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热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42966发布日期:2022-11-18 22:5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热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热保护器,主要适用于制冷压缩机电机或其他电机的过温升、过电流保护。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制冷压缩机均配套一个热保护器,热保护器主要用于制冷压缩机过温升、过电流保护。使用时,将热保护器紧贴在制冷压缩机外壳上,当制冷压缩机通过大电流时,热保护器内部发热元件瞬间产生较大热量引起双金属片弯曲翻转,并使动触头断开,起到过载电流的保护作用;此外,当制冷压缩机由于某种原因长时间运转,致使压缩机外壳温度过高,再加上热保护器内部发热元件产生热量叠加后促使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翻转,并使动触头断开,起到过温升的保护作用。因过电流和过温升而弯曲翻转的双金属片,当所处的环境温度低于双金属片设定的复位温度后,双金属片会自动复位,使热保护器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3.现有技术的热保护器由插脚1、盖板2、簧片组件(含动簧片4和动触点5)、双金属片6、发热体组件(含发热体7)、静脚组件(含静脚14、静接触片10和静触点8)、底座12、衬垫13和静脚14组成,动簧片4上设置有动触点5,静接触片10上设置有静触点8,螺旋型的发热体7安装在底座12的定位型腔中,产品通过插脚1、静脚组件、簧片组件、发热体组件构成一个保护性电路(如图23所示)。其簧片4多呈i型结构设置。
4.由于现有技术的热保护器长度尺寸为32mm,在和超小型压缩机配套时,由于尺寸偏大,使得压缩机保护支架、塑料外罩体积也偏大,造成资源浪费;为适应市场竞争,需开发一种适应超小型压缩机配套的小型热保护器,以降低压缩机附件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靠性高,适应特定需求的小型热保护器。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小型热保护器,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插脚、盖板、动簧片、动触点、双金属片、发热体、静触点、静接触片、连接插片和底座,所述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静接触片和连接插片连接,且发热体、静接触片和连接插片均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盖板、动簧片、双金属片和发热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插脚设置在盖板上,且插脚与动簧片连接,所述静触点和动触点分别设置在静接触片和动簧片上,且静触点与动触点配合。
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所述动簧片通过第一铆钉设置在底座上,所述静接触片和连接插片均通过第二铆钉设置在底座上。
8.进一步地,所述动簧片和发热体均与双金属片配合。
9.进一步地,所述静触点与动触点接触。
10.进一步地,所述插脚呈u型或l型结构设置,所述插脚包括插脚连接端、插口端和插
脚本体,所述插脚连接端和插口端分别设置在插脚本体的两端,所述插脚连接端与动簧片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呈矩形结构设置,所述盖板包括插脚定位孔、插脚安装型腔、定位凸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和盖板本体,所述插脚定位孔与盖板本体贯通,所述插脚安装型腔设置在盖板本体的上部,所述定位凸台和第二定位柱均设置在盖板本体的下部,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在定位凸台上,所述插脚安装型腔内设置有插口端。
12.进一步地,所述动簧片呈t型结构设置,所述动簧片包括簧片连接端、簧片定位孔、簧片定位卡爪、簧片定位臂、弹性圆弧端、簧片定位槽、呈半球状结构设置的簧片限位凸起、动触点连接端、动簧片本体和动簧横臂,所述簧片限位凸起设置在动簧片本体上,所述动触点连接端和弹性圆弧端分别设置在动簧片本体的两端,所述动簧横臂设置在弹性圆弧端上,所述簧片连接端和簧片定位孔均设置在动簧横臂的一端,所述簧片定位臂和簧片定位槽均设置在动簧横臂的另一端,所述簧片定位卡爪设置在簧片定位臂上,所述簧片连接端与插脚定位孔贯穿,且簧片连接端与插脚连接端连接;
13.或所述动簧片呈t型结构设置,所述动簧片包括簧片连接端、簧片定位孔、弹性圆弧端、呈半球状结构设置的簧片限位凸起、动触点连接端、动簧片本体和动簧横臂,所述簧片限位凸起设置在动簧片本体上,所述动触点连接端和弹性圆弧端分别设置在动簧片本体的两端,所述动簧横臂设置在弹性圆弧端上,所述动簧横臂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簧片定位孔,所述簧片连接端设置在动簧横臂的一端,所述簧片连接端与插脚定位孔贯穿,且簧片连接端与插脚连接端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静接触片呈l型结构设置,所述静接触片包括静触点连接端、发热体连接触片端、触片定位孔和静接触片本体,所述静触点连接端和发热体连接触片端分别设置在静接触片本体的两端,所述触片定位孔设置在静接触片本体上,所述静触点连接端上设置有静触点,所述发热体连接触片端与发热体的一端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插片呈l型结构设置,所述连接插片包括