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极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1445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极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极插头,特别是针对利用预定数目的杆状插头与板片状插头以绝缘塑料予以组装成一组合体,以增加更多样的讯号来控制传输功能并提高视听效果的一种多极插头。
目前,一般视听设备所使用的输出入装置(如耳机、麦克风、喇叭等)所使用的接收插头或输出插头中大多仅具有三极导电体,亦即其前端R头为一极,中段的中管为一极,上端的外管为一极,且各相邻导电体间则以注射型或套接绝缘体方式相隔离;此外还有四极导电体,R头为一极、第一中管为一极、第二中管为一极、外管为一极,所以当将插头插入视听设备主机插座中而使各极与对应极片相接触后即可传输讯号,然其最多也仅能传输三种或四种讯号,故根本无法适应视听多媒体视听音效的消费者的要求。
然而,由于上述三极或四极插头连同与其相搭配的主机插座的尺寸规格均有一定,且由于其各极导电体与各绝缘体的尺寸均甚为微小,组装时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且精密度要求甚高,亦即因不论是三极或四极插头其皆至少包括有五个以上的微小零组件,故须藉助高度技巧、专注力、耐心才足以逐一组装,因此若欲采用类似的杆状层次分布形态而增加至五极或五极以上时,插头尺寸就得相应加长或加大,但却因此无法与主机插座既定的规格相符,徒将失去效果,在另一方面而言,极数增加亦将伴随各极电导体与绝缘体各微小零组件的增加,故在组装上更为繁琐麻烦,耗时费工而影响生产效率。
为克服极数的限制,有关部门和企业也曾开发出具有多极插接端子的插头结构,其各单一端子仅能传输一种讯号,因此要达到多讯号传输功能必须装设有相当数目的端子,因而其整体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相当可观,且各小直径端子于冲制成型后的结构均相当脆弱,会因插入动作不当或不够深入而易于在震动或摇动情况下脱落掉出或甚至扭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于克服前述的传输讯号通道少,结构尺寸较大,零件强度不足易扭断等缺点,进而寻求与发展一种体积小巧、可供更多极数讯号传输且结构更为稳固的多极插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极插头,包括有R头、中管、外管、绝缘体和极片等,其特征是预定数目的用R头、中管、外管、绝缘体组装的杆状插头以及由数片导电极片组装成的板片状插头藉绝缘塑料注射成型连结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由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多极插头,每组板组片插头均为各自独立的双极片板片状双极插头。
前述的多极插头,独立的双极片板片状双极插头对称地分布在杆状插头的两侧。
前述的多极插头,每组板片状插头均为各自独立的三极片板片状三极插头。
前述的多极插头,独立的三极片板片状三极插头设置在杆状插头的一侧。
前述的多极插头,杆状插为三极插头,亦即由R头、中管、外管各为一导电极,且两两之间,间隔有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
前述的多极插头,杆状插头为四极插头,亦即由R头、第一中管、第二中管、外管各为一导电极,且两两之间间隔有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与第三绝缘体。
前述的多极插头,杆状插头为五极插头,亦即由R头,中管、外管、第四极簧片与中心的第五极插杆各为一导电极,且两两之间间隔有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与第三绝缘体。
前述的多极插头,可由一个四极插头,一个五极插头以及两组板片状插头所结合成。
前述的多极插头,各极片上设置有为加强与绝缘塑料间的结合强度用的通孔及凸粒,或者仅设置通孔或凸粒。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多极插头可经各杆状第一插头1、第二插头4与各板片状插头2藉各自数量的增减搭配或是将单一杆状第一插头1、第二插头4以及每组板片状插头2的各导电极数分别加以变化,即能达到多功效传输的预期目的,并可因此减少整个多极插头组合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此外,由于该组合插头至少具有一可在插入动作下而深入于主机插座主插孔的杆状插头,所以当周边凸伸长度较短的板片状插头2插入到主机插座的对应设置的副插孔中时能保持其稳定性,而不致因施力不当或震动等而导致板片状插头2脱落或甚至扭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极插头不仅有效地克服与解决了传统插头结构的缺点并且增加了多讯号传输功能,比较好地满足了多媒体视听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对视听感觉的需求。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组合成型简示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组合轴向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A-A切面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B-B切面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平面图。
图号说明1 第一插头10 R头 11 第一中管
