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弧装置及具有该灭弧装置的直流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52731阅读:来源:国知局
过设置降温组件来对静触头8处产生的电弧进行冷却降温,来降低电弧的温度和所含的能量,使得电弧进入灭弧罩内或者从灭弧罩内流出时,温度和所含能量都不够高,不会击穿周围空气介质,避免电弧发生重燃的现象;同时,磁场组件能够及时地将降温后的电弧吸入灭弧罩内,与若干个灭弧片2接触,将电弧拉长,进而将电弧熄灭,从而不会造成触头烧损。
[006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降温组件包括第一导热片5和第二导热片6。其中,第一导热片5沿水平方向设置在静触头8的下方,并位于灭弧罩的右侧;第二导热片6,设置在第一导热片5的下方,与第一导热片5相对,并且在沿竖直方向上,第一导热片5与第二导热片6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2;两个导热片能够同时对电弧进行冷却降温,进一步加快对电弧的降温速度。进一步优选地,若干个灭弧片2的朝向第一间隙12的一端伸入到第一间隙12内,可以使得灭弧片2的端部位于静触头8的正下方,静触头8处产生的电弧能够更及时地被吸入灭弧罩内,与若干个灭弧片2接触,加快电弧被熄灭的速度。
[0061]作为变形,还可以仅在静触头8的下方设置第一导热片5,或者第二导热片6,或者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导热介质,例如导热膜。
[0062]对于第一导热片5而言,优选陶瓷片,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的能够耐高温且导热系数大的材质。类似地,第二导热片6也优选陶瓷片。
[0063]此外,至于第一导热片5和第二导热片6的固定方式,可以固定在灭弧罩的灭弧片2上,或者静触头8底部上,或者单独设置一个支撑装置,将两个导热片固定在其上都可以。
[006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的磁场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片3和第二磁体片4,其中,第一磁体片3设置在第一导热片5的朝向静触头8的一侧表面上;第二磁体片4设置第二导热片6的背对着第一间隙12的一侧表面上,并且其极性与第一磁体片3的极性相反,以形成上述的磁场。例如,第一磁体片3的极性为N极,对应地第二磁体片4的极性为S极,两磁体片形成的磁场就能够将电弧及时地吸入灭弧罩内,进而被熄灭。对于第一磁体片3和第二磁体片4而言,优选采用磁铁片。
[0065]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第一导热片5和第二导热片6上开设安装槽,将第一磁体片3、第二磁体片4分别安装在第一导热片5、第二导热片6的凹槽内;或者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固定方式将第一磁体片3和第一磁体片3分别安装在第一导热片5、第二导热片6上。这样的安装方式,使得两个磁体片能够与两个导热片更好地配合,整个灭弧装置的结构紧凑,占用的体积小。
[0066]作为变形,磁场组件还可以为其他能够产生磁场的装置,例如包括磁体,以及套设在磁体上的线圈,在通电时,线圈与磁体产生电磁力;或者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能够产生磁场的装置。
[006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的灭弧片2包括若干个第一金属栅片和第二金属栅片,第二金属栅片的长度大于第一金属栅片的长度,沿竖直方向,第一金属栅片与第二金属栅片交替设置在支架I上,使得若干个金属栅片的位于第一间隙12内的端部整体上形成凹凸起伏的结构,当电弧被引入灭弧罩内,此凹凸起伏的结构能够将电弧拉长,并分割成多个串联的短电弧,并且每个短电弧均具有一个阴极和阳极进行压降,使得整个电弧的电压增加,强制减小短路电流,从而能够更迅速地将电弧熄灭。
[0068]作为变形,还可以设置三种、四种、五种以及五种以上的不同长度的金属栅片,将不同长度的若干个金属栅片沿竖直方向呈交错方式设置在支架I上,使得若干个金属栅片的位于第一间隙12内的端部整体上形成凹凸起伏的结构。
[0069]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的若干灭弧片2—体成型在支架I上,或者在支架I上开设若干个安装槽,将若干个灭弧片2分别安装在支架I上的安装槽内,或者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固定方式均可以。
[0070]实施例2
[007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隔开开关,包括
[0072]壳体,具有安装空腔;
[0073]静触头8,设置在壳体上,并位于安装空腔内;
[0074]动触头9,位于安装空腔内;
[0075]操作机构11,设置在壳体上,与动触头9连接,用于驱动动触头9在安装空腔内运动,使得动触头9与静触头8上的触点81处于关闭或者打开状态;
[0076]灭弧装置,设置在壳体上,并位于静触头8的下方,灭弧装置为实施例1中记载的任一项灭弧装置。
[0077]此结构的直流隔离开关,采用上述的灭弧装置,使得此隔离开关能够及时地将静触头8处产生的电弧经降温组件冷却降温,不会击穿周围空气介质,避免了电弧发生重燃的现象;并在磁场组件的作用下,电弧能够被及时地吸入灭弧罩内与若干个灭弧片2接触,将电弧拉长,进而被熄灭,从而不会造成触头烧损,提高隔离开关的安全性能和延长隔离开关的使用寿命。
[007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上述的静触头8靠近动触头9的一端上具有朝向灭弧片2—侧弯曲的折回部82;触点81固定在折回部82上;磁场组件和降温组件设置在折回部82的正下方。动触头9与静触头8的触点81断开时产生的电弧,就能够沿着折回部82的外壁面进入灭弧罩内,也即,折回部82的设计能够起到引导电弧进入灭弧罩内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电弧及时地吸入灭弧罩内,与灭弧片2接触进而被熄灭。
