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4589发布日期:2023-03-04 03:18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漆包线,特别是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


背景技术:

2.在漆包线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使漆包线同时满足绝缘、耐热、抗剥离、耐磨等多项性能,目前的厂家普遍采用双漆层或三漆层结构进行涂覆,进而利用不同类型的漆材分别提高漆包线的各项性能指标。
3.但当高附着性漆材在用于三道漆层的漆膜结构时,若将高附着性漆材涂覆在漆包线的底层,便会导致最外层漆层和底层之间相互分隔,从而影响外层漆层的附着能力;而若是将高附着性漆材涂覆在漆包线的中间层或外层,内层漆材和铜线之间的附着性则相对下降,一旦漆膜出现开裂问题,便会存在漆膜整体剥离的风险。这使得常规对高附着性漆材的涂覆方式很难提高漆膜整体的附着稳定性。
4.因此,现有三漆层的漆包线存在漆膜粘附性能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它能够提高漆膜中各漆层的附着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包括铜导线,铜导线的表面设有螺旋形的筋线部,筋线部和铜导线之间形成附着漆槽,附着漆槽内填充有耐热层,耐热层的外部设有抗剥离层,抗剥离层的内侧和筋线部相互贴合,抗剥离层的外侧设有耐磨层。
7.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耐热层为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
8.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耐磨层为尼龙漆层。
9.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抗剥离层为热固型树脂漆层。
10.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筋线部由热固型树脂漆填充而成,筋线部和抗剥离层由热固型树脂漆一次涂覆而成。
11.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筋线部由玻璃纤维丝或尼龙丝在铜导线的表面缠绕而成,所述耐热层的外端面位于筋线部的外端面内侧。
12.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筋线部的表面包括外接触面、中接触面和内接触面,外接触面和抗剥离层相互贴合,中接触面和耐热层相互贴合,内接触面和铜导线相互贴合。
13.前述的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中,所述筋线部的表面包括外接触面和内接触面,内接触面和铜导线相互贴合,外接触面和抗剥离层相互贴合。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铜导线、筋线部和抗剥离层依次连接,使得筋线部能够对抗剥离层起到过度作用,提高抗剥离层在连接后对内侧的耐热层保护效果,降低耐热层的剥离可能性;通过将筋线部设置为玻璃纤维丝、尼龙丝或热固型树脂漆,则能够保证筋线部在缠绕后的结构稳定性,即相比耐热层能够提高和铜导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
抗剥离强度,进而使抗剥离层在粘合后也能够随之提高与铜导线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实现对耐热层和耐磨层附着稳定性的提高。
15.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针对筋线部类型和粘附效果设置了多种不同的漆膜结构,使得厂家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漆膜结构,进而适应不同的工艺条件和产品性能,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所以,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漆膜中各漆层的附着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实施例2在筋线部的局部放大图;
19.图4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实施例3在筋线部的局部放大图。
