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绳设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730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绳设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绳(コ一ドレス)设备系统,能够将便携式电动设备或个人计算机、携带式电话、PDA等可携带的信息设备等、可在充电器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其充电器上进行充电。
背景技术
从前,在无绳设备当中,内置电池来实现无绳化的设备急速增多。内置电池多数使用干电池等用过扔掉的一次性电池或可以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但是,一次性电池在电量耗尽时需要时间来更换和购买。而且还存在耗尽电池的废弃处理问题。因此,对于商用手电筒等设备,需要电池费用和维护费用的成本。
另外,二次电池在需要马上使用时却没电的情况下,由于二次电池利用化学反应的特性,需要以比较低的电流进行长时间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设备无法使用。而且,二次电池虽然可以重复进行一次性电池无法进行的充放电,但这样做是有限度的,到寿命后必须更换。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与上述一次性电池同样的问题。
因此,可考虑有效利用双电荷层电容器的大电流充放电特性,用双电荷层电容器来代替二次电池。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在电极与电解液接触时形成的电偶层上使正负电荷相对蓄积的结构。因此不伴随电池那样的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快速充放电。但是,双电荷层电容器与二次电池比较,单位体积的容量小,因而使用时间和用途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在现有的使用双电荷层电容器的设备的结构中,包括例如通过充电器向具有双电荷层电容器的设备充电的结构。该充电器利用交流电源工作。现实情况是,已经试制出电动汽车与现有二次电池相比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即使双电荷层电容器的体积大,也可搭载以双电荷层电容器为电源的设备。而且,计算机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的备份电源等,在使用二次电池而容量过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容量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
另外,利用双电荷层电容器的无绳设备的充电器,包括例如日本特公平8-31339号公报(第2~5页、图1~图3)所公开的、使用整流商用电源的直流电源的充电器。
但是,现有例子的无绳设备仅以双电荷层电容器作为电源,因而存在如下问题在使用时间长的情况下,与具有相同蓄电能力的二次电池相比,体积变大。
从而,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用于小型无绳设备等时,无法将从前使用的二次电池置换成与该二次电池相比单位体积的容量较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进行快速充电的无绳设备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结构的无绳设备系统,将可在充电器上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该充电器上进行充电,此外,具有可由包含在所述充电器中的直流电源充电的第1蓄电部,对该第1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中的第2蓄电部,以及对该第2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在安装了所述无绳设备时,至少从所述第1蓄电部对所述第2蓄电部充电。
最好是,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2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最好是,所述第2蓄电部可由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根据所述第1蓄电部的充电输出、将对所述第2蓄电部的充电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的结构比较有利。最好是,所述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或所述充电器中。并且,最好是,多个所述第1蓄电部并联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上。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1结构,通过内置在充电器中的直流电源预先使第1蓄电部处于充电状态,在连接了无绳设备时,首先由充电器的蓄电部对无绳设备的蓄电部充电。然后,如果没有达到额定电压,则将电路切换到由来自直流电源的供电,由直流电源充电,直到达到额定电压,并结束充电。本发明的无绳设备的蓄电部适合使用电化学电容器,因而可以实现快速充电,并且由于其体积小于现有的双电荷层电容器,因而可使用于各种无绳设备。
第2蓄电部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可以不配置在充电器一侧,而配置在无绳设备一侧。本发明充电器的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从而充电器的蓄电部也可以快速充电。另外,充电器的多个第2蓄电部并联连接在直流电源上,从而可以切换使用,并且通过在连接无绳设备时依次切换,可以即刻实现充满电。因此可以实现始终可以快速充电的无绳设备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结构的无绳设备系统,将可在充电器上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该充电器上进行充电,此外,具有可由包含在所述充电器中的直流电源充电的第1蓄电部,可由所述直流电源充电且可向所述第1蓄电部充电的第3蓄电部,对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3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中的第2蓄电部,以及对该第2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在安装了所述无绳设备时,至少从所述第1蓄电部对所述第2蓄电部充电。
在上述第2结构的无绳设备系统中,最好是,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2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最好是,所述第3蓄电部由可充放电的电池构成。第3蓄电部可由所述直流电源充电。最好是,所述第2蓄电部可由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在上述第2结构的无绳设备系统中,可以与所述第1蓄电部的充电输出对应,将对所述第2蓄电部的充电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最好是,所述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或所述充电器中。最好是,多个所述第1蓄电部并联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上。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2结构,通过充电器中内置的直流电源预先使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处于充电状态,在连接了无绳设备时,首先由充电器的第1蓄电部对无绳设备的蓄电部充电。此时,第3蓄电部向第1蓄电部充电,以使第1蓄电部放出的电量由第3蓄电部立即补充。结果是第1蓄电部的电压不下降,第1蓄电部和第2蓄电部之间的电压不接近,从而确保一定的电位差。这样可以由第1蓄电部对第2蓄电部进行快速充电。
