132的数量与通道122的数量可以相同,每个吸能空腔132分别保护同一投影位置处的一个通道122。在其他实施例中,吸能空腔132的数量与通道122的数量也可以不同,考虑到力量传递的因素,吸能空腔132的数量小于通道122的数量,如此一来,一个吸能空腔132可以保护一个通道122或者多个通道122。
6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6,吸能空腔132由第一连接壁133和第一分隔筋131围绕而成,通道122由第二连接壁123和第二分隔筋121围绕而成,即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空腔132与通道122均为方形的。为了使吸能空腔132的刚度小于通道122的刚度,将第一连接壁133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二连接壁123的厚度。其中,吸能空腔132的材质与通道122的材质可以为相同的,也可以为不同的。在吸能空腔132的材质与通道122的材质为相同的情况下,不限制两者采用到的材质。而在吸能空腔132的材质与通道122的材质为不同的情况下,可选的,吸能空腔132的材质的刚度小于通道122的材质的刚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流体通道120与吸能空腔132之间共用一个连接壁时,该连接壁的厚度应当采用第一连接壁133的设定厚度。通过壁厚的设置以使吸能空腔132的刚度小于通道122,以在底部受到冲撞时,优先损失掉刚度较小的吸能空腔132来保护刚度较大的通道122,由此避免流体通道120受损。
6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进一步地削弱吸能空腔132的刚度,第一分隔筋131的厚度小于第二分隔筋121的厚度,以进一步地使吸能空腔132的刚度小于通道122的刚度。
6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空腔132与流体通道120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流体通道120和吸能空腔132可以简化热管理组件100的制作工艺。在其他实施例中,吸能空腔132与通道122也可以采用单独制作、再拼接在一起的方式制成,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66.第二方面,如图2、图3和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11,该电池11包括如上述的热管理组件100、电池单体(图中未示出)、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电池单体和热管理组件100容纳于容纳腔内;底护板300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吸能结构130的承载部310,承载部310与吸能结构130相对设置。
67.其中,电池单体是具体实现电能和化学能转换的最小单元。电池单体可以为二次电池11或一次电池11;还可以是锂硫电池11、钠离子电池11或镁离子电池11,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
68.当电池单体的数量较多时,可以以电池11模组的形式对多个电池单体进行打包,以提高电池11系统的整体性。每一电池11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电池11模组可以为多个,多个电池11模组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11模组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而根据电池11模组的数量以及尺寸来适配对应数量和尺寸的流体通道120。
6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1还包括电池箱,电池箱用于为电池单体和热管理组件100提供容纳空间,电池箱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参考图7,该电池箱具体包括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该容纳腔用于容纳热管理组件100和电池单体。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箱体框架200包括上盖板,底护板300作为下盖板,箱体框架200与底护板300以相互盖合组装,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当然,箱体框架200和底护板300形成的电池箱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可选的,底护板300的刚度大于箱体框架200的刚度。另外,底护板300承载整个电池11产品的重量,可以采用钣金件折弯焊接,或者钣金件冲压焊接,或者铝合金铸造,或者铝合金压铸等方式制造而成。
70.另外,如图8所示,底护板300上与吸能结构130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承载部310,即一个吸能结构130与一个承载部310相对应设置。一方面,承载部310对吸能结构130进行支撑,在底部受到冲撞时该承载部因与吸能结构相接触而利于冲击力向上传递;另一方面,该承载部310与流体通道120为间接接触,由此增加散热面积、提高内外界空气热交换,进而提高电池11系统的热管理效果。需要理解的是,一个承载部310可以设置为覆盖到一个吸能结构130所在的整个区域,即承载部310与吸能结构130在底护板300上的投影完全重合,进一步提高力量传递效果和散热效果。当然,承载部310也可以为一个,并同时对所有的吸能结构130进行支撑。
7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吸能结构130与底护板300之间还设置有缓冲件400,该缓冲件400可由软性材料制成,可以具有弹性,也可以不具有弹性,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因为流体通道120和底护板300都是刚性材料,通过在两者之间增设缓冲件400,由此降低流体通道120与底护板300之间因刚性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或者损伤。
7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流体通道120上靠近电池单体一侧的表面还设置有限位槽140,限位槽140内嵌设有用于与电池单体热交换的导热件150,导热件150用于将电池单体的热量导至流体通道120。其中,限位槽1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可以为多个,视流体通道120的尺寸而定。限位槽140也可以与流体通道120、吸能结构130一体成型,以简化生产工艺。通过限位槽140来预先定位导热件150的设置位置,以提高装配效率以提高装配效率,由此提高电池11生产效率。
7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的电池11,电池11用于提供电能。
74.可以理解的是,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
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7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