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点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259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对接可靠的多接点连接器组合。
随着高频传输技术的发展,连接器用于信号导通的接点数量越来越多,连带使连接器所能提供传输的功能增强,但制造上也越显困难,尤其在连接器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增加的导电接点将需要更加紧密地排配,而在高密度排配下导电接点在装配时,为避免任意一根导电端子偏位以影响信号正常的传输,对其组配动作要求很高,因而使组装的效率相对无法提高,这样在多接点信号传输的情况下连接器的组装显得更加不容易.因此,产能与品质都受极大的考验。
现有多接点连接器组合的相关技术如美国专利第5,219,294号、中国台湾专利第85100751号等文献,其中第85100751号专利文献虽解决了若干个导电端子与连接器绝缘壳体的组装,通过模组化将若干个导电端子成排地堆叠在一起,再通过扣合装置与绝缘壳体嵌合固定,进而提高了导电端子的组装效率。然而,扣合装置的嵌合构造无法稳固的将所有模组化导电端子固定,因而在对接使用条件下会使得模组化的导电端子被推出,参照

图1、图2,现有模组化的导电端子50相互之间是以锥状的嵌卡体52嵌卡串接,而两侧借锥状迫紧体54与绝缘壳体干涉迫紧,然而,由于该迫紧体54干涉迫紧的方向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方向相反,因而对接时模组化导电端子50会渐渐地被推出,而当其有松动、相互脱离时将影响信号稳定地传输或不能被使用。
另外,由于组装配合型态的要求,现有多接点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有些需要适当地弯折后插接在电路板上焊接,然而由于多接点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数量多而且密,端子与端子之间的间距很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相互干扰产生,此种多接点连接器都普遍设有固定板来导引定位这些端子,相关设计可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第81210871、84207642号及美国专利第5,125,853号等文献。然而,增设固定板后多接点连接器,需将组装完成的若干个导电端子一次插置在固定板的定位孔内,其对准作业要求极高,即使有治具辅助,其对准效率增进也很有限,因而增加装配的困难及组装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模组化导电端子与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结合的多接点连接器组合,该连接器组合中模组化导电端子相互间结合稳固,且与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在各方位结合稳固,以达到避免模组化导电端子脱落及确保信号传输可靠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多接点连接器组合主要包括有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座与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都是成排模组化一体而成,并分别具有第一扣合装置与第二扣合装置将插座与插头连接器的模组化导电端子与其绝缘壳体嵌合,其中第一、二扣合装置除具有用于防止模组化导电端子由对接方向被推出的功能,更具有用于防止模组化导电端子由拔出方向被拉出的效果。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其导电端子相互间结合稳固,而且与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在各方位结合稳固,因而不会有模组化导电端子脱落以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的现象产生,同时,其还具有可增进产能、降低成品的不良率及确保产品品质一致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多接点电连接器剖视图。
图2是现有多接点电连接器单一模组化导电端子的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立体图。
图5、图6是第一、二结合板与导电端子形成整体的立体图。
图7、图8是注射成型的第一、二结合板与固定板组装的立体图。
图9是注射成型的第一、二结合板与固定板结合后与绝缘壳体组装完成的立体图。
图10是绝缘壳体罩上金属遮蔽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立体图。
图13、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二结合板分别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15、图16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组装夹置接地片的的立体分解图及剖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的立体图。