发热体连接插片端、插片定位孔和连接插片本体,所述发热体连接插片端和插片定位孔均设置在连接插片本体上,所述发热体连接插片端与发热体的另一端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呈矩形结构设置,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第五定位孔、静接触片安装型腔、连接插片安装型腔、发热体安装型腔、双金属片安装型腔、动簧片定位腔、动簧片定位凸台和底座本体,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第五定位孔、静接触片安装型腔、连接插片安装型腔、发热体安装型腔、双金属片安装型腔、动簧片定位腔和动簧片定位凸台均设置在底座本体上,所述静接触片设置在静接触片安装型腔内,所述连接插片设置在连接插片安装型腔内,所述发热体设置在发热体安装型腔内,所述双金属片设置在双金属片安装型腔内,所述动簧片定位腔内设置有簧片定位卡爪和簧片定位臂,所述动簧片定位凸台设置在簧片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定位孔用于通过第二铆钉对静接触片进行安装,所述第二位孔用于通过第二铆钉对连接插片进行安装,所述第三定位孔用于通过第一铆钉对动簧片进行安装,所述第四定位孔用于安装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五定位孔用于安装第一定位柱;
17.或所述底座呈矩形结构设置,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第五定位孔、静接触片安装型腔、连接插片安装型腔、发热体安装型腔、双
金属片安装型腔、第六定位孔和底座本体,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第五定位孔、静接触片安装型腔、连接插片安装型腔、发热体安装型腔、双金属片安装型腔和第六定位孔均设置在底座本体上,所述静接触片设置在静接触片安装型腔内,所述连接插片设置在连接插片安装型腔内,所述发热体设置在发热体安装型腔内,所述双金属片设置在双金属片安装型腔内,所述第一定位孔用于安装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孔用于安装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三定位孔用于通过第二铆钉对静接触片进行安装,所述第四定位孔用于通过第一铆钉对动簧片进行安装,所述第五定位孔用于通过第一铆钉对动簧片进行安装,所述第六定位孔用于通过第二铆钉对连接插片进行安装。
18.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将动簧片设置呈t型结构使得结构设计更合理,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体积小、适用面广;使用时通过压缩机密封接线柱和压缩机连接,只要将热保护器插脚插入压缩机密封接线柱;同时热保护器连接插片用作电源连接;再将起动器插入压缩机密封接线柱并进行电连接后,可投入正常使用。当电网电压偏高偏低或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双金属片受热变形,推动动触点脱离静触点,热保护器动作,从而切断上述保护性电路,起到保护压缩机电机的作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小型热保护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小型热保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去掉盖板、插脚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去掉盖板、插脚、簧片组件、双金属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簧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发热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插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静接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连接插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小型热保护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小型热保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去掉盖板、插脚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3.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去掉盖板、插脚、簧片组件、双金属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簧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发热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插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静接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连接插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23为现有技术中的热保护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定位凸台2-3、第一定位柱2-4、第二定位柱2-5和盖板本体2-6,插脚定位孔2-1与盖板本体2-6贯通,插脚安装型腔2-2设置在盖板本体2-6的上部,定位凸台2-3和第二定位柱2-5均设置在盖板本体2-6的下部,第一定位柱2-4设置在定位凸台2-3上,插脚安装型腔2-2内设置有插口端1-2。
