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94921发布日期:2023-07-18 17:0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涉及电池储能,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1、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储能体,因其自身材料特性,充放电时经历物理、化学交织的复杂过程,因此,电池储能电站运行存在难以避免的热失控、甚至燃烧爆炸的风险。

2、随着电池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其安全特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有效管控好储能系统热量是防止热失控的直接方法。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风冷或液冷方式对电芯进行冷却。相关冷却装置均为交流电驱动。然而,电池储能电站内部电量均为直流电,如果能直接利用直流电,则省去直流与交流间的转换,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所有连接均可在直流舱内解决。

3、同时,电池储能电站热管理有散热和加热两方面需求。在运行时,当电芯温度过高,则需要通过外部冷却系统对储能系统进行冷却。在环境温度较低导致电芯温度较低时,则需要通过外部加热系统对储能系统进行加热,以保证电池系统维持在较适宜的运行温度。目前,行业内运行的储能电站均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能力,尤其是加热时,仅仅通过集装箱内的空调提高环境温度,不能点对点对需要升温/降温的簇进行加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以至少解决不能点对点对需要升温/降温的簇进行加热且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包括:簇级散热器、电池簇冷热气进口、电池簇冷热气出口和半导体制冷装置;

3、所述簇级散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冷热气进口连接,所述簇级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连接;

4、所述电池簇冷热气进口与储能系统中电池簇的首端连接;

5、所述电池簇冷热气出口与储能系统中电池簇的末端连接。

6、优选的,所述簇级散热器、电池簇冷热气进口、电池簇冷热气出口和半导体制冷装置均设置在储能系统内。

7、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包括:冷热空间和直流电源;

8、所述冷热空间分别与所述直流电源、所述簇级散热器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冷热空间包括:冷空间和热空间。

10、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还包括: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11、所述冷空间和所述热空间之间通过n型半导体及p型半导体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铜块、第二铜块和第三铜块;

13、所述第一铜块设置在所述n型半导体和热空间之间;

14、所述第二铜块设置在所述p型半导体和热空间之间;

15、所述第三铜块设置在所述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与冷空间之间。

16、进一步的,当储能系统需要降温时,所述簇级散热器与所述冷空间连接;

17、当储能系统需要升温时,所述簇级散热器与所述热空间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包括:簇级散热器、电池簇冷热气进口、电池簇冷热气出口和半导体制冷装置;所述簇级散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冷热气进口连接,所述簇级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连接;所述电池簇冷热气进口与储能系统中电池簇的首端连接;所述电池簇冷热气出口与储能系统中电池簇的末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需要任何制冷剂,绿色环保,可靠性高。

20、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以及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簇级散热器、电池簇冷热气进口、电池簇冷热气出口和半导体制冷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簇级散热器、电池簇冷热气进口、电池簇冷热气出口和半导体制冷装置均设置在储能系统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包括:冷热空间和直流电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空间包括:冷空间和热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还包括: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铜块、第二铜块和第三铜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储能系统需要降温时,所述簇级散热器与所述冷空间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储能电站集中式直流热管控系统,包括:簇级散热器、电池簇冷热气进口、电池簇冷热气出口和半导体制冷装置;所述簇级散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冷热气进口连接,所述簇级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连接;所述电池簇冷热气进口与储能系统中电池簇的首端连接;所述电池簇冷热气出口与储能系统中电池簇的末端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不需要任何制冷剂,绿色环保,可靠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朱勇,刘明义,张斌,王建星,赵珈卉,刘承皓,刘大为,裴杰,徐若晨,曹曦,曹传钊,李昊,史成宇,王鹏飞,马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