如果此时的第2蓄电部没有达到额定电压,则也可以将电路切换到由直流电源供电,一直由直流电源充电,直到达到额定电压后结束充电。本发明中,第1蓄电部的电压不下降,第1蓄电部和第2蓄电部之间的电压不接近,从而确保一定的电位差,由第1蓄电部对第2蓄电部进行快速充电,因而可以有效地适用于各种无绳设备的快速充电。
第2蓄电部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可以不配置在充电器一侧,而配置在无绳设备一侧。如果本发明的充电器的第1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则充电器的蓄电部也可以快速充电。充电器的多个第1蓄电部并联连接在直流电源上,从而可以实现大电流供电,即刻实现充满电。而且可以切换使用,并且通过在连接无绳设备时依次切换,可以即刻实现充满电。因此,能够实现始终可以快速充电的无绳设备系统。另外,第3蓄电部在第1蓄电部放电时具有瞬间供电的功能。这样可使第1蓄电部始终确保所需电压,并且充电速度可以始终维持在一定速度之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3结构的无绳设备系统,将可在包含直流电源的充电器上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该充电器上进行充电,此外,具有可由所述直流电源充电且配置在所述充电器内的第1蓄电部和第3充电部,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中的第2蓄电部和第4蓄电部,控制所述第1~第4蓄电部的充放电且配置在所述充电器内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控制所述第2和第4蓄电部的放电的放电控制电路;在安装了所述无绳设备时,至少从所述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对所述第2蓄电部充电,并且从所述第3蓄电部对所述第4蓄电部充电。
在上述第3结构的无绳设备系统中,最好是,第1蓄电部和第2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最好是,第3蓄电部和第4蓄电部由蓄电池构成。第2蓄电部可由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中的一个或其组合充电。第4蓄电部可由第3蓄电部充电。控制第2和第4蓄电部的放电的放电控制电路可以包含在无绳设备当中。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3结构,通过在充电器中内置的直流电源预先使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处于充电状态。在连接了无绳设备时,首先由将充电器的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串联连接而形成的复合电源对无绳设备的第2蓄电部充电。第2蓄电部被快速充电,在充电结束后,接着进行第4蓄电部的充电。第2蓄电部是可以快速充电的蓄电部,第4蓄电部是现有的可充放电的电池,以现有速度充电。因此,在充电时间有某种程度充裕的情况下,在对第2蓄电部的快速充电结束后,只要时间允许,可以由第3蓄电池对第4蓄电池进行充电。
在此,如果充电器的第1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则充电器的蓄电部也可以实现快速充电。而且,无绳设备的第2蓄电部通过使用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等,可以实现快速充电。另外,无绳设备中配置有第4蓄电部,因而不必在第2蓄电部快速充电结束之后立即使用,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将充电对象切换到第4蓄电部,在时间允许的限度内进行充电。从而可以实现可快速充电、可长时间使用、并且可重复充放电的无绳设备系统。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本发明几个实施方式的附图更好地进行理解。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并非意在确定或限定本发明,而仅仅是为了易于进行本发明的说明和理解。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具体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为无绳设备的指挥器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绳设备系统的变形例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9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无绳设备系统的变形例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具体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充电器的内部结构的概略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图15所示指挥棒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9是表示对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20控制对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第2蓄电部和第4蓄电部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几个最佳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具体结构例。在该实施方式中,无绳设备具有可在充电器10上装卸的指挥棒20,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进行充电。
图2所示为充电器10的结构例。充电器10包括由家用电源等供电后生成直流电流的直流电源11、可利用该直流电源11充电的蓄电部(第1蓄电部)12、以及控制该蓄电部12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3。这些构成部件配置在框体14内,通过端子15向直流电源11供电。另外,在框体14的上部配置有对应指挥棒20的装卸而连接的充电端子16。
图3所示为指挥棒20的结构例。指挥棒20呈棒状,包括蓄电部(第2蓄电部)21和控制该蓄电部21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2。在发光部23内部通过保持架24排列有多个光源(例如LED)25。LED25通过开关26的操作而闪烁。在指挥棒20的下部配置有与充电器10的装卸相对应而连接的充电端子27。
图4所示为包含充电器1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由电化学电容器构成。在此使用的电化学电容器也称为虚拟容量电容器,是利用以白金系元素的Ru(钌)或Ir(铱)的氧化物RuO2或IrO2为电极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的虚拟容量的电容器。就容量而言,每单位体积的容量是双电荷层电容器2倍以上的电容器已投入实用。大电流的充放电能力能够与双电荷层电容器匹敌。
