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853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有360度旋转的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放置角度不受电位器限制的结构,由于主要的负载支撑点在于直流马达的旋转主轴上,故可以任意设定旋转到360度以上的角度。
背景技术
于先前国际通用的使用于无线电频率在27MHz及40MHz的无线电遥控伺服机,大多应用于无线遥控飞机、车船及机械动物等玩具模型中,而各种模型玩具大多使用这类型的伺服机作为推动方向舵功能或油门控制之用,且为了使操作者具有操作临场的真实感,因此,都采用摇杆作比例式的控制方式,例如操作者操作一无线电发射机上的方向舵首推杆,推杆推向右边并发射一连串的无线电波至无线电接收机端遥控该方向舵伺服机作向右边的运转,其中伺服机的旋转角度由于该发射机端与接收机端的安全限制致使其最大安全旋转角度仅约100度;目前世界各大厂牌所生产的伺服放大器可接受的脉冲信号的脉冲频率周期介于16~21ms之间,而其脉冲信号的脉宽是在0.7~2.3ms的范围,但求稳定起见,一般厂商建议脉冲信号脉宽使用在0.8~2.2ms之间的范围,因此,发射机制造厂商为了使操作者避免一时手动的失误造成模型飞机的坠毁,都将操作者所操作的手动推杆下的电位器限制其可旋转范围,使操作者发射的脉冲信号又缩小限制在1.0~2.0ms之间,而高级的发射机另设有微调的电位器,可再作精密一点的调整,如图1~2所示,机端的伺服机1制造厂将该伺服机的外壳的上盖11结构设有旋转行程挡止点111的装置,在操作安全的考量下,该挡止点111的限制致使该伺服机1的旋转角度最大为120度,更由于伺服机1内的其主要的负载支撑点在于该电位器12的旋转主轴121上,故其旋转角度受该电位器12本身机械结构的限制,其伺服机1的可旋转角度也无法达到360度,因此,以先前的伺服机是以该电位器12旋转主轴121作为伺服机1的负载主轴,则该伺服机1旋转角度根本无法达到360度的旋转角度,所以此类的伺服机在应用上则广受限制;
由此可见,上述物品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本案实用新型人鉴于上述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所衍生的各项缺点,加以创新,并经多年苦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具有360度旋转的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360度旋转的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使其可以负载摄影机、灯具或其他微型的负载物体而具有正逆转360度旋转角度的应用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由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一微型电位器、一组转接齿轮组、一伺服放大器及一包含有上盖、本体及底盖的微型伺服机外壳组成,其中该微型电位器下方连接设一伺服放大器,再与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构成伺服机主体,该伺服机主体是藉由微型伺服机外壳的本体及底盖的组合而装设于内,此时,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及微型电位器的旋转轴分别由微型伺服机外壳上方的穿孔穿出,其中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与该微型电位器的旋转轴接一转接齿轮组相配套连接,将载动负载的方式直接由该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载动负载,最后再于该组转接齿轮上方装设一上盖,而该主转动轴所套设的转接齿轮的主轴由上盖的圆孔穿出而裸露;其中该减速直流马达转动时,同时转动该电位器,其衔接于减速直流马达主转动轴的转接齿轮的齿数应小于电位器旋转轴的转接齿轮的齿数,使搭载有负载的减速直流马达主转轴旋转约一转以上时,该电位器旋转主转轴的转接齿轮才旋转约一转,以确保该电位器主转轴在其有效的旋转行程完成一个行程时,该伺服机搭载有负载的主转轴可以旋转接近于360度旋转角度;其中本装置所载动的负载可为摄影机、电视机及照明灯微型等负载物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的伺服机结构,其主要不同的设计为(一)伺服机主要的负载支撑点不同,现有技术中的伺服机其主要的负载支撑点在于该电位器的旋转轴上,故其旋转角度受该电位器的限制,无法旋转到360度的角度,而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机其主要的负载支撑点在于该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上,故其旋转角度不受该电位器的限制,可以任意设定旋转到360度以上的角度;
(二)本实用新型的减速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与电位器的旋转轴是藉由一组转换齿轮互相转接,其中直流马达主转动轴所结合齿轮的齿数及电位器旋转轴所结合齿轮的齿数比例约为1比2.5左右,使该马达主轴旋转2.5度角度时,该电位器主转轴旋转约1度的旋转角度,即该电位器旋转1度时,故直流马达已经旋转2.5度,而先前的伺服机各级齿轮组结构,完全是只作高速运转直流马达的减速作用而已,并无如本实用新型的转接齿轮组结构,因此,此两种原理虽然相同,但是,结构上是一个不同结构设计,而在功能上也是具有不同的用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360度旋转的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与前述现有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机其主要的负载支撑点在于该直流马达的旋转主轴上,故其旋转角度不受该电位器的限制,可以任意设定旋转到360度以上的角度。
