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2316发布日期:2022-11-11 18:44阅读:49来源:国知局
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板制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由镓(ga)与砷(as)、磷(p)、氮(n)、铟(in)的化合物制成的二极管,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磷砷化镓二极管发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铟镓氮二极管发蓝光。
3.以目前的led显示面板的为例:
4.如图1所示,其中,设置于第二基板15之上的led发光器件至少包括自上向下层叠的第一基板11、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各自引出电极14,其中。由于led的发光特性,其向四周各向发射可见光,如果不去利用周向的光线,led可以直接向基板导热,虽然能够会的更好的散热效果,则led的整体发光亮度会降低,降低了器件的显示质量。
5.如图2所示其中,设置于第二基板15之上的led发光器件至少包括自上向下层叠的第一基板11、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各自引出电极14,通过封装层16对led发光器件进行封装,通过封装层16的环绕led的反射面来反射光线,则可以大大提高led的整体发光亮度,提升器件的显示质量,但是封装介质隔绝了led和基板,额外封装介质延长了散热路径、降低了散热效果,也增加了产品整体厚度。
6.所以,现有技术的led期间通常处在发光亮度和散热的两难困境中,难以实现显示面板高亮低温的理想使用状态。
7.因此,需要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能够通过环绕led的反射面来反射光线,提高led的整体发光亮度,并且通过反射层直接面接触超薄玻璃本体散热,来减小与超薄玻璃本体之间的距离来缩短散热路径,大幅增强散热效果,实现显示面板高亮低温的理想使用状态。
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包括以下步骤:
10.一超薄玻璃本体,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第一侧设有若干盲孔和贯穿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通孔,每个所述盲孔的内壁包括平坦的底部和环绕底部的环形反射斜面,所述盲孔的内壁设有反射层;
11.若干led发光器件,每个所述led发光器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盲孔内,所述led发光器件的至少一电极引线通过所述通孔到达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第二侧;以及
12.第一驱动器件,设置于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第二侧,与所述led发光器件的电极引
线相连。
13.优选地,所述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通过所述通孔穿过所述超薄玻璃本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件,所述led发光器件的第二电极引线连接位于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二驱动器件。
14.优选地,所述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分别通过不同的通孔穿过所述超薄玻璃本体,各自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件。
15.优选地,至少一所述通孔位于所述超薄玻璃本体上所述盲孔之间的区域;或者
16.至少一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盲孔的底部。
17.优选地,所述反射层为单层材质,所述单层材质为铝、银、金、陶瓷材料中的一种;或者
18.所述反射层为tio2/sio2层叠组合;
19.且所述盲孔的深度为20um至200um,所述盲孔的深度与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厚度的比例范围是30%-50%。
20.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超薄玻璃本体之间夹角的范围是95
°
至150
°
,所述反射层将所述led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向背离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偏转,并且将所述led发光器件发出的热量引导到所述超薄玻璃本体。
21.优选地,所述盲孔的内壁还设有散热层,所述散热层位于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内壁之间,所述散热层将所述led发光器件发出的热量引导到所述超薄玻璃本体。
22.优选地,所述led发光器件至少包括自上向下层叠的基板、n型氮化镓层、p型氮化镓层,所述n型氮化镓层、p型氮化镓层各自引出电极,其中,至少n型氮化镓层、p型氮化镓层均位于所述盲孔限定的空间内,所述led发光器件的侧向发光被所述环形反射斜面反射后离开所述盲孔,所述led发光器件的向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发光被底部反射后离开所述盲孔。
2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
24.s110、提供一超薄玻璃本体;
25.s120、在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第一侧通过刻蚀形成若干盲孔和通孔,每个所述盲孔的内壁包括平坦的底部和环绕底部的环形反射斜面;
26.s130、在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第二侧设置第一驱动器件;
27.s140、在所述通孔设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件的导线;
28.s150、所述盲孔的内壁设置反射层;以及
29.s160、基于所述盲孔设置led发光器件,每个所述led发光器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盲孔内,且所述led发光器件的至少一电极引线连接所述导线。
30.优选地,所述步骤s120包括:
31.在一次刻蚀过程中,在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一侧通过刻蚀形成若干盲孔、通孔,并且,在所述超薄玻璃本体的边沿形成应力消散边缘。
3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能够通过环绕led的反射面来反射光线,提高led的整体发光亮度,并且通过反射层直接面接触超薄玻璃本体散热,来减小与超薄玻璃本体之间的距离来缩短散热路径,大幅增强散热效果,实现显示面板高
亮低温的理想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3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34.图1是现有技术的第一种led显示器件。
35.图2是现有技术的第二种led显示器件。
3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3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中盲孔的剖视图。
3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中超薄玻璃本体的示意图
3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发光状态示意图。
4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41.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42.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43.附图标记