21.附图中的标记为:1-铜导线,2-筋线部,3-耐热层,4-抗剥离层,5-耐磨层,201-外接触面,202-中接触面,203-内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23.实施例1。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铜导线1,铜导线1的表面设有螺旋形的筋线部2,筋线部2和铜导线1之间形成附着漆槽,附着漆槽内填充有耐热层3,耐热层3的外部设有抗剥离层4,抗剥离层4的内侧和筋线部2相互贴合,抗剥离层4的外侧设有耐磨层5。
24.所述耐热层3为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
25.所述耐磨层5为尼龙漆层。
26.所述抗剥离层4为热固型树脂漆层,该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尼龙漆层和热固型树脂漆层均为现有用于漆包线的绝缘漆层。
27.所述筋线部2由热固型树脂漆填充而成,筋线部和抗剥离层由热固型树脂漆一次涂覆而成。
28.本实施例在生产时,先在铜导线1螺旋缠绕一圈辅助丝线,然后对带有丝线的铜导线1表面涂覆聚亚胺酰亚胺漆形成耐热层3。耐热层3固化后,先对辅助丝线进行剥离,然后涂覆热固型树脂漆并使其将原本辅助丝线处的凹槽完全填充,从而使涂覆热固型树脂漆在涂覆后其内侧能够对耐热层3进行包裹,同时能够穿过耐热层3接触铜导线1,且外侧能够接触耐磨层5;进而利用抗剥离层4分别对各漆层进行粘附,提高漆膜整体的附着性能。
29.实施例2。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构成如图2和3所示,包括铜导线1,铜导线1的表面设有螺旋形的筋线部2,筋线部2和铜导线1之间形成附着漆槽,附着漆槽内填充有耐热层3,耐热层3的外部设有抗剥离层4,抗剥离层4的内侧和筋线部2相互贴合,抗剥离层4的外侧设有耐磨层5。
30.所述耐热层3为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
31.所述耐磨层5为尼龙漆层。
32.所述抗剥离层4为热固型树脂漆层,该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尼龙漆层和热固型树脂漆层均为现有用于漆包线的绝缘漆层。
33.所述筋线部2由玻璃纤维丝或尼龙丝在铜导线1的表面缠绕而成,所述耐热层3的外端面位于筋线部2的外端面内侧。
34.所述筋线部2的表面包括外接触面201、中接触面202和内接触面203,外接触面201和抗剥离层4相互贴合,中接触面202和耐热层3相互贴合,内接触面203和铜导线1相互贴合。
35.本实施例在生产时,先将玻璃纤维丝或尼龙丝缠绕在铜导线1的表面形成筋线部2,然后在线材表面涂覆耐热层3后通过模具刮除筋线部2外层的耐热层3。再将抗剥离层4涂覆在线材表面,使得抗剥离层4的内侧分别和筋线部2、耐热层3相互粘合。由于筋线部2在缠绕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连接稳定性,使得抗剥离层4和筋线部2在粘合后能够对耐热层3进行包裹。最后将耐磨层5涂覆在抗剥离层4的外部,从而利用抗剥离层4实现对漆层的相互粘合。
36.实施例3。一种高耐热型抗剥离漆包线,构成如图4和5所示,包括铜导线1,铜导线1的表面设有螺旋形的筋线部2,筋线部2和铜导线1之间形成附着漆槽,附着漆槽内填充有耐热层3,耐热层3的外部设有抗剥离层4,抗剥离层4的内侧和筋线部2相互贴合,抗剥离层4的外侧设有耐磨层5。
37.所述耐热层3为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
38.所述耐磨层5为尼龙漆层。
39.所述抗剥离层4为热固型树脂漆层,该200级聚亚胺酰亚胺漆层、尼龙漆层和热固型树脂漆层均为现有用于漆包线的绝缘漆层。
40.所述筋线部2由玻璃纤维丝或尼龙丝在铜导线1的表面缠绕而成,所述耐热层3的外端面位于筋线部2的外端面内侧。
41.所述筋线部2的表面包括外接触面201和内接触面203,内接触面203和铜导线1相互贴合,外接触面201和抗剥离层4相互贴合,筋线部2中部的抗剥离层4由热固型树脂漆在浸润后固化形成。
42.本实施例在生产时,先将玻璃纤维丝或尼龙丝的表面浸润热固型树脂漆后缠绕在铜导线1表面形成筋线部2;待筋线部2表面的热固型树脂漆固化后,再在线材表面涂覆聚亚胺酰亚胺漆形成耐热层3,并利用模具刮除筋线部2外层的耐热层3。再在线材的外部依次涂覆热固型树脂漆和尼龙漆后形成漆膜。在上述配合下,使得实施例能够利用热固型树脂漆将筋线部2和铜导线1相互粘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筋线部2的连接稳定性并使其能够对耐热层3进行限位,有效减小耐热层3剥落的可能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