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4942发布日期:2022-11-03 03:0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聚拢芯线的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电力系统或者信号系统中,线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主要用于在两个不同接口之间实现电力或者信号的传输,是简化系统结构、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良好解决方案,某些系统内部更是设置有数量庞大的线缆。从结构上看,线缆除了设置于两端的连接端子和包裹设置于外围的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后,最主要的是其缆芯。不管是电力传输线缆还是信号传输线缆,线缆必须通过两端的连接端子接入不同接口,再基于缆芯将两个接口连接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最基本的传输功能。由此可见,缆芯可以说是线缆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
3.一般而言,缆芯并不是单一组件,而是由多个芯线组成。同一缆芯中,各个芯线承担不同功能,从而保证线缆整体功能的完整。如前所述,线缆的外围还可能设置有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在生产线缆过程中,需要先将多个芯线组成一股后,再用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将成股的缆芯套设在内,或者进行端子压接操作。现有技术中,如何将多个芯线整理成股是线缆生产的痛点所在,业界亟需提出一种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能够利用第一半圆形槽和第二半圆形槽进行揽线操作,便于高效且稳定将多个芯线整理成股,解决线缆生产痛点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包括:
7.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半圆形槽,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铰接部;
8.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半圆形槽,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二半圆形槽与所述第一半圆形槽相对设置;
9.铰接螺栓,所述铰接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上,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通过所述铰接螺栓相铰接;
10.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之间,所述弹性件分别向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提供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保持相互张开的趋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驱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而相互靠近时,第一半圆形槽和第二半圆形槽相互形成限位空间,通过限位空间将多个芯线整理成股,再对成股的芯线进行套装或者端子压接操作,能够高
效且稳定地解决线缆生产痛点问题。
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簧;
13.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靠近所述第二夹持臂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孔,所述第二卡接孔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靠近所述第一夹持臂的侧面上;
14.所述压簧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接孔的内部,所述压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接孔的内部。
15.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压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卡接孔和第二卡接孔内,通过压簧向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提供保持相互张开的弹力,便于在操作开始将装入多个芯线。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圆形槽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上设置有软性保护层,所述软性保护层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圆形槽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的边缘。
17.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软性保护层能够包裹住锐利的边缘,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对芯线造成损伤。
18.进一步地,所述软性保护层为聚乙烯层。
19.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聚乙烯层的材质与电线外的绝缘层材质相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一方形缺口,所述第一半圆形槽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另一侧面上;
21.所述第二夹持臂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方形缺口,所述第一半圆形槽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另一侧面上;
22.所述第二方形缺口与所述第一方形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形缺口与所述第二方形缺口之间形成有一容纳空间。
23.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方形缺口与第二方形缺口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便于容纳端部设置有特殊结构的端子。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支撑块,所述第一半圆形槽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支撑块上;
25.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二侧面支撑块,所述第二半圆形槽位于所述第二侧面支撑块上;
26.当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受压靠近时,所述第一侧面支撑块和所述第二侧面支撑块相互抵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槽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相互对接形成完整圆形。
27.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侧面支撑块和第二侧面支撑块,能够使得第一半圆形槽和第二半圆形槽相互对接,从而保证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收拢效果。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端部设置有铰接凸块,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端部设置有铰接凹部,所述铰接凹部上设置有限位侧面;
29.当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相互张开到极限时,所述铰接凸块抵接于所述限位侧面上。
30.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铰接凸块和铰接凹部上的限位侧面之间的相互配合,限制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的张开角度,防止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过度
打开。
3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侧面上设置有缓冲垫;当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相互张开到极限时,所述铰接凸块抵接于所述缓冲垫上。
32.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缓冲垫一方面能够减小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相互磨损,另一方面还能调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的张开角度。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为铝合金部件、不锈钢部件或者塑钢部件。
34.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效保证本装置的强度。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为铰接通孔,所述第二铰接部为铰接螺纹孔;所述铰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铰接部后与所述第二铰接部螺纹连接,从而将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相铰接。
36.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优化本装置的结构。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3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中第一夹持臂的示意图。
