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动锁紧与自动解锁一体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43067阅读:15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随动锁紧与自动解锁一体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雷达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满足雷达天线快速架设和撤收需求的一种随动锁紧与自动解锁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高机动性是车载雷达的重要战术指标,而雷达天线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可靠架设和撤收则是提高上述机动性的重要手段。为了方便雷达天线架设和撤收状态的转换,目前通常采用螺栓固定或者锁定销结构,以完成对于运动到位的雷达机构部件的快速可靠锁固目的。其中,螺栓固定结构,是将天线翻转到指定位置后,利用螺栓直接紧固各结构衔接点。螺栓固定结构的使用缺陷在于:过于依赖专业工具进行拆装,同时操作步骤繁琐零碎。每次都需要拆装很多的螺栓,甚至还会伴随部分螺栓丢失的风险。锁定销结构则是将原有的螺栓位置替换为插销结构即可。更高级的锁定销形式,是将锁定销的动力替换为电机或液压油缸驱动。锁定销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在于:首先,锁定销与锁孔间配合精度要求极高,精度稍有偏差,就必然出现天线固定晃动乃至定位不准确等状况。尽管可以采用圆锥面配合的方式,来一定程度上保证锁定销与锁孔的准确插接,但是根本上的两者配合精度问题仍然无法解决,锁定销与锁孔发生卡滞而锁紧不到位的状况时有发生,进而导致插销轴与销孔之间产生预应力,最终反而影响了天线的正常架设和撤收。其次,锁定销不利于经常性反复拆装和拔插,这会使得销体磨损严重,从而加剧天线的上述定位不准确等缺陷。最后,与螺栓固定方式类似,由于雷达天线结构复杂,需定位部件较多,每次在完成锁固及解锁操作时,一般都伴随大量的独立拆装操作,从而占用了系统架撤时间,极大的降低了雷达的机动性能。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随动锁紧与自动解锁一体化装置,能有效确保机构到位后的快速、可靠锁固和解锁动作,从而高效的实现雷达天线的多状态下的转换操作要求;本装置操作快捷方便,各构成件间联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可满足目前雷达天线的高机动性需求。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种随动锁紧与自动解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待锁紧天线上的锁杆,以及用于执行锁杆锁定操作的锁止座;所述锁止座上设置扭簧铰接锁钩和锁钩固定组件,扭簧铰接锁钩的钩体构成用于钩锁上述锁杆的配合端;扭簧铰接锁钩的钩体开口方向朝向锁杆的锁合行进方向,且锁杆的行进路径与扭簧铰接锁钩的铰接轴轴线异面垂直;扭簧铰接锁钩的铰接轴处扭簧的弹性回复方向与锁杆相对钩体的施力方向彼此反向;由钩体的受锁杆施压侧向外延伸形成钩柄,锁钩固定组件包括用于钩锁上述钩柄的长条板状的翘板以及用于驱动翘板作铰接摆动动作的动力部,所述翘板的相对锁止座的铰接轴线平行扭簧铰接锁钩的铰接轴轴线;翘板上开设有用于钩锁上述钩柄的定位凹口,在锁杆抵压上述钩体至锁定位置时,动力部推动翘板沿定位凹口的槽口指向方向产生铰接摆动动作,使得定位凹口钩锁上述钩柄并与之构成锁合配合。
[0006]所述动力部由压簧与单向油缸组合构成;翘板中段铰接于锁止座上,翘板一端布置上述定位凹口而另一端与单向油缸的活塞杆构成铰接配合,且该铰接轴线平行扭簧铰接锁钩的铰接轴轴线;单向油缸的进程腔为油液腔而回程腔内同轴布置压簧,压簧相对活塞杆的施力方向与进程腔内的油压施力方向反向布置;单向油缸的进程腔进油以推送活塞杆作进程动作时,翘板作锁合钩柄动作。
[0007]所述锁杆顶端呈适配钩体配合处轮廓的“U”形圆管结构;钩柄顶端向其侧边延伸布置“U”形钩,该“U”形钩所处平面平行翘板的铰接处轴线;定位凹口外形呈“凹”字槽状,且其槽宽大于上述“U”形钩的直径。