参照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接点连接器组合1包括有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其中该插头连接器2如图3所示,其包括绝缘壳体20、第一结合板21、第二结合板22、固定板23、遮蔽构件24、锁固件25、接地片26及第一扣合装置27,以及若干个端子28等构件,其中该绝缘壳体20具有对接面201、连接面202及贯穿对接面201与连接面202的插口203,该插口203用于收容第一、二结合板21、22,以形成供对接插座连接器3(参照图17)插接的本体,且连接面202两侧分别设有扣边2021,结合参照图4,第一扣合装置27分别在该插口203相邻对接面201一侧的内壁面上下端缘设有燕尾形止动体270,以用于与第一、二结合板21、22扣接,防止对接插座连接器插接时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往连接面202方向推出。另外在邻接连接面202一侧的内侧下缘设有四个长方形的嵌槽271,它同样用于与第一、二结合板21、22扣接,防止对接插座连接器拔出时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往对接面201方向拔出。而在插口203的两侧设有锁固座204,该锁固座204具有轴孔2041及一长形缺口2042,以供锁固件25的轴接体251与扣脚252能够分别组装。
第一、二结合板21、22分别为与插口203宽度相当的板体,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可供固接在板体上的若干个导电端子28的定位。每一端子28包含接触部281与接合部282,其中接触部281位于插口203内,而接合部282延伸在连接面202外,用于同电路板(未图示)相焊接。另外,结合参照图5,其中第一结合板21上设有燕尾止退槽210,其可与绝缘壳体20的燕尾止退体270相卡合,而燕尾止退槽210的对边设有四个长方形嵌体211,其可与绝缘壳体20的方形嵌槽271相嵌合。又在板体的板面上设有三个定位孔212(参照图5),以用于同第二结合板22相衔接。结合参照图6,第二结合板22,其上同样设有燕尾形止退槽220,以与绝缘壳体20的燕尾形止退体270相卡合,而燕尾形止退槽220的对侧设有四个方形嵌体221,以与绝缘壳体20的方形嵌槽271相嵌合。另外,在其与方形嵌体221相对的板面上设有定位柱222,可与前述第一结合板21的定位孔212相扣接,进而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衔接一体。
在固定板23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孔231,用于对端子28进行定位,其两侧设有用于定位在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定位柱232,而在定位柱232的下方设有倒勾233,其可扣卡在绝缘壳体20的连接面202的扣边2021上。遮蔽构件24罩盖在绝缘壳体20的对接面201上,其相对于绝缘壳体20的插口203设有一“D”型轮廓240,其内侧设有干涉体2401,以用于同对接插座连接器有效卡合,而两侧设有结合穿孔241,可通过锁固件25的轴接体251、扣脚252与绝缘壳体20组装一体。
参照图7至图10,上述插头连接器的组装,是先将注射成型的模组化第一结合板21与成排端子28固接为独立单件,再将端子28的接合部282穿引到固定板23的定位孔231内(参照图7)。接着,将接地片26安置在固接为一整体的模组化第二结合板22与成排端子28的上方,借第二结合板22表面上的定位柱222(参照图3)与第一结合板21的定位孔212(参照图5)相扣接,使第一、二结合板21、22衔接为一整体,并将第二结板22上的端子28的接合部282穿引到固定板23的定位孔231(参照图8),这样端子28可连同第一、二结合板21、22组装在固定板23上,并将接地片26一并夹置固定,而由于端子28分两次进行组装,其在每一结合板上的端子与端子间的排配不致过密,因此组装上的对准比较容易。然后,再将固定板23顺着绝缘壳体20的连接面202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收容端子28的一侧穿套在插口203内,并借第一、二结合板21、22上的嵌体211(如图3所示)、221(如图6所示)及燕尾止退槽210(如图3所示)、220(如图6所示),与绝缘壳体20的嵌槽271及燕尾止退体270相嵌卡,并借固定板23两侧的倒勾233扣卡固定在绝缘壳体20的扣边2021上,第一、二结合板21、22将很稳固的被结合固定在绝缘壳体20上(如图9所示)。最后再将遮蔽构件24罩盖在绝缘壳体20的对接面201上,使第一、二结合板21、22收容端子28的一侧被遮蔽构件24所遮掩,并借锁固件25的轴接体251、扣脚252与绝缘壳体20组装形成一整体,该整体构造如图10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端子28与第一、二结合板21、22模组化后,借第一扣合装置27可以很稳固的将其固接在绝缘壳体20上,因此在对接插拔时不会产生松动脱离以影响信号传输的现象。
再请参照图11,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3包括绝缘壳体30、第一结合板31、第二结合板32、固定板33、遮蔽构件34、锁固件35、接地片36及第二扣合装置37,以及若干个端子38等构件,其中绝缘壳体30具有对接面301、连接面302及凸设在对接面301的耦合部300,以及贯穿耦合部300、对接面301及连接面302的两插口303,且该两插口303内壁上、下缘上设有成排端子收纳槽3001,用于收容若干个端子38。另外,结合参照图12,该端子收纳槽3001的后侧,即绝缘壳体30的连接面302上形成有框口3021,且将连接面302处于该框口3021上、下方部分设为端子收纳槽3001的最上排及最下排,而端子收纳槽3001的中央两排,则位于框口3021前的绝缘壳体30的对接面301上。而第二扣合装置37在该框口3021内侧的上、下壁面上设有四个方形嵌体370,用以嵌卡第一结合板31、第二结合板32(容后说明)。在插口303的两侧设有锁固座304,该锁固座304具有轴孔3041及一长形缺口3042,以使锁固件35的轴接体351与扣脚352能够分别组装。