57.本实施例中的动簧片4呈t型结构设置,动簧片4包括簧片连接端4-1、簧片定位孔4-2、簧片定位卡爪4-3、簧片定位臂4-4、弹性圆弧端4-5、簧片定位槽4-6、呈半球状结构设置的簧片限位凸起4-7、动触点连接端4-8、动簧片本体4-9和动簧横臂410,簧片限位凸起4-7设置在动簧片本体4-9上,动触点连接端4-8和弹性圆弧端4-5分别设置在动簧片本体4-9的两端,动簧横臂410设置在弹性圆弧端4-5上,簧片连接端4-1和簧片定位孔4-2均设置在动簧横臂410的一端,簧片定位臂4-4和簧片定位槽4-6均设置在动簧横臂410的另一端,簧片定位卡爪4-3设置在簧片定位臂4-4上,簧片连接端4-1与插脚定位孔2-1贯穿,且簧片连接端4-1与插脚连接端1-1连接。
58.本实施例中的静接触片10呈l型结构设置,静接触片10包括静触点连接端10-1、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触片定位孔10-3和静接触片本体10-4,静触点连接端10-1和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分别设置在静接触片本体10-4的两端,触片定位孔10-3设置在静接触片本体10-4上,静触点连接端10-1上设置有静触点8,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与发热体7的一端连接。
59.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插片11呈l型结构设置,连接插片11包括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插片定位孔11-2和连接插片本体11-3,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和插片定位孔11-2均设置在连接插片本体11-3上,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与发热体7的另一端连接。
60.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2呈矩形结构设置,底座12包括第一定位孔12-1、第二定位孔12-2、第三定位孔12-3、第四定位孔12-4、第五定位孔12-5、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动簧片定位腔12-10、动簧片定位凸台12-11和底座本体12-13,第一定位孔12-1、第二定位孔12-2、第三定位孔12-3、第四定位孔12-4、第五定位孔12-5、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动簧片定位腔12-10和动簧片定位凸台12-11均设置在底座本体12-13上,静接触片10设置在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内,连接插片11设置在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内,发热体7设置在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内,双金属片6设置在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内,动簧片定位腔12-10内设置有簧片定位卡爪4-3和簧片定位臂4-4,动簧片定位凸台12-11设置在簧片定位槽4-6内,第一定位孔12-1用于通过第二铆钉9对静接触片10进行安装,第二位孔12-2用于通过第二铆钉9对连接插片11进行安装,第三定位孔12-3用于通过第一铆钉3对动簧片4进行安装,第四定位孔12-4用于安装第二定位柱2-5,第五定位孔12-5用于安装第一定位柱2-4;
61.本实施例中的小型热保护器的装配方法,如下:
62.第一步:发热体组件的安装(参见图6、图8、图9),将静触点8与静触点连接端10-1焊接,再将发热体7的两端分别与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和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焊接,由此焊接形成发热体组件,(参见图4、图11)将发热体组件中的静接触片10、连接插片11和发热体7分别安装在底座12上的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和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内,再将两个第二铆钉9分别通过触片定位孔10-3和插片定位孔11-2插入底座
2、定位凸台2-3、第一定位柱2-4、第二定位柱2-5和盖板本体2-6,插脚定位孔2-1与盖板本体2-6贯通,插脚安装型腔2-2设置在盖板本体2-6的上部,定位凸台2-3和第二定位柱2-5均设置在盖板本体2-6的下部,第一定位柱2-4设置在定位凸台2-3上,插脚安装型腔2-2内设置有插口端1-2。
73.本实施例中的动簧片4呈t型结构设置,动簧片4包括簧片连接端4-1、簧片定位孔4-2、弹性圆弧端4-5、呈半球状结构设置的簧片限位凸起4-7、动触点连接端4-8、动簧片本体4-9和动簧横臂410,簧片限位凸起4-7设置在动簧片本体4-9上,动触点连接端4-8和弹性圆弧端4-5分别设置在动簧片本体4-9的两端,动簧横臂410设置在弹性圆弧端4-5上,动簧横臂410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簧片定位孔4-2,簧片连接端4-1设置在动簧横臂410的一端,簧片连接端4-1与插脚定位孔2-1贯穿,且簧片连接端4-1与插脚连接端1-1连接。
