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95857发布日期:2023-07-06 09:50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充电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受电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与该受电装置连接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该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随着电动车辆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不同类型的充电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大。

2、充电系统是指对电动车辆等需要使用电能的设备进行充电的系统。举例来说,当电动车辆需要充电时,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相互连接,进而实现充电,而当充电完毕时,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相互分离,此时,由于受电装置设置于车体上并跟随车体移动,为避免受电装置因受到外界杂质污染而导致影响正常充电或因外界触碰而导致损坏,需要在受电装置上设置防护结构,显然,该防护结构应能够对受电装置的连接位置进行遮挡,并且在需要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连接时,防护结构应能够将受电装置的连接位置进行裸露,以实现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的连接。

3、在现有技术中,防护结构的设置往往较为复杂,例如,通过电机驱动受电装置的防护门,以实现对受电装置连接位置的打开和关闭,这样一来,不但防护结构的制造成本较高,还极易因电机及其传动部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无法正常充电,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能够有效的防护充电连接位置,从而防止外部的杂物进入系统内部影响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受电装置,包括:

3、受电座,受电座具有受电腔体,受电腔体内设有电连接组件,电连接组件用于与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连接,以实现充电;

4、受电防护组件,受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与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具有初始位置和打开位置,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一枢接部的端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二枢接部的端部对接且关闭受电腔体;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打开受电腔体;

5、其中,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设有用于与充电装置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且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与受电座可转动连接的约束下,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被配置为能够被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充电装置带动而相对受电座转动,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转动至打开位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设于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二受电防护门的端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一枢接部间隔设置;和/或,第二枢接部设于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一受电防护门的端部,第二配合部和第二枢接部间隔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连接于第一受电防护门和受电座之间,第二弹性件连接于第二受电防护门和受电座之间,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力,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始终具有向初始位置转动的趋势。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呈轴状设置,第一弹性件为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套设于第一枢接部;和/或,第二枢接部呈轴状设置,第二弹性件为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套设于第二枢接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腔体的内壁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置位于打开位置的第一受电防护门,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置位于打开位置的第二受电防护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打开后与电连接组件在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布。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为第一配合斜面,第二配合部为第二配合斜面,第一配合斜面和第二配合斜面被配置为能够在充电装置的驱动斜面的推动作用下使得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向受电腔体的内侧转动,且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配合斜面和第二配合斜面对接且呈夹角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防护组件还包括导向罩,导向罩设于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受电座的一端;

13、导向罩设有导引面,导引面用于导引充电装置的驱动斜面沿第二方向运动至与第一配合斜面和第二配合斜面配合。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为第一外延体,第二配合部为第二外延体,且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外延体与第二外延体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第一外延体和第二外延体被配置为能够被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充电装置带动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打开,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向受电腔体的外侧打开。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座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在充电装置顶开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并进入受电腔体后打开充电装置上的防护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组件包括受电线路和中间线路,中间线路用于与充电电极连接,受电线路用于连接车辆内部电路;

17、电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开关,连接开关活动地设于受电座上,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打开后触发连接开关,以使中间线路和受电线路连接导通。

18、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用于与上述任意一项的受电装置连接,以实现充电,包括:

19、充电座,充电座具有充电腔体,充电腔体内设有用于与电连接组件连接以实现充电的充电电极;

20、伸缩组件,连接充电座,用于带动充电座沿第二方向伸缩运动。

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防护组件,充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均与充电座可活动地连接,以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均通过转轴与充电座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能够分别绕各自对应的转轴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

2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均与充电座可滑动地连接,以使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能够朝向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滑动,分别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

24、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以及设于底座内的容差调节机构,容差调节机构用于向伸缩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伸缩组件具有复位至底座的中心位置的趋势。

25、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应用于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受电装置和上述任意一项的充电装置。

26、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受电装置,包括受电座和受电防护组件,受电座具有受电腔体,受电腔体内设有电连接组件,电连接组件用于与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连接,以实现充电;受电防护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受电座的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第一受电防护门与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分别相对于受电座转动,以对受电腔体打开和关闭。

27、为了实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相对于受电座转动,第一受电防护门通过第一枢接部与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受电防护门通过第二枢接部与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一来,在充电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带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绕各自对应的沿第一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受电腔体。具体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具有初始位置和打开位置,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一枢接部的端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二枢接部的端部对接且关闭受电腔体,也就是说,此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相互靠近的一端紧密贴合,使得受电腔体处于关闭状态;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打开受电腔体,以便充电装置进入受电腔体实现充电。

28、此外,为了便于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与充电装置配合,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设有用于与充电装置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可以设置为包括但不限于斜面、延伸门体结构等,这样一来,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与受电座可转动连接的约束下,当充电装置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移动时,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能够与充电装置配合,进而被充电装置带动而与受电座发生相对转动,转动方向可以向受电腔体内侧转动,也可以向受电腔体外侧转动,这样即可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转动至打开位置。

2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采用绕第一方向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当受电装置无需充电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此时受电腔体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对受电装置的充电位置进行遮挡,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外部的泥沙或水进入受电腔体内,从而达到防护位于受电腔体内的电连接组件的目的;当受电装置需要充电时,随着充电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至与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配合,充电装置自动驱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打开受电腔体,在打开受电腔体后,充电装置进入受电腔体内,并进一步与电极组件连接导通实现充电。

30、综上,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通过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不需要充电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充电连接位置,在需要充电时能够方便地实现充电位置的连接。与此同时,转动打开的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有利于降低门体打开的负载,并且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可以向内旋转打开,也可以向外旋转打开,打开方式多样,当向内旋转打开时,有利于避免受电座外部异物干扰而导致的受电防护门打开异常的现象发生,提高了防护门打开的可靠性。相较于传统采用电机驱动防护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式,本技术的设置方式操作方便,不会出现因电机及其传动部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无法正常充电的情况,使用效果较佳,同时,无需在受电装置上设置电机及其传动部件,简化了整体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市场推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