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82186阅读:来源:国知局
端子2,之后将更换后的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重新对插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接线端子组件100的任一构件进行更换、返修都非常方便,而且对不需更换的构件的破坏程度较小,节约了接线端子组件100的维修成本。
[003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组件100,通过在母端子I上设置具有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的第一夹持部13,在公端子2上设置具有第三导电片231和第四导电片232的第二夹持部23,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的其中一个插入到第三导电片231和第四导电片232之间,第三导电片231和第四导电片232的其中一个插入到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之间,且四个导电片中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从而保证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可靠、稳定,拆换容易,且母端子I与公端子2之间的装配工艺简单可控,节约了接线端子组件100的加工成本和维修成本。
[0036]可选地,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为金属件,优选地,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的材料均为铜合金,由此,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00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凸起32,第三导电片231和第四导电片23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凹槽31,凸起32与相应的凹槽31配合。
[0038]这样,四个导电片的对插限制了四个导电片在厚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凸起32与凹槽31的配合,限制了四个导电片在导电片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即限制了四个导电片在平行于任一导电片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且在接线端子组件100受到震动或冲击时,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之间也不易脱离,由此,可提高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00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三导电片231插在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之间,第二导电片132插在第三导电片231和第四导电片232之间,第二导电片132的远离第一导电片131的侧壁上设有凸起32,第四导电片232的朝向第三导电片231的侧壁上设有凹槽31,凸起32与凹槽31相配合。
[0040]其中,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三导电片231接触起到了卡紧和电导通的作用,第二导电片132与第四导电片232接触,且第二导电片132上凸起32与第四导电片232上的凹槽31配合,可以防止震动,防止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脱离。
[0041]具体地,第二导电片132的一部分朝向远离第一导电片131的方向凸出以形成凸起32,第四导电片232的一部分朝向远离第三导电片231的方向凹入以形成凹槽31。也就是说,凸起32由第二导电片132的一部分弯曲形成,这样,第二导电片132可由一个平板件制成,且该平板件再通过冲压的加工方式可形成凸起32,由此,第二导电片132加工容易。同时,凹槽31由第四导电片232的一部分弯曲形成,这样,第四导电片232也可由一个平板件制成,且该平板件通过冲压的加工方式可形成凹槽31,由此,第四导电片232加工容易。
[0042]而且,第二导电片132弯曲形成凸起32、第四导电片232弯曲形成凹槽31后,第二导电片132及第四导电片232均具有较大的弹性,从而保证了第二导电片132与第四导电片232接触紧密、可靠。
[0043]优选地,凸起32与凹槽31配合的表面为圆弧面,凸起32和凹槽31之间面接触。也就是说,第二导电片132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弧形以形成凸起32,第四导电片232的一部分也形成为圆弧形以形成凹槽31,由此,可使得凸起32容易滑入或滑出凹槽31,从而方便了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的装配与拆卸。
[00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导电片131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隔开且向外弯折以限定出第二导电片132,第三导电片231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隔开且向外弯折以限定出第四导电片232。由此,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的加工简单、容易。可选地,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分别由模具直接冲压而成。
[0045]在图1的示例中,第二导电片132由第一导电片131的中间部分向外弯折形成,第一导电片131被第二导电片132分割成两个第一竖片1311,即第一夹持部13形成为三片式结构。在图4的示例中,第四导电片232由第三导电片231的中间部分向外弯折形成,第三导电片231被第四导电片232分割成两个第三竖片2311,即第二夹持部23也形成为三片式结构。
[0046]在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对插后,第一导电片131的两个第一竖片1311分别与第三导电片231的两个第三竖片2311接触,第四导电片232卡在第二导电片132上,且第二导电片132的圆弧形部分配合在第四导电片232的圆弧形部分上。
[004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夹持部13还包括连接板133,连接板133为导电体,连接板133从第一本体12的侧壁向外延伸,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从连接板133的同一侧壁向外延伸。由此,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与第一本体1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从而方便第一导电片131及第二导电片132与第三导电片231及第四导电片232相夹持。
[0048]可选地,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垂直于连接板133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导电片131与连接板133形成为大体“L”形,第二导电片132与连接板133之间也形成为大体“L”形。这样,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配合后,四个导电片在厚度方向上不易相对移动,而且,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二导电片132与第一本体12的设有连接板133的侧壁之间大体平行,第一本体12对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3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0049]优选地,连接板133与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为一体成型件,从而减少第一夹持部13的加工步骤,降低第一夹持部13的加工成本。
[0050]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3为多个且沿第一本体12的侧壁间隔设置,第二夹持部23为多个且与第一夹持部13 对应。由此,可大大提高公端子2与母端子I连接的可靠性。[0051 ]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二本体22上设有具有开口的安装槽V,第一本体1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安装槽V内。由此,第一本体12与第二本体22相连,从而对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提供支撑、保护作用,减少了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受到的冲击或震动,进而保证了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3的连接。
[0052]具体地,如图1-图5所示,安装槽V的侧壁上设有卡槽221,第一本体12的侧壁上设有伸入至卡槽221的卡块121。
[0053]这里,卡块121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卡块121可随第一本体12插入安装槽V内,当卡块121移动至卡槽221处后,卡块121恢复原形而卡入卡槽221内,从而第一本体12不易从安装槽V内脱离,进而保证第一本体12与第二本体22连接的可靠性。
[0054]更具体地,如图1-图5所示,安装槽V的侧壁上设有配合槽222,配合槽222延伸至安装槽V的开口侧的端面上,第一本体12的侧壁上设有插入至配合槽222内的配合件122。
[0055]具体而言,如图3-图5所示,安装槽V的顶壁敞开以形成开口,配合槽222向上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