2.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机的减速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与电位器的旋转轴是藉由一组转换齿轮互相转接,其中齿轮的齿数与另一齿轮的齿数比例约为1比2.5左右,使该马达主轴旋转2.5度角度时,该电位器主转轴旋转约1度的旋转角度,即该电位器旋转1度时,该直流马达已经旋转2.5度。
3.本实用新型具有微型的体积、但应用范围更大。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伺服机的分解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伺服机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最较佳实施例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21、一微型电位器22、一组转接齿轮组23、一伺服放大器24及一微型伺服机外壳25(包含有上盖251、本体252及底盖253)组成,其特征在于该微型电位器22下方连接一伺服放大器24,再与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21构成伺服机主体2,该伺服机主体2是藉由微型伺服机外壳25的本体252及底盖253的组合而装设于内,此时,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21的主转动轴211及微型电位器22的旋转轴221分别由微型伺服机外壳25上方的穿孔254、255穿出,其中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21的主转动轴211与该微型电位器22的旋转轴221之间加置有一组转接齿轮23的配套连接,将载动负载的方式直接由该直流马达21的主转动轴211载动负载,如图4,最后再于该组转接齿轮23上方藉由数个结合销装设一上盖251,且该主转动轴211所套设的转接齿轮23的主轴231由上盖251的圆孔256穿出而裸露;其中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21的设计规格是着重于体积小、扭力大及转速适中,为使体积小,故采用微小型直流马达,为增加微小马达的扭力,故采用多级减速齿轮组,且使负载物(例如摄影机)的最大转速及最小转速能适合环境的需求、人眼视觉的适当要求及控制电路的控制规格等;如本实施例中该组转接齿轮设计的比例约为1比2.57之间,使该马达主转动轴旋转2.57度角度时,该电位器旋转轴旋转约1度的旋转角度比,即该电位器旋转1度时,该直流马达已经旋转2.57度;而一般脉冲信号脉宽使用范围在0.8~2.2ms之间,其间所输出的1.4个ms,共可分为140个0.01ms,意即,本实施例中所输出的一连串的正向脉冲,可使该直流马达旋转140度的旋转角度,再经过如此配套的1比2.57的转接齿轮,就可使该直流马达主转轴可由140度延伸2.57倍,等于旋转到360度的范围,为了使慢速度连续旋转时不会有明显的抖动现象发生,又上述的转接齿轮数比不宜过大而影响旋转精确的解析度及增大结构的体积。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保护范围中。
综上所述,本案不但在空间型态上确属创新,并能较现有技术中所用物品增进上述多项功效,应已充分符合新颖性及进步性的法定新型专利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恳请贵局核准本件新型专利申请案,以励创作,谢谢。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由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一微型电位器、一组转接齿轮组、一伺服放大器及一包含有上盖、本体及底盖的微型伺服机外壳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微型电位器下方连接设一伺服放大器,再与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构成伺服机主体,该伺服机主体是藉由微型伺服机外壳的本体及底盖的组合而装设于内,此时,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及微型电位器的旋转轴分别由微型伺服机外壳上方的穿孔穿出,其中该微型减速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与该微型电位器的旋转轴接一转接齿轮组相配套连接,将载动负载的方式直接由该直流马达的主转动轴载动负载,最后再于该组转接齿轮上方装设一上盖,而该主转动轴所套设的转接齿轮的主轴由上盖的圆孔穿出而裸露。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衔接于减速直流马达主转动轴的转接齿轮的齿数小于电位器旋转轴的转接齿轮的齿数。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本装置所载动的负载可为摄影机、电视机及照明灯微型负载物体。
专利摘要一种微型无线电伺服机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包含有一微型减速直流马达、一微型电位器、一组转接齿轮组、一伺服放大器及一微型伺服机外壳等所组成的装置,主要是针对目前仅能旋转约120度的无线电遥控伺服机作结构上的改良,使其具有约360度的旋转角度及微型的体积、更大范围的应用。
文档编号H02K7/116GK2539339SQ02211799
公开日2003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7日
发明者谢基生 申请人:谢基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