[0008]锁止座上还布置有用于限位扭簧铰接锁钩最大弹性回复角度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为限位销轴,该限位块的轴线平行扭簧铰接锁钩的铰接轴轴线且布置于钩体的摆动路径上。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1)、有别于传统的的螺栓或锁定销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以独特的联动钩锁结构,用以实现雷达天线上相关机构到位后的快速、可靠锁固和解锁动作,从而高效的完成雷达天线的多状态下的转换操作要求。与传统的螺栓或锁定销固定方式所带来的诸如定位不够稳定可靠、拆装烦琐不堪以及效率低下相比,本实用新型立足于实现雷达天线各状态下的高工作可靠性及高操作效率性,充分利用了扭簧铰接结构的弹性回复功能和动力部的自动动力控制效果;通过巧妙的配合锁杆下行时的下压力,从而实现锁杆下压-钩体受力-扭簧受压-钩柄摆动至指定位置-动力部驱动翘板卡住钩柄的一系列快速联动响应功能。
[0011]本实用新型部件联动性强,锁固动作简单,各钩锁结构间的配合精度要求相对更低。实践表明,当搭配诸如机械、电磁或油缸驱动结构等自动化动力构造,整个解锁和锁固过程均不到1S,能适应各种复杂工况下的动力锁固场合。传统的数以小时计的雷达天线状态切换时间,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性下,数十分钟乃至数分钟即可完成其可靠状态切换目的,雷达天线的架设和撤收效率显然得到了极大提升。
[001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进一步的具体化提升各构成件间的联动性和自动化程度,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独特的单向油缸搭配压簧的组合设计,从而实现上述各钩锁结构间的快速响应要求。由于锁杆执行锁合动作时,自身存在向下的下行压力,从而导致钩体自然摆动至锁定位置;此时,仅依靠压簧的回复力即可保证定位凹口相对钩柄的锁合效果。相应的,在整体锁合完毕后,锁杆的下压力消失,反而会产生一定的上行力,从而使得锁杆紧紧的向上“提拉”翘板,换句话说,也即此时锁杆始终与定位凹口的上侧槽边构成配合而与下侧槽边存在间隙。当需要解锁操作时,需要较大的力方可解开上述约束,也即通过油液的液压驱动,从而强制开锁,使得定位凹口反向脱离钩柄,完成钩体弹性复位,最终实现锁杆的解锁及上行动作。
[0013]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采用压簧驱使活塞杆回程而不能采用油缸驱动的方式,也是考虑到油压自身存在起伏性。一旦因油缸油压变化,而导致翘板相对钩柄的压力锁定出现问题,进而导致锁杆脱钩,显然会极大的影响雷达天线的正常工作,严重甚至产生操作事故。而显然的,压簧使得翘板始终具备沿其铰接处的反向转动张力,同时压簧受压后的压力释放是一个均匀的压力无起伏过程,通过利用压簧的恢复力保持对翘板始终有一个均衡的抵压力,可使其锁紧状态始终趋于稳定,进而保证复杂工况下的雷达天线随动使用要求。
[0014]3)、锁杆顶端及钩柄顶端,均相应的布置有勾形的配合部位,以保证相应部件动作到位后,能实现其快速可靠锁定目的。结构中,利用压簧的恢复力保持锁紧状态稳定,而利用双扭簧的恢复力矩,则保持锁杆解锁状态的动作稳定性,最终使其整体结构具有锁固可靠和状态稳定的特点。
[0015]4)、限位销轴的布置,确保了钩体的最大弹性回复角度。而之所以采用限位销轴来限位,而不是直接依靠扭簧自身的最大回复角度来限定钩体原始位置,则是考虑到扭簧毕竟是弹性件,自身也必然存在弹性疲劳。如单纯采用扭簧的最大回复角度作为钩体的原始布置角度,一旦扭簧产生疲劳,势必导致钩体每次复位后的初始位置都会存在偏差。而钩体初始位置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出现锁杆无法对中钩体,甚至锁杆下行时无法正确对钩体施力,整个结构的工作可靠性也就无从说起了。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限位销轴,扭簧的最大回复角度显然是大于该限位销轴的限位角度时,也即钩体处于初始的用于承接锁杆的位置时,钩体自身还是处于扭簧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进而保证钩体每次复位后的位置恒定性。通过上述结构,钩体的工作可靠性显然可得到有力保证。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处于锁杆解锁状态下的各部件相对位置状态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处于锁杆锁合状态下的各部件相对位置状态图。
[0018]附图中各标号与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
[0019]10-锁杆20-锁止座31-钩体32-钩柄
[0020]41-翘板42-动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