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护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6872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发动机护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上用的小配件,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线盒。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汽车将用到的线束直接固定在汽车上,线束外部采用胶带防护,极个别地方采用波纹管防护,在发动机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下,线束极易损坏而导致线路不能导通,发生安全隐患。现有一种发动机线束护线板,其整体呈近似“S”形的镰刀状(如图1所示),由上壳和下壳两部分组成,在组成的近似“S”形的通道前端、后端和一侧开有四个出线口,出线口处有波纹状螺纹,可使线束与护线板紧密配合,此发动机护线板通过三对卡销和卡槽的配合进行上下壳的对接,护线板通过螺栓将支块与发动机相连。该产品存在以下的不足(1)只适合分支出线方向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线束装配,不利于发动机的实际装配;(2)现有技术上壳和下壳装配完成后,当下壳在受到外力挤压时,下壳容易造成壳体里凹,对线束造成损伤;(3)由于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冷热交替易产生水蒸气,现有技术未构成良好的通风环境,易造成线束进水,产生连电。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线盒,出线孔立体分布适宜于发动机上装配,可提高线束的安全性及与发动机的装配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线盒,主体外观为L型,为由上下相配的L型上盖与下盖卡扣于一体而成的管状结构,设所述主体的L型的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分支与第二分支,上述两分支于它们的结点处上下错置即两分支不共面;L型主体的第一分支的自由端处设有第一出线口,方向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平行;L型主体的第二分支的自由端处设有第二出线口,方向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垂直; 该分支与第一分支的结点处,设有第三出线口,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平行;在第一分支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出线口,它们位于不同高度且沿轴向相隔设置;所述护线盒的外壁上还固定设有用于与发动机相联接的联接件。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所有的出线口不同方向且在不同一平面上,实现立体出线,防止与发动机缸体产生干涉,达到有序理线的目的;联接件用于将护线盒与发动机、发动机上的功能件相联接,保证盒体于发动机上的稳固定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联接件为设于主体一侧的固定块及设于主体另一侧的侧钩和凸台。固定块实现与发动机的装配;侧钩和凸台用于与发动机上的功能件连接。[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护线盒的通道内侧设有内侧护板,外侧设有卡台,所述内侧护板、卡台及上盖主体构成固定槽,与下盖紧密配合。这样的结构可防止与线束装配完成后,因外力挤压造成下盖侧壁向里凹陷,对线束造成损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化,所述下盖上设有两个通气孔。此举可在护线盒内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防线束进水产生连电。在护线盒内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防止发动机周围环境冷热交替时产生水蒸气,导致线束进水产生连电。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优化,所有出线口的内侧设计有波纹状结构。波纹状与线束的配合,磨擦力提高,使线束与护线盒更加紧密配合。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出线孔立体分布,易于理线,适宜于发动机上装配,可提高线束的安全性及与发动机的装配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汽车发动机上,作为护线构件。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线束护线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与图3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盖、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 一上盖,2—下盖,3—第一出线口,4一第四出线口,5—第五出线口,6—第三出线口,7—固定槽,8—固定块,9一内侧护板,10—卡台,11一侧钩,12—凸台,13—通气 ?L,14一第二出线口,15—第六出线口,16—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线盒,主体外观为L型,为由上下相配的L型上盖1与下盖2通过卡槽16与凸台10卡扣于一体而成的管状结构,设所述主体的L型的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分支与第二分支,上述两分支于它们的结点处上下错置,从而使得两分支不共面。L型主体的第一分支的自由端处设有第一出线口 3,方向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平行;L型主体的第二分支的自由端处设有第二出线口 14,方向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垂直;该分支与第一分支的结点处,设有第三出线口 6,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平行;在第一分支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第四 第六出线口 4、5、15,它们位于不同高度且沿轴向相隔设置。所有的出线口 3 6、14、15间不同方向且在不同一平面上。护线盒的外壁上还固定设有用于与发动机相联接的联接件。这些联接件为设于主体一侧的固定块8及设于主体另一侧的侧钩11和凸台12,固定块8实现与发动机的装配; 侧钩11和凸台12用于与发动机上的功能件连接。护线盒的通道内侧设有内侧护板9,外侧设有卡台10,内侧护板9、卡台10及上盖 1主体构成固定槽7,与下盖2紧密配合。下盖上设有两个通气孔13。本实施例的上述构件的作用分别是[0036]上盖1 一 “L”形通道的组成部分;下盖2 — “L”形通道的组成部分;卡台10—在上盖1上突出的突台,与下盖2的卡槽7共同配合实现上下盖1与2 的装配;卡槽16—在下盖2上突出的一槽型结构,与上盖1的卡台10共同配合实现上下盖 1与2的装配;固定槽7—上盖1与内侧护板9围成的槽,用于固定下盖2,防止下盖2受到外力挤压变形,对线束造成损伤;内侧护板9一上盖里侧半环形片状结构,与上盖外侧边缘距离3mm左右;固定块8—固定块8的中心孔与螺栓连接实现与发动机的固定;侧钩11一与凸台12 —起与发动机上一功能件进行钩连,增加护线盒在发动机装配的稳定性;凸台12—与侧钩11 一起与发动机上一功能件进行连接,增加护线盒在发动机装配的稳定性;通气孔13—在“L”形的下盖两分支各设有一个,增加通道的通气性,防止线束进水。各出线口 3 6、14、15的内侧设计有波纹状结构,用于实现与线束波纹管的配合, 增大磨擦力,使线束与护线盒更加紧密配合。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线盒,其特征在于主体外观为L型,为由上下相配的L型上盖与下盖卡扣于一体而成的管状结构,设所述主体的L型的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分支与第二分支,上述两分支于它们的结点处上下错置即两分支不共面;L型主体的第一分支的自由端处设有第一出线口,方向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平行; L型主体的第二分支的自由端处设有第二出线口,方向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垂直;该分支与第一分支的结点处,设有第三出线口,与该分支的轴线相平行;在第一分支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出线口,它们位于不同高度且沿轴向相隔设置; 所述护线盒的外壁上还固定设有用于与发动机相联接的联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为设于主体一侧的固定块及设于主体另一侧的侧钩和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线盒的通道内侧设有内侧护板,外侧设有卡台,所述内侧护板、卡台及上盖主体构成固定槽,与下盖紧密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设有两个通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有出线口的内侧设计有波纹状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线盒,主体外观为L型,为由上下相配的L型上盖与下盖卡扣于一体而成的管状结构,通道上设有多个方向、高度不同的出线口,它们为立体分布,适宜于发动机上装配,可提高线束的安全性及与发动机的装配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汽车发动机上,作为护线构件。
文档编号H02G3/04GK202167800SQ20112022818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杜蓉, 马艳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