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在本实施例中由2个电压为2.3V一电容为120F的电容器并联而成。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的结构是,将5个2.3V-60F的电容器串联成1个单位、然后并联4个该单位(以下将上述的串并联简单称为5串联4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
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3和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2分别在向蓄电部12或蓄电部21充电时控制成不超过规定电压(额定电压)(过电压控制功能),并在蓄电部12或蓄电部21放电时控制成保持规定电压(定电压控制功能)。
在上述结构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相连接,首先被积蓄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10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在通过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充电时蓄电部21没有达到额定电压的情况下,通过开关17将充电电路切换到利用直流电源11的充电。然后由直流电源11向蓄电部21供电,直到达到额定电压,并结束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从利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的充电切换到利用直流电源11的充电的切换时刻,最好是蓄电部12的电流值即将小于直流电源11的额定电流值之前。
在上述情况下,就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而言,如果仅以双电荷层电容器(或者电化学电容器)对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充电,则需要大容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这样会使充电器10大型化,从而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反过来如果在减小双电荷层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容量的情况下对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充电,则需要大容量的直流电源11。因此,蓄电部12的容量和直流电源11的容量,要根据充电条件采用适当的构成。
另外,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与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相比较,最好是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的电压较高。电压差越大,电荷移动速度越快。就容量来说,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的容量最好较大,但由于可以利用直流电源11进行追加充电,只要不是太小就没有问题。
直流电源11与充电器10中内置的蓄电部12相比较,直流电源11的电压最好大于等于蓄电部12的充电电压。其电流值最好是2A~50A之间,在5A~30A之间更好。电流值小于2A时,向充电器10中内置的蓄电部12或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充电的时间变长。而在大于50A时,电源变得大型并且成本提高。
(第2实施方式)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5所示为第2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1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是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的结构。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3V-60F的电容器5串联4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器10中包含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18。
在第2实施方式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连接,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10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第3实施方式)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6所示为第3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1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是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的结构。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3V-120F的电容器5串联2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电化学电容器构成。
在第3实施方式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连接,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10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第4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图7所示为第4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1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是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的结构。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由2.3V-60F的电容器5串联3并联而形成的11.5V-36F电容器并联3组的结构。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并联着多个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分别通过切换开关19可进行适当切换。
在第4实施方式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连接,首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向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8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蓄电部21中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的结构。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电化学电容器是将2.3V-120F的电容器5串联2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