44.11
ꢀꢀꢀꢀꢀꢀꢀꢀ
第一基板
45.12
ꢀꢀꢀꢀꢀꢀꢀꢀ
n型氮化镓层
46.13
ꢀꢀꢀꢀꢀꢀꢀꢀ
p型氮化镓层
47.14
ꢀꢀꢀꢀꢀꢀꢀꢀ
电极
48.15
ꢀꢀꢀꢀꢀꢀꢀꢀ
第二基板
49.16
ꢀꢀꢀꢀꢀꢀꢀꢀ
封装层
50.17
ꢀꢀꢀꢀꢀꢀꢀꢀ
第一电极引线
51.18
ꢀꢀꢀꢀꢀꢀꢀꢀ
第二电极引线
[0052]2ꢀꢀꢀꢀꢀꢀꢀꢀꢀ
超薄玻璃本体
[0053]
21
ꢀꢀꢀꢀꢀꢀꢀꢀ
盲孔
[0054]
211
ꢀꢀꢀꢀꢀꢀꢀ
底部
[0055]
212
ꢀꢀꢀꢀꢀꢀꢀ
环形反射斜面
[0056]
213
ꢀꢀꢀꢀꢀꢀꢀ
应力消散边缘
[0057]
24
ꢀꢀꢀꢀꢀꢀꢀꢀ
反射层
[0058]
25
ꢀꢀꢀꢀꢀꢀꢀꢀ
通孔
[0059]
26
ꢀꢀꢀꢀꢀꢀꢀꢀ
通孔
[0060]3ꢀꢀꢀꢀꢀꢀꢀꢀꢀ
封装胶
[0061]4ꢀꢀꢀꢀꢀꢀꢀꢀꢀ
第一驱动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技术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系统,本技术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与应用系统,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
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63]
下面以附图为参考,针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技术可以以多种不同形态体现,并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
[0064]
在本技术的表示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表示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表示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括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表示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表示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6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表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表示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66]
为了明确说明本技术,省略与说明无关的器件,对于通篇说明书中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参照符号。
[0067]
在通篇说明书中,当说某器件与另一器件“连接”时,这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形,也包括在其中间把其它元件置于其间而“间接连接”的情形。另外,当说某种器件“包括”某种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并非将其它构成要素排除在外,而是意味着可以还包括其它构成要素。
[0068]
当说某器件在另一器件“之上”时,这可以是直接在另一器件之上,但也可以在其之间伴随着其它器件。当对照地说某器件“直接”在另一器件“之上”时,其之间不伴随其它器件。
[0069]
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实用新型中用来表示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例如,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等表示。再者,如同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0070]
此处使用的专业术语只用于言及特定实施例,并非意在限定本技术。此处使用的单数形态,只要语句未明确表示出与之相反的意义,那么还包括复数形态。在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的意义是把特定特性、区域、整数、步骤、作业、要素及/或成份具体化,并非排除其它特性、区域、整数、步骤、作业、要素及/或成份的存在或附加。
[0071]
虽然未不同地定义,但包括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及科学术语,所有术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意义相同的意义。普通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追加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文献和当前提示的内容相符的意义,只要未进行定义,不得
过度解释为理想的或非常公式性的意义。
[007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中盲孔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中超薄玻璃本体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发光状态示意图。如图3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包括:一超薄玻璃本体2、若干led发光器件以及第一驱动器件4。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设有若干盲孔21和贯穿超薄玻璃本体2的通孔,每个盲孔21的内壁包括平坦的底部和环绕底部的环形反射斜面,盲孔21的内壁设有反射层。每个led发光器件至少部分容置于盲孔21内,led发光器件的至少一电极引线通过通孔到达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第一驱动器件4设置于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与led发光器件的电极引线相连。
[0073]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17通过通孔穿过超薄玻璃本体2,连接第一驱动器件4,led发光器件的第二电极引线18连接位于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的第二驱动器件。
[0074]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17和第二电极引线18分别通过不同的通孔穿过超薄玻璃本体2,各自连接第一驱动器件4。
[0075]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通孔位于超薄玻璃本体2上盲孔21之间的区域。
[0076]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通孔位于盲孔21的底部。
[0077]
本实施例中,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17自盲孔21的底部延展伸出盲孔21后,通过位于盲孔21范围之外的通孔25贯穿超薄玻璃本体2后,到达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与第一驱动器件4连接。第二电极引线18自盲孔21的底部延展伸出盲孔21后与设置于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的第二驱动器件连接,从而减少了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布设驱动器的面积,有利于增大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
[0078]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反射层24为单层材质,单层材质为铝、银、金、陶瓷材料中的一种。
[0079]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反射层24为tio2/sio2层叠组合;
