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3.1插座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76210阅读:来源:国知局
4包括主体部41和固定部42,主体部41和固定部42—体成型。固定部42用于实现上主体4与下主体5,以及上主体4和外壳I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也用于使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2的末端伸出。
[0050]主体部4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可供上排端子3嵌入的第一插槽411,主体部41的上表面和固定部42之间形成有可供上排端子3穿过的第一插孔。上排端子3的一端嵌入第一插槽411内,另一端穿过第一插孔后从固定部42伸出。
[0051]固定部42包括第一固定部421和第二固定部422,第二固定部422和第一固定部421之间形成有第一 L形台阶,并且第一固定部421凸出于第二固定部422设置,下主体5覆盖第二固定部422的部分、第一固定部421和第一 L形台阶,第二固定部422的未被下主体5覆盖的部分向下延伸有可供上排端子3穿出的第一通孔部4221,下主体5的末端设置有可供下排端子2穿出的第二通孔部53,穿出后的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2的末端位于同一平面内,如此,即实现了端子焊脚的单排式设置,从而可以节省机壳的PCB布线空间,减小整个USB 3.1插座结构的体积。
[0052]主体部4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可供下排端子2嵌入的第二插槽412,下主体5内设置有可供下排端子2穿过的第二插孔,下排端子2的一端嵌入第二插槽412内,下排端子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插孔后从第二固定部422伸出。
[0053]第一固定部421和第二固定部422的两端均设置有凸起固定块423,用于实现对下主体5的限位,防止下主体5晃动。
[0054]下主体5包括嵌入第一固定部421的第一嵌入部51、嵌入第二固定部422的第二嵌入部52,第一嵌入部51和第二嵌入部52之间形成有第二 L形台阶,并且第二嵌入部52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一嵌入部51的上表面设置,下主体5正好与上主体4的第二固定部422和第一固定部421匹配,从而可以实现下主体5与上主体4的固定连接。第二嵌入部52的靠近边缘的一侧设置有形成第二通孔的第二通孔部53。具体的,第一通孔部4221包括第一基块和设置于第一基块下方的第一支撑块,第一支撑块的与上排端子3贴合的角设置成圆弧结构,第一通孔部4221和第二固定部422之间形成可供上排端子3穿出的第一通孔,上排端子3从第一通孔穿出后贴合于第一通孔部4221,然后再伸出。第二通孔部53均包括第二基块和设置于第二基块下方的第二支撑块,第二支撑块的一个角设置成圆弧结构,第二通孔部53的内部设置第二通孔,下排端子3从第二通孔穿出。并且,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2的伸出末端的伸出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55]第二嵌入部52的上表面的两端设置有立柱521,并且第二嵌入部52上还设置有第一 U形槽522。外壳I包括上壁11、下壁12、前壁13和后壁14,上壁11、下壁12、前壁13和后壁14共同形成两端开口的容置空间,下壁12上设置有可嵌入第一 U形槽522内的嵌入片121,上主体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二 U形槽4222,第二 U形槽4222设置于第一固定部421和第二固定部422的连接处,且其开口朝向主体部41所在的一侧,上壁11上设置有凹向且嵌入第二U形槽422内的凹陷片111,上主体4的上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三U形槽4223,其开口远离主体部41所在的一侧,上壁11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有钩设于第三U形槽4223的两端的勾片112,嵌入片121、凹陷片111和勾片112共同起到止退限位的作用,以限制上主体4从外壳I内脱离出来。本实施例中,外壳I的材质为不锈钢。
[0056]上排端子3的末端和下排端子2的末端均呈L形,上排端子3的末端和下排端子2的末端均从上主体4的下表面伸出后再折向外部。
[0057]位于最侧边的两个上排端子3上还设置有中夹片6,中夹片6与上排端子3 —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最侧边是指位于两端的两个上排端子3,中夹片6主要用于实现产品的接地,由于中夹片与最侧边的上排端子3 (接地PIN)采用一体式结构,即用PIN连接中夹片6接地导通并共用,优化了产品的设计结构,更好地缩小了产品空间,而且无需开模中夹片6,从而可以大大节省产品的成本单价。
[0058]本实施例中,上排端子3和下排端子2的排列顺序为(如图4所示),从后往前依次为: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2、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2、下排端子2、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2、上排端子3、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2、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2、下排端子2、上排端子3、下排端子2、上排端子3。
[0059]图7中,下排端子2的两端设置有第一料带21和第二料带22,将其设置于下主体5内后,再去除第一料带21和第二料带22即可。
[0060]总之,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0061]第一,上主体4与上排端子3采用嵌件注塑工艺,下主体5与下排端子2采用嵌件注塑工艺,并将下主体5先组入上主体4,再将上主体4、下主体5 —起装入外壳1,从而取消了传统此类连接器的上屏蔽片和下屏蔽片,并取消了 8个高速数据通信PIN(端子条),由传统的24PIN改为16PIN,使得整个产品结构简单、实用,更好的节省了产品的空间与装配成本,体积小,长度只有7.32mm左右,有效地解决了传统C TYPE连接器使用在电源充电器领域时的资源浪费、结构复杂、产品体积较大、成本单价较高等问题。