在上述变形例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连接,首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向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6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1.5个小时。
在本发明其它变形例中,蓄电部21中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个电压2.3V-电容60F的电容器并联的结构。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3V-60F的电容器5串联4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
在上述的其它变形例中,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1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连接,首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1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向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在本例中,蓄电部21在6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1.5个小时。
(第5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
图9所示为第5实施方式的充电器30的结构示例。充电器30包括由家用电源等供电生成直流电流的直流电源11、可由该直流电源11充电的蓄电部(第1蓄电部)12和第3蓄电部28、以及对所述蓄电部12和28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3。上述部件配置在框体14内,由商用电源通过商用电源端子15向直流电源11供电。另外,在框体14的上部配置有与指挥棒20的装卸相对应而连接的充电端子16。
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具体结构例与图1所示例相同,并且作为无绳设备的指挥器的内部结构与图3所示结构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图10所示为包含充电器3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指挥棒20的第2蓄电部21由电化学电容器构成。在此使用的电化学电容器也称为虚拟容量电容器,是利用以白金系元素的Ru(钌)或Ir(铱)的氧化物RuO2或IrO2为电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得到的虚拟容量的电容器。就容量而言,每单位体积的容量是双电荷层电容器2倍以上的电容器已投入实用。大电流的充放电能力可与双电荷层电容器匹敌。
在本实施例中,第2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由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而成。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第1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5个2.3V-60F的电容器串联作为1个单位、然后并联2个该单位(以下将所述的串并联简单称为5串联2并联)而形成的11.5V-24F电容器。第3蓄电部28的镍氢电池是将4个1.2V-1600mAh串联作为4.8V-1600mAh来使用。
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3和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2分别在向蓄电部12或蓄电部21充电时控制成不超过规定电压(额定电压)(过电压控制功能),并在第1蓄电部12或第2蓄电部21放电时控制成保持规定电压(定电压控制功能)。
在上述结构中,充电器30的第1蓄电部12和第3蓄电部28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3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连接,首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然后由第3蓄电部28立即对第1蓄电部12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15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在通过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充电时第2蓄电部21没有达到额定电压的情况下,利用开关17将充电电路切换到利用直流电源11的充电。然后由直流电源11向第2蓄电部21供电,直到达到额定电压,并结束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从利用充电器30的第1蓄电部12的充电切换到利用直流电源11的充电的切换时刻,可以是第1蓄电部12的电流值即将小于直流电源11的额定电流值之前。
在上述情况下,就充电器30的第1蓄电部12而言,如果仅以双电荷层电容器(或者电化学电容器)对无绳设备侧的第2蓄电部21充电,则需要大容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这样会使充电器30大型化,从而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反过来如果在减小双电荷层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容量的情况下对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充电,则需要大容量的直流电源11。以不使第1蓄电部12和直流电源11大型化为目的,第3蓄电部28是极为有效的。因此,蓄电部12的容量和蓄电部28的容量、直流电源11的容量,根据充电条件采用适当的构成。
另外,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与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相比较,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的电压最好较高。电压差越大,电荷移动速度越快。就容量来说,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的容量最好较大,但由于可以由直流电源11进行追加充电,只要不是太小就没有问题。
直流电源11与充电器30中内置的第1蓄电部12及第3蓄电部28相比较,直流电源11的电压最好大于等于蓄电部12及蓄电部28的充电电压。其电流值最好在1A~10A之间,在1.5A~6A之间更好。电流值小于1A时,向充电器30中内置的蓄电部12或无绳设备侧的蓄电部21充电的时间变长。而在电流值大于6A时,电源变得大型并且成本提高。
(第6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
图11所示为该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3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为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而成。充电器3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2A,第1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3V-24F的电容器5串联4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第3蓄电部28的镍氢电池是将4个1.2V-1600mAh串联作为4.8V-1600mAh使用。特别是在本例中,充电器30中包含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18。