74.本实施例中的静接触片10呈l型结构设置,静接触片10包括静触点连接端10-1、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触片定位孔10-3和静接触片本体10-4,静触点连接端10-1和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分别设置在静接触片本体10-4的两端,触片定位孔10-3设置在静接触片本体10-4上,静触点连接端10-1上设置有静触点8,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与发热体7的一端连接。
75.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插片11呈l型结构设置,连接插片11包括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插片定位孔11-2和连接插片本体11-3,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和插片定位孔11-2均设置在连接插片本体11-3上,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与发热体7的另一端连接。
76.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2呈矩形结构设置,底座12包括第一定位孔12-1、第二定位孔12-2、第三定位孔12-3、第四定位孔12-4、第五定位孔12-5、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第六定位孔12-12和底座本体12-13,第一定位孔12-1、第二定位孔12-2、第三定位孔12-3、第四定位孔12-4、第五定位孔12-5、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和第六定位孔12-12均设置在底座本体12-13上,静接触片10设置在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内,连接插片11设置在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内,发热体7设置在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内,双金属片6设置在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内,第一定位孔12-1用于安装第一定位柱2-4,第二定位孔12-2用于安装第二定位柱2-5,第三定位孔12-3用于通过第二铆钉9对静接触片10进行安装,第四定位孔12-4用于通过第一铆钉3对动簧片4进行安装,第五定位孔12-5用于通过第一铆钉3对动簧片4进行安装,第六定位孔12-12用于通过第二铆钉9对连接插片11进行安装。
77.本实施例中的小型热保护器的装配方法,如下:
78.第一步:发热体组件的安装(参见图17、图19、图20),将静触点8与静触点连接端10-1焊接,再将发热体7的两端分别与发热体连接触片端10-2和发热体连接插片端11-1焊接,由此焊接形成发热体组件,(参见图15、图22)将发热体组件中的静接触片10、连接插片11和发热体7分别安装在底座12上的静接触片安装型腔12-6、连接插片安装型腔12-7和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内,再将两个第二铆钉9分别通过触片定位孔10-3和插片定位孔11-2插入底座12上的第三定位孔12-3和第六定位孔12-12进行定位,将并予以铆接;由于发热体安装型腔12-8呈圆弧型,和呈螺旋型结构设置的发热体7形状基本吻合,使得发热体7定型位置更准确、技术参数更稳定,使得发热体7通电时储热能力较强,使得热保护器以得到较长
的复位时间。
79.第二步:簧片组件的安装(参见图14、图15、图16),将动触点5与动触点连接端4-8焊接,由此焊接形成簧片组件,再将已经成形的双金属片6放入底座12上的双金属片安装型腔12-9,最后将簧片组件放入底座12对应位置,再将两个第一铆钉3分别通过两个簧片定位孔4-2插入第四定位孔12-4和第五定位孔12-5进行定位并予以铆接;此时动触点5和静触点8接触并产生预压力,簧片连接端4-1、动簧片本体4-9、动触点5、静触点8、静接触片10、发热体7和连接插片11构成通电回路,依次电连接构成一个正常时电连接、非正常时断开的保护性电路。
80.第三步:盖板2和底座12的安装,将盖板2和已经完成装配的底座12部分进行安装,定位凸台2-3压合连接插片11的平面,盖板2上的第一定位柱2-4和第二定位柱2-5分别装入底座12上的第一定位孔12-1和第二定位孔12-2,并予以铆接,再将插口端1-2装入插脚安装型腔2-2,此时簧片连接端4-1和插脚连接端1-1接触,并予以焊接。
81.第四步:热保护器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小型热保护器紧贴在制冷压缩机外壳上,插口端1-2与制冷压缩机的密封接线柱连接,连接插片11与电源连接,当制冷压缩机通过大电流时,小型热保护器内部的发热体7瞬间产生较大热量引起双金属片6动作,双金属片6通过簧片限位凸起4-7顶开动簧片本体4-9,动触点5和静触点8断开,起到过载电流的保护作用;此外,当制冷压缩机由于某种原因长时间运转,致使压缩机外壳温度过高,再加上小型热保护器内部的发热体7产生热量叠加后促使双金属片6动作,并使动触点5和静触点8断开,起到过温升的保护作用;因过电流和过温升而动作的双金属片6,当所处的环境温度低于双金属片6设定的复位温度后,双金属片6会自动复位,使小型热保护器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82.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热体7的两端平行于底座12的长度方向设置。
8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