第一、二结合板31、32为与插口303宽度相当的板体,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310、320,可供固接在板体上的导电端子38定位。而导电端子38布设为上、下两排,其与第一、二结合板31、32固接为一整体,并组装在端子收纳槽3001的中央两排,而另两排成排独立设置(图11仅显示出部份),分别组装在端子收纳槽3001的最上及最下排。第一端子38均包含接触部381与接合部382,其中接触部381位于插口303内,而接合部382延伸到连接面302之外,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相焊接。另外,第二扣合装置37在第一、二结合板31、32上设有四个长方形嵌体311、321,以用于同绝缘壳体30的方形嵌槽370相嵌合。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一、二结合板31、32的四个长方形嵌体311、321与绝缘壳体30的方形嵌槽370相互以阶梯状嵌卡,其中嵌体311、322间形成卡槽,而嵌槽370间则形成卡扣体,当借嵌体311、321与嵌槽370及嵌槽370间所形成的卡扣体与嵌体311、312间所形成的卡槽搭配嵌合,其具有防止由组装方向脱出的效果。
再结合参照图13,在组装时,先组装第二结合板32,由绝缘壳体30的连接面302一侧套入框口3021内,使第二结合板32的四个长方形嵌体321与绝缘壳体30的方形嵌槽370嵌卡。另外,绝缘壳体30的插口303内侧端缘A与第二结合板32的前缘B形成止退的抵止配合,可防止第二结合板32往绝缘壳体30的对接面301一侧脱出。然后,将第一结合板31同样由连接面302一侧组装,且使第一结合板31的四个长方形嵌体311与第二扣合装置37的方形嵌槽370嵌卡。而绝缘壳体30的插口303内侧端缘A1与第一结合板31的前缘B1同样形成止退的抵止配合,它也是用来防止第一结合板31从绝缘壳体30的对接面301一侧脱出(参照图14)。因而,位于中央两排的端子38便可很便捷的完成组装,而位于最上方与最下方的端子38以治具一次组装完成。另外,接地片36夹置在第一、二结合板31、32之间,如图15、图16所示,该接地片36为金属板体,其上布设有四个缺口360,可镶卡在绝缘壳体30的镶槽306内(参照图12),且其两侧设有略向外倾斜“L”形边361,以增加其接触面积,正如图17所示,当该遮蔽构件34借锁固件35的轴接体351与扣脚352锁固在绝缘壳体30上进而遮盖在耦合部300后,该接地片36可被稳固夹置,且“L”形边361可很可靠地与该遮蔽构件34接触,进而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有效形成接地回路。综合以上对整个组装的过成的描述可知,插座连接器3的导电端子38借第二扣合装置37稳固地固接在绝缘壳体30上,因而在对接插拔时没有松动脱离并因此影响信号传输的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包括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均包含有绝缘壳体、结合板、导电端子及扣合装置,而在绝缘壳体上都具有对接面、连接面及贯穿对接面与连接面的至少一插口,另外,在插座连接器绝缘壳体对接面上还凸设有耦合部,该耦合部也同样被上述插口所贯穿,并在插口内壁至少设有一排端子收纳槽;其特征在于插头、插座连接器都至少具有一个结合板,且其都容置在插头、插座绝缘壳体插口内,并在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导电端子都是成排模组化固接在结合板的端子定位槽内,且每个端子均包含有接触部及接合部,其中接触部位于绝缘壳体插口内,而接合部延伸出连接面之外;而扣合装置则设在结合板与绝缘壳体之间,包含相互嵌卡的嵌体、嵌槽及止退体与止退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与插座连接器都设有用于将导电端子的接合部容置在既定位置的固定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结合板都包含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且两者保持适当间距上下对置。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在结合板与结合板之间进一步设有接地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嵌槽设在其绝缘壳体靠近连接面一侧的插口内,而嵌体则设在其结合板相对应的侧面上,且嵌槽与嵌体实质上都是长方形体,且尺寸能够互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止退体设在其绝缘壳体靠近对接面一侧的插口内,而止退槽设在其结合板相对应的侧面上,且止退体与止退槽实质上都是燕尾形体,且尺寸也要求能够互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座连接器嵌体与嵌槽是以阶梯形体配合而成,其中阶梯形体的阶梯部为嵌体,而阶梯形体的高度差为嵌槽,且嵌槽与嵌体反向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座连接器止退槽布设在其绝缘壳体的插口内侧端缘,而止退体布设在结合板的前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在插头与插座连接器绝缘壳体的两旁对接面上均设有通过锁固件罩盖在其上的遮蔽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扣合装置进一步包含分别设在第一、二结合板上用以串接两结合板的定位柱与定位孔。