在第6实施方式中,充电器30的第1蓄电部12和第3蓄电部28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3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相连接,首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然后由蓄电部28立即对蓄电部12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15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第7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3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第2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为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充电器3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第1蓄电部12的电化学电容器是将2.3V-120F的电容器5串联2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特别是在本例中,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由电化学电容器构成。
在第7实施方式中,充电器30的第1蓄电部12和第3蓄电部28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3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相连接,首先由被积蓄在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然后由第3蓄电部28立即对第1蓄电部12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蓄电部21在10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第8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
图13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30和指挥棒2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结构。第2蓄电部21中的电化学电容器是将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充电器1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第1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由2.3V-60F的电容器5串联3并联而形成的11.5V-36F电容器并联3组的结构。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并联连接有多个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分别通过切换开关19可进行适当切换。
在第8实施方式中,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和蓄电部28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3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相连接,首先由积蓄在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然后由蓄电部28立即对蓄电部12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8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3个小时。
图14所示为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2蓄电部21中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个电压2.3V-电容120F的电容器并联。充电器3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第1蓄电部12的电化学电容器是将2.3V-120F的电容器5串联2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
在上述变形例中,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和蓄电部28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3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相连接,首先由积蓄在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然后由第3蓄电部28立即对蓄电部12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部21在6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1.5个小时。
在其它变形例中,蓄电部21中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个电压2.3V-电容60F的电容器并联。充电器30中的直流电源11为12V、5A,蓄电部12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是将2.3V-60F的电容器5串联4并联而形成的11.5V-48F电容器。
在该变形例中,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和蓄电部28由直流电源11预先充电。通过将指挥棒20安装在充电器30上,充电端子16和充电端子27相连接,首先由积蓄在充电器30的蓄电部12中的电荷对指挥棒20的蓄电部21快速充电。然后由第3蓄电部28立即对第1蓄电部12充电。在本例中,蓄电部21在6秒的时间内处于充电满的状态,其后可使用1.5个小时。
(第9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具体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无绳设备具有可在充电器31上装卸的指挥棒40,通过将指挥棒40安装在充电器31上进行充电。指挥棒40通过开关41的通断使发光部42闪烁。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充电器31的概略结构例的剖面图。充电器31包括直流电源32、可由该直流电源32充电的第1蓄电部33及第3蓄电部34、以及充放电控制电路35。直流电源32由商用电源等供电,生成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这些构成部件配置在框体36内,由商用电源通过商用电源端子37向直流电源32供电。另外,框体36上部配置有与指挥棒40的装卸相对应而连接的充电端子38。
图17是表示图15所示指挥棒40的概略结构例的剖面图。指挥棒40呈棒状,包括第2蓄电部43和第4蓄电部44、以及控制该蓄电部43和44放电的放电控制电路45。在发光部42的内部,在作为支承构件的保持架46上排列有多个电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47。在该结构例中,设置2列LED,每列4个,合计共8个LED(47a~47h)。LED47通过开关41的操作闪烁。另外,由于图17是相对于图15旋转90°后的剖面图,因而用于与充电器31连接的可装卸的充电端子38在图17中设置在指挥棒右端。