4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中第二夹持臂的示意图。
41.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42.第一夹持臂1、第二夹持臂2;
43.第一半圆形槽101、第一卡接孔102、第一方形缺口103、第一侧面支撑块104、铰接凸块105;
44.第二半圆形槽201、第二卡接孔202、第二方形缺口203、第二侧面支撑块204、铰接凹部205。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
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48.缆芯并不是单一组件,而是由多个芯线组成。同一缆芯中,各个芯线承担不同功能,从而保证线缆整体功能的完整。如前所述,线缆的外围还可能设置有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在生产线缆过程中,需要先将多个芯线组成一股后,再用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将成股的缆芯套设在内,或者进行端子压接操作。现有技术中,如何将多个芯线整理成股是线缆生产的痛点所在,业界亟需提出一种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
49.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芯线收拢装置,包括第一夹持臂1、第二夹持臂2、铰接螺栓和弹性件。
50.所述第一夹持臂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半圆形槽101,所述第一夹持臂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夹持臂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半圆形槽201,所述第二夹持臂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二半圆形槽201与所述第一半圆形槽101相对设置。
51.所述铰接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上,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通过所述铰接螺栓相铰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之间,所述弹性件分别向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提供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保持相互张开的趋势。
52.在本装置中,弹性件会使得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保持张开的趋势,此张开的趋势提供更大的空间,便于操作人员将多个芯线放入,并预固定于第一半圆形槽101或者第二半圆形槽201之间;当操作人员用力驱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相互靠近时,第一半圆形槽101和第二半圆形槽201相互对接,最终将多个芯线限定于二者所形成的圆中。
53.基于上述结构,通过驱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而相互靠近时,第一半圆形槽101和第二半圆形槽201相互对接形成限位空间,从而将多个芯线整理成股,再对成股的芯线进行套装或者端子压接操作,能够高效且稳定地解决线缆生产痛点问题。
54.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簧。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夹持臂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102,所述第一卡接孔102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1靠近所述第二夹持臂2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夹持臂2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孔202,所述第二卡接孔202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2靠近所述第一夹持臂1的侧面上;所述压簧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接孔102的内部,所述压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接孔202的内部。
55.基于上述结构,将压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卡接孔102和第二卡接孔202内,通过压簧向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提供保持相互张开的弹力,更大的空间便于在操作开始将装入多个芯线。
56.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圆形槽101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201上设置有软性保护层,所述软性保护层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圆形槽101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槽201的边缘。可以想象的是,当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相互靠近时,第一半圆形槽101和第二半圆形槽201会相互收紧,这有利于提升芯线收拢效果,但却存在夹伤芯线的风险。而本装置基于软性保护层,能够包裹住锐利的边缘,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对芯线造成损伤。具体地,所述软性保护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的材质与电线外的绝缘层材质相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57.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夹持臂1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一方形缺口
103,所述第一半圆形槽101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1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夹持臂2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方形缺口203,所述第一半圆形槽101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2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方形缺口203与所述第一方形缺口10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形缺口103与所述第二方形缺口203之间形成有一容纳空间。
58.不同的线缆存在不同的结构特别,市面上不少线缆的端部设置有诸如屏蔽环等结构,这些结构均存在一定体积。通过第一方形缺口103与第二方形缺口20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便于容纳端部设置有特殊结构的端子。
59.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夹持臂1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支撑块104,所述第一半圆形槽101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支撑块104上;所述第二夹持臂2上设置有第二侧面支撑块204,所述第二半圆形槽201位于所述第二侧面支撑块204上;当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受压靠近时,所述第一侧面支撑块104和所述第二侧面支撑块204相互抵接。通过第一侧面支撑块104和第二侧面支撑块204,能够使得第一半圆形槽101和第二半圆形槽201相互咬合,从而保证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收拢效果。
60.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臂1的其中一个端部设置有铰接凸块105,所述第二夹持臂2的其中一个端部设置有铰接凹部205,所述铰接凹部205上设置有限位侧面。
61.当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相互张开到极限时,所述铰接凸块105抵接于所述限位侧面上。通过铰接凸块105和铰接凹部205上的限位侧面之间的相互配合,限制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之间的张开角度,防止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过度打开。
62.更进一步,所述限位侧面上设置有缓冲垫;当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相互张开到极限时,所述铰接凸块105抵接于所述缓冲垫上。通过缓冲垫一方面能够减小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之间相互磨损,另一方面还能调节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之间的张开角度。
63.具体地,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为铝合金部件、不锈钢部件或者塑钢部件。采用铝合金部件、不锈钢部件或者塑钢部件作为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能够有效保证本装置的强度。
64.具体地,所述第一铰接部为铰接通孔,所述第二铰接部为铰接螺纹孔;所述铰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铰接部后与所述第二铰接部螺纹连接,从而将所述第一夹持臂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相铰接,从而使得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优化本装置的结构。
65.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