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47974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变电使用的散热器,特别涉及一种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
技术背景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螺旋式不锈钢管埋件水冷散热器,只能对高压直流输变电的硅元件进行散热,而无法对高压直流输变电中的棒状电阻和直流电阻的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既使能够散热,但散热效果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很好的对硅元件,同时又能为棒状电阻、直流电阻同时散热的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四个一、二、三、四号散热器和三个可控硅组成的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在四个散热器的主体上方设有总进水道、总回水道,主体下方设有散热混水腔,在主体的左、右两面各设有多个进水道、回水道、每个进水道上端均与总进水道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相通,每个回水道上端均与总回水道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相通;总进水道和总回水道分别用上压盖密封并焊接在主体上,下压盖与主体焊接在一起,主体中部设散热孔水道。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冷却水流量大,循环好,散热器效果好,不仅对可控硅散热面积大,同时还能对棒状电阻、直流电阻与可控硅同时散热。
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具体说明。


图1示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总装配图。
图2示图1的一号散热器部件主视图。
图3示图2的A-A剖视图。
图中,1-主体;2-上压盖;3-总进水道;4-总回水道;5-回水道;6-可控硅;7-下压盖;8-1、2、3、4-散热器标记眼;9-散热器混水腔;10-螺丝孔;11-散热孔;12-进水道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3,一种由四个一、二、三、四号散热器和三个可控硅6-1、2、3组成的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在四个散热器的主体1上方设有总进水道3,总回水道4、总进水道3与外压力水管相接;主体1下方设有散热混水腔9,在主体1左、右两面设有八个进水道、回水道12、5,每个进水道12均与总进水道3相通,下端与散热器混水腔9相通,每个回水道5上端均与总回水道4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9相通,总进水道3和总回水道4分别用上压盖2密封焊接在主体1上,下压盖7与主体1焊接在一起,在主体1中部设有散热孔11.散热孔11是装直流电阻或棒状电阻为其散热而设置的,根据需要在一、四号散热器主体1上设有三个散热孔11,在二、三号散热器上设有六个散热孔11,另外在主体1上还设有不同数量的螺丝孔10,主要是用来增加压组件的联结。
该散热器主体1的总进水道3和总排水道4可互换,两面是完全对称的。其散热过程是这样实现的,四个散热器主体1上的总进水道3同时接到压力泵的冷水管上,冷却水同时压入各总进水道3中,经过各自的八个进水道12到散热混水腔9,混水后沿各自八个回水道5回到总回水道4流到外边,同时将可控硅6-1、2、3和直流电阻或棒状电阻工作时的热量由水带出散热器外,以达到散热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由四个一、二、三、四号散热器和三个可控硅(6-1、2、3)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四个散热器的主体(1)上方设有总进水道(3),总回水道(4),主体(1)下方设有散热混水腔(9),在主体的左、右两面各设有多个进水道、回水道(12)、(5)、每个进水道(12)上端均与总进水道(3)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9)相通,每个回水道(5)上端均与总回水道(4)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9)相通;总进水道(3)和总回水道(4)分别用上压盖(2)密封并焊接在主体(1)上,下压盖(4)与主体(1)焊接在一起,主体(1)中部设散热孔(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一、四号散热器主体(1)上设有三个散热孔(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二、三号散热器主体(1)上设有六个散热孔(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直流输变电水冷增压组件式散热器,由四个一、二、三、四号散热器和三个可控硅6-1、2、3组成,在四个散热器的主体1上方设有总进水道3,总回水道4,主体1下方设有散热混水腔9,在主体的左、右两面各设有多个进水道、回水道12、5、每个进水道12上端均与总进水道3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9相通,每个回水道5上端均与总回水道4相通,下端与散热混水腔9相通;总进水道3和总回水道4分别用上压盖2密封并焊接在主体1上,下压盖4与主体1焊接在一起,主体1中部设散热孔1,冷却水流量大,循环好,散热器效果好,不仅对可控硅散热面积大,同时还能对棒状电阻、直流电阻与可控硅同时散热。
文档编号H02B1/00GK2662505SQ200320105770
公开日2004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日
发明者姚俊凯, 姚迪, 姚江 申请人:姚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