以下说明适用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无绳设备系统的动作。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包含充电器31和指挥棒40的无绳设备系统的电路结构框图。在图18中,虚线包围的区域表示充电器31,点划线包围的区域表示指挥棒40。充电器31和指挥棒40通过充电端子38(38a、38b、38c)和充电端子48(48a、48b、48c)连接。充电器31由直流电源32、充放电控制电路35、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等构成。
在此,充放电控制电路35由第1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0、第3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1、第4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2和开关装置53、54、55、56等构成。指挥棒40由LED47的通断开关41、第2蓄电部43、第4蓄电部44、放电控制电路45和LED47等构成。
首先说明充电器31的电路结构中第1蓄电部33的充电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35输出控制信号S1来控制开关53,将与商用电源39连接的直流电源32的输出V0连接到第1蓄电部33上,对第1蓄电部33充电。在图示情况下,开关53中,开关53a连接直流电源32的正极和第1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0,开关53b连接直流电源32的负极和第1蓄电部33的负极。开关53可使用继电器等。与第1蓄电部33的充电电压或充电电流有关的信息信号S2被提供给充放电控制电路35。
第1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0连接在直流电源32和第1蓄电部33之间。这种情况下的控制包括防止第1蓄电部33的过电压的充电电压控制或过电流保护控制等。第1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0根据第1蓄电部33的充电电压进行第1蓄电部33的充电控制,直到电压达到充电满的电压V1。在此,第1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0可以使用进行定电压控制的IC(集成电路)等。
以下说明对第3蓄电部34的充电。第1蓄电部33的充电结束后,充放电控制电路35输出控制信号S1,将开关53连接到图中虚线所示的B侧。此时,开关53a将直流电源32的正极连接到开关54的一端。开关53b将直流电源32的负极接地。这样,直流电源32的负极同接地的第3蓄电部34的负极连接。此时,充放电控制电路35输出使开关54接通的输出信号S3来接通开关54,从而连接直流电源32的正极和第3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1。上述开关54可以使用双极晶体管或MOSFET等半导体开关元件或继电器等。通过上述开关53和开关54的动作,直流电源32经由第3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1同第3蓄电部34连接。与第3蓄电部34的充电电压或充电电流有关的信息信号S4被提供给充放电控制电路35。
第3蓄电部34的充电控制电路51的控制中包括防止第3蓄电部34的过电压的充电电压控制或过电流保护控制等。这种情况下的控制包括防止第3蓄电部34的过电压的充电电压控制或过电流保护控制等。第3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1根据第3蓄电部34的充电电压进行第3蓄电部34的充电控制,直到电压达到充电满的电压V2。第3蓄电部的充电控制电路51可以使用进行定电压控制的IC等。
以下说明配置在指挥棒40内部的对第2蓄电部43充电的电路。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的充电结束后,充放电控制电路35输出控制信号S1来控制开关53,使直流电源32同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不连接。然后,充放电控制电路35输出控制信号S5使开关55断开后,输出控制信号S6接通开关56。上述开关55和开关56可以使用双极晶体管或MOSFET等半导体开关元件或继电器等。这样,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的串联电压施加在指挥棒40内的第2蓄电部43上。
为了防止第2蓄电部43的过电压,与第2蓄电部43的充电电压信号有关的信息信号S7被提供给充放电控制电路35。充放电控制电路35在充电电压信号S7达到充电满电压V3时,输出控制信号S6,使开关56由接通变为断开,停止对第2蓄电部43的充电。此时,第1蓄电部33大致处于放电状态。
以下说明指挥棒40内的对第4蓄电部44充电的电路。第2蓄电部43的充电结束后,充放电控制电路35输出控制信号S6断开开关56,然后输出控制信号S5接通开关55。这样,由积蓄在第3蓄电部34中的电力对指挥棒40内的第4蓄电部44充电。
为了防止第4蓄电部44的过电压,与第4蓄电部的充电电压有关的电压或电流的信息信号S8被提供给充放电控制电路35。第4蓄电部44的充电控制电路52的控制中,包括防止第4蓄电部44的过电压的充电电压控制或过电流保护控制等。第4蓄电部44的充电控制电路52根据第4蓄电部44的充电电压进行充电控制,一直充电直到电压达到充电满电压V4。第4蓄电部44的充电控制电路52可以使用进行定电压控制的IC等。
如上所述,利用直流电源32使充电器31内的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充满电,然后利用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使指挥棒内的第2蓄电部和第4蓄电部充满电。在该状态下,指挥棒40可以从充电器31中取下进行无绳使用。
以下说明将指挥棒无绳使用时的电路动作。放电控制电路45使开关41接通后,利用第2蓄电部43内蓄积的电力驱动LED47。然后,当第2蓄电部43的电压下降到驱动LED47所必要的电压以下时,放电控制电路45将第2蓄电部43切换到第4蓄电部44,进行LED47的驱动控制。
这种情况下,放电控制电路45具有第2及第4蓄电部43、44的电压监视和在向LED47供电时保持规定电压的定电压控制功能等。另外,放电控制电路45还可以具有LED脉冲驱动或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使多个LED点亮等控制功能。
在此更为具体地说明本发明无绳设备系统的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的充电。图19是表示对本发明无绳设备系统的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控制电路35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T1中测定与第1蓄电部33的电压有关的信息信号S2的电压信息,在步骤ST2中判断信息信号S2的电压是否已被充电至第1蓄电部33的规定充电电压V1。然后,如果在步骤ST2中判断为没有达到第1蓄电部33的规定充电电压V1,则返回步骤ST3,对第1蓄电部33充电。相反,如果在步骤ST2中判断为第1蓄电部33已经被充电至规定充电电压V1,则在步骤ST4中开始对第3蓄电部34充电。
然后,在步骤ST5中判断信息信号S2的电压是否已被放电至第1蓄电部33的规定充电电压V1以下。然后如果在步骤ST6中判断为没有达到第1蓄电部33的规定充电电压V1,则返回步骤ST3,对第1蓄电部33充电。
接着,在步骤ST7中测定与第3蓄电部34的电压有关的信息信号S4的电压,在步骤ST8中判断信息信号S4的电压是否已被充电至第3蓄电部34的规定充电电压V2。然后,如果在步骤ST8中判断为没有达到第3蓄电部34的规定充电电压V2,则返回步骤ST4,对第3蓄电部34充电。相反,如果在步骤ST8中判断为第3蓄电部34已经被充电至规定充电电压V2,则在步骤ST9中结束第3蓄电部34的充电,返回步骤ST1。