[0080]
且盲孔21的深度为20um至200um。
[0081]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盲孔21的深度与超薄玻璃本体2的厚度的比例范围是30%-50%,但不以此为限。
[0082]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斜面与超薄玻璃本体2之间夹角的范围是95
°
至150
°
,反射层24将led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向背离第一侧的方向偏转,并且将led发光器件发出的热量引导到超薄玻璃本体2,但不以此为限。
[0083]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盲孔21的内壁还设有散热层,散热层位于反射层24与内壁之间,散热层将led发光器件发出的热量引导到超薄玻璃本体2(参见热量传导路径h),但不以此为限。
[0084]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led发光器件至少包括自上向下层叠的基板、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各自引出电极14,其中,至少n型氮化镓层12、p型氮化镓层13均位于盲孔21限定的空间内,led发光器件的侧向发光被环形反射斜面212反射后离开盲孔21(参见光路l),led发光器件的向超薄玻璃本体2的发光被底部211反射后离开盲孔21,但不以此为限。
[0085]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盲孔21和通孔被形成于同一次刻蚀中。
[0086]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薄玻璃本体2的周围具有应力消散边缘213,应力消散边缘213为圆弧形边缘、刀锋边缘或者多边形边缘,刀锋边缘包括两斜边组成的边缘刀锋截面。多边形边缘中包括至少三斜边或弧形斜边组成的边缘截面,斜边与玻璃母材的角度范围为(15
°
,90
°
),但不以此为限。
[0087]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盲孔21、通孔以及应力消散边缘213被形成于同一次刻蚀中。
[0088]
在一个变化例中,在一个盲孔21中可以设置多个led发光器件,例如:组成一个像素的rgb三色led发光器件设置在同一个盲孔21中。
[0089]
在一个变化例中,led发光器件完全限位于盲孔21限定的空间中,透明的封装胶3覆盖超薄玻璃本体2的上表面,并且填充超薄玻璃本体2中的盲孔21,封装胶3与超薄玻璃本体2共同实现对led发光器件的封装,大大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强显示面板的挠性。
[0090]
本实用新型的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由于采用了超薄玻璃本体2作为基板,具有盲孔的第二超薄玻璃本体2同时提供了基板支撑、加强散热(缩短散热路径)以及提供立体反射面(利用盲孔的坡面来支撑反射层)三项结构功能,从而能够取代现有技术中封装层16和第二基板15的组合关系,并且由于超薄玻璃本体2出色的散热特性,还能超越单独第二基板15的散热效果,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困境,实现显示面板高亮低温的理想使用状态。
[0091]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与图3中显示面板的区别在于,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17自盲孔21的底部延展伸出盲孔21后,通过位于盲孔21范围之外的通孔25贯穿超薄玻璃本体2后,到达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与第一驱动器件4连接。第二电极引线18自盲孔21的底部延展伸出盲孔21后,通过位于盲孔21范围之外的通孔26贯穿超薄玻璃本体2后,到达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与第一驱动器件4连接。使得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不再需要设置驱动器件,而是全部由第二侧的第一驱动器件4来驱动led发光器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减少了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布设驱动器的面积,有利于增大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
[0092]
该结构中盲孔21、通孔25、通孔26互不重叠,可以在同一次刻蚀中一起形成,从而减少制程步骤,其余技术特征参见图3中显示面板,此处不再赘述。
[0093]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与图3中显示面板的区别在于,led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引线17自盲孔21的底部的通孔25贯穿超薄玻璃本体2后,到达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与第一驱动器件4连接。第二电极引线18自盲孔21的底部的通孔26贯穿超薄玻璃本体2后,到达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与第一驱动器件4连接。使得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不再需要设置驱动器件,而是全部由第二侧的第一驱动器件4来驱动led发光器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减少了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布设驱动器的面积,有利于增大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
[0094]
该结构中盲孔21与通孔25、通孔26重叠,需要分步刻蚀,但相比图7中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
[0095]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包括以下步骤(参见图2至6):
[0096]
s110、提供一超薄玻璃本体2。
[0097]
s120、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一侧通过刻蚀形成若干盲孔21和通孔,每个盲孔21的内壁包括平坦的底部211和环绕底部211的环形反射斜面212。
[0098]
s130、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第二侧设置第一驱动器件4。
[0099]
s140、在通孔设置连接第一驱动器件4的导线。
[0100]
s150、盲孔21的内壁设置反射层24。以及
[0101]
s160、基于盲孔21设置led发光器件,每个led发光器件至少部分容置于盲孔21内,且led发光器件的至少一电极引线连接导线。
[0102]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20包括:在一次刻蚀过程中,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一侧通过刻蚀形成若干盲孔21、通孔。
[0103]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20包括:在一次刻蚀过程中,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一侧通过刻蚀形成若干盲孔21、通孔,并且,在超薄玻璃本体2的边沿形成应力消散边缘213。
[0104]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超薄玻璃的显示面板,能够通过环绕led的反射面来反射光线,提高led的整体发光亮度,并且通过反射层直接面接触超薄玻璃本体散热,来减小与超薄玻璃本体之间的距离来缩短散热路径,大幅增强散热效果,实现显示面板高亮低温的理想使用状态。
[0105]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