11.一种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结合板、导电端子及扣合装置,其中绝缘壳体具有对接面、连接面及贯穿对接面与连接面的至少一插口;其特征在于其上至少具有一个结合板,且该结合板容置在前述插口内,其上并具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导电端子成排模组化地固接在结合板的端子定位槽内,其包含有接触部与接合部,其中接触部位于绝缘壳体插口内,而接合部延伸出连接面之外;而其扣合装置设在结合板与绝缘壳体之间,包含有嵌体、嵌槽及止退体、止退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插头连接器上设有用以将导电端子的接合部容置在既定位置的固定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上的结合板包含有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且两者保持适当间距并上下对置。
14.如权利要求11、13所述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二结合板之间进一步容置有接地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扣合装置所具有的嵌槽设在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靠近连接面一侧的插口内,而嵌体设在结合板相对应的面上,且嵌槽与嵌体是长方形体,且尺寸能够相互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壳体的两旁对接面上进一步设有通过锁固件进行罩盖的遮蔽构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多接点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扣合装置包含有分别设在第一、二结合板上用以串接两结合板的定位柱与定位孔。
18.一种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第一、第二结合板、导电端子及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绝缘壳体具有对接面、连接面及凸设在对接面的耦合部,以及贯穿耦合部、对接面及连接面的上下两插口,且该两插口内璧上下侧都设有成排端子收纳槽,其中对应中央两排端子收纳槽的连接面一侧,形成一内凹的框口;第一、第二结合板容置在前述框口内,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而导电端子则成排固接在结合板的端子收容槽内,另外,还成排收容在上插口上排与下插口下排的端子定位槽内,且包含接触部与接合部,其中该接触部位于耦合部与插口内,而接合部延伸出连接面之外;及扣合装置设在结合板与绝缘壳体之间,包含有嵌体、嵌槽及止退体与止退槽。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座连接器上设有用以将导电端子的接合部容置在既定位置的固定板。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连接器绝缘壳体上、下两插口之间保持适当间距,且在该两上、下两插口之间设有一接地片。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座连接器上、下两插口之间的绝缘壳体上设有若干镶槽。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地片以若干缺口区格为若干区域,进而可对应于绝缘壳体上之镶槽镶卡。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两者之间保持适当间距且上下对置。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嵌体与嵌槽是以阶梯形体配合而成,且阶梯形体的阶梯部为嵌体,而阶梯形体的高度差为嵌槽,并反向设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多插座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止退槽形成在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插口内侧端缘,而止退体形成在结合板的前侧端。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多接点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壳体的两旁对接面上进一步设有通过锁固件进行罩盖的遮蔽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其主要包括有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其中该插座与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都是成排模组化为一整体,并分别借第一扣合装置与第二扣合装置将其组装在绝缘壳体上,而该第一、二扣合装置除具有防止模组化导电端子由对接方向被推出的功能外,还具有防止模组化导电端子由拔出方向被拉出的效果,因而不会有模组化导电端子脱落的现象产生,使信号传输可靠。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390298SQ9825229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9日
发明者赖进益, 吴焜灿, 陈朝旭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