充放电控制电路35如上所述地进行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的充放电控制。
以下,更为具体地说明本发明无绳设备系统的第2蓄电部43和第4蓄电部44的充电。图20是表示对本发明无绳设备系统的第2蓄电部43和第4蓄电部44的充电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T11中测定与第2蓄电部43的电压有关的信息信号S7的电压,在步骤ST12中判断信息信号S7的电压是否已被充电至第2蓄电部43的规定充电电压V3。然后,如果在步骤ST12中判断为没有达到第2蓄电部43的规定充电电压V3,则返回步骤ST13,对第2蓄电部43充电。相反,如果在步骤ST12中判断为第2蓄电部43已经被充电至规定充电电压V3,则在步骤ST14中开始对第4蓄电部44充电。
然后,在步骤ST15中判断信息信号S7的电压是否已被放电至第2蓄电部43的规定充电电压V3以下。然后如果在步骤ST16中判断为没有达到第2蓄电部43的规定充电电压V3,则返回步骤ST13,对第2蓄电部43充电。
接着,在步骤ST17中测定与第4蓄电部44的电压有关的信息信号S8的电压,在步骤ST18中判断信息信号S8的电压是否已被充电至第4蓄电部44的规定充电电压V4。然后,如果在步骤ST18中判断为没有达到第4蓄电部44的规定充电电压V4,则返回步骤ST14,对第4蓄电部44充电。相反,如果在步骤ST18中判断为第4蓄电部44已经被充电至规定充电电压V4,则在步骤ST18中结束第4蓄电部44的充电。
充放电控制电路35如上所述地进行第2蓄电部43和第4蓄电部44的充放电控制。
在上述结构中,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和指挥棒40的第2蓄电部43适合采用电化学电容器或双电荷层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也称为虚拟容量电容器,是利用以白金系元素的Ru(钌)或Ir(铱)的氧化物RuO2或IrO2为电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得到的虚拟容量的电容器。就容量而言,每单位体积的容量是双电荷层电容器2倍以上的电容器已投入实用。电化学电容器在大电流区域的充放电能力可以与双电荷层电容器匹敌。另外,充电器31的第3蓄电部34和指挥棒40的第4蓄电部44适合采用可充放电的镍氢电池等蓄电池。
在此,就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而言,如果仅使用双电荷层电容器或者电化学电容器对无绳设备侧的第2蓄电部43或第4蓄电部44充电,则需要大容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大容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等进行快速充电,充电电流会变大,从而使充电器31的直流电源32大型化、成本提高。因此,为了不使第1蓄电部33和直流电源大型化,使用充电电流比双电荷层电容器等小的蓄电池作为第3蓄电部34是比较有效的。这样,第1蓄电部33的容量、第3蓄电部34的容量和直流电源32的容量,可根据在作为无绳设备的指挥棒40上配置的第2蓄电部43和第4蓄电部44的充放电条件,采用适当的构成。
在此,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的充电电压V1最好比作为无绳设备的指挥棒40的第2蓄电部43的充电电压V3高。电压差越大,电荷移动速度越快。而且,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的容量最好比作为无绳设备的指挥棒40的第4蓄电部44的容量大,由于可以利用直流电源32进行追加充电,只要不是太小就没有问题。
直流电源32的输出电压V0和第1蓄电部33的充电电压V1、以及第3蓄电部34的充电电压V2相比,直流电源32的电压V0最好大于等于V1及V2。而且,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流最好是能够对作为第1和第2蓄电部的电化学电容器或双电荷层电容器快速充电的电流值。
将现有的电化学电容器或双电荷层电容器用于指挥棒等便携式设备时,充电电流可以为例如1A~10A。1.5A~6A则更好。在便携式设备的情况下,对电化学电容器或双电荷层电容器的充电电流小于1A时,充电器31中内置的第1蓄电部33或作为无绳设备的指挥棒40的第2蓄电部43的充电时间变长。而在该充电电流大于6A时,直流电源32变得大型化,成本提高。
本发明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结构如上所述,并以如下方式使用。在此,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和指挥棒40的第2蓄电部43使用电化学电容器,充电器31的第3蓄电部34和指挥棒40的第4蓄电部43使用镍氢电池作为可充放电的蓄电池。
开始,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35分别与直流电源32连接,并被预先充电至电压V1和V2。然后将指挥棒40的充电端子48安装在充电器31的充电端子38上。在此,充电器31的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35串联连接,其电压成为V1+V2。然后,充放电控制电路35利用串联连接的第1蓄电部33和第3蓄电部34对指挥棒40的第2蓄电部43快速充电至电压V3。在第2蓄电部43快速充电结束后,充放电控制电路35使第4蓄电部44充电至电压V4。
这样,指挥棒40的第2和第4蓄电部充满电,将指挥棒40的充电端子48从充电器31的充电端子38上取下。在该状态下,无绳设备的指挥棒40可以无绳使用。此时,指挥棒40的LED驱动电路最开始以第2蓄电部43的电化学电容器为电源对LED47进行点亮控制,当电化学电容器的电压降低到LED驱动电压之下时,接着使用在作为第4蓄电部44的镍氢电池中蓄积的电力进行LED47的驱动控制。
本发明的无绳设备系统如上所述地动作,将指挥棒40连接到充电器31、将充电器31连接到商用电源37后,充电器31和指挥棒40的各蓄电部(33、34、43、44)被充满电。在该状态下,指挥棒40可以无绳使用。此时,如果将充电器31与指挥棒40一起携带,当指挥棒40的第2和第4蓄电部43、44的电力耗尽时,可再次由充电器31充电。这样,本发明的无绳设备系统的无绳设备40由于具有可快速充放电的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和蓄电池,因而可以快速充放电且可长时间使用。
以下说明上述无绳设备系统的第9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充电器31内结构如下。直流电源为15V、5A。第1蓄电部33是4个2.3V-120F的电化学电容器串联而形成的9.2V-30F电容器。1个电化学电容器的体积是10.2ml(毫升cm-3),4个为40.8ml。
第3蓄电部34由10个1.2V-1600mAh的镍氢电池串联形成12V-1600mAh。1个镍氢电池的体积为7.4ml,10个为74ml。
指挥棒40内结构如下。第2蓄电部43是4个2.3V-120F的电化学电容器串联而形成的9.2V-30F电容器。1个电化学电容器的体积是10.2ml,4个为40.8ml。
此外,第4蓄电部44由7个1.2V-1600mAh的镍氢电池串联形成8.4V-1600mAh。1个镍氢电池的体积为7.4ml,7个为51.8ml。
在该实施例1中,第2蓄电部43可以在3秒的时间内处于充满电状态,仅使用第2蓄电部43时LED的可驱动时间为3小时。使用充满电的第4蓄电部的镍氢电池时LED的连续驱动时间为110小时。这样,作为指挥棒40侧的第2蓄电部43的电化学电容器的体积是作为第4蓄电部44的镍氢电池体积的78%左右,从而可以实现可快速充放电的无绳设备系统。