12 第二中管 13 外管14 第一绝缘体 15 第二绝缘体16 第三绝缘体2 插头20 极片 200 通孔201 凸粒 21 工艺料带3 绝缘塑料4 第二插头40 R头 41 中管42 外管 43 第四极弹簧片44 第一绝缘体 45 第二绝缘体46 第三绝缘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多极插头的三种较佳实施例各参考示意图,其中该多极插头包括至少具有一个导电极的杆状第一插头1以及至少具有一个导电极所构成或组合成的板片状插头2,并以绝缘塑料3注射成型而使杆状第一插头1与板片状插头2固定成一体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极插头。
杆状第一插头1的组成与传统结构相同,为三极或四极或甚至更高极数的杆状插头,例如可由R头,中管、外管以及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所组成的三极插头,或如本实用新型各图例中所显示的由R头10、第一中管11、第二中管12,外管13以及第一绝缘体14,第二绝缘体15、第三绝缘体16所组成的四极插头,而各导电极与绝缘塑料间的组合关系与组装或成型方式概与传统多极插头结构相同。
每组板片状插头2可以是一片、二片、三片或更多片具有进料通孔200与凸粒201的导电极片20所组成并藉绝缘塑料3的注射成型而将各极片20独立分离,其相对于杆状第一插头1的位置可以如图1至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在上有四极的杆状第一插头1左右二侧分别装设一组板片状插头2,且各组板片状插头2可包括有如本图例中所示的双极片20而为双极插头,且尾端于初始冲压成型时相连有工艺料带21而概呈门字形,待绝缘塑料3注射成型后将杆状第一插头1与该板片状插头2固定成一体,再将工艺料带21去除并焊上导线,据以形成杆状第一插头1,它有四个极,而板片状插头2亦有四极,共有八极的讯号传输功能。或者可如图7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板片状插头2是设置在具有四极导电极的杆状第一插头1的一侧,并由三片极片20共同组成而成为三极插头,其三极片20预先冲压成型时尾端相连有工艺料带21而概呈m字形,待绝缘塑料3注射成型后将杆状第一插头1与该板片状插头2固定成一体,再将工艺料带21去除并焊接上导线,据以形成杆状第一插头1,有四个极而板片状插头2有三个极,形成具有七极的讯号传输功能。
除上述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四极杆状第一插头1配合各双极的二板片状插头2或是第二实施例的四极杆状第一插头1配合单侧三极的板片状插头2外,更可再装设与前述杆状第一插头1相平行并同时为绝缘塑料3注射成型固定的杆状第二插头4,使杆状的第一插头1、第二插头4以及板片状插头2共同结合成一组合体,例如在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中除具有四极的杆状第一插头1与各具有以极片20的二板片状插头2外,可令其杆状第二插头4制作成为五极插头,亦即包括有R头40、中管41、外管42、第四极弹簧片43与插设于中心的第五极插杆(图中未示)、第一绝缘体44、第二绝缘体45、第三绝缘体46,前后总计共有十三极的导电极,故能充分供给新增的各类特殊讯号传输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三个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极插头,包括有R头、中管、外管、绝缘体和极片等,其特征是用R头、中管、外管、绝缘体组装的杆状插头以及由导电极片组装的板片状插头藉绝缘塑料注射成型并连接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每组板片状插头均为各自独立的双极片板片状双极插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独立的双极片板片状双极插头对称地分布在杆状插头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每组板片状插头均为各自独立的三极片板片状三极插头。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独立的三极片板片状三极插头设置在杆状插头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杆状插头为三极插头,亦即由R头、中管、外管各为一导电极,且两两之间,间隔有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杆状插头为四极插头,亦即由R头、第一中管、第二中管、外管各为一导电极,且俩俩之间,间隔有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与第三绝缘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杆状插头为五极插头,亦即由R头、中管、外管、第四极簧片与中心的第五极插杆各为一导电极,且俩俩之间,间隔有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民第三绝缘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多极插头可由一个四极插头、一个五极插头以及两组板片状插头所结合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各极片上设置有为加强与缘塑料间结合强度用的通孔及凸粒,或仅设置通孔或凸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极插头,包括有R头、中管、外管、绝缘体和极片等,其特征是:用R头、中管、外管、绝缘体组装的杆状插头以及导电极片组装的板片状插头藉绝缘塑料注射成型并连结成一体。其优点是借助于杆状或板片状插头数目、排列形态或各导电极数的多寡变更而决定所增加的功能,因而可不多占空间体积、投产快且结构坚固,而且由于增加了导电极可提供更多的讯号传输通道,加强了视听设备的视听效果。
文档编号H01R24/02GK2357419SQ9821897
公开日2000年1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7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7日
发明者洪宗兴 申请人:张永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