[0062]第二,产品接地用的中夹片6与最侧边的上排端子3接地PIN采用一体式结构,用PIN连接中夹片6接地导通并共用,优化了产品的设计结构,更好地缩小了产品空间,而且无需开模中夹片,从而可以大大节省产品的成本单价。
[0063]第三,端子焊脚采用单排式结构(通孔4221位于同一直线上),节省机壳PCB布线空间。
[0064]第四,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专门用于电源充电领域的USB3.1 C TYPE插座连接器,其主要功能是用于电源充电,同时保留了 USB2.0系列的USB接口的数据通信功能,也就是说,其数据通信传输速度仅相当于USB2.0系列的数据通信传输速度480Mbps。
[0065]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主权项】
1.USB 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下排端子、上排端子、上主体和下主体,所述上排端子通过嵌件注塑工艺嵌入所述上主体内,所述下排端子通过嵌件注塑工艺嵌入所述下主体内,所述下主体和所述下排端子组成的整体嵌入所述上主体内,所述上主体、所述上排端子、所述下主体和所述下排端子组成的整体共同插入所述外壳内,所述上排端子和所述下排端子的端子条数均为八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体包括主体部和固定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固定部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可供所述上排端子嵌入的第一插槽,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和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有可供所述上排端子穿过的第一插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形成有第一 L形台阶,并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所述下主体覆盖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 L形台阶,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未被所述下主体覆盖的部分向下延伸有可供所述上排端子穿出的第一通孔部,所述下主体的末端设置有可供所述下排端子穿出的第二通孔部,穿出后的所述上排端子和所述下排端子的末端位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可供所述下排端子嵌入的第二插槽,所述下主体内设置有可供所述下排端子穿过的第二插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凸起固定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体包括嵌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嵌入部、嵌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嵌入部,所述第一嵌入部和所述第二嵌入部之间形成有第二 L形台阶,并且所述第二嵌入部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嵌入部的上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嵌入部的靠近边缘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通孔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嵌入部的上表面的两端设置有立柱,并且所述第二嵌入部上还设置有第一 U形槽。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壁、下壁、前壁和后壁,所述上壁、所述下壁、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共同形成容置空间,所述下壁上设置有可嵌入所述第一 U形槽内的嵌入片,所述上主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二 U形槽,所述上壁上设置有凹向且嵌入所述第二 U形槽内的凹陷片,所述上主体的上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三U形槽,所述上壁上设置有钩设于所述第三U形槽的两端的勾片。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的末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的末端均呈L形。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3.1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侧边的两个所述上排端子上还设置有中夹片,所述中夹片与所述上排端子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积小的USB?3.1插座结构,包括外壳、下排端子、上排端子、上主体和下主体,上排端子通过嵌件注塑工艺嵌入上主体内,下排端子通过嵌件注塑工艺嵌入下主体内,下主体和下排端子组成的整体嵌入上主体内,上主体、上排端子、下主体和下排端子组成的整体共同插入外壳内,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端子条数均为八个。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消了传统此类连接器的上屏蔽片和下屏蔽片,并取消了8个高速数据通信PIN(端子条),由传统的24PIN改为16PIN,使得整个产品结构简单、实用,更好的节省了产品的空间与装配成本,体积小。
【IPC分类】H01R12/71, H01R13/10, H01R13/405
【公开号】CN204885556
【申请号】CN201520630028
【发明人】谭达兴
【申请人】东莞市高端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