(实施例2)制作如下的无绳设备系统除了充电器31内的第1蓄电部33是将4个串联连接的2.3V-60F的双电荷层电容器作为1个单位、且并联2个该单位而形成的4串联2并联的9.2V-30F以外,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这种情况下,充电器31内的第1蓄电部33可以在3秒的时间内处于充满电状态,仅使用第2蓄电部43时的LED的可驱动时间为3小时。使用充满电的第4蓄电部的镍氢电池时LED的连续驱动时间为110小时。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作各种变形,这些变形无疑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电压或电流等具体数值表示的是其比较合适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无绳设备主要说明的是指挥棒,但本发明的无绳设备系统当然适用于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小型吸尘器和电钻等便携式电器,个人计算机、携带式电话、PDA(便携式终端)等便携式信息设备,以及利用CD、MD、DVD等光盘或光磁盘的处理音乐或图象信息的便携式设备等各种用途种类的便携式设备,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工业实用性如上述说明,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是与现有二次电池的充电时间相比可以快速充电、可以长时间使用,并且可以实现充电器小型化、低成本化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绳设备系统,将可在充电器上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该充电器上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具有可由包含在所述充电器中的直流电源充电的第1蓄电部,对该第1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中的第2蓄电部,以及对该第2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在安装了所述无绳设备时,至少从所述第1蓄电部对所述第2蓄电部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2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蓄电部可由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1蓄电部的充电输出对应,将对所述第2蓄电部的充电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或所述充电器中。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1蓄电部并联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上。
7.一种无绳设备系统,将可在充电器上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该充电器上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具有可由包含在所述充电器中的直流电源充电的第1蓄电部,可由所述直流电源充电且可向所述第1蓄电部充电的第3蓄电部,对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3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中的第2蓄电部,以及对该第2蓄电部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在安装了所述无绳设备时,至少从所述第1蓄电部对所述第2蓄电部充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2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蓄电部由可充放电的电池构成。
10.如权利要求7~9当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蓄电部可由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11.如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蓄电部可由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12.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1蓄电部的充电输出对应,将对所述第2蓄电部的充电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蓄电部或所述直流电源。
13.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充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或所述充电器中。
14.如权利要求7~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1蓄电部并联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上。
15.一种无绳设备系统,将可在包含直流电源的充电器上装卸的无绳设备安装在该充电器上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具有可由所述直流电源充电且配置在所述充电器内的第1蓄电部和第3充电部,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中的第2蓄电部和第4蓄电部,控制所述第1~第4蓄电部的充放电且配置在所述充电器内的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控制所述第2和第4蓄电部的放电的放电控制电路;在安装了所述无绳设备时,至少从所述第1蓄电部和第3蓄电部对所述第2蓄电部充电,并且从所述第3蓄电部对所述第4蓄电部充电。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2蓄电部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或电化学电容器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蓄电部和所述第4蓄电部由蓄电池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蓄电部可由所述第1蓄电部和所述第3蓄电部中的一个或其组合充电。
19.如权利要求15~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蓄电部可由所述第3蓄电部充电。
20.如权利要求15~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绳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2和第4蓄电部的放电进行控制的放电控制电路包含在所述无绳设备当中。
全文摘要
将可在充电器(10、30、31)上装卸的无绳设备(20、40)安装在充电器(10、30、31)上进行充电。具有可由包含在充电器(10、30、31)中的直流电源(11、32)充电的第1蓄电部(12、33),控制第1蓄电部(12、33)的充放电的第1充放电控制电路(13、50),包含在无绳设备(20、40)中的第2蓄电部(21、43),以及控制第2蓄电部(21、43)的充放电的第2充放电控制电路(22、45)。充电器(10、30、31)中还可以具有可由直流电源(11、32)充电的第3蓄电部(28)。而且,无绳设备(20、40)中还可以具有第4蓄电部(44)。在安装了无绳设备时,至少从第1蓄电部(12、33)对第2蓄电部(21、43)充电。具有与现有二次电池的充电时间相比可以快速充电、可以长时间使用、并且可以实现充电器小型化、低成本化等优点。
文档编号H02J7/04GK1653668SQ0381075
公开日2005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3日
发明者高良宪, 虫明文, 松原朗, 池内丰太 申请人:日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