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2585发布日期:2023-02-28 23:09阅读:22来源:国知局
网路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与一种连接器有关,尤指一种网路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2.按,现有如rj45(registered jack 45)等网路连接器,为了避免在讯号传输中因受到外界电波的干扰,因此会透过如滤波器等电子元件及其电路来加以防制。而早期的滤波器主要透过如线圈等电子元件焊接于电路板构成,其缺点除了加工较为不易外,也较占体积而无法使网路连接器缩小化。而透过如积体电路等电子元件所构成的滤波元件,则可有效缩减所需占用的体积,以达到缩小化的目的。
3.然而,在上述简化的过程中,主要将滤波元件焊接于电路板上,并于该电路板上配置网路连接器所需的端子与接脚。因此,端子与接脚本身容易失去足够的结构强度,以便提供网路连接器进行插拔或组装焊接等能力。
4.有鉴于此,本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网路连接器结构,其通过电路板整合网路连接器的端子与接脚,同时结合端子座来加强其组装及结构强度,以达到简化及兼具使用寿命等需求。
6.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网路连接器结构,包括电路板、一组设于电路板上表面的端子座、以及一组设于电路板下表面的接脚座;电路板设有由其上表面突伸而出的两个以上端子、以及由其下表面延伸而出的两个以上接脚;端子座具有端子安装部、以及连接于端子安装部后侧的组装部,且端子安装部对应电路板相对于各端子的上方处,以供各端子穿过端子安装部,而组装部则具有裸空区以形成两个竖槽座,裸空区对应各接脚于电路板的上表面处;接脚座对应各接脚而具有接脚贯穿部、以及连接于接脚贯穿部后侧的两个卡合部,且两个卡合部由电路板后侧向上延伸;其中,两个竖槽座分别开设有竖槽,而两个卡合部则分别对应两个竖槽座而具有用以卡合于竖槽内的滑块,以供接脚座与端子座的组装部一并夹固于电路板后侧。
7.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8.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
9.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10.图2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11.图3为本技术组装于壳体的立体分解图。
12.图4为本技术组装于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13.图5为本技术组装于壳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14.图6为本技术组装于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15.图7为图6的7-7断面剖视图。
16.附图标记说明:
17.1:电路板;
18.10:端子;
19.11:接脚;
20.12:固定孔;
21.13:凹口;
22.2:端子座;
23.20:端子安装部;
24.200:定位孔;
25.201:楔形垫块;
26.202:间距;
27.203:突柱;
28.204:压缘;
29.21:组装部;
30.210:裸空区;
31.22:竖槽座;
32.220:竖槽;
33.221:下凹槽;
34.222:上凹槽;
35.3:接脚座;
36.30:接脚贯穿部;
37.300:穿孔;
38.31:卡合部;
39.310:滑块;
40.311:下突块;
41.312:上突块;
42.4:壳体;
43.40:插口;
44.41:容置区;
45.42:分隔壁;
46.420:让槽;
47.43:底部;
48.430:缺口;
49.431:第一限位槽;
50.432:第二限位槽;
51.433:压掣部。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了使贵审查委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者。
53.请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网路连接器结构,包括电路板1、端子座2、以及接脚座3;其中:
54.该电路板1上可设有如用以滤波的电路或电子元件(图略),且主要设有由其上表面突伸而出的两个以上(以上包含本数)端子10、以及由其下表面延伸而出的两个以上(以上包含本数)接脚11;较佳地,所述端子10与所述接脚11分别位于电路板1上的两侧处,例如所述端子10位于电路板1的前侧、而所述接脚11则位于电路板1 的后侧。通过前述一定距离下的配置关系,可以在电路板1上相对所述端子10与所述接脚11之间的位置处提供所需的滤波电路或元件进行配置。
55.该端子座2对应上述电路板1的各端子10而组设于该电路板1 上表面。该端子座2可通过如塑料一体射出成型的方式构成,并具有端子安装部20、以及连接于该端子安装部20后侧的组装部21,且该端子安装部20对应该电路板1相对于各端子10的上方处,并分别对应各端子10而设有供各端子10穿过的定位孔200。各端子10由电路板1上表面穿过定位孔200后可呈倾斜状,以于插接时供对接连接器接触后对各端子10施压,故可于各定位孔200后侧突设有楔形垫块201来防止端子10过度被施压,并可通过于各楔形垫块201间形成间距202的配置方式使各楔形垫块201作区隔。此外,该端子座2 可于端子安装部20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突柱203,以固定于电路板1 上的固定孔12上,所述固定孔12可位于各端子10与各接脚11之间处。
56.承上所述,上述端子座2的组装部21相对于电路板1配置各接脚11的位置处,并具有裸空区210而形成有两个竖槽座22,所述裸空区210对应于各接脚11于电路板1的上表面处,从而方便避开接脚11与电路板1的焊接处,而两个竖槽座22邻近于电路板1后侧并分别开设有竖槽220,以供上述接脚座3卡合组装部21且一并夹固于电路板1后侧处。
57.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上述接脚座3对应上述电路板1的各接脚11 而组设于该电路板1下表面。该接脚座3亦可通过如塑料一体射出成型的方式构成,并具有接脚贯穿部30、以及连接于该接脚贯穿部30 后侧的两个卡合部31,且该接脚贯穿部30上设有分别对应各接脚11 而供各接脚11贯穿的穿孔300,以透过该接脚贯穿部30增加各接脚11 焊接于电路板1上的稳定度。再者,两个卡合部31由电路板1后侧向上延伸,以分别对应于上述组装部21的两个竖槽座22,并分别具有用以卡合于竖槽220内的滑块310;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所述滑块310可呈「凸」字型而具有较宽的下突块311与较窄的上突块312,而所述竖槽220则具有配合下突块311的下凹槽221、以及配合上突块312的上凹槽222,借由形状上的配合设计,可以提高二者间的结合强度。而在其它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所述滑块310也可以呈鸠
尾型者,而所述竖槽220则为与之配合的鸠尾槽。
58.此外,为了使两个卡合部31可与电路板1后侧作初步定位,亦可于该电路板1后缘上凹设有分别对应该两个卡合部31的凹口13。
59.是以,借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网路连接器结构。
60.据此,如图3、图4、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还可进一步包括壳体4,该壳体4前侧具有向内凹入的插口40,以供对接连接器插入,而后端则具有向内凹入的容置区41,并于所述插口40与容置区41 间形成有位于该壳体4内的分隔壁42,该分隔壁42上可对应各端子10 而设有两个以上(以上包含本数)让槽420,以供上述组装完成的电路板1、端子座2与接脚座3可由该壳体4后侧的容置区41置入,并使各端子10分别通过让槽420而位于该壳体4的插口40内,即如图5及图6所示。
61.再请参一并阅图3及图4所示,该壳体4的底部43于相对容置区41的开口处,可凹入配合接脚座3嵌入的缺口430,以便于各接脚11直接外露于壳体4的底部43外。另,如图6及图7所示,该壳体4的底部43内可设供电路板1嵌入的第一限位槽431、以及表露于插口40内的第二限位槽432,且该第二限位槽432供端子安装部20 嵌合而定位,而该壳体4的底部43于表露在插口40内的前侧处更可设有压掣部433,同时于端子安装部20前缘突出有被该压掣部433 向下扣压的压缘204,借以防止端子座2翘起而影响端子10进行插接接触。
62.惟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手段等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技术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