[007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壳体包括具有开口朝向前部的凹槽的基底10,盖设在基底10的开口上的盖体7,盖体7与基底10形成上述的安装空腔;并且磁场组件、降温组件设置在基底10上,或者盖体7;或者既可以设置在盖体7上,又设置在基底10上。
[0080]例如基底10上具有连接轴,上述的第一导热片5固定在基底10上的连接轴上,而盖体7上也具有连接轴,上述的第二导热片6则固定在盖体7的连接轴上。
[008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I); 灭弧片(2),若干个,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I)上,且若干个所述灭弧片(2)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与所述支架(I)形成灭弧罩,所述灭弧罩位于静触头(8)的下方; 磁场组件,设置在静触头(8)的正下方,用于产生磁场将静触头(8)处产生的电弧引入所述灭弧罩内,与所述灭弧片(2)接触; 降温组件,设置在所述静触头(8)的正下方,用于对所述静触头(8)处产生的电弧进行冷却降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组件包括 第一导热片(5),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静触头(8)的下方,并位于所述灭弧罩的右侧;第二导热片(6),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片(5)的下方,与所述第一导热片(5)相对;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导热片(5)与所述第二导热片(6)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2); 若干个所述灭弧片(2)的朝向所述第一间隙(12)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间隙(1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片(5),和/或第二导热片(6)为陶瓷片。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组件包括 第一磁体片(3),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片(5)的朝向所述静触头(8)的一侧表面上; 第二磁体片(4),与所述第一磁体片(3)的极性相反,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热片(6)的背对着所述第一间隙(12)的一侧表面上,与所述第一磁体片(3)形成所述磁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片(2)包括 第一金属栅片,若干个; 第二金属栅片,若干个,其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金属栅片的长度,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金属栅片与所述第二金属栅片交替设置在所述支架(I)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灭弧片(2)—体成型在所述支架(I)上。7.一种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安装空腔; 静触头(8),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腔内; 动触头(9),位于所述安装空腔内; 操作机构(11),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动触头(9)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9)在所述安装空腔内运动,使得所述动触头(9)与所述静触头(8)上的触点(81)处于关闭或者打开状态; 灭弧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静触头(8)的下方,所述灭弧装置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灭弧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8)靠近所述动触头(9)的一端上具有朝向所述灭弧片(2)—侧弯曲的折回部(82); 所述触点(81)固定在所述折回部(82)上; 所述磁场组件和降温组件设置在所述折回部(82)的正下方。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基底(10),具有开口朝向前部的凹槽;盖体(7),盖在所述基底(10)的开口上,与所述基底(10)形成所述安装空腔;所述磁场组件、降温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和/或所述盖体(7)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灭弧装置及具有该灭弧装置的直流隔离开关,灭弧装置包括支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支架上的灭弧片,若干个灭弧片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并与支架形成灭弧罩;设置在静触头正下方的磁场组件和降温组件;直流隔离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静触头和动触头,用于驱动动触头与静触头处于关闭或打开状态的操作机构,以及上述的灭弧装置,降温组件对电弧进行冷却降温,来降低电弧的温度和所含的能量,使得电弧进入灭弧罩内或者从灭弧罩内流出时,不会击穿周围空气介质,避免电弧发生重燃的现象;同时,磁场组件能够及时地将降温后的电弧吸入灭弧罩内,与若干个灭弧片接触,把电弧拉长,进而将电弧熄灭,从而不会造成触头烧损。
【IPC分类】H01H33/10
【公开号】CN205264592
【申请号】CN201620022110
【发明人】周国宝, 刘波, 许利战, 赵马锋
【申请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